萬萬沒想到:西方列強在戰場上是靠大刀長矛打敗了清朝!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國人都認為西方列強使用先進的熱兵器打敗的清朝,而清朝則不思進取,在熱兵器時代依然使用大刀長矛。

但是筆者要說,這種觀念是錯的,清軍在鴉片戰爭前夕即使是普通綠營也不缺少熱兵器,甚至可以說,鴉片戰爭前期的清軍是一支熱兵器多過冷兵器的軍隊。

我們可以看看今天山東蓬萊,在清朝時登州鎮綠營武器構成:登州鎮的陸軍分中營與右營兩部分。中軍有騎兵117人,步兵394人,總計511名士兵。這些士兵擁有各種火繩槍244支,火炮43門,總計有火器287件。右營有騎兵115人,步兵368人,總計483名士兵,他們裝備了各種火繩槍235支,火炮32門。

如果說,清朝登州綠營的裝備表是孤證的話,那麼《清史稿》里明確記載了乾隆時期駐紮在西藏的駐軍,其熱兵器比例以達到5成——

西藏旗兵,自乾隆五十七年始。前後藏各設番兵千……原有唐古特兵,歸戴琫督練。初制,每番兵千,弓箭三之,鳥槍七之。嗣選唐古特兵三千,鳥槍、刀矛各半。至是新設額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鳥槍,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那麼,是不是清朝熱兵器效果不好呢?看英國人的記載,似乎也不正確。

《英軍在華作戰記》中,英軍對虎門炮戰中的清軍鏈彈的描述:「他們的鐵鏈鎖彈特別優良,乃是一個空球,切成兩半,用藥18寸的鎖鏈盤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連緊,因此當半球栓緊在一起,以便裝進去時,就像一個炮彈一樣。」

不僅如此,清朝對追蹤世界最先進熱兵器技術也是不遺餘力。

1862年美國人理查德·喬丹發明加特林轉管機槍,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1884年(清光緒十年)金陵機器製造局開始仿製。

1885年中法戰爭中的鎮南關大戰,有「重炮機槍交轟,葯煙迷漫,至不辨旗幟,彈積陣前逾寸,牆後大營且被毀。」的記載,「彈積陣前逾寸」就是描述當時的格林炮(加德林機槍)打剩下的紙質彈殼。

其實,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英法以及日本,真正在戰場上打敗清朝的全靠白刃戰,列強紛紛認為清軍在火炮火槍對射過程中還能保持隊形,但是一旦展開白刃戰,清軍立刻就會崩潰。甚至出現了清軍寧願跳河自盡也不和列強軍隊進行白刃戰的現象。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林則徐認為英軍「器良技熟,膽壯心齊」,這絕非虛言。只要英國人列隊整齊的前進到100米處,齊射,然後刺刀衝鋒(標準的拿破崙時代步兵戰術),清朝的軍隊就已經基本上潰退乾淨了。定海一戰號稱壯烈,有那麼多八旗綠營將士殉城,但其實鎮海也是靠英軍用白刃突擊拿下來的,當時英國士兵死2個,傷15個。

三元里抗英鬥爭中,英軍馬德拉斯步兵團一個連迷路被鄉勇包圍,幾乎一萬多人對英軍不到二百人,天降大雨火槍失靈,英軍完全憑藉白刃戰突圍而出和大部隊會合,總共死了六個人。

到了甲午戰爭,清軍依然又不敢跟日軍拼刺刀。一位日本軍官描述:

「淮軍所部,只有聶士成所部有堅定射擊到底的勇氣,但是當我軍在付出不大的傷亡(因為他們射擊技術地拙劣),逼近並且亮出刺刀的時候,清軍每次都轉入崩潰,無一例外……」

不僅僅如此,號稱以「騎射立國」的滿蒙八旗精銳騎兵在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軍的錫克族騎兵打的打敗,而在這場戰爭中,英國騎兵和錫克族騎兵表現出了遠遠超過滿蒙騎兵的白刃戰技巧,1500名英國騎兵在與上萬滿蒙騎兵白刃戰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一名錫克騎兵對滿蒙騎兵評價道:「很難抓,但一旦抓到之後就造不成什麼傷害了」。

其實不僅僅是清朝,從唐朝開始,我們就能發現歷朝歷代投射兵種(弓箭手、弩手)比例越來越高,白刃戰戰兵比例逐漸下降;東方帝國的士兵們似乎越來越懼怕肉搏。

不僅僅是正規軍,即使現在威名赫赫的湘軍,其本質也是非常懼怕肉搏的。湘軍最愛採取的戰術是挖戰壕常圍,這就是曾國藩所謂的「結硬寨,打呆仗」。

也許很多朋友一時接受不了,但事實確實如此:與其說西方列強是用火槍大炮打敗了清朝,不如說列強是依靠大刀長矛打敗了清朝。


推薦閱讀:

盜墓賊不識貨:25元轉賣魏王大刀
少林拳 | 少林春秋大刀
活把春秋大刀

TAG:清朝 | 西方 | 大刀 | 戰場 | 萬萬 | 想到 | 萬萬沒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