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家姓》:尋根之旅 築夢傳奇

作者:韓業庭 牛夢笛 郭超 魯博林《光明日報》( 2015年11月20日07版)

11月10日,《中華百家姓》研討會在京舉辦。馬列攝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宗親血脈,應從娃娃抓起。CFP

姓氏是連接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CFP

由安徽衛視與深圳宏博昌榮傳媒集團聯合打造、深圳宏博昌榮傳媒集團原創投資製作的大型姓氏文化尋根綜藝節目《中華百家姓》正在安徽衛視播出。自開播以來,《中華百家姓》的收視率節節攀升,穩居周四晚間同時段節目前列。以「周姓」專場為例,當天該節目分別以0.681%和2.42%的收視率和市場份額穩居同時段收視榜單第一。與此同時,《中華百家姓》還引發了廣泛的話題討論,截至目前該節目在微博上的話題討論超過1億條。《中華百家姓》以生動的形式,為觀眾揭開了一件件姓氏當中隱藏著的不為人知的塵封往事,喚醒了國人對宗親血脈的遙遠記憶。以傳播與倡導家譜、家訓、家風為載體,該節目找到了一條用大眾傳媒挖掘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在歌舞選秀滿天飛、引進模式遍地走的熒屏生態中,作為一檔完全原創且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節目,《中華百家姓》何以成功突圍?這樣一檔節目能否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進而引領熒屏生態的改變?11月10日,由光明日報主辦的《中華百家姓》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辦,與會人士圍繞相關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尋根問祖中的文化傳承「您貴姓?」「我姓王。」「您貴姓?」「我姓張。」彼此陌生的中國人見面,總要先打聽一下對方的姓氏。姓氏,對中國人而言,意義不僅在於標識身份,更是民族血脈的重要紐帶,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重要載體。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的姓氏文化受到強烈的衝擊。《中華百家姓》節目分享嘉賓、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長期研究姓氏文化,這些年不管走到哪裡,他都經常問人這幾個問題:「你爺爺叫什麼名字?你太爺爺叫什麼名字?你在家族中的字輩是什麼?」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看似十分簡單的幾個問題,卻鮮有人能夠全部回答上來,尤其是年輕人。在錢文忠看來,中國人應是最講血脈傳承的,一個人連自己的先人是誰都搞不清楚,又怎能搞清楚自己的家史、族史、國史?這個例子說明姓氏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衰退,而姓氏文化的衰退不僅會導致中國人記憶的混亂,還會造成傳統文化的衰落。傳承姓氏文化進而振興傳統文化,彰顯家族榮耀,凝聚中國力量,正是《中華百家姓》的宗旨,正如《中華百家姓》節目出品人、深圳宏博昌榮傳媒集團董事長竇鵬所說:所有中華兒女對老祖宗的文化是有共鳴的,應通過實實在在的文化創新作品,通過現代傳媒手段和傳播手法,牢築中華兒女共同的心理基礎和情感基礎,凝聚民族和社會力量,弘揚和傳承優秀中華文化。文化產品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館,需要讓每個人分享,只有這樣,優秀中華文化的傳播事業才能持續發展。《中華百家姓》節目分享嘉賓、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說,歷史和文化都與人有關,講姓氏文化就是講關於人的故事。在《中華百家姓》這個節目中,當大學生們走進祠堂,看到先輩們歷經數代傳承下來的家譜、族譜時,來自家族的深厚文化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中華百家姓》講述了眾多家族為傳承家族技藝默默堅守的故事,這些故事令人嘆為觀止。比如,姓氏達人李森林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後人,將李家卓越的武功代代相傳,年逾七十的李森林不僅被稱為「西北棍王」,更是獲得了數以千計的各項獎牌,培育了500多位國家級武術教練,可謂把先人的「尚武」精神傳承了下來並弘揚光大。錢文忠教授對此頗為感動。他說,時下提到傳家寶,人們會聯想到價值連城的古董,其實真正的傳家寶是一種精神,是能讓後人代代傳承的好家風。目前,中央正在大力提倡用良好的「家風」「家教」來影響個人行為,規範社會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百家姓》的內容雖然圍繞歷史和傳統,但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個節目用『姓氏』這把金鑰匙打開了中華文化的寶庫,裡面有百科全書式的信息。最為重要的是,它講述的是正宗的中國故事,傳承的是純粹的中華文化基因。」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編輯、文藝評論家易凱如此分析《中華百家姓》的成功之道。易凱對比了前幾期節目的收視率與節目內容,發現二者具有驚人的正相關性:只要中國故事講得好,收視率立刻會上去。讓易凱印象尤為深刻的是講述「趙」姓的那期節目。易凱說,通過對千萬年來趙氏族人故事的追尋,揭示了在這支血脈中世代流傳著的遺傳密碼,讓今天的趙姓人找到了親情榮譽與驕傲的承載,獲得了一種情感上的歸屬感。中國大陸13億人與港澳同胞、台灣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數千萬華人,同根同源,都是炎黃子孫,鐫刻於大家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從未改變。中國國學中心副主任李文亮說:「《中華百家姓》這個節目用姓氏作紐帶,以親情和地緣的家族文化為載體,把全體炎黃子孫連接在了一起,激活了全體華人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共同情感,喚醒了當代國人對宗親血脈的遙遠記憶,增強了大家的文化認同。」台灣知名音樂人黃國倫對此頗有共鳴,近幾年在海峽兩岸穿梭的他深深感覺到,不管政治有多大分歧,不管世代如何交替,中國人身上固有的宗親血脈永遠割不斷,因此他為《中華百家姓》寫下了「時代任流轉,不變是宗親」的主題曲。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郝力長期致力於學前教育研究。她說,如何對學前的孩子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一直是個難點,而《中華百家姓》用電視節目的形式,從小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了親情血脈和傳統文化的種子。一次原創節目的成功探索從《奔跑吧兄弟》《爸爸回來了》到《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當下火熱的綜藝節目幾乎都是來自於韓國,國內綜藝節目堪稱是韓國的「搬運工」。「這兩年,韓國的節目都快被我們引進完了。於是,有些製作公司開始轉向其他國家,甚至開始引進印度、以色列等國家的電視節目。」對此,俞虹十分感慨:「電視綜藝節目缺乏原創已成為現在越來越突出的問題。」為何中國的綜藝節目總是靠引進而缺乏原創?如何才能真正走出「抄」時代?《中華百家姓》這次做出了良好示範,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原創節目的希望。創新,是《中華百家姓》成功的主要因素。李建臣指出,「該節目從中華傳統文化、文化傳承的角度設置節目內容,不僅推陳出新,而且還有所突破。」堅持原創、堅持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是《中華百家姓》創作的初衷。中國人的姓氏文化就是最好的中國故事,這一點足以吸引觀眾的眼球。不用靠拼明星、拼場面,只用潛心創作,講好老百姓關心的姓氏文化故事,便能贏得收視好評和社會的積極評價。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節目監管顧問專家組組長王鋒認為:「在當下匡正過度娛樂化的時代,《中華百家姓》作為一檔充滿正能量的文化節目,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凝聚全國電視觀眾的精神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這檔原創節目的出現,是觀眾期待的,也是電視人期待的。」在《中華百家姓》中,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姓氏,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塵封往事,隱藏著傳統文化的密碼。李文亮說:「在娛樂、音樂、競技等綜藝節目盛行的當下,該節目將中國傳統姓氏文化與現代時尚的電視綜藝節目姓氏結合起來,打造出了一場傳統文化的盛宴。」在互聯網時代,電視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已經日益顯現。電視節目的形態多種多樣,但原創節目的匱乏無疑有可能將電視行業帶進一條發展的「死胡同」。呼喚原創,成為了電視行業的共識,同時只有這樣,才能讓電視行業在互聯網時代,與互聯網一起攜手並進,互相融合,形成良好發展態勢。俞虹認為:「在整個互聯網時代,在一片『唱衰電視』的聲音里,《中華百家姓》實際上回答了電視如何發展這個問題,尋求原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精髓講好中國故事,一定會為電視媒體開創出一片新的天地。」安徽衛視原創節目的成功實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安徽衛視曾經被稱作「電視劇台」,因為它的電視劇播出量是全國最多的。對此,胡占凡說:「雖然播電視劇既省力又來錢,還可以提高收視率,但常年播電視劇,帶來的問題是對自己的傷害與不負責任,會直接導致電視台不會做節目,長此以往,電視台本身的製作能力會被埋沒,人才隊伍會逐漸流失,創新能力也將不復存在。現在,原創綜藝節目《中華百家姓》的推出,標誌著安徽衛視在定位、文化層次上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這檔原創節目不僅體現了安徽衛視的文化使命與責任擔當,還體現了安徽衛視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正確導向。」《中華百家姓》的原創與研發來之不易,《文摘報》原總編輯馬寶珠認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人驚嘆不已。中國歷史值得挖掘的原創的東西還有很多。電視節目在追求娛樂性的同時,要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將文化品位與輕鬆娛樂的話題有機結合,才能充分吸引觀眾。在這方面,《中華百家姓》做得很成功,一檔原創節目的魅力就此展現。」打造文化品牌的長久效益把文化類綜藝節目做到高收視率很難,更難的是把文化類綜藝節目做到「現象級」,最難的是,讓文化類綜藝節目保持長久生命力,讓「現象級」節目轉化成「常青樹」節目。可以說,前兩點《中華百家姓》基本已經做到了。關於第三點,很多專家對於該節目未來的表現充滿期待。《中華百家姓》有成為「常青樹」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潛質,這是很多專家的同感。錢文忠表示,很多同類節目,難有超過18個月的生命力。但是,「《中華百家姓》有足夠的空間和足夠的資源,也有足夠的關注度和足夠的吸引力。很難找到像《中華百家姓》這樣能夠吸引每個中國人關注的節目,並且有層出不窮的故事可以挖掘,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可以弘揚。」錢文忠希望《中華百家姓》可以有第一季、第二季以至若干季。目前,人們生活中還在使用的姓就有四千多個,即使只把其中的四百個拿出來做節目,一年做52期,每期講一個姓,也可以做8年。庄保斌說,下一步準備把《中華百家姓》打造成安徽衛視文化坐標式的品牌。王立群認為,每個姓氏背後的大量的成功人士和數以億計的普通老百姓都是節目強有力的支持者。易凱說,《中華百家姓》用「百家姓」這把金鑰匙打開了中華文化寶庫的大門,裡面的節目素材極其豐富,足以支撐節目長期辦下去。但是,「講好正宗的中國故事」非常重要,一個姓背後可能有幾千萬人,找一個好故事是非常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須的。易凱建議廣開言路,可以從海內外廣泛徵求意見,那樣才能找到最經典的故事。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湖北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何曉明認為,既然是一檔文化節目,那該節目傳播的文化信息就應該更準確,「沒有把握的話不要說,就算說也不要把話說得太滿」。「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想打造一個長久不衰的節目,聽取各方意見,做出適時的調整是不可或缺的。李建臣表示,定期召開專門聽取不同意見的會議,以呂不韋一字千金的勁頭來搜集各種意見,不斷優化質量,是保證節目品質的一個法寶。胡占凡也認為,不僅要請專家學者來出主意,還要請普通觀眾來評判。讓不一定具有專業電視知識的觀眾從最直觀的感受來挑毛病,讓他們說出到底不喜歡節目哪個環節、哪一期、哪個人。他認為,這樣的意見,對於節目的改進會產生實實在在的幫助。姓氏文化作為一個載體,背後有很多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一步挖掘這背後的內容也是節目制勝的法寶。李文亮認為,在後面的節目中,還要進一步挖掘姓氏文化背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另外,作為文化產品的《中華百家姓》還可以延伸產品鏈條,比如推出書籍和影視產品等。胡占凡也提出了同樣的建議。他說,可以借鑒日本電視節目的做法,在節目製作初期就把各方人士請來,比如玩具商、文具商、出版商等,讓大家圍繞節目獻計獻策,把電視節目打造成具有多個周邊產品的文化精品。就像日本動畫那樣,動畫片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大宣傳片,真正有影響的可能是周邊圍繞它的各種產品。與會專家認為,要想擴大《中華百家姓》的影響力,並且把它的影響力變成長久的品牌效應,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當下,很多文化類綜藝節目難以保持長久的生命力,能夠播出超過18個月的很少,更不用說能堅持兩年、三年,甚至更長時間。《中華百家姓》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力支撐下,如果主創團隊能夠保持旺盛的創作勁頭,保持對於節目品質精益求精的態度,很有可能成為一檔「常青樹」的文化綜藝節目。那樣,不僅可以提升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熒屏地位,還可以改變過度娛樂化的熒屏生態,在更大的意義上,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現代與傳統的融合與創新弘揚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因循守舊。事實上,在當代新媒體語境下,傳統的繼承常常需要借力現代傳播手段的「清風」,以此方能吹動廣大電視觀眾的關切之心,從而引出全民通過姓氏尋根問祖、追根溯源的「源頭活水」。「如果說一個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在於它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那麼以此為基礎的文化產業的核心就是傳播,而傳播的核心則在於創意。」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副司長李建臣十分肯定《中華百家姓》新穎的創意,他認為《中華百家姓》在精深的文化傳統和大眾的娛樂需求之間架起了藝術創造的橋樑,使得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了千家萬戶。具體而言,《中華百家姓》在傳播上的新意體現在諸多方面。首先,它打破了文化類節目的說教模式,首創外景採訪調查加演播室錄製的全新模式。「外景採訪調查環節是節目的一大特色,欄目組織大學生嘉賓一起踏上找尋自己姓氏來源的文化之旅,深入基層、探訪民間,近距離接觸代代相傳的家譜,喚起了年輕一代對小家大國的榮譽感。」安徽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庄保斌說。新意不僅在形式,也體現在節目的品位和定位上。據庄保斌介紹,製作方邀請了國際頂級舞美設計與包裝團隊參與節目,通過時尚的舞美和新銳的後期包裝,讓傳統姓氏文化與現代電視綜藝節目形式完美結合,從而打造出一場傳統文化的時尚秀。李文亮對《中華百家姓》體現出的時尚氣息也青睞有加,「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老古董,絕不是放在籠子里讓人看的,而應該是時尚的和接地氣的,只有這樣才能融入人們的生活。」有傳統元素,也有現代因子,在李建臣看來,誕生在強調「融合」的信息時代的《中華百家姓》,本身也體現了融合性,比如以古樸優雅的傳統古琴來彈奏具有現代芭蕾風格的舞曲,就體現出一種十分親民的美感。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說,節目中巧妙融合的各要素以混搭的形式出場,令人眼前一亮。這裡邊既有真人秀的PK環節,又有紀錄片紀實性的手段運用,還有訪談式的電視節目,且名人元素、素人元素疊加在一起,由此可以看齣節目組在製作上的用心。除了藝術呈現上的多元融合,在思想的承載上,該節目也體現出寓教於樂的效果。以節目中出現的「生吳死趙」的故事為例,整個晉江安海鎮星塔村的村民,生姓吳死姓趙,是全天下絕無僅有的特殊文化村落。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在宋末元初,逃難的趙宋皇族被安海一帶的吳姓人家所救,為感恩而囑子孫生前姓吳,死後恢複本姓。這其中就涉及中華民族「忠義兩難全」的道德困境,同時對傳統文化知恩圖報、不忘本源的精神根底也做出了極其生動的詮釋。事實上,無論是時尚包裝,還是娛樂性呈現,目的只有一個:「親民」。「一檔親民的節目,必然是來自於生活,具有全民基礎,同時也要以共同的價值觀作鋪墊。」竇鵬介紹說,在原創的基礎上,《中華百家姓》借鑒了歐美紀錄片的形式,放下姿態,深入民間,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完成了節目的攝製;在節目現場,又邀請老、中、青三代文化名人中知名度較高的王立群、錢文忠、蔣方舟坐鎮嘉賓席,既充滿文化信息,也易於為老百姓接受;內容方面,則以通俗的語言向大家普及姓氏正統定義,帶動全民參與互動。對於節目體現出的「親民」屬性,中央電視台原台長、中廣聯合會副會長鬍占凡總結得尤為精闢:「《中華百家姓》在大方向上把握住了正處於復興階段的傳統文化,同時以姓氏文化為載體,可以說切入得非常好。因為姓氏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涉及爭議,無關道德評價,也沒有價值觀的偏差。只要中華民族長存,姓氏文化就會長存,就會和老百姓保持密切聯繫,因此老百姓對跟姓氏有關的節目會產生天然的親近感。」當然,現代傳播手段的應用在大多數時候是一柄雙刃劍。俞虹在談及混搭元素的魅力時也指出,在大量信息的呈現中,如何能夠做到雜而不亂,彼此凸顯,還需要電視節目製作者給予更多的探索和思考。例如節目中有普通學生和明星同台的環節,有時候學生會一身彩妝亮相,顯得過於舞台化,這樣就無法表達明星與素人相互對撞的初衷。胡占凡也認為,與其以明星為標杆,不如選擇更有特色的人,勿以長相論英雄,這樣整個節目的新意和品位才能更上一層樓,也才能更加契合觀眾的心理期待。
推薦閱讀:

尋根記:中國36姓正宗始祖都有誰?
22歲,這個美國混血女孩跑來中國尋根,讓藏族氂牛絨征服LV、愛馬仕,還打...
臨汾:市長岳普煜在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調研
尋根探源,你的姓氏究竟從何而來?
朱元璋何尋根到句容,朱家巷今天怎麼樣?

TAG:中華 | 百家姓 | 尋根 | 中華百家姓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