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濤教授談保健灸法
王澤濤教授談保健灸法
灸法不但能治病,而且有防病保健和延年益壽之效。灸法的保健作用,已被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所證明,具有調整和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增強其抗病能力的作用。由於保健灸法操作簡便,老少適宜,無副作用,效果顯著,已被廣大人們所重視和喜愛。筆者在此介紹幾種臨床上常用的保健灸法,以供大家進一步了解和掌握。
一、保健灸的歷史沿革及其發展
灸法用於防病保健,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晉代葛洪著《肘後備急方》卷二,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第十五就有「斷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不得令知之,佳也」的記載。指出以艾葉熏灸住室,可以防止傳染性疾病的蔓延。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曾載:「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醫心方》中把這種無病先施灸的方法,名之為「逆灸」,也就是現代常說的保健灸法。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載有:「凡入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卷三十載有: 「膏肓俞無所不治,灸此令人陽氣康盛。」宋代竇材在《扁鵲心書》中更是大力提倡保健灸法,指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主張用灸法預防中風曰:「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又說:「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瘡為妙。』《醫學入門》認為:「取神闕穴用艾熏臍防病,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
近人承淡安也很重視保健灸法,在其所編《針灸雜誌》第四卷第7期「仙傳壽灸法」,記載了以取湧泉穴「每月初一日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時灸到辰時。每逢艾灸時,艾團如小蓮子大,如痛則除之。薑片用與不用,隨人自便,均至知痛則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壯,初二日灸七壯,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如能堅持施灸,於益壽延年必有好處。
國外也很盛行保健灸法,據傳日本有些地方,把灸足三里穴當成主要健身之術,曾有「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說。日本針灸醫師代田文志先生在養生灸中,則提倡嬰兒期早灸身柱穴,這樣可以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17歲左右灸風門穴,可以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24歲左右灸三陰交,可以避免生殖泌尿系統疾患;30歲以後灸足三里,可以增強脾胃的功能,預防一切疾病;老年加灸曲池,可以使眼睛明亮,降低血壓,預防中風的發生。他在學生中所開展的「集體施灸」,取得了治病和保健的效果,當時影響很大。
1980年在我國《健與美》的雜誌上,報道了日本滿平一家可謂長壽家族,滿平242歲,他的妻子221歲,他的兒子196歲,他的兒媳193歲,他的孫子151歲,他的孫媳138歲。有人問滿平:「你家裡的人都這麼長壽,有什麼妙法呢?」滿平說:「無它,只有祖傳下來的三里灸。」在日本,三里灸又被稱為長壽灸,三里灸這一保健方法在日本頗為盛行,日本一位著名的針灸醫師,從9歲開始施行三里灸,身體一直健康。他建議全國國民都普遍施行三里灸。
二、保健灸常用穴位及方法
1.足三里灸 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在此穴施灸能預防中風,祛病延年,古人把三里灸又稱長壽之灸。是成年人保健灸的要穴。由於施灸方法不同,臨床上又分為足三里溫和灸和足三里瘢痕灸。
①足三里溫和灸
將艾卷點燃後,靠近足三里穴熏烤,艾卷距穴位約3厘米,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就固定不動,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紅暈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
②足三里瘢痕灸 《針灸大成》千金灸法中載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幹。」在足三里穴行瘢痕灸(化膿灸),是古人常用保健之法。於此穴施艾炷瘢痕灸,可3年1次,每次各灸3~5壯,艾炷如麥粒、黃豆或半個棗核大。一般先在穴位上塗敷蒜汁,再將艾炷立即粘上,點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燒盡,艾火自熄,除去艾灰,再重新點燃艾炷施灸。每灸完1壯,即塗蒜汁1次。灸至局部皮膚起泡為止。在施灸過程中,如病人感到灼痛,醫者可在穴位四周用手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灸治完畢,在施灸穴位上貼敷紗布和膠布。囑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一般約1周左右化膿,化膿時嚴防感染。灸瘡約45天左右癒合,留永久瘢痕。
2.神闕灸 神闕又名臍中,屬任脈。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甦固脫之效。在此穴施灸可益氣延年,一向受到古今中外養生家的重視。由於所用的藥物不同,臨床上又分神闕隔姜灸,神闕隔鹽灸和神闕煉臍法等。
①神闕隔姜灸 取0.2~0.4厘米厚的鮮姜一塊,用針穿刺數孔,蓋於臍上,然後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於薑片上點燃施灸。每次3~5壯,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點鐘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灸處稍紅暈為度。
②神闕隔鹽灸 取乾淨食鹽適量,研細填滿臍窩,上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施灸。所灸壯數、時間及感覺與神闕隔姜灸相同。兩法亦可配合使用。謹防燙傷。
③神闕煉臍法 藥物處方:生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乳香3克,沒藥3克,夜明砂6克(微炒),地鼠糞9克(微炒),木通9克,干蔥頭6克,麝香少許。上藥共研細末備用。施灸時取麵粉適量,用水調和成餅置於臍上,再將葯末6克,放在臍內,另用槐樹皮剪成一個園幣形,將臍上的葯末蓋好。1歲1壯,灸治1次換1次葯末,每月可灸1次。多用於身體虛弱者。
3.氣海灸 氣海又稱丹田。屬任脈。《針灸資生經》說:「……以為元氣之海,則氣海者,蓋人在元氣所生也。」常灸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之作用。保健灸的要穴。臨床上常用有氣海溫和灸、氣海隔姜灸和氣海隔附子灸。
①氣海溫和灸 其操作方法參照足三里溫和灸法。
②氣海隔姜灸 取仰卧位。將鮮生薑一塊,切片如0.3~0.5厘米厚,用細針穿刺數孔,放於氣海穴處,上置艾炷點燃灸之,每次施灸3~10壯,艾炷如黃豆或棗核大,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10~15次為1灸程。每月施灸10~15次。並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③氣海隔附子灸 取附子切片0.4厘米厚,水浸透後中間針數孔,放在氣海穴上,於附片上置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或潮紅為度。每次灸3~5壯,隔日1次,每月10次。
4.關元灸 關元亦稱丹田。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有溫腎固精、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和血之功效。為老年保健灸的要穴。此法孕婦不宜採用。臨床上常用的有關元溫和灸、關元隔姜灸和關元隔附子灸。關元灸具體操作同氣海灸。
5.大椎灸 大椎穴又名百勞。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有總督諸陽的作用,故又稱為陽脈之海。能主宰全身,有解表通陽,疏風散寒、清腦寧神之功效。為保健灸要穴。臨床上常用的有大椎溫和灸,其具體操作同足三里溫和灸。
6.風門灸 風門亦稱熱府,是督脈與足太陽經之會穴。《類經圖翼》曾載:「此穴能瀉一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主一切風症,有宣肺解表、通絡祛風、調理氣機的作用。對預防感冒和高血壓中風,癰疽等有較好的效果。臨床上,一般預防高血壓中風多採用風門穴溫和灸;預防流感和感冒多採用風門穴隔姜灸。風門穴隔姜灸施灸具體操作方法是:每次用黃豆大艾炷灸10~20壯,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皮膚潮紅為度。每天灸1次即可。
7.身柱灸 身柱穴屬督脈。名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有通陽理氣,祛風退熱,清心寧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對小兒有強身保健作用,為小兒保健灸要穴。臨床上,常用的為小兒身柱溫和灸。其具體操作是:取艾絨適量捲成香煙大小之艾卷,用溫和灸法5~10分鐘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灸10次。
8.膏肓灸 膏肓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千金要方》曾指出:「此灸訖,令人陽氣康盛」。《針灸問對》也載有民間諺語云:「若要安,膏肓、三里不要干。」此穴有通宣理肺、益氣補虛的作用,為保健灸之要穴。臨床上,常用的有膏肓瘢痕灸(參照足三里瘢痕灸操作)和膏肓隔姜灸(參照氣海隔姜灸操作)。
9.湧泉灸 湧泉又名地沖,
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有寧神開竅、補腎益精、舒調肝氣之作用。常灸之有保健益壽之功,是老年保健灸之要穴。臨床上,常用的有湧泉隔姜灸和湧泉無瘢痕灸。
①湧泉隔姜灸 取俯卧位。用鮮生薑片厚約0.4厘米,放於湧泉穴處,上置艾炷灸之。每次施灸5~10壯,艾炷如黃豆或小蓮子大,隔日施灸1次,10次為1灸程。
②湧泉無瘢痕灸 取俯卧位。按艾炷無瘢痕灸法操作。每穴每次施灸3~5壯,艾炷如麥粒或小蓮子大,以灸至灼痛則迅速更換艾炷,謹防起泡,防止感染。
目前臨床上除以上介紹的用保健灸穴位外,還有中脘灸、三陰交灸、腎俞灸、命門灸、曲池灸、陽陵泉灸及專在夏天伏天施灸的「伏天灸等,多為人們所採用。」用灸法健身防病,男女老幼皆可應用。沒有什麼決竅,貴在「堅持」二字,堅持數年必有好處,俗話說:「功到自然成。」
在開展應用保健灸的過程中,有人往往開始有好奇心,由於時間久了怕麻煩,或者急於在短期內求得效果,也往往容易半途而廢。只有把保健灸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堅持不懈,才能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
推薦閱讀:
※郭強教授臨眉山指導書法
※教授五十而未婚
※如何評價中科院院士李小文?
※做學術期刊的審稿人是怎樣的體驗?
※孔教授罵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