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管鍵琴獨奏音樂會:感受巴洛克音樂的起源與傳承

【演出信息】

嘉賓:江禹杉

演出時間:2018 年 4 月 4 日

(周三)19:00-20:30

票價:120 元/人

地點:單向空間·花家地店

地址:望京中環南路 1 號中國社科學院研究生院

尚 8 人文創意園 D 座 2 層

主辦方:單向空間

報名方式: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演出

【演出背景】

當我們今天談論巴洛克音樂時,首先想到的總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各種音樂類書籍,甚至中小學音樂課本中,都把這位復調音樂大師稱為「音樂之父」。但這一說法並不嚴謹,不可否認,巴赫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然而他並未「發明」巴洛克音樂,而他的風格,自然也並非沒有「根」,而自有其起源與傳承。

儘管根據巴赫的兒子,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在其父的訃告中的描述,我們知道巴赫並沒有「直接」在哪位老師門下學習過,而是一切全靠自學,但無論如何,有許多前輩作曲家都深刻地影響了巴赫。

巴赫在呂訥堡學習的時候,應當是熟識當時聖約翰教堂的管風琴師,喬治·伯姆(1661-1733)的。伯姆從他父親那裡接受了最初的音樂教育,在其父死後,他在耶拿完成學業,在漢堡短暫地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就一直作為呂訥堡聖約翰教堂的琴師。很有可能,是他促使巴赫到漢堡聆聽著名的卡捷琳娜教堂的管風琴師,約翰·亞當·萊因肯(1643-1722)的演奏。

萊因肯的家族移居到荷蘭的代芬特爾,自 1654 年開始,他拜海因里希·沙德曼(Heinrich Scheidemann)為師,學習作曲與管風琴演奏。1658 年,他回到漢堡。1663 年左右,他接替老師的職位,成為卡捷琳娜教堂的管風琴師,直到去世。年輕的巴赫為其做過現場的即興演奏,萊因肯深受感動,稱「我原以為是即興的藝術已經消亡,但我在這位年輕的管風琴師身上看到了希望」,後來巴赫還從萊因肯的器樂組曲音樂中選取了一些樂章,改編為鍵盤獨奏曲目(BWV 954,964 和 966)。

1705 年,巴赫步行 400 多公里,從阿恩施塔特來到呂貝克,為了聆聽著名的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 1637-1707)的演奏,布克斯特胡德是通德(Franz Tunder)在聖瑪麗教堂的繼任者。巴赫和布克斯特胡德極有可能上過課,這一次的旅行也讓巴赫收穫頗豐,卻為他的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

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

這三位作曲家都對巴赫的早期作品以及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萊因肯的 G 大調托卡塔以一個輝煌的即興風格段落開始,這樣的段落,主要為了讓演奏者展示樂器本身的音色,以及自身高超炫目的手指技巧。之後不斷地交替自由與規整的段落。在即興風段落之後,是一段賦格,之後再有第二段賦格(通常為 3 拍子)。這是北德學派的前奏曲的結構,每一個北德作曲家都寫作這樣的作品,布克斯特胡德的 g 小調前奏曲也基於同一體裁,這一時期,前奏曲(或托卡塔)的結構更為嚴謹,由三個賦格段落,加上過渡的自由段,通常總共為 5 段。典型的北德地區的賦格主題通常由重複音或分解和弦的交換經過音構成,不同於法國的管風琴賦格或義大利地區的利切卡爾等曲式,其主題大多數為聲樂風格,而是純正基於器樂的音型。巴赫的此類管風琴作品並不多,但從他的7首鍵盤托卡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的結構與風格。

前奏曲或托卡塔對於北德學派的作曲家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類音樂有其在宗教禮拜儀式中的實用功能。而另一種對於宮廷音樂家來說同樣重要的形式,則是舞蹈音樂。

在巴洛克時期,舞蹈組曲通常由同一調性的各種舞曲組成,偶爾也會出現關係大小調或同音大小調。鍵盤或魯特琴組曲通常由阿列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四首基本舞曲構成,在吉格之前還會根據作曲家的意願,自由加入小步舞曲,帕斯比耶,恰空,帕薩卡里亞等舞曲。伯姆的F大調組曲正是這類形式的完美範例,但它僅由四首基本舞曲組成,在巴赫的 d 小調英國組曲中,吉格之前還有兩首加沃特。而伯姆的 D 大調組曲則是純正的法國樂隊組曲的形式,以壯麗的法國風序曲開篇,接以詠嘆調,里戈東,小步舞曲等,最後以一首恰空結尾。

巴赫的英國組曲,按照今天的研究成果,應該作於 1715 年左右,即巴赫的魏瑪時期,在其抄本的封面上有「為英國人而作」的字樣,也是英國組曲這一名稱的來源,但有可能非巴赫本人所寫。除此之外,在音樂風格上則跟英國毫無關係。6 首英國組曲皆以宏大的炫技型前奏曲開篇(除第一組曲外)。這是和《法國組曲》或之後的《帕蒂塔》最顯著的不同之處。

年輕時的 J·S·巴赫

《告別親愛的兄弟隨想曲》是一首巴赫的早期作品,在風格與技法上受前輩的影響還清晰可見,是一個典型的音樂修辭法的例子。這首隨想曲分為六個樂章,第一樂章溫柔舒緩,飽含深情,表現挽留即將遠行的兄弟的音樂形象。第二樂章是一首賦格,不斷的轉調錶現了遠赴他鄉可能遇到的危險。第三樂章是構建在半音階上的輓歌。第四樂章篇幅很短,之後的樂章模仿馬車的行進以及號角,在輝煌的賦格中結束。

【表演音樂家】

江禹杉

羽管鍵琴家、管風琴家。生於天津,自幼學習音樂。13 歲即與天津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格里格 a 小調鋼琴協奏曲。15 歲赴莫斯科留學,後以全優成績畢業於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附屬中央音樂學校,並繼續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德國 Folkwang 藝術大學、瑞士蘇黎世高等音樂學院深造。

江禹杉多次受邀在國內外的獨奏與室內樂音樂會與藝術節中登台演奏,足跡遍布莫斯科、科隆、巴黎、柏林、羅馬、漢堡、德累斯頓、漢諾威等十多個城市的各大音樂廳與教堂。

德國《萊茵郵報》曾撰文盛讚他在德國魯爾區音樂節、德國 Holz a la cart 藝術節中的精彩表演。他曾與許多著名古樂演奏家同台合作演出,如巴洛克長笛演奏家 Marc·Hantai、Michael-Schmidt Casdorff、Claire·Genewein,羽管鍵琴家 Wolfgang·Kostujak、巴洛克小提琴家 Midori·Seiler、Mayumi·Hirasiki,巴洛克大提琴家 Markus·M?llenberg。

作為管風琴演奏家,江禹杉以演奏文藝復興晚期至巴洛克作品見長。除在蘇黎世大教堂、聖約翰尼斯教堂等其常駐的教堂定期舉辦獨奏音樂會之外,他還曾受邀在許多重要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地點演奏,如巴赫曾任樂長的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2016 年 5 月,他在中國杭州大劇院舉辦了獨奏音樂會。

【演奏曲目】

約翰·亞當·萊因肯(1643-1722)

G 大調托卡塔

喬治·伯姆(1661-1733)

F 大調組曲

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

C 大調賦格 BuxWV 174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降B大調隨想曲「告別親愛的兄弟」BWV 992

喬治·伯姆(1661-1733)

D 大調組曲

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

g 小調前奏曲 BuxWV 163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d 小調英國組曲 BWV 811

推薦閱讀:

人人都能看懂的維瓦爾第《四季》賞析——《秋》
Ⅲ 巴洛克音樂與巴赫的平行宇宙

TAG:音樂 | 傳承 | 音樂會 | 起源 | 感受 | 巴洛克音樂 | 獨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