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本——《妙法蓮華經》
小編語:今天分享的是《法華經》序品中經文,這是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出現放光、現瑞等等希有之事,甚感疑惑,所以詢問在場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講了他兩在過去世的因緣,而且根據經驗,講了過去佛,出現如此盛況,就是佛要開闡一乘了義大經——《妙法蓮華經》的節奏啊!
古佛今佛,佛佛道同。《妙法蓮華經》是成佛之本,正所謂「成佛的法華」。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已在十萬億佛法中積累了道行。根據自己能不能受持《法華經》的法理法義,你可以檢驗自己的境界。最關鍵、最要命的問題是,《法華經》《楞嚴經》處處講聽經聞法,當下了生死成佛。可是往往許多人他一看不懂,十看不懂,怎麼看都不懂,怎麼勸他都不信。這種人就是過去世中他沒有種下善根。佛在《法華經》、《楞嚴經》這經王所講之法你都不相信,你就是白修了。
成佛最簡單!修行之路,當即開始,你從這裡開悟...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裡又是在說大法。我經常講,我們這裡的同修是不是清朝人、唐朝人、秦朝人?是不是日月燈明佛時代的人?誰都沒有死過。日月燈明佛、大通智勝佛、燃燈佛這些老古佛時代,我們哪一個不在啊?都在啊!你可能是天身,可能是人身,也可能是鬼身畜生身……這是不是在講「無生法忍」吶?!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這裡又回到正題上來,當下看到釋迦牟尼佛佛力加持所顯示的這種法會氣氛,就是「此瑞」;而回顧當年日月燈明佛出世講《妙法蓮華經》顯示出當時的那種氣氛,叫「本瑞」。「本」與「跡」,今為跡,昔為本。每個人是不是「本跡不二」啊?過去世無量劫是「本」,現在是「跡」。未來無量無量世我們還在,那麼未來是跡,現在為本。「本跡不二」,我們能觀照明白,是不是也當下成就啊?只要用心,時時事事處處無非道場,念念成道。
「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當時那種氣氛佛講了《法華經》,以此來判斷今天這種氣氛,釋迦牟尼佛又要講《法華經》。這是用過去的「本」來推導當下這個「跡」。佛法不離世間法,這也是邏輯推理。所以「今日如來」,就是當年的如來。佛佛道同,所以這個「當說」,表道交感應,時機成熟。
「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這三句話在這部經文里反覆出現,解釋同上,這裡不再重複。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
「人中尊」又是佛的一個別號。佛為人中之人,萬法皆以佛為王,所以叫「人中尊」。這裡用分別法來講,是人師、天師、鬼師、神師,一切萬法無不以佛為師。佛講法是面對十法界眾生。所以這個「度無量眾生」要好好觀照啊!這句話可不簡單吶!一佛出世,他度不度這個茶杯蓋啊?如果他不度茶杯的話,這裡就不能這樣講,應該是「世尊演說法,度無量減一」的眾生。那麼,為什麼說他連茶杯蓋也度?這就涉及到,茶杯蓋有沒有見聞覺知。
當我們的六種意識心回到第七識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特別細。怎麼細呢?它一秒鐘有1280萬億億次的生滅。所以到了這種心態的時候,我們就能感覺到泥巴瓦塊樹木華草都會跟我們溝通。所以我們強調聽善法的重要,聽正法更重要!不聽正法,我們行善法,它總是有限的。
所以這個「度無量眾生」,就要歸入「第一義諦」。如果說「無量眾生」是相對而言,比如說這個佛這一世度了一萬個人,那一萬個人每個人又去度一萬個人,就是一億個人。這樣滾雪球度無量眾生是方便說,還只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度無量眾生」,當下就是「度無量眾生」,這叫「第一義諦」,也叫「第一義悉檀」。
「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解釋同上,沒有哪一法不是佛,沒有哪一法不是菩薩,沒有哪一法不是眾生。佛、法、僧當下是一。講到佛法,這一切的法是不是就與佛的智慧結下了法緣吶?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即於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天鼓自然鳴,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嚴。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天鼓自然鳴」:天鼓不需要你去敲,隨著天人的意念它就鳴起來。從人道往上到二十八層天,包括泥巴瓦塊、樹木華草、風雲雨霧,上上勝下下。這是指它的靈性。天鼓自然鳴,這個茶杯在不在「自然鳴」吶?僅僅是雙方煩惱習氣都很重,沒有辦法用凡夫的意識心來相互溝通而已。但它在「自然鳴」也是真實的,包括我們身上的皮肉筋骨無時無刻不在「自然鳴」,只看你能不能聽得懂。琉璃是一種化石,內外透明;在佛經上講的「玻璃」,就是水晶。玻璃是表清凈心,不打妄想;琉璃是表攝受性,是比喻佛法的攝受力。比如《法華經》是「琉璃」,我們這兒讀《法華經》,你就是「琉璃」。
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乾闥緊那羅,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如凈琉璃中,內現真金像。
不要理解為由眾生位不需要修行,就「自然成佛道」。此句特指圓教初住位以上或者在別教初地位以上的菩薩,二者品位相同。圓教初地以上的菩薩已經明心見性,他悟後進修不需要老師來教導。他真正明白了「萬法唯一念所現」,境界現前,一念即轉。這是「真修」。
所以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知道一切萬法都是我、都是我一個念變現出來的。比如說人家打了你一拳,你要不要問老師:哎呀!他打了我一拳,我應該怎麼辦啊?人家騙了你五百萬,你要不要問他,他騙了我五百萬,我應該怎麼辦吶?他自己就懂得怎樣調整這個心態,叫「真修」。所以有道無道,我們自己要知道。這叫「真修」,叫「自然成佛道」。所以師父教學生的標準,就是幫助各位見道。見道以後怎麼修,不需要管,因為你會「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身色如金山,這就是明心見性當下轉凡夫業報身為菩薩願身,四大假合之身已經不是臭皮囊。「金」是表真,你已經是「分真即佛」,何況圓滿佛是不是「身色如金山」吶?山更大了,圓滿佛能顯示出他的氣派更加殊勝。所以這個「金山」也可以說為涅槃山,表大。大到什麼程度?一切萬法都是佛一尊,把自己與整個的萬法圓融為一體。
「端嚴甚微妙」,是不是黃金就莊嚴,牛屎就不莊嚴吶?莊嚴不莊嚴都是我們心裡的妄想執著。可是我們總是講這個華兒好看吶!癩蛤蟆是個醜八怪呀,是不是誰也不願意把癩蛤蟆抱在手裡,說好一朵茉莉華?就是我們的妄想心,我們有這種分別心,這個法很重要啊!你不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你互相之間不能溝通。總是把自己看成一朵華,而把別人看成是個豆腐渣,就是這個道理。凡夫可悲就可悲在這裡,這需要開智慧。沒有哪一個不「端嚴」,沒有哪一個不「甚微妙」,沒有哪一個不是「十如是」。接下來在〈方便品〉要講「十如是」。所以佛眼中一切眾生皆是佛,眾生眼中佛也是眾生。你講你是佛、是菩薩,他才不相信呢!他看你很壞很骯髒。
「如凈琉璃中,內現真金像」:前面「琉璃」之法我們已經作了介紹,是表成佛的境界。「琉璃」是表法。我們成佛是不是「從法化生」啊?「琉璃中,內現真金像」,這個法就是「琉璃」;通過學佛法化去我們的我執、煩惱、習氣,而回到本來面目,叫「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
「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方便法解釋為肉身佛出世間領眾修行。「敷」表開、表放、開示;「演」包括打比喻、種種手勢,乃至示現涅槃等神通現象。「深」是從縱向,指過去、現在、未來;「廣」是從橫向,東南西北上下,是對當下這個空間萬法而言。那麼從究竟意義來講「世尊在大眾」,「世尊」就是我們一念的心,「大眾」就是十法界無量的萬法——一念當下即是無量的萬法,萬法當下即是我們一念的真心。如來藏為總,萬法為別,互為總別。無論哪一法皆是一個「世尊」。
"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方便法說為:娑婆世界有無量的聲聞眾,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的聲聞眾;究竟說,一個人就是一個佛土,一個泥巴瓦塊就是一個佛土,一根草絲就是一個佛土,一個木頭屑、一滴毛毛雨都是一個佛土。這一個佛土聲聞眾無量,那麼菩薩眾是不是無量啊?鬼眾、天眾、人眾是不是無量啊?「如來藏為總,萬法為別,互為總別」。理解佛法到這種程度,你什麼法都不想讀,一切話都是廢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你成佛了。雖然其它法你都不想讀,但是任意一法你打開來,當下明白,當下能讀、能解、能講。
佛法就是這麼妙。聞一悟千,舉一反三。「三」和「千」都是表無量。就跟講《阿彌陀經》一樣,聲聞眾無量,菩薩眾無量,沒有哪一個聲聞不是哪一個菩薩,沒有哪一個聲聞不是無量的聲聞,不是無量的菩薩。真正講透講徹,石破天驚。啊!原來如此啊!叫自己印證自己,我開悟了,我成佛了。
"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佛光」即是自性智慧。眼睛能看到室內,心能不能見到室外的十法界一切萬法呀?能見到。這就叫「見道」,這就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一定是「見不見之見」,在《楞嚴經》講得很清楚,沒有明心見性的人,耳聞目睹都不是真的,叫「見見非見,見猶離見」。明心見性的人看到一切東西都是真的,看不到的也是真的,明白嗎?他的心能見,這叫真見。所以「悉見悉見」,佛氏門中不漏一法、不舍一人,這個「悉見」才是真見。彼大眾,「大」字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悉見彼大眾:一眾即無量,無量歸於一。
"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前面是講無分別法,籠統講全局。這裡無分別不妨分別,叫「佛種從緣起」。你要見性,必須從相而悟入。這下面再分別解釋萬法,帶有代表性。這個「凈戒」,我們前面對「三聚凈戒」作了解釋,無所不戒。為什麼要全部持啊?一切萬法都是我啊!你任何一個身口意業,必受其報。成佛不從修得,但是不修也不得。所以要持戒、要護戒,要保護我們的既得功德。
"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這裡的「見」,就是明白行布施、行忍辱的真實義。布施,你布施誰啊?布施自己。忍辱,你忍誰啊?都是忍自己,成就我們的諸善功德。持戒,首先必須「見性」。不見性,行種種功德不是自性流露,你會感到是在約束。在行的當下,功德就打了折扣。《楞嚴經》處處強調「修心」。行是一個方便,提醒方便引導而已。「斯由佛光照」。這個「佛光照」是照徹心源,照徹這個法門的真實義。
"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禪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禪定有無量,有外道禪、凡夫禪、出世間禪、聖人禪、如來禪、無上禪,還有動禪、靜禪。所以「身心寂不動」不可以單純理解為坐在這裡像枯木頭一樣。往往外道就是這樣修禪定,這種禪對於明心見性的人來講,也是無上禪;對顛倒者來說,被圓頓大法視為鬼窟窿!所以「身心寂不動」,動中有不動——吃飯、穿衣、走路、嬉笑怒罵無非如來禪,動的當下就是不動。講「寂」,講「不動」,是對非寂說寂,對動說不動。
祖師大德教我們禪定到哪裡修,到廣場、到超市、到最熱鬧的地方去修禪定。這是如來上上禪——入世修行,在煩惱中證菩提。可按照外道法,修禪定是鑽到山洞裡躲起來閉關,他帶有這個濃厚的個體心態,自我封閉。大乘佛法,它是轉識成智,是圓融一切萬法。在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歷事練心,以心轉境,成就自己的這種智慧。
無上道,「無上」二字司空見慣。真實義來講,無上也無下,也無前後左右,也無內外中間,無空無有。這個「無」就是不執著於任何一法;不執著於一法就是包攬一切法。這是講我們的真心本體。
"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這個「寂滅相」,同樣一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者見通,圓者見圓」。通教、別教講一切法都是寂滅之相;到了圓教就好玩了,一切法當下「即空即有」,「即空」就是「寂滅」,「即有」就是「相」。「寂滅」就是「阿」,「相」就是「彌陀」。一切法當下就是「一心三藏」,就是「如是我聞」。這個妙不妙啊?
"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方便講,菩薩自利又要利他;講究竟法,沒有哪一法不在說法,沒有哪一法不在求佛道。但是見道與不見道天地之別,不見道者你越求還越遠。雖然越求越遠,那個遠、那個苦求的那個烏龜王八,它是不是佛?都是佛啊!明白這個道理,就看我們要成哪一種佛,要得到哪一種受用而已。佛也是你,菩薩也是你,地獄也是你,都是,都有他的求法,你全部搞明白了,你自在無礙。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贊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凈身,亦度無量眾。
「適從三昧起」,是「出定」。我們前面講過入定與出定所表的法義。入定的時候是靜,出定的時候是動。靜和動是不是他一個人啊?入定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出定的時候,把他自己在乾的什麼全部講出來。所以有相和無相是不是當下是一個本體啊?
"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世間眼」就是世間的老師。可不是瞪大兩隻眼睛專門來向外面攀緣,專門來看名聞利養,專門來看別人的過失。這個「世間眼」是充滿了智慧,他以清凈心、柔順的心來認知一切萬法。
你看一切諸佛菩薩坐在這裡,是不是眼睛半閉?有沒有哪一尊佛像伸頭歪脖子瞪眼?沒有啊!諸佛示現這個相就是教化眾生。我們要修清凈心,要自凈其意,自安其心,不能浮躁。當你煩惱心重的時候,不妨多看看佛像,就能把這心定下來。
我以拳頭為例,當拳頭變成手掌以後,我們眼見掌、心見拳。所以這裡的「世間眼」就是心。是心見拳,這就是「明心見性」。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吶?所以這個眼睛是不是睜眼瞎呀?它看不到拳頭,可是我們拳頭在不在啊?就在。這叫「唯智能見,唯心能見」。
"一切所歸信":既可以方便說為由於妙光菩薩的道行,日月燈明佛眾多弟子以及民眾都能歸信於他,也可以講究竟義,他明白一切萬法都是自己一個念,得「一切所歸信」——他歸於萬法,萬法歸於他,自他不二,叫「一切所歸信」。這種「信」是「正信」。方便法說的「信」是相信,是一種情執。
「能奉持法藏」:「法藏」即是「如來藏」。沒有哪一法不奉持如來藏,它沒有辦法不奉持。但是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他即使在奉持,他也不懂得自己在奉持。心外無法啊!懂得自己在「奉持」,他當下大自在。
「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日月燈明佛所講一切法,只有妙光菩薩一人能證知。見道、修道、證道為一體。唯汝能證知:是故日月燈明佛授記妙光菩薩,承擔佛業。這裡的「能證知」,還包含有「已證知」之義。
「世尊既讚歎,令妙光歡喜」:「讚歎」二字不同於恭維。恭維是違心地去奉承人家。「贊」字是名副其實地給予評價,叫「讚歎」。「令妙光歡喜」,這裡的「歡喜」不是情執,這是一種法喜。當年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滿六十小劫」,而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八年。因為在其它佛土眾生的壽命長達千億、萬億、萬萬億年,所以相對而言,《法華經》的內容也非常地浩瀚;而娑婆世界眾生生命短暫,所以佛必須把《法華經》適當壓縮。
佛當年出世講法時人均壽命一百歲。到了唐朝智者大師講經說法時,人均壽命可能是八九十歲。我們現在人均壽命是七十歲(減劫)。我們講經說法也要與時並進。越是這樣,越是體現出《法華經》的「妙」。既可以講無量劫,也可以講幾千年,還可以講幾天、幾個小時。將來人均壽命十歲的時候,可能這部《法華經》十幾分鐘就要講完。人壽命越短的時候,越是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口氣就成佛。
「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已在十萬億佛法中積累了道行。根據自己能不能受持《法華經》的法理法義,你可以檢驗自己的境界。最關鍵、最要命的問題是,《法華經》《楞嚴經》處處講聽經聞法,當下了生死成佛。最要害的問題往往最明顯,連解釋都不要解釋,你一看就懂。可是往往許多人他一看不懂,十看不懂,怎麼看都不懂,怎麼勸他都不信。這種人就是過去世中他沒有種下善根。佛在《法華經》《楞嚴經》這經王所講之法你都不相信,你白修了。但有些人一聽就能信解。
「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諸法實相義」就是「妙法蓮華」,就是「法華三昧」,就是「一心三藏」,就是「阿彌陀佛」。「實」就是「阿」,「相」就是「彌陀」,也可以叫「諸法阿彌陀義」;「實」就是「性」,「相」就是「相」,「諸法性相義」;「實」就是「空」,「相」就是「有」,「諸法空有義」;「實」就是「如」,「相」就是「來」,「諸法如來義」。
明白了以後你怎麼樣講都是《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在「意功德品」怎麼講?受持《法華經》的人他想什麼、說什麼都是《法華經》,都是佛說,你不要去爭。即使現在佛沒有講,即使在佛三藏十二部經找不到,那也是過去古佛所講的法,不要有任何懷疑;即使我釋迦牟尼佛沒有講,也是過去迦葉佛講的,是尸棄佛講的,是燃燈佛講的,是日月燈明佛講的。你也沒有辦法去搞政審,老老實實地跟著講解《法華經》的法師去成佛,不要再打任何妄想。即使他打你、罵你,都是在傳正法,明白嗎?如果覺得他講的錯了,你可以講錯在哪裡,這可以溝通的。
「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你看講得多自在,我今天就走,也就是說「非滅示滅」。釋迦牟尼佛從娘胎一下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叫「非生示生」。成佛以後,能夠自在地示現生滅。生和死是我們在表演啊!你能明白這個道理、相信這個道理,你就成為大菩薩,這是不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可是我們有些人就不敢撿便宜,你不撿也是白不撿吶!撿了也白撿啊!所以我們有些弟子問說:師父啊!我去聽經要帶什麼嗎?意思來講,要不要帶點好吃的給你啊?我講:每人帶耳朵兩隻就行了。成佛最簡單,明白《法華經》的道理當下成佛。
「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歷來讚歎精進,鞭策懈怠,懈怠不能成就。
「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娑婆世界的眾生算有福報啊!從第四尊佛到第五尊佛,也是五十六億年一遇佛。我們要非常珍惜。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這種「悲惱」,不要單純理解為凡夫的情執,總希望肉身佛長久住於世。就是明心見性的人,也希望肉身佛常住於世。
「聖主法之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時,汝等勿憂怖。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其次當作佛」:對德藏菩薩的授記好比是釋迦授記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佛。妙光菩薩相當於佛陀囑託大迦葉作為繼承人,或者最多類似地藏菩薩作為代理佛的位置。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堅固無上道,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號曰然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薪盡火滅」,是通過比喻來說明這種「無餘涅槃」。
「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再次強調,這個肉團身就是「塔」。我們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就是佛的「舍利」。會相歸性,作如是的觀照。
「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一般是佛肉身滅度以後在正法時代,修行的氣氛也比較濃。
」堅固無上道:"堅固無上道,與妙光菩薩八十小劫中宣揚《法華經》相對照。聽聞《法華經》《楞嚴經》,並不是說一次兩次就行了。聽一次就堅固一次,見道位的境界千差萬別。少則阿羅漢,多則地上菩薩、等覺菩薩乃至像龍女那樣直接圓滿究竟。聽經聞法就有這樣的功德,這是圓頓大法的特種修法,是「全性起修」。
」當見無數佛":「當」解釋為道交感應,正當名分。我們在見道位明白了一切萬法皆由我一念所變現,當下就是「當見無數佛」。「當見」,在圓頓大法,「見道」即是「證道」。「無數」就是無數,包括已成就的古佛,今成就的現在佛,未成就的未來佛這一切萬法。
"供養諸佛已":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來觀照。橫向說,果真明白萬法皆為一念所現,你已經供養了無數佛;但是要成究竟圓滿之佛,還有個縱向,須證得四十二位法身。
"隨順行大道":就是前面的「自然成佛道」。「相繼得成佛」是指八個王子他們能相繼成佛。
"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講到「仙」,在《楞嚴經》有分類,大致十種。諸佛菩薩,包括阿羅漢,屬於聖仙。
"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族姓」就是大姓人家。大姓人家錢多財多,去化緣的話,出手要大一點吶!
"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你看看,所以這個文殊菩薩當著法會大眾的面都敢揭彌勒菩薩的老底。彌勒菩薩就沒有講,你難道不是這樣?他反而還生歡喜心,是不是?以此教育大眾。當一個人毛病習氣被人指責的時候,不管有或者沒有,他都應該生歡喜心。有的話給他消了業障,沒有的話成就了他的忍辱心。修行人就是要逆來順受,橫來正對。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講日月燈明佛滅度以後那個懈怠的人就是你這個東西,那個勇猛精進的就是我。他這裡有沒有絲毫的貢高我慢吶?發心為大眾,沒有自他這種分別執著。他是為了現身說法:你們就要像我文殊這樣勇猛精進深信《法華經》,可不能像彌勒菩薩這樣貪名求利,搞到現在才搞個候補佛,難不難為情?我們現在成佛,佛都嫌我們太遲了,你還等什麼?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
"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這是按照世間的邏輯推理來說明這個法。古佛今佛,佛佛道同。就是要弘揚《妙法蓮華經》,這是成佛之本,正所謂「成佛的法華」。
"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佛放光加持讓法會大眾相互之間見到彼此。無量法界顯現於當下、當時、當處。那麼這種「見」是用眼睛來見,仍然是方便引導,眼睛見的還不是真;但是當你知道了眼睛見的不是真,它當下即是真(知妄即真)。這個「見」一定要在能避開眼睛的情況之下,你心能見能信。這叫「真見」。這叫「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雖然是邏輯推理,文殊菩薩充滿了信心。「合掌」就是把心要定下來,保持一個莊嚴相。充足求道者:整個法會大眾只要你在,都能得到滿足。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這個「佛」就是「如來藏」的道理,以法為佛。真理不可戰勝。佛法也是與時並進,越往後,佛法成就的效率越高。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越往後我們的智慧是不是越來越大啊?你怎麼可以說今不如昔啊?雖然講末法時代的人怎麼怎麼怎麼樣,那是方便說啊!在五六千年以前,人和畜生都不分的。到了孔老夫子時代,才開始來正三綱五常、正名分。人類一步一步進入文明,所以我們把有關說末法時代怎麼長怎麼短,只能作為方便說,這個不是真理,不是真實說。
"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妙法蓮華經》就是叫我們斷疑、生信、發心。
推薦閱讀:
※怎樣念佛往生成佛
※我最害怕的就是懺悔,每次想到懺悔就害怕的不行。這樣要怎麼辦?
※成佛之道講義 第三章、五乘共法
※成佛的三個層次
※孫悟空:取經路上成佛的,就我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