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第二部分道前基礎暇滿
暇 滿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第二、依巳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滿,二、思其義大,三、思惟難得。初中分二:一、閑暇,二、圓滿。今初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策勵斷生死。」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余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閑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閑暇,是指有多餘的時間能夠修法。為了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或者能力學習佛法,我們必須要遠離八種無暇修法的過患,遠離八無暇,就屬於暇滿。
什麼是八無暇呢?如《親友書》中有說。第一是邪見,這是最主要的過患。邪見有很多種,有增益的邪見、減損的邪見或是毀謗的邪見。在此最主要講的是減損邪見,否定前後世、業果、三寶等,一旦有此邪見,修學佛法的基礎就完全沒有了。
第二是生畜生道,第三是餓鬼,第四是在地獄。如果是生在三惡道的話,很難發起向上求學的心,即使稍微有想要學法的心,「亦因苦逼不能修行」,因為太苦了,無法修學。
第五是無佛教,最主要是說沒有佛出世的時段。沒有佛所留下來的聖言經典,屬於無佛教的隨順。以現在來講的話,當然佛已經示現涅槃了,可是我們並沒有無佛教的過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佛教的隨順,所以就等於有佛教,而不是無佛教。什麼叫有佛教的隨順呢?就是有佛所說的聖言經典,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雖然沒有佛在世,但也等於佛在世,因為佛在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說法。
第六生邊地。有四眾弟子的地方就是佛教的中心點,是佛教盛行的地方,沒有四眾弟子的地方就是佛教所說的邊地。雖然沒有四眾弟子,但是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一起修學善法的法友,那就是無邊地的一種隨順。生為邊地,沒有善知識,連善法友都沒有,一個人是沒有辦法修行的。
第七不具根。就是「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如果耳朵聽不到聖言,眼睛又無法閱讀經典,加上天生智障無法思考等等,要想了解法義是很困難的,沒有辦法以智慧去作法義的取捨。
第八長壽天。《親友書釋》裡面說是無想天及無色天。宗喀巴大師對無想天的長壽天人作了解釋:第四靜慮天也即四禪天有很多天,廣果天裡面有個聚落,聚落外有個非常寂靜的地方,稱之為阿蘭若,阿蘭若是梵文寂靜的、無有喧嘩的地方。這裡的天人只有兩種想法:出生以及死亡的時候,會有「我生了」、「我死了」的想法,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想法,不會再有任何的心和心所的現行或說呈現,壽命非常長,一住就住很多大劫。長壽天也包括無色界的天人,就是在無色界裡面的非想非非想天等。宗喀巴大師非常詳細地解說,並不是所有無色天的天人都屬長壽天,因為有小乘聖人會生在無色界,所以「無色聖人非是無暇」,已經獲得聖者果位者,怎能說他沒有時間修法呢?這是種特殊情況。除了無色界聖人,生在無色界或說無色天的凡夫,沒有善根可修解脫道,所以說是無暇。「異生」,就是沒有獲得聖果的凡夫,他們根本沒有因緣可以接觸到聖教。無色界,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聲音,沒有任何的色法。還有另外一種長壽天的解釋,《八無暇論》裡面說到,一些欲界的天人,時常沉浸在五欲中過分地享受,心貪著五欲而散亂,沒有時間學法,也屬長壽天。
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游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毗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圓滿可以分兩者:五種的自圓滿以及五種的他圓滿。這也就是所謂的八暇十滿,暇滿殊勝的意思。 五種自圓滿功德:第一,生於人道。第二,生在非邊地的具有四眾的地方。「生中」的「中」是指中央、中心,具有四眾的地方,也就是佛教的中心。「四眾」是指出家男女眾、在家男女眾。第三,根門具足。第四,業未倒。業未倒的意思是說,不是自己去造作或者是叫他人去造作無間罪。無間罪的業障非常重,如果自作或教他作任何無間罪的話,就會障礙修法圓滿。第五,信依處,就是相信戒律是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功德的根本。「毗奈耶」,一般指戒律,宗喀巴大師在此作了一個解釋,說這裡的毗奈耶並非只有律藏而已,也包括了經藏和論藏。所以補充說「毗奈耶者,此通三藏」,就是包括經、律、論三藏。上面所說的五種,最主要是由自己的因緣去促成修法的圓滿,所以說是五種自圓滿。
五種他圓滿功德:第一,有佛降住。第二,佛親自為我們轉*輪。如果沒有,隨順的話就是善知識為我們轉*輪。縱使佛在世,可是眾生因緣不具足的話,佛是不會說法的。同樣,縱使善知識在世,可是善知識不說法的話,我們也是沒有辦法聽聞到教法的,所以要說正法。第三,教住。就是從佛示現成佛一直到未示現涅槃之前,佛親自所傳授的一切正法,一直到現在,所有的傳承都無有間斷地安住,內容必須要正確。「勝義正法」的「勝義」並非是勝義諦的勝義,而是講真正的、沒有錯誤的、無謬的意思。其隨順呢,就是從佛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師,傳承無有間斷,仍然具有教證二法。第四,法住隨轉。意思是說如同自己能無誤了解教法般,也有能力使對正法相應的眾生了解法義。如果有善知識,善知識也說法,而且所說的是正法,具有傳承,可是這位善知識如果沒有辦法使他的弟子依由他的教授而相應於正法的話,那也是不行的。正圓滿來講的話,就是具有教證功德的佛能夠使弟子也同樣獲得他所擁有的教證功德,透過他的教誡使他所度化的弟子也能夠獲得同樣的功德。隨順來說,就是具有教證功德的善知識能夠透過他的教授,對於他所度化的眾生,也能讓他們獲得與自己相同的教證功德。第五,具悲愍。是說自己在行善法的時候,不需要為了自己的衣食住卧而擔心,因為有施主有悲愍心,會促成我們修法的順緣。以上所說的五種,是由他緣而去促成的圓滿,所以說是五種他圓滿。《聲聞地論》有說到,前四者圓滿,以正圓滿來講的話,因為我們現在並沒有佛示現、轉*輪等,所以不具。可是因為隨順具足,所以我們也能說具有五種他圓滿。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凈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坑,願現世樂亦如是。」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
如何思惟暇滿義大呢?我們這個人身能夠帶來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利益,可是如果我們不為究竟的利益而去修學清凈正法,只是為維持自己的性命圖口飯吃的話,這跟畜生是沒有兩樣的。因為畜生只要肚子填飽了能持續它的生命就足夠了,它沒有其他的意義。所以在此說到「旁生亦有」,「旁生」就是畜生的意思。「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雖然我們現在投生於善趣,獲得了人身,但是跟畜生道是沒兩樣的。如同小象因為貪食陷阱旁的幾口草,就不小心落入了獵人所設下的陷阱,如果我們只是貪著暫時的五欲安樂,因此就會損失很大的利益。我們要修學正法,尤其是要修學大乘教法,不是隨便一種身體就可以的,必須要得到八暇十滿的人身才行。
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餘天雲,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贊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嘆。
投生於人道,雖也有很多的痛苦,但卻是值得的,因為這是經好幾劫的時間很難獲得的。有些天人在臨死的時候,會如此發願:「願我將來能夠投生於善趣」,這裡的「善趣」就是指人道,天人是以人身作為發願對象的。有些天人依由前世在人道時修習善法,善的隨眠習氣非常深厚,如果此生還在人道,他可以在這一世獲得見道。可是,因為投生於天界,沒有對痛苦的體會,所以沒有辦法初次獲得勝道。天界沒有很強烈的痛苦,大都處於五欲的安樂享受之中,沒有時間學法,時間都用來享受了。要生起勝道,必須要發起很強烈的出離心才有辦法,從修法的角度來講,人身是最好的修法工具。
人道又分四洲,北俱盧洲的人業障非常深厚,沒有辦法得到戒體,「故贊三洲之身」,所以讚歎除北俱盧洲以外的其他三洲。尤其是南瞻部洲,無上瑜伽部裡面有說,唯有南瞻部洲的胎生具有六戒的人身才有辦法即身成佛,所以在此說到「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嘆」。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數數修,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所以要如是思惟:我好不容易得到了這個非常殊勝的修法工具,怎能不好好地善加利用,而讓它白白空過?如果我不好好地利用這個人身,還有什麼比這更愚蠢的事呢?隨著業力,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幾乎都是在惡趣裡面輪轉著,好不容易有一次機會我們獲脫了,就像我們造了很多的業,好不容易有個善業躲在角落裡,沒有被嗔心給摧毀,我們才好不容易投身為人道。因為今天眾多的因緣,突然間惡業增長、成熟,再次落入惡趣,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如果我們不好好去利用這個難得人身,豈不是太可惜了嗎?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還在浪費此生,不好好地去修學,那我到底還有沒有心肝啊?難道我是被人下蠱了,所以才變得如此愚蠢嗎?
如此數數思惟,好不容易在輪迴的時候,能夠種下一個度脫生死彼岸的妙菩提勝種,大悲心、菩提心的殊勝功德超勝於世間一切的如意珠寶,唯有人才有辦法真正強烈生起,沒有比人身更殊勝的工具,能夠在輪迴中作此大利啊。
《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敦巴亦謂慬哦瓦云:「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在快死亡的時候,如果隨著業力投身地獄,尤其是炎熱地獄或是海枯地獄,隨著業風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像,會看到自己活生生地被火焚燒,這是絕對有的。當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要好好地為自己做準備,改天自己沒有能力了,變成別人的掌中物時,再去想要逃脫或是想要去做些什麼,已無法自主,那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應勤思惟,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縱使投身人道了,如果沒有教法,完全聽聞不到佛法的聲音,就像是黑暗騎,沒有辦法知道脫離生死苦海的方法;縱使佛陀的教法在世,可是如果我們投身在完全聽不到教法的地方,那也麻煩;好不容易投身在可以聽到教法的地方,但自己本身根門不具的緣故,所以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到,更麻煩的是還有智障,根本沒有辦法去思考;再即使是投身在具有正法的背景下,家庭具有佛法的傳統習俗,可是自己如果心生邪見,認為我們沒有前後世、沒有因果,那根本是沒有基礎可以學習佛法的。可是,還好,我們不是投身於一個完全黑暗沒有佛法的時代,教法還安住在這世間,我們現在可以聽聞到教法,五根都具足,可以聽到、看到,得到正法的滋潤,也有智慧去思惟,沒有否定前世後世、否定因果的邪見,今天我們非常地幸運,沒有學習佛法的這些違緣。透過種種的思惟,我們真的應該慶幸自己,能夠遇到這麼好的教法。既然在這一生好不容易內外因緣聚合,讓我們知道有如此殊勝的傳承和教法,我們就要好好地去利用它,不然真的是太可惜太可惜了!
有了這個暇滿人身,我們不只是要成辦今世、後世、再後世的利益,甚至於解脫生死,不只是要解脫自己的生死,也要成辦他人解脫生死的利益。人身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過去天竺的這些大師,像是龍樹父子、無著兄弟等,像是藏傳的這些傳承上師、大成就者,比如密勒日巴,他們所得到的人身和我們現在的人身是一樣的,都是母親胎里所生,都是五大和合的,沒有任何的差別,所聽聞的教法是一樣的,所獲得的傳承也是一樣的,為什麼他們有這樣的成就而我們沒有?只是自己願不願意下決心去努力而已,我們這個人身的力量是絕對不可以小覷的啊,絕對可以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來成辦有利益的事情。
如同敦珠頓貝晉美寧波曾經有說到:「應做人身如意寶,不做人身災禍源」。人的智慧確實不可思議,比起其他的動物或者生命體的話,人的智慧可以發揮到無限,不只是可以對自己也對其他人都帶來無比的幫助,不只是讓今世活得更有意義,也能夠讓後世鋪上安樂之路,從究竟的角度來講,能夠圓滿自他二利,我們的人身絕對有這樣的能力去做到。可是,相反的,如果要去傷害別人的話,沒有比人更糟糕、更有破壞力了,那真的是災禍之源。從地球有生物形成一直到現在,天空飛的、海里游的動物有多少,但都沒有比人更能破壞這世界。從歷史來看,我們大家就都心知肚明。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我們人的智慧,它的力量真的是非常非常強大。只是,要看我們往哪個方向去走,是行善還是行惡。如果我們投生於人道,卻不好好地去行善的話,那還不如不要投生人道的好,造那麼多惡業做什麼?用我們好不容易得到的人身來製造惡業,那真的是太可惜了。我們應很誠懇地問問自己:從出生一直到現在,我吃了多少飯、穿了多少件衣服,我到底有沒有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有,最好不過了。如果沒有,那得好好地把握現在的時機,不要再浪費時間了。因為人身不是一次再一次很容易獲得的,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既然投生人道,知道善惡是非,我們就要好好策勵自己,下定決心努力去修行善法,如果我們吃飯、穿衣只是為了維持生命,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仔細地去思惟吧。
博朵瓦在這裡說到了種種稀有珍貴的比喻。「梅烏」是藏文,是一種糌粑所作的糕,所以這裡叫作「梅烏食」。「騎野馬」並非是指一般的馬,而是指盰(1),是一種看起來有點像驢但並非是驢的動物名稱。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事教》中說到,我們從惡趣中死後再轉為惡趣,如同大地的沙土一樣的多;可是從惡趣死後到善趣,如同爪上的灰塵一樣的少。同樣的,從人天的善趣死了之後投往到惡趣,如同大地的沙土一樣多;從善趣死後到善趣,如同爪上塵一樣的少。所以,無論是從惡趣來還是從善趣來,要投生到善趣,都是一樣困難。
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人身為何這麼難得呢?如《四百論》裡面所說:我們世間的人,大部分所做的都是與煩惱相應的惡行,要去惡行善真的是難之又難,要去行和煩惱相應的惡業則非常非常的簡單,甚至有人認為有貪嗔是很自然的事,不然人就不是人了。我們問問自己就可以知道了,我們的心念、行為是相應煩惱的多還是相應善法的多。由貪心、嗔心所造的幾乎都是惡業啊,這就是為什麼生到善趣非常困難,生到惡趣非常簡單的原因了。雖是善趣人,可是我們所造的行為自然而然地大部分都是惡業,所以所感得的果報也幾乎都是惡趣啊。
又如於菩薩所,起嗔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如是若能決定凈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雲︰「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尤其,如果我們對菩薩生起嗔恚心,嗔恚心發起的每一個剎那,都足夠讓我們長劫住在無間地獄裡面。我們對菩薩很容易生起嗔恚心,因為菩薩不是從外表就可以知道的,他內在的功德才使其成為菩薩。可是,我們一般的凡人不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修,所以很容易去毀謗別人,因為以一個凡夫的眼光來看,菩薩和凡夫從外表看是無法分清的。只要我們對某一位外貌似凡夫但真的是具有菩提心的尊者生起嗔恚心,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危險了。何況,我們過去所造的那麼多惡業還沒有去懺悔,怎可能不會使這個惡業感果,讓我們在惡趣待更長的時間呢?這是絕對會的。
如果我們決定要懺悔往昔所造的惡業,而且再也不造作新的惡業,那投身善趣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是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能有多少呢?非常非常的少。如果我們沒有魄力下定決心懺悔一切的惡業,以及不再造作任何新的惡業,那我們就還是跟往昔一樣,繼續在造惡業,那就必定會感得惡趣的果報。所以要一直在三惡道輪轉,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而要在惡趣裡面行善是非常困難的,如同我們可以看得到的畜生道的眾生,它們之間互相搏鬥、嗔恨,要發起善心應該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為善心是要通過智慧發起,而後去行持善心才有善行。所以不要認為在三惡道裡面好象只有還業受苦,錯了,它們還在繼續造惡業,墮落地獄的怨言、嗔恨所造的惡業更加恐怖,導致一直在惡趣裡面打轉,連人天的名稱都聽不到,很難有機會脫離惡趣到善趣。
博朵瓦說了一個比喻故事,有一位老人非常傷心,因為他的雕房被劫了。雕房名瑪恰,這裡的中文翻譯為「瑪卡喀」。後來老人聽說雕房又有機會可以再得,他雖已行走不便,但還是顛顛簸簸地跑去看,歡喜地說:這不是做夢吧?今天,我們獲得暇滿人身,要有老人失而復得雕房的歡喜心一樣才是。僅有歡喜還不夠,還要用歡喜心來修正法。如果還沒有生起這種歡喜心,那就要在暇滿義大這部分多多加強。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系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針對暇滿的內容,我們真的要發起具足條件的修行,必須要思惟四法:第一,須修行。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想要離苦得樂,而離苦得樂唯有依賴正法才能辦到,所以我決定必須修行。第二,能修行。因為外緣的善知識以及內緣的八暇十滿我都具足了,所以我絕對有能力能夠修行。第三,必須現世修。因為暇滿並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得到的,得到暇滿是非常困難的。第四,必須現在修。我現在不修而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永遠都不會有機會修了。這時候,我們應該配合著念死無常來做修行,念死無常的內容下面會說到。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凈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凈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凈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我們應該反覆地由上述種種的道理去思惟,使我們對暇滿的思惟力增強。如果沒有辦法如上所述作詳細的正思惟,我們可以簡略地大義觀修暇滿的體性、暇滿義大、暇滿難得,「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截取其中重要的部分來作觀修。比如說暇滿的因難得,就連善趣的因都非常難得,因為真正持戒清凈的人非常難得,而暇滿不只是要戒清凈這個根本的因,還要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為助伴,再加上無垢凈願等,要有眾多的因緣才能合成,所以暇滿確實是極為稀少,非常非常難得。
我們不講三千大千世界,就以這個南瞻部洲——地球來作比喻好了,全世界有六十多億人口,其中能夠聽聞到佛法的人不多,聽聞佛法之後能夠對佛法產生正信的人又更少,對佛法有信心又想要修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那些穿著佛法三衣面具,以佛法作為賺錢工具作買賣的人,真的是很可恥。真正能聽聞到佛法、正信佛法的人是少之又少,想要徹底消滅煩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戒清凈的人就很少很少了。在現代這個社會,有時候我們很容易事不從心,生意也不如意等,這時候我們會想:因果到底是不是對的?怎麼布施的人反而變窮了,不殺生的人、吃素的人反而更短壽了等,會產生這種種的疑惑,這說明對佛法信心堅定的人很少。要促成暇滿的因緣是如此的漂浮不定,在這種不穩定的因緣下,我們怎麼可能會獲得暇滿呢?縱使我們今天信心是堅定了,但是真正把煩惱視為仇敵,我們做到了嗎?問問自己。無論外在暇滿的人數有多少,我們自己本身暇滿的因緣有沒有具足,往自己的內心看就知道了。好比我們去一家百貨公司,裡面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生活用品,可是如果我們的錢包裡面沒有錢的話,那麼即使有再多可購之物也是沒有用的。我們仔細地想一想,我們對佛法有如此的信心,也聽聞到正法,也有善知識,自己本身也獲得了暇滿的功德,可是當我們去對治煩惱的時候,力量是多麼的微弱。要去行一件善行的時候,有了前行沒有正行,有了正行沒有前行,有了前行、正行又沒有了迴向,真正想圓滿善業真的是太困難了。早晚念經的時候,念到一半就想昏睡,即使沒有昏睡,有時卻忘記了迴向,如果念的時候也很有精神,迴向的時候也迴向的不錯,可是前行的動機居然又錯誤,這類的事比比皆是啊。所以,我們所行的善業的力量,怎麼可以跟自己所行的惡業的力量比呢?太難了!明明知道惡業需要懺悔,四力懺悔是唯一惡業的對治力,可是要真正生起四力懺悔的力量也太難了吧?對於往昔所造的惡業產生後悔心,這個姑且我們可以做到。但是防護心呢?許下承諾告訴自己以後不再做的防護心我們真的做到了嗎?相反的,我們還一次再一次,反覆地去造作種種的惡業,我們怎麼會對往昔惡業真正的發起了後悔心呢?如此去思惟,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行惡業真的是太簡單了,就連所做的大部分的夢,都是跟煩惱相應的惡夢,跟善法相應的夢非常稀有難得。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與善法相應的夢,我們當天就會非常地高興,因為非常難得嘛。從這麼個小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無論外在的暇滿因緣如何,最主要的是要看我們內在的暇滿因緣有沒有具足,這比什麼都來得重要,我們自己好好觀看自己的內心,自然就會知道了。
不要認為自己年紀老了,已經沒有能力修行了,我們的身體再怎麼糟糕,畢竟它是暇滿身,比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身軀還要殊勝上千上萬倍。縱使是老人的身體,只要是暇滿身,就有它的殊勝,身體情況再怎麼糟糕,我們至少還可以念一句六字大明咒,可以觀想菩提心。雖然菩提心要生起是非常地困難,可是至少我們還可以多多地祈禱、發願,為能生起菩提心而發願,身體再怎麼樣的不行,我們都能夠做到啊。我們不要做一個非常愚蠢的人,他把手持著的金磚給拋棄了,然後跑到寺院裡面,在佛像面前發願祈禱說「願我明天得到黃金」。我們不要笑話別人,說不定我們自己就是這種人。自己現有的暇滿沒有好好地把握,但卻祈求三寶讓自己後世再繼續獲得暇滿,我們就是這種人,不是嗎?所以,要多多地思惟,不要浪費現有的時間,要好好珍惜暇滿,好好地運用它。
做正行觀修時,如前所說迎請資糧田,觀想資糧田在前方安住,然後一一思惟《廣論》所說的內涵,從一開始的八暇十滿,哪八暇?哪十滿?自圓滿的五者是哪些?他圓滿的五者是哪些?為何暇滿義大等,讓自己生起歡喜。之後,祈求傳承上師以及前方的資糧田加持於我,願我及一切有情眾生能夠早日獲得暇滿義大的證量,斷除一切的懈怠和顛倒的執著。再觀想,前方的資糧田流出甘露,融入於自身,凈化了所有的罪障。之後,再作迴向。如是的反覆去觀修,直到我們真正發起宗喀巴大師在上面提到的歡喜心為止,歡喜地去修學善法。
(1)騾:為雄驢與雌馬交配所生,兼二者之長。耳長、鬃短、蹄小,尾端有一簇毛。體大、結實。耐力及抗病力皆強,力大,可負重行遠。
推薦閱讀:
※動作更美觀?姿勢更柔和?這都不是問題!{教授精品課程} 上 (125講)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廣釋 【月官菩薩著 林崇安教授翻譯】 中華佛典寶庫
※王利明教授的法律人生
※《天網欄目》中有一期介紹了李昌鈺教授,請問李昌鈺教授是誰?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第五部分上士道布施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