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 5

大乘無量壽經(第四十卷)1999/3/6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2-34-40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經文第八行:【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經文是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發願。經文分為六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願聲同佛』,第二段『慧超彼岸』,第三段『如佛救苦』,第四段『悉令成佛』,這已經介紹過了,今天這是第五段『堅求正覺』。經文雖然只有兩句,意思很深,是我們現前應當學習的。從經文表面上看,似乎是修供養不重要,求正覺重要,而實際上兩者都同樣的重要。雖然都同樣,這裡面還是有賓主之分,前面一句是說修福,後一句是說修慧。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世尊都是教導我們福慧雙修,兩者不能夠偏廢,不能夠執著,應當同時修學,相輔相成,才能夠證得圓滿的果位。我們在三皈偈裡面讀到『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這兩句修福、修慧,這兩種都達到究竟圓滿,可見他並沒有輕視供養。佛為什麼在此地要說這兩句話?這兩句是苦口婆心勸導我們,修福千萬不要忘掉修慧,沒有智慧的福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冷靜的觀察,仔細的思惟,沒有智慧的福報,享福沒有不造業的,福享盡了多半是墮三途。那個福報很大,不是普通的福報。前兩個星期,有同學送了一張影印的新聞來給我看,這是中國大陸報紙上刊登的。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有六個大人物現在變成了豬身,這裡面有袁世凱,有李鴻章,這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怎麼知道他變成豬?這個豬生下來,身上有他的的名字,奇怪!竟然有他的名字。這是說明修福不修慧。在人世間的時候,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死後還不到一個世紀,已經淪落在畜生道變成豬身。這是給我們一個很高的警惕,說明修慧比修福更重要。但是決定不可以誤會我們就不要修福,你這麼想法,你就錯了。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這個話雖然是對善財童子說的,善財童子是代表我們,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他說:『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是「供養恆沙聖」。『恆沙』是講數字,恆河沙數。印度有一條大河恆河,恆河的沙非常細。我沒有去過印度,有不少從印度朝聖回來的同修,帶了恆河沙給我看,確實像麵粉一樣,跟我們這邊的沙不相同,它比我們的沙細很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恆河兩岸講經說法的時間很長,所以凡是講到數目大的,佛都用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沙數不盡。這是說假使你曾經供養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聖人(這個地方的聖人,通常是指地上菩薩,也就是初地以上),供養這些聖眾那個福報就很大很大。佛在此地說,反而「不如堅勇求正覺」。這麼大的福報,決定不會墮三途,你是真正供養聖賢,怎麼會墮三途?墮三途多半修的是人天福報,是有漏的福報,如果供養佛菩薩,決定不至於墮落。但是『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我們先說『供養』。我們今天學佛修行,弘法利生,實實在在說,我們的福報不足,因此做什麼事情都有障礙,都有困難。這些障難就是說明我們的福報很薄,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這一生當中也疏忽了修福。可是我們覺悟明白了,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還是要做,這些事情都是屬於供養修福一邊的。修福一定要學佛菩薩,佛菩薩有高度的智慧,跟我們凡夫決定不一樣。凡夫修福往往是斤斤計較,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布施供養財物心裡總是想著:『這個錢他是不是真的拿去做好事?』譬如,過去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地區發生災難,水災、旱災,也有不少慈善團體在此地募捐去救災。往往有一些人會想:『救災是好事情,但是我捐的錢會不會到災民手上?會不會被他們用掉?』這個念頭一動,就不敢布施,不願意供養,為什麼?怕的是這個錢到不了災民的手上。這種情形有沒有?有。如果每個人都有這個觀念,誰還去救災?不是讓那些災民都在那裡受苦受難?菩薩救災,沒有考慮,沒有顧慮。我們捐助給他,他如果從中取利,那是他的因果,我們清凈心布施,是我們的福報。我得福,他背因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無論別人能不能把這個錢送到災民手上,這個事情我們都應該要做,毫無顧慮的去做,你的福報是圓滿的,你的福報是清凈的。只要落到分別執著上,修福的機會往往你就當面錯過。新加坡有一位談禪法師,我對他非常尊敬,他跟李會長也非常要好,我去看過他很多次。這個人自己修行是修苦行,住的是小房子,穿的衣服是很平常的粗布,吃飯只有一個菜,非常簡單,飲水是自來水。我們去拜訪他,他去買一杯礦泉水,那是他接待客人的最高敬意。買一杯礦泉水給我,他自己喝自來水。對於中國大陸許多佛法裡頭的幫助,他是美金一百萬、一百萬的捐助。捐出去之後,問都不問。他說:『我這個錢捐給你了,你是不是做的好事,是你的因果,與我不相干。你真正為佛法做事,你有福。你要拿去自己去享受,你將來墮阿鼻地獄,我沒有事情。』這是我在海外見到這樣一位法師,真正是難得,我們比不上他。他錢從哪裡來?他在城隍廟,他講他是廟主,看廟的。在廟裡擺一些香、紙、蠟燭,人家到城隍廟去燒香,買香、蠟燭的錢,一塊兩塊這樣攢積起來的。他一分錢都沒有享受,全部布施做功德,是我們這個時代模範的出家人,他的行誼是菩薩示現。我們的生活比他優裕太多,人家做的是什麼?我們做的是什麼?擺個香攤在那賣東西,零零碎碎一塊、兩塊,自己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心不離口,口不離心。你看到他是極普通的一位出家人,你不知道這是聖賢示現。所以說這是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學習的。居士在家學佛,李木源是菩薩。你看他的生活多麼簡單,一分一厘他都節儉,佛教給我們惜福,教給我們積功累德,他真的做到。他不是說的,他真做到。口說有什麼用處?必須要把它落實。眼前眾人看到他的生活非常清苦,他自己感受無比的快樂,前途一片光明,將來決定生極樂世界,真有把握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現在雖然沒去,我看到他已經在作佛了,他所做的都是佛做的事情。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一切供養當中,財供養不如法供養,但是世間人重視財,他有貪心,所以財供養是手段,法供養是目的。佛菩薩教化眾生,利益眾生,眾生不認識佛菩薩,眾生不知道佛菩薩真實利益,因此佛菩薩也得恆順眾生,先用財布施來牽引你,佛家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後令入佛智是法布施。所以財布施是手段,最後法布施是目的,給你真實的利益,給你無盡的利益,然後你才知道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你才真正知道佛菩薩恩德之大,永遠報答不盡。財布施,諸位都知道,佛告訴我們一切世間眾生,不僅僅是我們地球這個世間,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世界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想財富?哪一個人不想自己有智慧?哪一個人不想健康長壽?這是一切眾生都在希求的,不但學佛的同修希求,其他宗教徒也希求。你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求不到的。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作佛都能求到,何況世間這些名聞利養,這在佛家看是雞毛蒜皮,輕而易舉,哪有求不到的?你必須曉得理論與方法。理論是因果的道理,你得財富,得聰明,得健康長壽,那是果報,果必有因,你要修因,你才能得到果報。財富的因是什麼?是財布施,這個世間人不懂。你有財布施給別人,愈布施,你得的財富愈多。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發大財的人,決不是他幸運,決不是他聰明,決不是他用手段,不是的,是前生種的因殊勝,他這一生不管經營什麼事業,他都會發財。他命裡頭有財,命里有財是前生種的因,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前生沒種因,怎麼辦?現在種還來得及,現種,現種也能現收。不種要想收,沒這道理。我今天在報紙上看看新聞的標題,裡頭有一條,現在經濟不景氣,竊盜、綁架案件多了。你去偷盜也是你命裡頭有的,命里沒有偷都偷不到。我們命里沒有,去偷,還沒有偷到,就被警察抓去坐牢了。你偷到的東西,依舊是命里有的,那你何必去偷?佛家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真理,這個話不是假話。我們要想自己得財富,你要修財布施。你要想得聰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長壽,你一定要修無畏布施。我二十六歲學佛,這個道理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對於老師非常尊敬,依教奉行。我前世沒有修財布施,所以這一生生活非常艱苦。前一世這三種布施大概只修了法布施,所以我還有聰明智慧,我沒有福報,我也沒有壽命。過去多少人給我看相算命,連韓館長都替我去算過命,她拿到我的八字給人算命,算了之後,人家就很奇怪,問館長,他說:『這個人還在嗎?』那個時候我差不多是將近五十歲的時候,可見這個算命的不錯,算得還相當準。她說:『這個人在。』算命的搖搖頭:『奇怪!這個人為什麼還在?』結果這個算命的問:『他是做什麼事情的?』她說:『他是出家人。』『出家,另當別論。』換句話說,要不出家,四十五歲准死無疑。出家人,實在講,也保不住。跟我同時出家、同時受戒的我們師兄弟有三個人。明演法師、法融法師,可能諸位都不熟悉,我們三個人同年,而且三個人都短命,看相算命說,我們三個人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所以四十五歲那一年,大概二、三月,法融過世走了,五月間明演走了。七月間我生病,我一想,我大概也跑不掉了。自己知道,我們都不錯。明演法師走的時候沒有病苦,他是自己乘公共汽車,走到榮民總醫院急診室去挂號,掛急診,進急診室半個小時,他就走了,這都是修行還算是有一點功夫。我那一年,正是在基隆大覺寺夏安居的時候,是大覺寺的老和尚請我去講《楞嚴經》。《楞嚴經》很長,十卷我講完第三卷,得了一個重感冒,病了一個月。我一生都不生病,得病的時候一想:『時間到了,前面兩個走了,大概是輪到我了。』我想到,既然要死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我懂這個道理,所以我就念佛求往生。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每天煮點稀飯鹼菜(那時是韓館長照顧我),等著往生。這樣子搞了一個月,慢慢身體恢復過來,好了。好了以後,一直都沒有生病。這一次生這個病,想想什麼原因?我佔據了你們同學的時間。所以《華嚴經》不講了,這個時間讓出來,給你們同學在此地練習講經,我的《華嚴經》搬到凈宗學會八樓小教室里去講,因為我們講經主要的目的是要製作錄像帶,將來供給廣播電台使用。我這個念頭一發,我的病就好了,沒事了,什麼都沒有了。想一想,很有道理,我佔據你們的時間。凡事都有個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三種布施都修,這三種果報都現前。我本身給諸位是現身說法。我沒有求壽命,我也沒有求福報,我剃了頭出家之後就教佛學院,就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四十年沒有間斷過,什麼都不求,可是福報自自然然現前。有一年台北舉行仁王護國法會,我講《仁王經》講二十天。法會當中遇到甘珠活佛,這是藏傳密教的一位大德,跟我也是很好的老朋友,他的年齡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幾歲的樣子。見了面之後,他說:『法師,你過來。』我說:『有什麼事情?佛爺!』他說:『你這些年講經說法的功德很大。你本來沒有福報,你以後福報很大,不但福報很大,壽命也很長。』他說:『本來你短命,我們在背後都說你。』我說:『這些事情,你不說我也曉得,我也明白,我也知道。』福報很大,壽命很長。我沒有求福,也沒有求壽命,中國諺語所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活在世間一天,就為佛法工作一天。我這個態度跟李木源居士完全相同,活一天,為佛法為眾生服務一天,決定沒有自己,所以自己清凈自在。為自己很累,為別人不累。事情做成功了,是大家有福,做不成功,是大家沒福,那有什麼法子?自己決定沒有得失的念頭,你就會生活得很自在。這是在佛法當中,接受老師教誨所得到的真實利益。我入佛門是聽老師一句話。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習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一句話打動的。我很想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既然有,我應當要學習,我不會錯過這個因緣。四十七年的修學,我真的得到了,所以我對於老師始終存著感恩之心。我們的教室、講堂都供老師的遺像,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哪個道場,我老師的照片一定供在講堂裡面、佛堂裡面,時時刻刻與老師共在。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報恩、幸福之中,無比的自在快樂,沒有得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李居士知道我,他認識我相當深刻,總是想方法把我留在新加坡。他知道留我不容易,稍稍有一點不如法,我馬上就走了。如果這個地方一切如法,我有責任要幫助他,我全心全力協助他。他要是做得不如法,我就離開了,沒有什麼人情。絕對不是說,他這個地方物質條件優厚,我會在這裡多住幾天,沒這個事,再優厚的物質條件也留不住我。這個地方真正在辦道,真正在修行,真正在用功學習,我一定住這個地方,我有使命感,我有責任感,要協助大眾。如果大家是來玩票的,不是認真修行,我住在這個地方毫無意義。我講經四十年,今年七十三歲,也應該退休了。我也很想找一個很幽靜的環境,自己去進修。這一次到澳洲,在澳洲原始森林裡面住了三天,我很喜歡,如果在那個地方建個小茅篷進修,你說那多自在!與世完全隔絕。這是我一生嚮往居住的一個環境,我念念不忘,如果沒有弘法的緣分,我就會退休,我到那個地方去享受大自然。這兒有同學們認真要修學,認真要修行,我只有捨棄自己的受用,怎麼樣辛苦我也要幫助大家。我的理念,我的作風,李居士知道得很清楚。在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法供養裡面,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幾條,這幾條都是綱領。第一句:『所謂如說修行供養』,我們有沒有做到?佛在這部經上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統統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會違犯,這叫『如說修行供養』。我常常勸導大家,也告訴大家,佛所說的經典,實際上就是佛所講的話,我們後人尊稱它為經典,為什麼?他所講的是真理,永恆不變。古大德尊稱佛所說的,叫它做妙法,它到底妙在哪裡?古德給我們說明,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佛所講的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圓滿的,這就妙了。所謂圓滿,這裡頭具有四個意思,佛法講四分:『教、理、行、果』。我這一次在澳洲,給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裡面各個宗教的領導人也做一個概略的介紹,說明佛法的內容,這妙法。我們如果講教理行果,他聽不懂,所以我就改變一個方式來介紹。佛經字字句句包含四個意思:第一、真誠的教誨。第二、真實的道理。第三、至善的行為。第四、最高的享受。我把教理行果用這四句話來說明,他們聽得懂,聽了都點頭。字字句句都具足這四個意思,所以稱之為『寶』,稱之為『妙法』。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接受?第一、對於佛陀真誠的教誨,我們要信仰,深信不疑。第二、對於佛所講的道理,要透徹的理解。第三、佛所說的至善的行為,我們要真正做到。第四、最高的享受,我們才真正得到。你能夠得到最高的享受,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證果。你修行證果了,證果就是在生活上的受用。這個介紹,他能聽得懂,他們也能接受,聽到也非常歡喜。可是我們要記住,我們說到他歡喜,還要叫他更歡喜,更歡喜是怎麼說法?佛經如是,你們的經典又何嘗不如是?他們就很開心了。佛經句句是妙法,你們那個經典句句也是妙法。我稱他們都是菩薩。我出大門的時候,遇到一位基督教徒,是一個基督教的代表,對我非常禮敬,給我拉手,他說:『法師,你稱我作菩薩,我們稱你是神。』立刻就有回敬。所以我們必須要尊重別人,我們好,別人也好。在佛法裡面,實實在在講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法法皆第一,人人皆第一,事事皆第一,找不到第二,這才叫平等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才真正能夠落實多元文化,共存共榮,和睦相處。它的效果是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每個人都能夠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我期望全世界所有宗教師、所有傳教師應當要盡的責任,應當有這樣的使命感。你成為一個宗教師、傳教師,你的使命就是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這種人,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菩薩,所以我稱他作菩薩,名實相副。所以一定要記住『如說修行』。這個『說』,佛說的、佛所講的我們完全做到,這就是供養。不僅僅是供養諸佛如來,是供養我們的自性,供養一切眾生,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換句話說,自性得到好的養分,智慧就開了,自性裡面所含藏無盡的福德,自然就現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深信這個道理,所以沒有錢,敢辦事。李居士日夜在籌劃,趕緊把彌陀村建好,建彌陀村的目的何在?要救這個社會,要救這個劫難,為這個而建立的。念佛修行能夠挽救世界的劫難,這裡面有一篇很深的道理,他懂得。彌陀村的構想,大家都知道,這裡面的要求兩樁事情:天天聽經,天天念佛。如說修行,我們只要求這麼一個條件。住在這裡面的人,衣食住行統統供養,你不要帶一分錢進來,供養你一輩子,一直送你往生,幫助你作佛。李居士還在找人設計服裝,將來進來之後,我們穿同樣的服裝,平等。吃的平等,穿的也平等,你自己的衣服都不要帶了。可是諸位想一想,彌陀村,我們的設計是有四百多個房間,一個房間住三個人,住眾就有一千兩百人,一千兩百人的生活費用打哪裡來?你也許說:『李居士有這麼多錢。』李居士一文都沒有,有這麼大的膽子,李居士說:『我沒有錢,我的老闆有錢。』『老闆是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大福報,我們今天是替阿彌陀佛做小工,替他辦事。』你看看,信心成就事業。不是說有錢才做,沒有錢就不做,不是的,是看這個事情要不要做?需不需要做?是不是迫切需要做?今天大災難臨頭,是迫切需要做。這就是菩薩發心,世間人不敢做的他敢做。他能不能做得成?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所以第一要緊,大家要記住,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業。你自己不是真正的菩薩,你就不能利益眾生,你也不能成就佛法的事業。所以第一句重要。我們又為了便利同修,經文太長了,怕你記不住,所以把經文裡頭最重要的教誨,我把它節錄出來,一共節錄了六十條,這大家就好記了。這六十條印在《凈宗同學修行守則》裡面,《凈宗同學修行守則》是我們的行經。經有『教、理、行、果』四種,這是修行的,也就是我講的至善的行為。《凈宗同學修行守則》印成了小冊子給諸位隨身攜帶,時時看,看到要做到,條條都要做到。這個小冊子裡面,一共有三部分。前面一部分,是節錄凈宗五經裡面的教訓。第二部分有六十二條,就是《無量壽經》的教訓。第三部分,有四十五條,節錄《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所講的教訓。這些經都在此地講過,我們能把這幾條做到,你就是真正的菩薩,你是真正的修行人,你一定會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發願為佛法為眾生,做任何事業都會圓滿,有願必成。我們自己要具備這個條件才行,自己不具備這個條件,求感應求不到的。你能求,有求必應,是你本身具備好的條件,這個大家一定要懂得。自己不認真修行,決定不能成就。第二句:『利益眾生供養』。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的,我們心心念念要利益一切眾生。心量要大,決不能說只利益我喜歡的眾生,我不喜歡的眾生、討厭的眾生我就不給他利益,你這個想法就錯了。利益眾生是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類別,一律平等的利益。利益裡面,最大的利益是什麼?佛在經上所說,幫助眾生覺悟,這是最大的利益,所謂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眾生為什麼會有苦?苦是他迷而不覺,他就苦了。他有災、有難、有苦,我們在物質上幫助他一些,只能救一時,不能救一輩子。縱然你有能力幫助他一輩子,來世怎麼辦?你還能照顧得到嗎?何況來世還有後世。佛菩薩利益眾生,是生生世世給他永恆的利益,真實的利益。你想想這個事情,我們應該怎麼落實?這個落實,就是教育。諸位要常常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這大家都知道,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一生都做社會教育工作。這個教育工作是沒有報酬的,義務的,佛沒有收人家一分錢學費。接受供養,也不過是一天吃一餐,接受一缽飯而已。三衣一缽,一無所求,一生教學不倦,這是利益眾生供養,我們要學習。在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人民生活範圍很狹窄,確確實實有人老死不相往來。住在這個鄉村裡面,隔壁那個鄉村可以看得到,也不過幾里路,但一生從來沒有到過那個村莊的,有。老死不相往來,生活圈子很小,交通不便,這個樣子才要建道場,所以各個地方都有道場,都有法師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現在時代變了,科學技術發達,資訊發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出了一點小小的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交通便捷了,你說在古時候,要從中國到此地(南洋)來,談何容易?有機會給你來,你也害怕,坐船要坐幾個月,那還得了!現在交通便捷,幾個小時就到。我在澳洲雪梨,雪梨一些同修們跟我見面,我就跟他們說,從台北到雪梨飛行的時間,大概是我們三、四十年前從台北到高雄的時間。以前從台北到高雄坐火車,快車八個小時,慢車十二個小時,現在從雪梨到台北八個小時。地球小了,所以現在人說『地球村』了。觀光旅遊好像變成一個人生活裡面必須要的,去度假並不是奢侈,是變成生活一部分。於是我們跟外面的世界接觸就頻繁,你會接觸不同種族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你要跟他們在一起生活,這就叫多元文化。所以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觀念,種種界限統統要突破。現在這個地球變成一家,這個家大不大?不大,很小的家庭,比起佛小得太多。佛的家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佛是『以法界為家,以眾生為己』,我們如果想作佛,你要不能把這兩句話落實,你就作不了佛。大家念佛都想成佛,都想到極樂世界去成佛,你要先有這個理念,要把這個理念落實,『一切眾生是自己,虛空法界是我的家』,你才有作佛的指望,所以你起心動念能夠利益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是個願望,願望能不能變成事實,那又是一層功夫。怎樣把願望變成事實,給它落實?你要有行動。我這一次有機會參加雪梨召開的世界宗教和平組織的會議,我也感覺得很奇怪,他們怎麼會找我?我跟他們完全沒有往來,他們來找我,而且對我很尊重。這個會議一年舉行兩次,半年一次。參加這個會議的有三十多個宗教,都是這些教派的領導人。每一個教派都發言,他們的理念,他們的作法,都有一個簡短的報告。會議兩個小時,他們每一個人講話大概只有五、六分鐘,但是給我三十分鐘,對我非常尊重,非常禮遇。本來我也有個準備,你們同學都知道。因為我聽他們每個人講話,聽完之後給他們建議,所以準備的東西到那裡不管用,發給他們作參考了。這個會議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這一些宗教家們的理念,我非常敬佩,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求整個世界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理念好,這是我們尊敬的地方。但是這個理念怎麼樣落實?問題嚴重了。會開了這麼多年,一年開兩次,起不了作用,社會還是動亂,世界還是不和平,還是有爭執,大家都想不出一個方法來,所以我提供他們意見。我給他們說明,佛家《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那是毗盧遮那佛的世界,那是一個多元文化,比我們這個世界大得太多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參加大會的這些群眾,就有兩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可見那個族群非常之大,而且每一個族群裡面的人數無量無數。我們這個世界算什麼?範圍太小了。極樂世界亦復如是。為什麼華藏世界的人,極樂世界的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都能夠和睦相處,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這一提醒,大家是聚精會神,專心的來聽我講解。我說,他們能做得到,只有一個因素:天天講經說法。《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講經說法,從來沒有中斷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也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講經說法,這就是教學,唯有教學能把這一個理想落實。他們聽了我這個,也同意我的看法,一定要通過教學。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那是講那些念書的人,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不像人。人都有煩惱,都有惡習氣,三天不讀聖賢書,你的煩惱習氣原形畢露,那哪裡是個人?什麼樣才叫人?遵守五戒十善而沒有過失,那個叫做人。五戒沒有了,十善沒有了,你是畜生,是魔鬼,不是人。現在這個世間,你到外面去看看,妖魔鬼怪,無論到哪個地方,你就看到這些圖騰,甚至於身體穿的T恤,那裡面都是些妖魔鬼怪,人不人,鬼不鬼。我們在外面看BUS,BUS上面看的都是鬼怪,到處都是。讀聖賢書重要,講經說法重要。我們這個道場,我們天天在講。我生病這個期間,中斷了兩、三個星期。回來之後,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同學們已經退心,已經散慢了。我聽了害怕,如果是這種情形,我們的佛學院決定不能辦,培訓班也得解散,這是很可怕的現象。同學們還不能自立,還不能夠獨當一面,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還需要我們來輔導。為什麼會散慢,我了解原因。你們這麼多人,此地一個星期講經的時間太少,輪流時間太長,兩、三個星期才輪流到一次,甚至於一個月才輪流到一次,怎麼會不懈怠?所以這個事情難免。我一生沒有管過人,因此我不希望約束人,我不希望管人。實在講,我這一生也沒有人管過我,很自在!我一生沒有人管我,我就不應該去管人。我一生活得很幸福,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大家都曉得,我是『三不管』的法師,這就是我享的福,不容易享得到。所以回來之後,我決定把時間讓出來給你們同學,我一個星期講一次。希望每天講經兩個小時,兩個同學出來講,一個人講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你們寫講稿要寫一萬字。每一個星期寫一萬字的講稿,講台上講演。還跟過去老辦法一樣,每一位同學都要對他提出評語。每一個同學都要交,幫助他改進,幫助他進步。我們這樣學習才踏實,時間才不會空過,我們也才對得起這一邊的常住,給我們的關懷,給我們的照顧,給我們的供養。一個學期下來,你們寫了我看總有二十萬到三十萬字,就寫成一本書了,這是你們在此地學習的成績,你要拿出成績來才行。如果將來發展成為佛學院,我們的教學方法始終不變。諸位在此地學習過程當中,你們也感受到這個教學法有效果: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佛學院成立之後,我們可以多開幾門課,但是同學們選擇,一定是選擇一門專攻。其他同學所修學的,我們可以聽,但只是聽,給他做評語,幫助他改正,自己還是專攻自己的課程。每一位同學在每一個學期要完成一部著作,所以我們這裡不需要考試,你把你的著作拿出來,這就是考試,等於論文一樣。有利益眾生之願要落實,第一個是『攝受眾生』。什麼叫做攝受眾生要懂得,用現代的話來說,攝受眾生就是與一切眾生有緣。不但是有緣,而且有很深的緣分,有很密切的緣分,能令一切眾生對你生尊敬的心,愛護的心,向你學習的心,你的教化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攝受眾生要靠什麼?不是靠學問,學問好不見得贏得人家對你從內心的佩服。所以攝受眾生是德行,你有高尚的品德,你有愛護眾生、利益眾生的行誼,你才能贏得一切眾生的擁護,一切眾生對你的熱愛。你們在此地應該可以見到。我們對其他的宗教訪問,我們去拜訪,雖然這才是一個開端。去年除夕的溫馨晚會,我們邀請新加坡所有的宗教團體都來參加,我們大團圓,我們在一起過中國的農曆年,這是攝受眾生。有人來問我,他說:『法師,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只答覆他一句話:『佛教我這樣作法。』佛教我『攝受眾生供養』,這就是攝受眾生供養的落實,多元文化的落實。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我們要做到。九號,我們去拜訪印度教,底下跟基督教、天主教已經在聯繫了,我們每一個宗教都要去拜訪,平等。其他宗教節日,我們也歡喜參加。我們的節日,我們大請客,我們也請他來參加,落實,都是屬於攝受眾生。底下菩薩又告訴我們『代眾生苦供養』,這一條重要。實在講,從理上來講,眾生苦沒有人能代。我們很苦,佛很慈悲,佛能不能代我們受苦?不能。為什麼?你受苦、享福是你的業報,你種的有這個因,你一定要感受這個果報,誰都不能代替。所以『代眾生苦』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我們願意代眾生受苦。實際上,如果真的能代,因果定律豈不是被推翻了嗎?佛也不能違背因果定律。佛菩薩如何代替眾生受苦?只有一個方法,減低自己的享受,多幫助眾生。在自己物質生活上處處節儉,我們一天能夠省一塊錢、省兩塊錢,節省下來,我這一、兩塊錢就能幫助別人。真有這個心,真正有這個行為,要做到。有一些同修常常想請我吃飯。在外面請吃飯,吃一餐飯好幾個小時,很浪費時間,但是人家是盛情好意。我現在想通了,開悟了,什麼人請客我都答應,我都歡迎,到哪裡請客?居士林二樓,你們把請客的錢捐給彌陀村,我來陪你們吃飯,這個好!不浪費時間,也不浪費金錢。居士林的菜肴比現在一般素菜館做得好,所以居士林這一改進,素菜館好多都關門了。大家請客都到居士林來,不但請我,我提倡,我希望所有請客的人統統到居士林來請客,把你那個錢捐給彌陀村,做無量功德。又做了功德,又請了客,又吃了這麼好的飯菜,你說多自在!這是一舉數得,所以鼓勵大家到居士林來請客。這就是屬於代眾生苦供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節儉,不可以浪費,要惜福!我在這一生當中,過去見到兩位老師,一位是我在抗戰期間一個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一位是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每一個月生活費用是台灣錢六十塊錢,合美金二塊錢,這是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他每天吃一餐,而且吃得很少,我看到他老人家這個樣子,我跟他學,我也每天吃一餐。但是我這一餐比他吃得多,跟他一樣不行,受不了。他一餐兩個小饅頭夠了,我要吃三個。所以他一天兩塊錢生活費用夠了,我那個時候在台中一天是三塊錢生活費用。我跟他學,我學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他問我:『你感覺到體力精神有沒有什麼兩樣?』我說:『不覺得,一樣。』他把桌子一拍:『好!你一直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我們諺語講:『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生活費用很少,一點點就夠了,就不要求人。求人是最痛苦的事情,看人的臉色,好難看!所以我一生,餓死我也不求人,我有這個骨氣。所以生活一定要節儉,一定要知道惜福,決定不可以浪費。你們今天看我好像是有一點福報,很多人來供養。我沒有求人供養,是自動送來的,也不好推卸,我生活還是很少。你們看我吃東西,吃得很少,所以送來的東西大家享受。今天還有人從台北帶來煮好的東西,真不容易!煮了兩鍋帶來,我看了很歡喜,我就告訴悟忍師:『送到二樓餐廳,你們今天晚上念佛的人,晚上肚子餓了可以去吃。』人家供養我,我供養大家,供養大家就有福報。佛家常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人家供養我的,我都供養你們了,我不了道,由你們大家代我還。所以立刻就轉送給別人。你們供養我的錢,我看都不看,全部拿去給彌陀村。彌陀村現在給我的收據,可以訂成一本書,一大堆。所以要曉得,福報轉送給一切眾生,這個福報是無有窮盡。愈累積愈多,愈多愈布施,這個福就是享不盡的福。但是自己一定要刻苦,決定不可以浪費,多餘的決定供養缺乏的人,這就是『代眾生苦供養』。在上一次有個宴會,有一位居士問我:『法師,您住在哪裡?您自己的道場在哪裡?』我自己沒有道場,我自己一生沒有自己的住處,我住在別人的道場。出家了,自己就沒有家了,如果還有一個家,那不又回去了?你出了家,現在又回家了。這一次在澳洲,有位羅居士非常發心,他跟澳洲政府聯邦關係都非常好,來問我,我們這個道場(凈宗學會)需要哪些法師常住在澳洲,他可以給我們辦永久居留,甚至於辦公民。我跟他講:『你可不要害人,你不要造罪業。』他聽了也就呆了,他說:『怎麼?』『如果把法師辦成澳洲永久居留,法師貪嗔痴慢私心就起來,道心就沒有了。』所以我說:『你要做好事,給我辦什麼?居留一年,只准他住一年。』他一年在這裡修行修得很好,明年我再給你辦一年。一直修得好,我年年都替你辦。你要是不如法,我就不替你辦,你一年住滿了,走路,趕快走。所以他有道心。此地我跟李木源居士也是這樣講,你們的工作準證一年,為什麼不給你辦多?使你有道心。多了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地方可以長住,你就胡思亂想,你就會到處攀緣,你就會搞小圈圈,將來你會墮地獄,豈不是把你害死了?所以護法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既然出家了,戰戰兢兢,真的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心心在道。你只要有道,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供養你的人太多了,你還愁什麼?你沒有道,你造業,你敗壞佛門,你將來必定墮落。所以護法有很多不明道理,把好好的法師都護到三途地獄去了,自己還認為有功德:我出了多少錢,替法師買了道場,那個法師有所有權。法師好好出了家,現在我又給他一個家,又把他裝進去了,你還認為你有功德,你的功德在哪裡?你造的是罪業,不是功德。我說的話不好聽,但是對大家真有好處。所以出家同修,你不要以為我在障礙你,我是在成就你,我決不是障礙你。你們真正修行辦道,如果沒有地方住,我會供養你。你不真正辦道的時候,敗壞佛門,那是罪有應得。所以自己必須刻苦耐勞,對於人力、物力、財力要知道愛惜,絕不浪費公共的物品。你能夠惜福就是培福,你能夠惜福就是積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都是屬於代眾生受苦。接著菩薩又告訴我們:『勤修善根供養』,勤修!什麼是善根?這大家都曉得,聽多了,『不貪、不嗔、不痴』,這是佛給我們說的世間的三善根。對人、對事、對物不起貪心,順著自己意思不起貪心,違背自己意思不起嗔心,你的心永遠是清凈,永遠是平靜,這個自在!不痴、不迷,永遠是清醒的,永遠是覺悟的。世間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從這三個條件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菩薩的善根,是這三善根又提升了一層,『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菩薩會退轉是什麼原因?懈怠放逸,菩薩就退轉了。我們在經上看到,到什麼時候才不退?八地才不退。七地以前都是進進退退,只要懈怠放逸,馬上就退轉。要永遠保持精進。菩薩修行六個原則裡面,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可見得『精進』兩個字,就說明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叫做精進。要勤修,決定不能夠懈怠,認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習氣。『克念作聖』,這是我們中國聖人講的,你能夠克服你的妄念,你就是聖人。『聖』字怎麼講?什麼叫聖人?要用現在的話說,聖人就是明白人,對於世間一切事理、一切因果都通達明了,這個人就叫聖人。你要不克服你自己的妄念,那怎麼行?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克服我們的妄念?佛家講,方法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什麼方法?克服妄想的方法,佛家具體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克服妄想分別執著的方法很多,我們今天採取兩個:一個是研教,深入研究經教,心心念念想著經典裡面的道理,你就不會打妄想了;另外一個方法是念佛,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念佛人念久了,為什麼會懈怠?不懂得念佛的道理,念久了就會懈怠,所以念不下去了。念佛是行門,行一定要依解。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華嚴經》,他把經分做四分,先『信、解』,然後才有『行、證』。行要依信解,沒有信解做基礎,那個行靠不住,不能持久。信解透徹了,行才能夠持久,才能夠不變。凈宗雖然不需要信解,行就行了,這個話說得有毛病。信凈宗,不是不要信解,而是信解跟行可以同時。在其他法門,一定是先有信解,而後有行證,凈宗是信解行證完全同時。因此,念佛不能不聽經。不聽經你念佛,不是在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打瞌睡。有些人功夫不錯,走路也會打瞌睡。你看他繞佛,繞佛在打瞌睡,止靜時,一坐下來就打呼。這個我們在念佛堂常常看到,什麼原因?缺乏信解。所以我們今天為了補足這個不足,每天講經。每天兩個小時的講經,重要!講到勤修善根,你們想不想修善根?都想。那我再告訴你,聽我講經不重要,聽他們年輕法師講經重要,這個道理你們懂嗎?年輕法師像一個樹苖一樣,需要灌溉,需要培植。我這是棵老樹,不澆水也沒關係,也死不了,樹苖要好好的照顧。如何照顧?你們天天來聽經,他坐在這裡,看人很多,他講經就很有味道,他的精神就提起來了。如果一看底下沒幾個人,垂頭喪氣:『大概是我講得不好,人都跑掉了。』信心就沒有了。所以他講得不好,就更要來聽,給他打氣,給他捧場。他一看:『還不錯,還有這麼多人,大概我還行。』信心才能生得起來,才能幫助他。所以你們來聽他們講經,就是灌溉,就是栽培,非常重要!我們當年學講經,李老師把他的那些聽眾,找個一、兩百人來,交代他們一定要聽初學人講經。老師自己常常到後面來巡查,看看哪些人沒來,『我叫你來聽他們,你怎麼沒來?』所以我們講經,總有個幾十人,差不多一百多人。講堂不大,差不多也就坐滿了,我們上講台信心就很足。所以初學人需要鼓勵,需要幫助,這比什麼都重要。你們來聽他們講經,就等於種樹一樣,你們在種樹,將來才有果實,才有收成。你不種樹,想吃果實,哪有這個道理?沒這個道理。你要想聽法師講經講得好,有受用,你不栽培法師,你怎麼會聽到法師跟你講經?這有因必有果。所以聽我講經沒功德,聽他們年輕人講經有大功德,大家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們想積功累德,想勤修善根,你就好好的來聽經,認真的來聽經。不但聽經,而且要批評。聽到哪些地方不懂的,問他:『這個地方我沒有懂。』他就會改進。聽到哪個地方有疑惑的,也問他:『我聽這裡的時候,我有疑惑。』或者他講錯了,或者他講得不夠詳細,幫助他改進。所以學生在講台上,下面聽眾是老師,是監學,是真正的護法,這個樣子我們護法跟弘法能夠配合,解行相資,道場才能成就,道場才能夠興旺,道風才能夠建立,學的人有信心,護持的人有收穫。我護持一個法師,總算幫助他成就了,這個護持的心血辛勞沒有白費,真的有收成。他將來弘法利生,就是你自己弘法利生,他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為什麼不做這個功德?為什麼不做這個好事?今天跟諸位講了兩個小時,這是講『供養恆沙聖』,這一句還沒講完。我本來是打算這兩個小時把兩句講完。所以曉得,這部經上字字句句的意思講不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回復 引用

TOP

42

(性別:

) 發表於 2008-6-3 13:52 | 只看該作者

踩窩窩

送禮物

問候Ta

【終南命理研究網】易學研究討論室

大乘無量壽經(第四一卷)1999/3/13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2-34-41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二面,經文第八行:【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意思還沒有講盡。這兩句也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經文,也是最精彩的經句。「供養」,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有財供養,有法供養。通常在一般大乘經裡面稱『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到華嚴會上就不說『布施』,而說『供養』,這道理在哪裡?《華嚴》是圓教,大乘是別教,別教的菩薩跟圓教的菩薩見地就不相同。換句話說,別教菩薩智慧還沒有圓,對於事實的真相還沒有能徹底看清楚,因此講布施。到圓教菩薩見地圓滿,跟諸佛如來見解相同,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對佛就不能稱布施,就要供養。所以,供養是以最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布施。通常一般菩薩真誠恭敬達不到這個水平,則稱布施,如果跟諸佛如來的水平等齊,就稱供養。由此可知,誰供養一切眾生?諸佛如來。此地講諸佛如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在天台六即佛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雖然他的果證沒有圓滿,他確實證得了一部分,這一部分就是真如自性。所以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此對一切眾生,他是把他當佛來看待,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普賢行。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還有佛、有菩薩、有眾生,對佛是供養,對眾生就用布施,這個恭敬心大幅度的衰退了,不能保持圓滿的恭敬心。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反省,我們應當要學習,學習一切恭敬,這叫學佛。做到一切恭敬,這叫成佛。你要是問:『幾時我成佛?』幾時對一切眾生那個真誠恭敬心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個時候你就成佛,你就證果,你就像諸佛如來一樣供養一切眾生。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是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放下了。在法供養裡面,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幾種,我們在上一次也曾經介紹過:『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我們講了四種。這四種當中,『攝受眾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攝受眾生,你怎麼能幫助眾生?佛法裡面常講『普度眾生』,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普遍,普遍就是沒有分別,度就是幫助,普遍無分別的幫助一切眾生。眾生不接受怎麼辦?你去幫忙,他理都不理你,他根本就不領你的情,你怎麼辦?所以,供養裡面就提出『攝受眾生供養』。攝受眾生,這個話的意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把眾生跟自己的關係搞好,就這麼個意思。攝受就是搞好關係。佛用什麼方法把這些眾生關係搞好?佛有四個原則,叫『四攝法』,更殊勝的就是『四悉檀』。『悉檀』,這個名詞是華梵合譯,『悉』是中國字,『檀』是印度話。檀是檀那,就是布施。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悉檀』的意思就是圓滿的布施,平等的布施,普遍的布施。佛說法有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這都是講攝受眾生,你離開這四個方法,攝受眾生做不到,也就是說,你想跟一切眾生搞好關係談何容易!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父子已經沒有親,夫妻也不講道義,這種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怎麼去建立?可是我們想想,佛陀那個方式還是行,『遍施』,你要肯布施。所以這四條,第一條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世界悉檀是先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一定要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不能恆順眾生,而要眾生順著我,就難了。必須要知道自己去順眾生,佛做個榜樣給我們看,先令他歡喜。接著第二步,『為人悉檀』。這個意思就是說,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人家當然歡喜。念念想著我自己的利益,你跟別人就很難處,大家就爭利。我們能夠放下,我們能夠捨棄,滿足一切眾生的欲求,為他,樣樣都為他,時間長了以後,他會把你當作知心的朋友,看到你這個人在一生當中,他覺得很可靠,你給他建議,他就會聽。所以到第三步,這才幫助他改過自新,叫『對治悉檀』。在這種親密關係之下,長久的交情,菩薩才開始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事實跟理論,勸導他什麼是真正的『利』,什麼是『害』,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是非利害才能談,讓他慢慢的醒悟過來,知道斷惡修善,趨吉避凶,我們一般學佛人講消災免難,教他這個道理。這是初級佛法,這不是幫助他的真正目標。真正目標在最後,『第一義悉檀』,幫助他成佛。做個好人,得人天福報不錯,但不究竟,人都要死,活不長,你福享不久。怎樣能夠學到不死,不生不滅?怎樣能夠保持你的富貴,千年萬世永遠不衰?那就得要作佛,不作佛是做不到的。最後的目標,就是幫助他作佛,佛用的方法多麼巧妙!用這個方法來建立人際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他喜歡的,我們隨順。不喜歡的,我們避開。第一個階段,佛菩薩幫助眾生,實實在在了不起。如果這個人一輩子都不能回頭,怎麼辦?佛有耐心等他來世,來世還不能回頭,佛菩薩還有耐心等他後世,『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然後你才知道佛陀對眾生恩德之大無與倫比,沒有人能夠相比。佛對於任何一個眾生,照顧你都是生生世世,從來不捨棄。也許有人說:『我都沒有看到佛菩薩保佑我。』實在佛菩薩天天在你的周圍,是你自己感覺不到。佛菩薩還是在保佑你,還是在照顧你,自己為什麼感觸不到?業障太重了,不肯聽話,不肯認真學習。所以佛菩薩對你的加持,經上講『冥加』,不是『顯加』,你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到。如果你自己誠心誠意的學佛,真正發心依教奉行,給諸位說,你就會感覺到佛菩薩時時刻刻在幫助你,從來沒有離開你,這個加持是『顯加』,明顯的加持,你自己知道。由此可知,我們得到佛菩薩加持的分量,有輕重不同,完全在自己。也可以這麼說,佛菩薩的加持,是對我們這個修學的心完全成正比例。我們多一分用心,多一分善心,多一分真誠,佛菩薩就多一分的加持,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有些同修明顯知道佛菩薩保佑他,有些眾生完全不知道,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說到『攝受眾生供養』,我們要曉得,知道佛的四個原則。四個原則裡面還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世界悉檀裡頭有這四種法,為人悉檀裡頭也有這四種法,對治悉檀裡頭也是這四法,第一義悉檀裡頭還是這四法。你要會運用四悉檀、四攝法,我相信你在這個世間,跟任何族群,任何不同的文化,任何不同的族類,乃至於不同的宗教信仰,都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實在講,這世間搞外交的人是應當要學習的,這是佛的外交哲學,外交的理論,一定能夠相處得非常和睦。攝受眾生,我今天把這個意思補出來。不補出來,雖然講了,太空洞,不知道從哪裡落實?想想佛菩薩接觸一切眾生,實在是非常非常高明。仔細想想,他就是運用四悉檀、四攝法,運用得非常恰當,我們應當學習。『代眾生苦』,必須要認真的去做,為什麼?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眾生能不能開悟,關鍵在他對於這個老師有沒有信心,有沒有敬意。果然有誠敬,有信心,開悟的機緣就有了。老師如果不能代眾生苦,要令一切眾生對你生誠敬心,對你生信心,太難了。釋迦牟尼佛能令一切大眾對他生起敬仰,是看到他代眾生受苦,他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他的精神生活達到究竟圓滿,令一切眾生看到沒有不佩服的,沒有不五體投地的。眾生的生活恰恰相反,精神生活非常貧乏,物質生活很厚,佛要糾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生活行為,他表現一個正確的給我們看。物質生活,如果大家都能夠知足,知足就常樂,知足社會就安定,世界就和平,所有一切眾生就真正能夠享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世界為什麼會動亂?是你不知足,貪求無厭,必定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就造成社會動亂的根源。佛表現出來的是知足常樂,我們肉體在這個世間,維持生命是很簡單的。佛出現在印度,是熱帶的地區,所以只需要三衣一缽就夠了。這個地方是熱帶,再冷,『三衣』搭上的時候,也就足以保暖。晚上睡覺,這三衣就是被蓋,當被子用。我們在新加坡這個環境裡面,三衣也足夠了。我相信住在新加坡這個地區,晚上睡覺沒有蓋棉被的(如果蓋棉被,那個人身體一定不正常),所以此地生活很簡單,很容易。『一缽』是每天出去托缽,去托一餐飯,這需要一個缽。生活多簡單,多麼容易滿足,這一餐飯吃飽,沒事,真是快樂無比。聚集一些學生說經講道,那個多快樂!教學是人生第一樂事,我們中國諺語裡面常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所以他精神生活多麼的豐足,物質的需求夠了就行。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在現前生活環境之下我們學佛,我們衣服穿得暖,每天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夠了,還有什麼需求?再有需求,你就是找煩惱。許多人喜歡住大房子,我在美國見得很多,在澳洲也見得不少。同修們邀我到他家裡去吃飯看看,這個房子很大,有很大的庭院。仔細一觀察,他很可憐,他要做房屋的奴才。每天要上班,已經累得不得了,回來還要整理這個家。裡面,在外國多半是鋪地毯,要吸塵。外面,院子裡面要剪草,要澆花,沒有時間。院子愈大愈辛苦,僱人又怕花錢,因為外國僱人是論鐘點算的。在美國僱工人,最便宜的,雇外籍勞工一個小時五塊錢。你要雇他來,做六個小時就三十塊錢,這是最便宜的。一般普通的工人,差不多是十塊錢一個小時,你請他來,做六個小時就六十塊。所以不敢僱工人,那只有自己來。我看到那一些人,我也不好講話,實在講,是自討苦吃,哪有我們這一個小房子好?我說,我住房子喜歡一間房,我整理很方便。出門,這個門一鎖,沒事,不管出去多少天。我只要一個房間,卧房就夠了,其他統統不要,太麻煩了!釋迦牟尼佛更高明,連卧房都不要,樹下一宿,他真是得大自在,我們還比不上他。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眼睛看到的『代眾生苦供養』,實實在在佛是示現表演給我們看。雖是示現,想起來都是真實的。這是補充這點意思。下面一句是『勤修善根供養』。這都是算供養,都是幫助一切眾生,讓他聽到、讓他看到有所感悟,能感動人,能令人覺悟。他要有所感悟,他就接受供養(他明白了,他知道怎麼做,就是接受供養),佛菩薩修供養的目的就達到。善根,佛在經上常說,世法善根是『無貪、無嗔、無痴』,所有一切世間的善法,都是從這三個根生的。反過來,『貪、嗔、痴』是世間一切惡法的根源,所以叫三毒,我們今天講的病毒,最嚴重的病毒,所有一切毒惡都從它而生。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多次勸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用戒定慧的方法,破貪嗔痴)。諸位如果體會得這個意思,你就恍然大悟,佛出現在世間說什麼法?就是講戒定慧。現在佛家的經典,我們整理歸納分為三類,叫三藏。三藏:『經藏、律藏、論藏』,經藏講定學,律藏講戒學,論藏講慧學。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就是講戒定慧。為什麼講戒定慧?因為眾生有貪嗔痴,戒定慧這三付葯是對治貪嗔痴的。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認識佛法,佛法是什麼,你就會很清楚。戒學,戒的理論很深,事相非常繁瑣,那是一門大學問。但是它有綱領,它有原則,它的原則是這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必須要清楚,凡是自私自利的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就是善。在中國有一句諺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教給我們不要為自己,好像跟中國人這個觀念不相容,到底哪個對?佛說得對。對在什麼地方?佛為我們說明六道的來源,我們今天不幸墮落在六道裡面,無量劫來在六道輪迴,沒有辦法出離。佛說,六道怎麼形成的?自私自利那個念頭變現出來的。佛教給我們,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自私自利的行為放下,你就出離六道。這是真實的利益,佛說得對。世間人的觀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中國人說的。外國人非常重視隱私權,外國的法律有隱私權。『隱私權』是什麼?自私自利權,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法律規定保障你在六道輪迴裡頭,不讓你出去,你還能出得了六道輪迴嗎?出不了六道輪迴。佛就說,你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你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特別是在人道。所以六道裡頭,三惡道是老家,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這一次我們出來觀光旅遊,總算不錯,遇到佛法,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曉得哪個是利、哪個是害,決定捨棄貪嗔痴,決定捨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要舍,佛講五欲『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為什麼說地獄是老家?你們想想看,這五條誰不貪愛?誰不想得到?你貪愛,你得到,就入地獄去了。佛在經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十惡怨家,十善厚友。』想想,我們跟冤家這個朋友交得很不錯,非常親密,十善非常疏遠,沒有什麼大興趣,我們搞顛倒了。人能夠遠離十惡,親近十善,這個人生生世世能得人天善果,他享人天福報。如果遠離十善,親近十惡,那是必定生三途。所以佛才勸我們要勤修善根。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榜樣,他們不但惡的行為沒有,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嗔、痴,不但沒有行為,連念頭都沒有,這真的叫斷惡。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展現著:不但不殺生,而是愛護眾生;不但不偷盜,而是歡喜布施;不但不淫慾,非常有禮節;他做給我們看,句句話真實,決定沒有妄語;所在之處,總喜歡大家能夠和睦相處,決沒有挑撥是非,挑撥是非是兩舌。所以諸佛菩薩,你仔細觀察,他的生活、他的行為是十善,真的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勤修善根。『修』,還要加個『勤』,認真努力去做,我們想想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妄想分別執著都破了,何必還要勤修善根?他的善根早就具足,早就圓滿了。他到這個世間來應化,表演這一套給我們看,口說教給我們不行,有些人未必相信。他真做到了,他所說的他完全能夠做得到,我們聽到看到:『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他勸我們布施供養,如果他自己一毛不拔,這個有問題,這個靠不住。他勸我們布施,他也布施,他布施比我們多,比我們更徹底,我們看了,沒話說,相信了。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講經說法,常常勸大家布施供養,廣結法緣,這常常教導我們。我們看他,他帶頭干。在那個時候,他的待遇很不錯。他本身是孔德成先生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官階是簡任一級,地位相當高,待遇很厚。他還兼著中興大學的教授,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哪個地方他都有收入。他主持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慈光圖書館創辦的時候,他是董事長兼館長,蓮友常常對他也有供養,供養老師。他這些錢全部布施掉,過最簡單的生活。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民國五十年代,生活很清苦,一天生活費用二塊錢。那個時候,台灣錢跟美金兌換是一比四十,一塊美金換四十塊台幣。他一天生活費用兩塊錢,一個月的生活費用現在還不到兩塊美金。我們這些學生、這些蓮友看到他,哪有不尊敬的?比不上人家。人家說到,他真做到了,所以學生自然就敬佩,相信他的話,向他學習。如果自己會說,自己不能做到,要叫別人能做到,沒有這個道理,佛經上講『無有是處』。必須自己要做到。要勤修戒定慧,要勤修無貪、無嗔、無痴,逆緣當中不生嗔恚心,順境之中不生歡喜心,永遠保持心地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講勤修善根。佛又告訴我們,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可是諸位要記住,菩薩對於世間的善根他圓滿了,所以他那個精進是道業精進。怎麼個精進法?斷煩惱精進,學法門精進。學法門就是斷煩惱,斷煩惱就是學法門,這兩者是一樁事情,為什麼?煩惱障礙了你的悟門。你學法門為什麼不開悟?因為有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悟門就開了。所以學法門幫助斷煩惱,斷煩惱幫助悟法門,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要精進,菩薩善根唯一精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再從經論裡面細心去觀察佛菩薩他怎麼個修法。在本經大家看看,法藏比丘怎麼修法?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學佛,有緣能夠向阿彌陀佛學,你說這多麼榮耀!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如何向他學習?你看看《無量壽經》,他是怎麼修的,我們照他這個方法來修,就是效法他,就是向他學習,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下面一句是『不舍菩薩業供養』。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是什麼?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菩薩事業,如來家業。我們今天剃了頭,搭上這個衣,這是如來子弟,就要繼承如來家業,要把如來家業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的本分,是我們的使命。如來的事業:幫助一切眾生作佛,這是如來圓滿的事業。可是諸位想想,我們要想幫助一切眾生作佛,那一定要先作佛。自己不能作佛,怎麼可能幫助別人作佛?怎樣自己作佛?第一個要發心:四弘誓願。四弘誓願要落實,決不是早晚念一遍,那沒用處的。要落實,念念要度眾生,念念要幫助眾生覺悟。佛的經教要知道怎麼講法,原理原則不變,講的方法是千變萬化。如果你懂得四悉檀、四攝法,你就開竅了。今天這個世界,全世界普遍一個錯覺,認為佛法是宗教,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當作神明看待,認為那是佛教拜的神,把菩薩們也都當作神明看待。佛教拜的神跟印度教差不多,印度教的神有兩萬多,我們佛教的神可能比他還多。多神教,這是普遍一個錯誤的看法。我們今天要怎樣把這個錯誤觀念糾正過來,這是第一樁要緊的事。這個觀念糾正不過來,佛陀教育就沒有辦法推動,就行不通。現在世間人,稍稍有知識的人、有覺悟的人,都已經意識到全世界的人一定要和平共存,都意識到了。我在澳洲參加世界宗教和平組織,三十多個宗教的領袖們都有這個共同的意識,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十六個字幾乎是共識。但是這個事情怎樣才能落實?現在大家在想辦法。我們有緣接受他的邀請,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佛法就是他們現在夢寐所求的。佛法是什麼?『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這是我過去說的,現在對他們這些狀況,我就不是這個說法。『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教學』,他們聽了:好!這正是我們要的。我沒說錯。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他是什麼?他是個義務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大家一聽就懂了,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稱他作佛?佛家稱『佛』跟中國稱『聖人』是一個意思。佛,我們翻譯叫『覺者』,覺悟的人。中國那個『聖』,聖是什麼意思?聖是明白的人,這個人是明白人。明白人對於一切事理,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了,稱作聖人。聖人是明白人,在我們佛法稱作佛。所以佛是個明白人,我們對於一些事理不明白,他明白。這一解釋,大家就清楚了。我們把佛陀教育介紹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菩薩業。全心全力從事這個事業,希望把這一樁事情做好,把這一樁事情做得圓滿。但是現在,我們眼前最大的困難是言語的隔閡,我們今天面對世界許許多多的宗教,這個隔閡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所以翻譯就變得非常重要。翻譯的人難求,不容易,絕對不是說通達兩方面的言語文字就可以翻譯,沒那個道理。過去美國沈家禎老居士,他對於將中國大乘佛法介紹給西方人非常熱心,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精神、財力,請一些翻譯翻成不少的經論,將中文翻成英文,翻譯的這些原稿一大堆,在紐約圖書館。他帶我去看,一面牆,書架上全都擺著,搖搖頭告訴我:『一本都不能用!』所翻出來那個東西,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也看不懂,那麼多年的精神、財力、心血可惜了。他認識我可以說是太晚了,我給他建議:『這樣的翻譯當然不能流通。』我說:『你想一想,中國古時候印度法師到中國來,譯經的工作是怎麼做?不是一個人翻的,中國翻譯佛經是有組織的,人數很多,分工合作。由一個小組來起草,然後提出來研究討論意思有沒有錯。許許多多人在一起討論,先確定意思沒有翻錯,然後再找一批文學家來潤文,就在文字上修飾,使文字能更美化,意思決定不能夠改變。最後還要請通達兩國經教的來印證,念一遍給他們聽,他們點頭:沒錯!他們來做證明,這個工作才能完成。所以譯經有很多道的手續,哪有那麼容易?請一個人在家裡閉門造車,那個造出來的車不能行路。』沈老居士問我:『怎麼辦?』我說:『如果你要翻哪一部經,譬如你翻《金剛經》,你去打聽,中國外國對《金剛經》有修持的人,對《金剛經》能講得透徹的人,你把他請來。你把所有翻經的人集合起來,先聽他講。《金剛經》的大意真的懂得了,隨時還要諮詢,他有疑問就來請教法師。依照《金剛經》修行的這個人,給他做證明,來證義他翻的有沒有錯。這個作法一定要有譯經院,要有組織,規模雖然不能跟中國古代相比。中國古代,大家知道鳩摩羅什大師的譯經院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經院有六百多人。它有編製的,國家主持,國家拿的經費,哪有那麼簡單?』所以私人譯經,你沒有二、三十個人,做不出來。決不是幾個人能夠做的工作,至少要有二、三十個人。翻譯哪部經,天天講這部經,天天研究這部經,你才不會把它翻錯。翻譯的人沒有聽過佛經,不懂佛法,只是翻文字,那就像李老師所講的笑話,『二足尊』翻成什麼意思?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他翻得沒錯,『二足』,二不是兩個嗎?足就是腳。兩隻腳裡頭最尊貴的,就笑話百出了。所以在字面上翻,一點也沒錯,但意思全走了樣子,可見得這個事情不容易。所以,佛門的翻譯人才就更難求了。他自己要有工作,要有行業,怎麼能以全部的精神到這兒來學佛?如果不認真學佛,翻譯的事情就難了。翻譯的事情,今天是菩薩業。如何能將流傳到中國的大乘佛法,普遍介紹到全世界?你們如果要發心,不舍菩薩業供養,你們今天好好的去學外國文,每一個國家語文都應當要學,學好了之後,就能把佛法介紹給那個國家、那個地區。將來在世界上發展,我們現在能看得出來,全世界將來最通用的語文:英文、西班牙文、中文。因為中國語文,單單是中國人就有十四億,是很大的一個數量。中國強盛起來,很多外國人都要學中國語文。現在在美國,每一個大學幾乎都有漢學系,漢學系專門學中國語文。你將來跟中國交往,你不懂中國語文怎麼行?我們要想把佛法普遍傳到西方每個國家,我們要不通達他的語文也不行,臨時找翻譯非常困難,這是我們在經驗當中得到的。所以說不舍菩薩業修行,在現前這個時代,不僅僅我們自己要如教修行,要續佛慧命,要弘法利生,還要想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言語文字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年輕的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要發心。果然發心專修專學,自己根性鈍一點都不怕,必定能得三寶加持,『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怕的是自己如果懈怠放逸,那就不能成就。如果貪圖自己物質精神的享受,你也不能成就。真正能成就的人,捨己為人,吃盡一切苦頭都甘心情願,只要能夠利益眾生,只要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明了正法,幫助別人修行證果。這是菩薩行,菩薩業,你發這個心,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是供養諸佛如來,為什麼?續佛慧命,供養一切眾生,普度眾生。最後一條:『不離菩提心供養』。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給我們說法供養,總共說了七條。他是以『如說修行供養』擺在第一,將『不離菩提心供養』放在最後,這一個前一個後,非常重要。實在講七句都重要,但這兩句是更重要。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佛對於菩提心這個教誨特別著重,沒有菩提心,修任何的善法都是魔業,不是菩薩業。何以說它是魔業?因為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你將來得的是人天福報,享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所以叫魔法,不是佛法,是魔業,不是菩薩業,道理就在此地。發菩提心,修積一切善法,為什麼就變成菩薩業?菩薩覺悟,菩提心是覺心(覺悟的心),覺悟的心修一切善法,他不享受,他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修福自己不享福,福到哪裡去?福給一切眾生享。這是菩薩,這是佛,絕對不會自己享受。自己享受,就著了魔。給別人享受,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我們仔細去觀察,釋迦牟尼佛本身是這麼作法。釋迦牟尼佛以後他這些弟子,個個都學老師,早年到中國來的安世高、摩騰、竺法蘭,這歷史上都有記載的。中國歷代,從印度、從西域到中國來弘法利生的大德,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示現,都能夠以世尊做榜樣,都能夠效法世尊,所以在中國能被中國朝野所尊敬,佛法能令中國人歡喜學習,是他們的功德。他們有智慧有福德,智慧福德都令一切眾生共享,這是我們後人應當要明了,應當要覺悟,應當要效法的。菩提心,世尊在《觀經》裡面給我們說了三條。第一個是『至誠心』,至誠是真誠到了極處。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我們常講的性體。菩提心的性體,是真誠到極處,我們人人都有,只是現在我們被妄想障礙住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菩提心沒有了。真誠,什麼叫誠?有許多人看到這個:『我的心很真很誠,我都真誠心待人,我跟你講的都是真誠話。』全是假的!前清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他給『誠』下了個定義,下得好。從前中國念書人大概都讀佛經,也都願意聽講經,由於自己對於儒學道學的修養,對於佛法領悟比我們現在人要深刻得多。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好,確實跟佛法講的相應。什麼叫真誠?一念不生是真誠,我們佛法講一心、一念。一念一心都是至誠,二念二心就不誠。不誠,給諸位說,就落在十法界裡頭。如果你是一心一念,你就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一真法界。所以你要曉得,一心一念能證,一真法界是所證。你要沒有到一心一念,一真法界你決定不能夠證入。你落在二念三念,這是十法界。再要是妄念紛飛,那就六道,不知道多少心多少念,這就搞六道了。所以凈宗念佛,那個功夫在哪裡?一心不亂。你真得一心不亂,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到華藏世界去了。一心不亂,它跟一真法界相應,它跟十法界不相應。真正到一心不亂,不但超越六道,還超越十法界。所以一心不亂,不容易!過去我在美國,有一些同修讀了《彌陀經》,來跟我說:『法師,凈宗法門我不能修。』『為什麼?』『一心不亂,我做不到。』這個人真的看經,我很佩服,他看得很細,一般人看這個,都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他想想,一心不亂他做不到,恐怕不能往生。所以我就告訴他,『一心不亂』這個翻譯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他是意譯。玄奘大師的譯本,這一句不是這個翻法,玄奘大師的譯本上面翻的是『一向專念』,不是翻一心不亂。像我們《無量壽經》上,也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行!我們就可以做到。一心不亂,那真不容易!這一句話,羅什大師是不是翻錯了?羅什翻得沒錯。怎麼沒錯?我們往生的時候,諸位一定要曉得,往生是佛來接引。所以大家也不要懷疑,經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不要去問西方到底在哪裡。地球是個圓的,往西走,不又走回來了?到底西方在哪裡?大家這個愈搞,思想愈亂愈糊塗,到最後連西方都不相信了。所以我們不管,向西就向西,就這麼去做。這一句佛號是訊號,我們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聯繫的訊號,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憑著這個訊號,我們就接通。我們也不曉得極樂世界在哪裡,到底是哪個星球,阿彌陀佛來接我們去,不需要認路,也不需要辨方向。跟著阿彌陀佛去,那還有錯嗎?儘管放心,這個法門是個易行道。佛來接引的時候,一定先用佛光注照。像去年我到此地來的時候,觀音救苦會的林醫生往生,李木源居士還帶了一些同學給他助念。往生前兩天,我去看過他。他走的時候,告訴助念的人:『我現在看不到你們,我看到一片金光。』阿彌陀佛放光,首先看到光明。光一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你本來沒有到一心,這一照的時候,就得一心。所以,羅什大師譯得沒錯。你只要功夫成片,我們只要做到這個功夫就行。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我們心裡頭只想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妄念,所有的念頭都念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片。你只有這個功夫,佛來接引你,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加了一倍。這一倍是什麼?事一心不亂。羅什大師翻得沒錯。羅什大師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凈土聖賢錄》裡頭有他。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再來人,所以中國人真的是有福。古代翻經的這些法師,都是古佛菩薩法身大士再來的,如果不是再來人,經怎麼能翻得出來?現在問題是這樣:我們現在能不能變成再來人?成問題了。能不能?能,只要你的願力超過你的業力,你就是乘願再來的。願力超過業力,你就得一切諸佛菩薩加持,本來沒有這個智慧,佛一加持,智慧就現前。本來這個經看不出意思,佛一加持,字字句句那個意思像泉水往外涌,止都止不住。問題是你想不想作再來人?你想不想作菩薩?真想作菩薩,願力超過你的業力,你就成功了。要發大願,要真正看破,要真正放下。真正覺悟,沒有自己。所以不必談救自己、幫助自己,沒有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幫助一切眾生,自己就圓成佛道,眾生就是自己。《法華經》上說的『佛知佛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我們能夠肯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就是佛知佛見。你能夠肯定,你就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轉凡成聖,我們這個身就是乘願再來,必得三寶加持。所以不能離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真誠心從哪裡做起?從不妄語做起,從不欺人做起。不自欺不欺人,這是真誠心的最初方便。你還有瞞著別人的事情,還有不可告人的事情,你的真誠在哪裡?沒有。這一般同修聽:『這個事情難!』我告訴你,不難。求人難,求自己有什麼難?問題在你自己肯不肯干(肯干就是真的不想再搞六道輪迴,真的這一生想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去作佛作菩薩)?你自己只要真的肯干,你就能做到。你不肯干,那就沒法子,誰也幫不上忙,諸佛如來都幫不上忙,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菩提心裏面,第二個意思是『深心』,自受用;第三個意思是『迴向發願心』,他受用。所以講菩提心講三個心,有體有用,這講得很詳細。作用裡面又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是深心。古人講什麼叫深心?好善好德。我們今天換句話說,喜歡舍己助人,這就是深心。發願迴向心就是落實,你的至誠心、你的深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真做到,真的喜歡幫助別人,真的把自己的智慧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享。看到別人享福,我們自己很快樂,看到別人吃得很飽,自己沒得吃,看到也很快樂,這是迴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給我們講『大悲心』,換句話說,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附帶任何條件,全心全力幫助人,這是他受用。世間一般人,包括我們學佛的同修在內,出家在家都有,幫助別人、布施別人還要講條件。縱然不貪圖回報,也會談著我這個布施是不是真的做好事?是不是被別人騙了?還有好多問號打在那裡,猶豫不決。這樣的修布施修供養,都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不是功德。功德是什麼?沒有一絲毫疑慮,清凈布施。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常常讚歎談禪法師,我跟他見過好幾次面,我很尊敬他,很佩服他。這位法師修的布施是功德,不是福德。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他的物質生活比我們苦很多倍,我們看看他,會生慚愧心。他一生吃飯就一個菜,不像我們這裡還有好多個菜。他喝水是喝水龍頭那個自來水,那個杯子不知道用了多少年。我們去看他,他把我們當貴賓看待,買一瓶礦泉水來招待我們。這是招待貴賓。而他布施,太可觀!美金是一百萬一百萬的送,毫不吝嗇。送出去之後,問都不問。他說:『我給你了,你做好事、做壞事,因果是你負,我不負。』這叫清凈布施,這個布施是功德,不是福德。布施之後還要問:『這個事情做得怎麼樣?』那就是福德,就不是功德,心不清凈。諸佛如來布施一切眾生,就像談禪法師一樣,決定不會再過問,我們今天講無私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只要看到眾生有需求,我們自己有能力,總是全心全力幫助他,全心全力的成就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離菩提心,這叫供養。實在說,如其說供養諸佛如來,不如說供養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諸佛如來,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然後才知道這兩句經文的真實義。「假令供養恆沙聖」,這個『供養』就說到此地。『恆沙聖』,這『聖』不是普通人,用現在的話說,是法身大士。證得法身的菩薩才能稱為聖人,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我們稱他作賢人,聖賢,這是從別教上說的。圓教初住菩薩,他的斷證功夫等於別教初地,所以此地的『聖』,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恆沙』是數量多,你布施供養這麼多的法身大士,你的福報多大?數不出來,沒有法子數。這麼大的福報,佛說「不如堅勇求正覺」,還比不上你有堅定的決心,勇猛精進去求正覺。『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在此地這是偈頌,受文字的限制,每一句七個字,七言頌,此地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不如下定決心,勇猛精進作佛。怎麼個作佛法?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看,『不如』我們念佛堂就是『堅勇求正覺』,你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念佛法門不可思議。我們的心要願令眾生究竟佛果,要常常存這個心。自己一意求生凈土,將自己日常所修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統統迴向求生凈土。所修的福德決不能享受,一享受,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絕不享受,等著所有福德到臨命終時來享受。臨命終的時候沒有病苦,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好!示現給別人看,做出樣子給別人看,人家看了就相信。往生不退成佛,前面說得那麼多,歸結在這一句,都不如念佛往生作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四悉檀最後的目標,第一義悉檀是什麼?幫助別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是第一義悉檀。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回復 引用

TOP

43

(性別:

) 發表於 2008-6-3 13:53 | 只看該作者

踩窩窩

送禮物

問候Ta

【終南命理研究網】易學研究討論室

大乘無量壽經(第四二卷)1999/3/20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2-34-42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八行:【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兩句經文在全經裡面占著很重要的地位,古今許多大德在言論註疏之中常常引用,意思無盡的深廣。尤其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我們讀這兩句經文,如同世尊在我們眼前耳提面命,感觸非常的深刻。經文講法很多,古大德把這個聖看作地上菩薩,這個意思也很明顯。如果更深一層,更廣一層,這個聖就是佛菩薩,佛菩薩就包含著一切眾生。大乘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華嚴》、《圓覺》說得更透徹,『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由此可知,我們供養一切眾生,又何嘗不是供養恆沙聖?為什麼不如堅勇求正覺?諸位要知道,只修供養,你得的是福報,你供養再多諸佛菩薩,你的福報也不過是在天上而已,欲界天、色界天享天福。因此單單供養,這個不究竟,所以不如堅勇求正覺。堅是堅定信願行,尤其是信心。佛法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成無上道。何以不能成就?我們的信心不堅定,信心會動搖,因此修行人多,成就的人少。哪些人成就?信願堅定,始終不移。也就是說,始終不變,那個人一生決定有成就。信心為什麼會退?為什麼會變?這裡頭總不外兩類的原因。第一類是自己無量劫來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薄,不厚,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雖學佛,對於佛的教義教理認識不夠,所以沒有深刻的了解;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教我們『深解義趣』,我們對於佛法的義趣解得不夠深。有這兩種原因,於是就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煩惱習氣隨著增長,道心消失掉了,這是自古以來多少修行人不能成就,因素在此地。所以我們要想成就,第一要堅定信心。堅定信心實在是難,不是那麼容易一樁事情。自己往昔善根福德因緣薄一點,也還不怕,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的緣殊勝,可以補足善根福德因緣之不足。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頭講得好,他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曉得,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個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講的,遇緣不同。縱然遇到殊勝因緣,如果善根福德沒有,也不行,總得要有;有還不足,可以彌補,如果沒有,不能成就。這個例子很顯然,我本身就是一個活的例子。我在年輕的時候聞佛法很晚,二十六歲才聞到佛法(我自己總感覺得太遲了,緣不足,二十六歲才聽到佛法)。我親近方東美先生,方先生學生很多。我跟章嘉大師學佛,章嘉大師的弟子也很多。大師圓寂之後,我承蒙朱鏡宙老居士的介紹,認識李炳南老師。我跟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的學生就有二十萬人。這麼多的學生當中,為什麼出不來?善根福德因緣少。他不是沒有善根福德,有,他也遇到了佛法,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少。善根福德少,雖跟著好老師,還是沒有辦法補足,就是這麼個原因。我們今天在新加坡這一會,緣具足,緣殊勝,能不能成就?就在諸位同修的善根福德。如果諸位同修真正具有少許善根福德,在這樣殊勝的法緣當中,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就。現在我們的《華嚴經》改在凈宗學會報恩堂裡面來講,每天上午十點講到十一點半,天天講。諸位可以在家裡面收看網路,我們每天每一座都同時上網。現在的電腦非常方便,我們講經美國同修也在聽。我們時間一改,美國那邊打電話來,非常歡迎。我們白天早晨十點鐘開講,在美國是晚上八點鐘,他們看正好,八點看到九點半,所以打電話來,高興得不得了。澳洲在收看,香港那邊也在收看,這是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想必還很多。諸位在家裡面,可以裝上電腦收看網路,你天天都看到。初學佛法,讀誦聽聞比什麼都重要,為什麼?幫助你堅定信心,幫助你堅定願心,你求正覺才靠得住。你若不能深解義趣,你會懈怠,你會退轉。你要曉得,一懈怠,一退轉,你就要覺悟自己善根福德不夠,對於經義了解不夠透徹。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不會退轉,深解義趣的人也不會退轉,這兩種人決定成就。大家都曉得,這個世界有災難,肯定有災難。怎樣救自己?不如堅勇求正覺。怎樣幫助眾生?不如堅勇求正覺。真正是自利利他,真正是本經前面所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的落實,這一句就落實了。由此可知,一定要信心堅定,絕不動搖。要記住善導大師的教誨,無論什麼人來給你講,講的跟本經法門不相應,我們統統拒絕,統統不接受。善導大師說,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再來、十方諸佛再來跟你講,講的跟此經不相應也不聽。為什麼?那不是真佛是假佛。如果是真佛,佛佛道同,一切諸佛所說決定跟釋迦牟尼佛講的相應,那是真佛,這善導大師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最怕我們是道聽途說,聽聽這個法師,那個大德再說說,對這個法門、對這個經典來批評,你心裡馬上懷疑,馬上動搖。或者是接觸五欲六塵,自己貪嗔煩惱起現行,名利心起現行,退轉了,墮落了。這個事情太多太多,在在處處我們都見到,保持堅勇不退多難!『勇』是勇猛精進,決心求正覺。此地這個『正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求得到,決定能成就,只有一門: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一門最可靠,最穩當,最快速。其他法門當然也不錯,怕的是我們根性不具足,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的條件不具足,為什麼?決定要斷煩惱: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破無明煩惱,這實在太難了,確實不是現代人能做得到的。別說這些,就說密教的法門。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諾那活佛的傳人,他非常坦率的跟大家說:『這個時代修學密法成就,已經沒有人了。』這是他講的,『唯有念佛求生凈土。』所以他接觸許許多多修密的同學,他勸他們加持《無量壽經》,加持《彌陀要解》,加持《普賢菩薩行願品》,他叫他們加持這三種。換句話說,密不成就,這個成就。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師徒真是苦口婆心,跟永明延壽大師用的方法幾乎完全相同。永明延壽那個時代參禪的人很多,他看得很清楚,不會成就的,所以提出禪凈雙修:『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這個意思是什麼?禪那邊,看到你不能成就,勸你加這一分凈土,這個地方能成就。他不是鼓勵我們搞禪凈雙修,不是的,他是對修禪人說的。人總是先入為主,有面子問題,捨不得放下,所以祖師就用這個方法,善巧方便:你再加個凈,更好!他就會接受,面子也夠了,也能下得了台。夏老、黃念老也是如此,學密的人也是有面子問題,用這種方法來幫助他,來成就他。如果是老實念佛人,那就決定成就,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在本經的讚歎,我們都讀過,佛哪有妄語的?句句都是真誠的教誨,我們要相信,要把這一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一切時一切處念念與佛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再跟諸位說,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正供養恆沙聖,這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捨棄一切的享受,捨棄一切的富貴,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讀經上,也是代眾生消災免難。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上面講了很多遍,這是真正自利利他的行為,凡夫不認識,諸佛如來讚歎,龍天善神看到你恭敬護持。所以我們在此地,彌陀村還沒有著手籌備的時候,我們就先開念佛堂,把這樁大事落實。換句話說,化解世間一切眾生劫難的修學,這是眼前最迫切的一樁大事情,急著要快做。我們念念當中(這個念是願)願一切眾生也能和我們一樣,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單有這個願,願不落實是個虛願。願如何落實?落實一定要修行,自行化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我們都要把這個殊勝法門介紹給別人。介紹給別人也要懂得觀機,機有三類,佛法裡面常講的上根、中根、下根。這個說法很難懂,哪個人上根?哪個人下根?下根還算不錯了,還有沒根的。沒根,你送給他,他不要,那就是沒根的。所以我們與人結緣,沒有根的要給他種善根,也不能放棄。如何給他種善根?讓他看到三寶的樣子。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那是音聲,三寶的音聲。三寶的形相,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諸位要是了解這個事實,了解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出家這個形象就修很大的福報。你到馬路上走一下,走一圈,多少人看到了,一看到:這是佛,這是佛教徒,和尚、出家人,他阿賴耶識就落這個印象,佛種就種下。這是在家同修做不到的。在家同修要怎麼作法?你要上街去,手上掛一串念珠,人家一看:阿彌陀佛!也行。你要有標誌拿出去,這是給一切眾生種佛種。沒根的人給他種種子,我們要真有心去做。你們有不少同修到這邊來聽經,參加法會,是自己開車來。我們這兒『阿彌陀佛』貼紙很多,貼上,前後都貼,你的車開到哪裡,人家一看,都給人種佛種了。這都是屬於法供養。下根之人聽到歡喜,能合掌恭敬,但他不來聽經,他不來念佛,這是下根。中根的人他聽了之後,他曉得之後,他會來聽經,也會來念佛。上根人他要聽到之後,他一生就依靠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成佛,那是上根人。中根人未必這一生能往生,上根人是決定得生凈土。我們平常要懂得觀機,要懂得幫助一切大眾,我們堅勇求正覺,也不忘供養恆沙聖。以堅勇求正覺為主,供養恆沙聖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緣殊勝。佛在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由此可知結緣是多麼重要。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接受信徒的供養,供養拿去幹什麼?一定去結法緣,這是真實功德。這個供養,自己要拿去享受,那就壞了,那就是佛門諺語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一定要懂得廣結法緣,一切為眾生,為佛法。我們也看過世間不少的老人院,我們在澳洲參觀很多退休村,每一家的老人公寓,我對於這個很留意,看得很多。大家有時候談起來,有人說安老院是無希望工程,沒希望了,他到那裡是等死。物質生活是照顧到了,精神生活空虛,所以我們要辦彌陀村。我們現在接觸外面宗教多了,許許多多的宗教都辦有老人院,都辦有孤兒院,我們要鼓勵他,幫助他,老人院是有希望的工程,有大希望。佛家的養老院,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般宗教的養老院,那些人將來都想升天堂享天福,怎麼會沒希望?希望從哪裡來?希望是從宗教教育。你養老人他們,天天要給他們上課,一定要有宗教師每天跟他們講經說法,領導他們修行。每個宗教都有它修行的方式,這樣都能達到宗教希求的目標。升天、往生,不墮三惡道,不再到人間受苦,他怎麼沒有希望?充滿了希望。如果這個養老院沒有人講經說法,沒有人領導修行,那的確是有問題。我們看老人,不是在胡思亂想,就是痴痴獃獃。痴痴獃獃是落在無明,胡思亂想佛家講掉舉,這兩種現象都不好,都是三惡道的因。所以,我們幫助老人院是充滿希望、充滿光明的工程,決不是一般人講的無希望工程。老年幫助他成就,幫助他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更美滿。孤兒院更要幫助他,成就他的德行、技能、學問。我們要真正付出愛心,好好的去教導他們。這都是屬於供養恆沙聖,把這些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多福德、多善根、多因緣,《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造的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這一個理念,行行都落實這個理念。我這一次在香港講經,有同修問我:『怎麼樣念佛,往生才有把握?』我告訴他:『預知時至,不生病苦,坐著走,站著走,有把握。』他說:『那能做得到嗎?』我說:『能,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修福不要享福,福報留在臨命終時候享,臨命終沒有病苦是大福報。臨命終時清清楚楚,看到佛來接引,給你家親眷屬說:「BYE!BYE!我走了。」這是第一等的福報,一生修積的,這個時候享。你這麼一表演,你度多少人?人家看到你往生,不相信的也相信了。我們講嘴皮講破了,他未必相信。這一表演,他都相信。』他又問我:『那要怎麼作法?』『我剛才說的是原則,你要修布施供養。』人到中年都防備將來要老了,要準備一點錢將來養老,又要準備一筆錢做醫藥費,怕自己生病。我就告訴他:『你把你養老那個錢捐出去,捐給老人院。把你醫藥費捐出去,捐給那些病苦的人。你就做到了,你一定預知時至,不生病,站著走、坐著走,什麼原因?你沒有錢害病,你沒有錢養老,你就成功了。你要準備一筆錢在那裡養老,你非老不可,準備一筆錢做醫藥費,你非生病不可,你怎麼能夠走得自在?這裡頭有道理,你要懂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從根(觀念)就錯誤了。真正去修慈悲喜舍,要捨得清凈,這是決定有把握,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非常之廣,我們講不完。這兩句就講到此地,請看下面經文。下面科文『願求凈土』,這裡面有兩小段,兩首偈,第八首:【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凈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這一句就是『堅勇求正覺』的果報,下面一首就是『供養恆沙聖』的落實。先成佛,再度眾,這是正理。自己沒有成就,想度化眾生,難!難在哪裡?怕被眾生度跑掉,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古人有個好處,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一生不離開老師。自己沒有成就離開老師,很容易迷於五欲六塵,迷於名聞利養,那個墮落就非常之快。這一墮落下去,回頭難,不容易。所以有高度警覺性的,不離開老師,不離開同參道友,依眾靠眾。我們看這一首經文,開頭「願當安住三摩地」。實在說,是求成佛攝凈土願,八句當中這是諸願的總歸,也是四十八願的核心。第一句說『願當安住三摩地』,三摩地是什麼?就是念佛三昧。這一段經文說的是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修行。法藏,實在講,他老人家的示現是給我們做榜樣的。阿彌陀佛是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成佛的?你要是這個看法、這個想法,你就全錯了。法藏亦是古佛再來,西方極樂世界是他的化土。就跟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地球北印度,示現八相成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修行證果的?不是。他老人家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他這一次來表演成佛,是第八千次。這個戲唱得很熟,唱八千次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不知道唱了多少次。所以我們曉得古佛示現,不是真正在那裡成佛,這一生才成佛的。這個事情,古大德也有討論。有人說法藏這個時候的身分是十地菩薩,也有人說地上菩薩。實實在在講,真的是古佛再來的,完全是示現做給我們看。做給我們看,叫我們學習,以他做個榜樣,向他學習。因地上(我們現在在因地)還沒有往生,學法藏比丘。將來往生之後,學阿彌陀佛,這是學果地。沒往生之前,學因地。你想一想,這個示現的意思多深,我們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你怎麼會覺悟?你怎麼會明白?你從哪個地方去下手,去修學?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三輪化度,大乘經上常講的『身、語、意』三輪化度眾生。這就是教給我們,我們要安住三摩地,也要學阿彌陀佛在因地願當安住三摩地,我們要把心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經上說『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麼?執持名號,這才是真正正常的享受。我們把佛號忘記了,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不正常的受用。諸位要曉得,胡思亂想是造輪迴業,我們自己要有警覺。這一天二十四小時,細細的去思量,二十四小時當中,我造的是什麼業?我每天念佛佔多少時間?打妄想佔多少時間?墮無明佔多少時間?什麼時候墮無明?睡覺就墮無明。這個帳好好的算一算,就曉得自己有沒有把握往生。如果正念的時間長,超過妄想,超過無明,你功夫就得力,你才真正安住在念佛三昧當中。睡眠,睡眠是魔,是魔障。佛在經上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睡眠也是地獄的一條根。有沒有方法突破?有。你們諸位年輕法師,從中國大陸來,大陸上有些真正修行人,我沒有見過,我聽李木源居士說過。真正有念佛,一年到頭不睡覺的,二十四小時念佛拜佛。有人不相信,派人輪流去看,果然沒錯,天天如是。你可以去向他請教,看他的睡眠怎麼樣斷掉的。我們為什麼斷不掉?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連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都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財色名食睡是不覺,本來無。本來無的決定可以斷掉,本來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問題你有沒有決心去斷它?你要下定決心去斷它,行!斷得了。真正下定決心,要突破這個關口,突破這個瓶頸。再告訴諸位,你還有諸佛護念,還有龍天善神護持,哪有做不到的事情?在此地我們念佛堂,諸位也有一個小的試驗,通過小的試驗,我相信可以增長你們的信心。許多同修天天睡眠睡慣了,還睡懶覺,到念佛堂聽說二十四小時念佛,恐怕受不了,結果三十六小時念下來,很輕鬆,很愉快,念完之後也不打瞌睡,也不想再睡,這就是你漸漸突破。你能夠三十六小時精神飽滿,你就想你也可能三百六十天精神飽滿,問題你是不是真正突破?這個突破,最重要一個因素是清凈心,心地真正清凈。為什麼?安住三摩地。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你就做到。心裏面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還有種种放不下,那就不行,你要過世間人一般的生活。果然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可以過佛菩薩的生活。不但佛菩薩沒有睡眠,給諸位說,色界天人就沒有睡眠了。欲界天還有,但是時間少。欲界天有六層,愈往上面去,睡眠的時間愈少,到初禪,睡眠就沒有了。世間人都辦得到,何況佛菩薩?我們要有信心。所以真正修行,說到根本還是信願行,決定要相信自己。世間聖人告訴我們『克念作聖』,這一句話的意思:凡夫能夠克服自己的妄念,你就能作聖人。在佛法裡面,斷煩惱就證菩提。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跟煩惱去打一仗,要打贏,不能打輸,輸了就完了。怎樣才能打贏?要拚命,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你決定戰勝。凡是打敗仗的,都是怕難、怕苦、怕死,你註定失敗。真正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護念,你下定決心,佛菩薩就現前。佛菩薩日夜在你周邊保護你,苦跟難決定是有,但是決定死不了。到你快要死的時候,佛菩薩馬上就現前,來幫助你一下。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看到,虛老和尚發願朝山,三步一拜,幾千里路,要拜好幾年才拜到。走到哪裡,晚上就在地下睡覺,長年累月哪有不生病的?有病苦,苦到不能支持,佛菩薩來了,來幫助他,來照顧他,幫他調養病。病好了之後,佛菩薩走了,他繼續再拜。怕苦、怕難、怕死,怎麼能出得了輪迴?怎麼能得生凈土?我們把毛病找出來,只要把毛病消除,佛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第二句「恆放光明照一切」。『光』是智光。『照一切』,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明了,這叫照一切。十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統統都通達明了,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能力就是在『安住三摩地』來的。實在講,三摩地就是我們的真心,三摩地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今天把真心本性失掉,在六道裡頭打滾,生活得這麼苦,這麼可憐。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迷是自己迷的,悟還得要自己覺悟,諸佛菩薩是給我們做個增上緣,還要靠自己去覺悟。我們為什麼不覺悟?還是這一句老話:不肯放下,所以不覺悟。『看破、放下』,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傳給我的。以後我明白了,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的功行不外乎這兩句,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輾轉不舍,能成無上道。看破是通達明了,不迷惑。心地清凈,不染著,這是放下。我們現前最嚴重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我們眼前的大障礙。眼前的大害,給諸位說,是大災大難的根源。我們明白了,這就是看破。曉得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那你就要放下。你這一放下,你的智慧就增長,你看的面又廣了,看得又深了。看到之後,再放下,於是你的智慧增長,對於宇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愈看愈廣,愈看愈深。於是乎你也就放得愈廣,放得愈深,一絲毫都不沾著。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不沾著。不但十法界不染著,一真法界、諸佛報土也不染著,這樣才能夠同佛境界,同佛知見,同佛所證,這是『恆放光明照一切』。大乘經上常講,『寂而常照,光照不舍』,這一句話也就是《壇經》裡面惠能大師所說的『常生智慧』,時時生智慧,處處生智慧,念念生智慧。智慧怎麼生的?心地清凈。我們今天要學,我常常勸導大家,念念決定不為自己想,我們從這兒下手,這是我們現前最初方便。念念為一切眾生想,念念為整個社會去著想,決定不要想自己,這是學佛的最初方便。如果你還會想到自己的利害,自己的利益,你就迷了。不為自己想,為一切眾生想,跟諸位說,你這個事情做錯了也對了。裡面摻著有一分為自己著想的,做對了也錯了。我這個話的意思很深,你們要細心去想想,細心去體會。有一念自己的意思在裡頭,就錯了。哪一尊佛菩薩、哪一位祖師大德曾經為自己想過一絲毫?沒有!這是我們修行能不能契入法界基本的條件,我們要不具足,這個道難!這一身的弊病,沒有辦法轉得過來,根本原因就在此地:常常為自己想。我很願意幫助人,但是我一看到人為自己想,我就趕快退轉,我得重新考慮要不要幫助他,為什麼?幫助他,不但他不得利益,他造罪業。我們不希望給一切眾生造惡的增上緣,但是有時候還不免。我們智慧沒開,見解不圓,所以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總還免不了有過失。但是我們警覺性很高,我們覺悟得很快,回頭得很快。能覺悟,能回頭,就長智慧。法藏在因地,這兩句他圓滿做到了,這兩句是能感。下面這一句是所感,所感的「廣大清凈居」,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來的?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諸位要記住,總離不開『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的。阿彌陀佛帶頭,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換句話說,也是所有往生的人共同願力成就的。它不是業力成就的,所以這個世界也感得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代表一切諸佛讚歎,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願力成的,不是業力成的。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願力怎麼能去得了?你的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你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我們凈宗學會成立,編了一個新的《朝暮課誦》,我將課誦本念的經文,把早晨念的楞嚴咒、大悲十小咒改做《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原因在哪裡?希望我們天天念四十八願,天天依照阿彌陀佛的願,我們也發四十八願。你不發不行。我要發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的願就相同,就相應了。蕅益大師說,只要具足信願就決定往生。他老人家說得很好,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持名功夫的淺深。持名功夫深,你生的品位高,持名功夫淺,你生的品位低,只要有信有願,就決定得生。他說得好,他老人家這個說法被印光法師肯定。印光法師讚歎他這個註解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注子,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沒有暴露身分,大勢至菩薩對他如此的讚歎,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準是觀音菩薩再來,我們能夠想像得知。不修凈土的人,對印光法師這個說法不以為然。往年演培法師就這一樁事情曾經問過我,他說:『印光法師說這個話,是不是說得太過分了一點?』我給他老人家說:『一點不過分,恰到好處,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說明我們要想往生,一定要發願,發了願之後,要行。你發願,願不落實,你的願是空願,空願不能感應。你要做,依行填願,依行實踐大願。有些願,我們凡夫做不到。做不到應該怎麼樣?要有心,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可以原諒的。心都沒有了,這是不可以的,這是不能原諒的,所以一定要有願心。四十八願里,哪些條能做到的,要很認真很努力去做。做不到的,心嚮往之,要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晚課,我們將《彌陀經》、八十八佛、大迴向文改做《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為什麼要這麼改法?救我們現前的念佛同修。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持戒念佛,今天誰給你講戒?正好這一段經文就是講戒律,戒是行,它的內容是講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五戒十善我們要落實,那是佛行;五戒十善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這叫根本戒,換句話說,所有一切戒善都是從這個根本開出來的。我們初學的人抓到根本,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要把它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樣子一來,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蕅益大師講得沒錯,具足信解你就決定得生,所以曉得這個事情重要。這個法門簡單,經論分量少,容易受持,非常適合現代人。現代人一般生活很繁忙,工作量很多,沒有時間去讀誦大經,也沒有時間去聽一部大經。所以現代人需要精簡,需要精華,需要簡單,《無量壽經》正好適合於現代人的需求,分量並不多,內容非常圓滿,沒有欠缺。文字並不很深,一般都能看得懂,淺的人看到淺,深的人看到深,正是可深可淺。夏蓮居老居士說得好,末法往後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眾生能夠得度,都依靠這個會集本。夏老居士也是個再來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會集這個經,宋朝王龍舒是第一個開始會集。王龍舒算不錯了,站著往生。他是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站著往生的,總算是有功夫。會集《無量壽經》有功德,但是會集不能盡如人意,後人有所批評,說他取捨欠妥當。同時還有一個後人不能原諒的,就是把原本的文字改了幾個,這是很大的忌諱。一直到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他會集的本子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有進步,但依舊有毛病,取捨也是欠妥當。他也犯了王龍舒的毛病,也把原譯本的字改了幾個,印光法師對他這個本子有批評。到民國年間,民國初年夏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一個字都沒有改動。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面講,取捨精當,過去譯本裡面的過失,在這個本子裡頭找不到,大家稱之為《無量壽經》的善本。也想到《無量壽經》是最後消滅的,最後消滅的《無量壽經》的經本,必定是這個本子。我們深深相信,他們這個話說得也不過分,也是說得很中肯。這是勸勉同修們,念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要具足信願,如果沒有信願,念這一句佛號,只是阿賴耶識裡頭種佛種子,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古人說過,『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沒有信願。可見得『信、願、行』叫三資糧,往生西方凈土,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三個條件必須統統具足。經教,我們今天將圈子縮得很小:《無量壽經》,我們不讀經,不研究教,你怎麼能夠建立堅定的信願?你怎麼能夠得到有把握往生?人要得到有把握往生,前途一片光明,你在現前生活當中法喜充滿,你活得很自在,非常快樂,這是要功夫的。所以在現前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讀經,還是聞法。有疑惑一定要提出來發問,斷疑生信。要知道,疑是修行人很大的障礙,決定不要說不好意思問,那就錯了,一定要問。問有很大的功德,不但自己可以解除疑惑,也許還有別人跟我有同樣的疑惑,這一問,一說明,大家都把這個疑問解除了。所以,發問無不是自利利他。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本願感得的,是一切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所感得的,它不是業力變現的。我們也曾經聽說,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沒錯!就因為他帶業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最容易,不要斷見思煩惱,只要你信願堅定。給諸位說,信願行堅勇,這堅定勇猛決定能伏煩惱。煩惱雖有,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就是功夫成片,這個條件就決定得生。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煩惱起現行,這個事情麻煩。你是表演,是辦事,那另當別論。你一發脾氣,事情就辦好了,那另當別論。因為那不是真的,是手段,手段可以用。如果心裡頭真生煩惱,那就完了。表演是例外,佛菩薩也表演。心裡頭決定不能真的生煩惱,真正生煩惱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就去不成了。世出世法都是感應道交,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感應。信願行是能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所感,『感得廣大清凈居』,那個世界是清凈的法界。廣大,大到什麼程度?我們沒法子想像,實在跟諸位說,大到是盡虛空遍法界。極樂距離我們不遠,我們在《往生傳》里看到,有人問他:『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堂屋。』『極樂世界在哪裡?』『在廚房。』那是往生人親眼看見的,就在面前。所以告訴諸位,極樂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我們今天講時空,是不同的時空。就好比我們現在看電視,是在不同的頻道,頻道一撥對,形相就現前。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這個螢幕上。娑婆?娑婆也在這個螢幕上,不同的頻道。所以極樂世界是真正廣大,跟華藏沒有兩樣。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大?它是自性變現的。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小?業力變現的。業力有範圍,自性沒有範圍,沒有邊界。自性沒有大小,沒有邊際,沒有來去,沒有生滅,可是業力變現的,有大小,有來去,有生滅,不一樣。這個道理大乘經論裡頭都說得很多,他是清凈心。三摩地恆放光,那是清凈。清凈心才放光,清凈心一塵不染。不但世間法不染,佛法也不染,那才叫清凈,真清凈。我們今天做不到,希望世間法能不染。我們染佛法還不怕,淘汰也有層次,也有先後,先淘汰世間法,然後再進一步,把染污的佛法也淘汰掉。西方世界有四土,我們縱然是還染佛法,已經不染世法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如果連佛法也不染,你就生實報莊嚴土,這是西方凈土的殊勝。所以我們只要擺脫六道裡面這一種污染,就能生凡聖同居土。再有功夫,你能夠擺脫四聖法界的污染(這是在十法界裡面,六道上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就生實報莊嚴土。所以它是清凈居。由此可知,清凈居也是極樂世界的別名,就像本經裡面所說,『清凈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清凈居是極樂世界的別號。末後一句:「殊勝莊嚴無等倫」。這一句是形容極樂世界的莊嚴美好,美好到了極處,其他諸佛剎土找不到一個能跟它相比的。『倫』是同類的,『等』是平等的,找不到跟它一樣,沒得比。關於凈土的殊勝莊嚴,世尊在本經裡面有介紹,《彌陀經》裡頭也有介紹,《觀經》裡面也有介紹,我們合起來看能夠了解一個輪廓,明白一個大概。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體會到,它那個國土為什麼這樣殊勝莊嚴?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想生的,一切往生人心想生的,彌陀與所有往生的人心地都是至善,至善的心行變現殊勝莊嚴的報土。人殊勝,土也殊勝,國土無與倫比,人也無與倫比。我們要不肯認真努力斷惡修善,那怎麼行!要做彌陀弟子,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但是人中第一等好人,也是菩薩當中第一等的菩薩,你才行。一切諸佛菩薩弟子當中,你是第一弟子,本經前後都說過。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想: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能不能做到第一弟子?今天我們標榜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師是表率,范是模範,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為,可不可以做這個世間一切人的表率模範?如果不能,決定不可以想,決定不可以做;如果能,我們可以想,我們可以做。標準在此地。這個事情要真干,不是說說就算了,說說無濟於事。悟,在佛法裡面有解悟、有證悟。解悟不管用,你會講,講得沒錯,講得天花亂墜,你將來死,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該變畜生還是變畜生,不管用。要證悟,什麼叫證悟?落實。一定要把你所理解的變成自己生活行為,那才管用,縱然不能完全變成生活行為,少分也管用。我過去跟大家講西方極樂世界九品往生,我跟古大德講的不一樣,古大德講的有道理,我想想我講的這個也不無道理。我的說法,把這一部經它裡面所講的理、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境界,百分之百做到,你上上品往生;你百分之百做不到,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百分之九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你上下品往生。這樣子一直降下來,下下品往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要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那靠不住了,你往生就靠不住。我想兩成應該可以做得到,最低限度要做到兩成。你不落實,不認真去做,那怎麼行?真正有志氣的人,發憤向上的人,決定認真努力去做。兩成決定不夠,愈多愈好,多多益善,至少也要能做個七成八成,才能滿我們自己的心愿。百分之百當然不容易做到,但是做個七、八成,自己努力一點,我想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克服自己的妄想雜念,克服自己一切的慾望。學佛從做人學起。佛是人中的善人,佛心是善心,佛行是善行。從哪裡下手?我們細心觀察,現在世間人有哪些毛病,我們的修學就對症下藥。現在的人不孝父母,我們從孝養父母下手。現在的人不敬師長,我們從尊敬師長下手。對症下藥。我們也在表演,表演給世間人看。我們敬自己的父母,也敬別人父母。我們養自己父母,也懂得養別人父母。我們知道愛護自己的兒女,教養自己的兒女,也要愛護別人的兒女,教養別人的兒女。要真干!世間人哪一個不是自私自利?哪一個不是貪圖名聞利養?我們知道這是病,我們自己必須捨棄自私自利,放棄名聞利養,做出來給他看,然後講了他才相信。你做不到,你光說,說了是不錯,很好聽,別人還打了許多問號在裡頭:『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甚至於還有懷疑:『是假的,騙我們的。叫我們要舍財布施,他是多多益善,愈多愈好。』一定要自己先做樣子給人看。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就是這個辦法,先做出樣子給你看。佛教你捨棄名聞利養,佛自己已經捨棄了。佛教人放下五欲六塵,他自己先放下了。大家聽了,沒話說。所以古來大德講經說法,先自己做到,先自己契入境界,再說。所以他的言語斬釘截鐵,沒有絲毫憂慮,沒有絲毫懷疑,他統統做到。現在人在講台上講經說法,我們聽過,很多法師吞吞吐吐,叫人聽的是半信半疑,為什麼?他自己也半信半疑。自己要先做到,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個出家人,出家人應當捨得乾乾淨淨,決定不要怕:『我統統舍乾淨了,明天沒有人供養,我沒飯吃,怎麼辦?』你還要打這個妄想,你沒有放下,你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了,決定沒這個妄想,明天沒有飯吃,老老實實念一天佛,後天沒有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有飯吃,不就正好到極樂世界去了?一點都不後悔,一點都不疑惑。何況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世尊滅度之後,白毫光中有一分福德供養末後的弟子,四事供養統統具足,佛供養學生。學生也包括在家的,在家要認真修行也得佛的供養,不完全是出家的,佛慈悲到了極處。我們真正要信佛,哪裡有一絲毫疑慮?凡是有疑慮的,都是不信,不信佛的人才有懷疑,才有好多顧慮。信佛的人決定沒有,他捨得很自在,那個福報愈舍愈多,來得也很自在。可是多了怎麼樣?多了可不能貪,一貪就完了,就立刻墮落。所以佛教我們『捨得』,你得到的還要舍,愈舍你就愈得的多,愈得的多愈要舍。財、法,舍財得財,舍法得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就從我們眼前流過,你自己要有智慧處理,你才會有真正的成就,你才真正得福,那就像此地講的『感得廣大清凈居,殊勝莊嚴無等倫』。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未完待續——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

回復 引用

TOP

44

(性別:

) 發表於 2008-12-26 17:18 | 只看該作者

踩窩窩

送禮物

推薦閱讀: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十五集)
從方方面面看大乘「大」的意思
人天乘與大乘佛法
大乘菩提心簡修法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九集)  2000/3/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9

TAG:平等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