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起局建議
毋庸置疑,正是曆法這一古人難以逾越的瓶頸才導致當時奇門遁甲在民間難以普及。所以我才說,目前奇門遁甲應用的飛速發展,真正的功臣應該屬於那些奇門應用軟體的開發者。有很多的朋友看到奇門局會斷局,但是自己手動起局卻就很難。我覺得要想真正精通一門術數,不光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掌握並且靈活應用。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使用奇門遁甲的起局方法呢?以下就談談個人的意見供朋友們參考。
1,有排盤軟體者建議首選茅山法
假如按照奇門遁甲的定局起局原理來論,應該說只有茅山法才是嚴格依據曆法用局而符合奇門遁甲的應用原理。因為茅山法只要進入某一交節時刻就馬上開始啟用其奇門定局。而且茅山法完全摒棄以日干支符頭定局原則,直接依照各宮的規定用局而依次使用其上中下三元,這樣就完全克服了拆補法出現的殘局以及置閏法出現的與曆法不符的混亂現象。我試了一下,《超級奇門》排盤軟體就是依照此原理開發(當然此軟體也並非完美無缺)。比如今年的2月4日18時22分立春,選擇茅山法起局則此時會自動進入陽八局排盤,而5天以後的2月9日18時22分,排盤軟體就開始自動進入陽五局排盤。這樣才真正符合曆法的天道之理,才是真實模擬自然規律的方法。個人認為張志春老師寫《神奇之門》一書時並沒有真正理解茅山法的運行原理,或者是受當時還沒有排盤軟體所限,認為茅山法比置閏法還複雜才沒有推薦使用,因此誤導了廣大奇門愛好者,並導致茅山法沒有被廣泛認識和使用。
2,有排盤用軟體而不習慣茅山法的也可以使用拆補法。
拆補法,究其本質是把符頭與節氣相結合,依照「雙贏原則」而發明的一種公婆都有理的「折中」方案。其缺點是會出現殘局現象。比如使用拆補法,在今年2月8日己亥日的子時,即其「一元五天」的六十甲子尚未使用完就已經開始進入陽五局了。這顯然又違反了奇門遁甲的一個重要理論----「三元」之理。我在前文已經說明:符頭原理,其實是一種模糊理論,是一種變通的權宜之策。那麼依此起局難免有時並不能準確反映天體運行和自然環境的真實變化。而天干地支相結合的六十甲子,其實是古人記日記時的一種特有方法。雖然四柱就是以其來推算吉凶禍福,但奇門遁甲畢竟與其不是一種運算體系。那麼置閏法和拆補法依照日干支的符頭來起局,顯然就是本末倒置。換句話說,既然奇門遁甲的大循環系統(即冬至、小寒、大寒分別啟用1、2、3局等)是嚴格依靠曆法來定局,那麼其小循環系統(上、中、下三元)自然應該以節氣為憑。世上哪有爸爸姓趙而兒子姓錢之理?特殊情況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不管怎麼說,拆補法也是按照節氣交節時刻來定局,比起置閏法顯然是一個重大進步。而且使用其法起出的奇門局與茅山法相差之時並不很多,況且已深入人心,所以依然推薦使用。
3,沒有軟體時使用置閏法排盤
我撰寫此文的目的是想解釋清楚奇門遁甲的定局、起局原理,同時揭示古人為什麼熱衷於依靠日干支的符頭原理來起局的真實原因。但是我還是要由衷讚歎置閏法,因為那是古人為了克服不能精準掌握交節時刻而發明的一種最聰明、最智慧、最簡單、最實用的起局方法!只要你能記住「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24節氣;再記住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前後交節、夏至在6月22日前後交節、立春在2月4日前後交節、立秋在8月7日前後交節(其它節氣也基本都是上半年一般在每月的5日和21日左右而下半年在7日和22日左右交節),然後只要知道起局那天的日干支,再利用符頭原理就可以馬上確定相應的奇門局了。不會手動起局的朋友不妨試試,真的簡單至極。因此說,置閏法永遠並且絕對是那些應用奇門卻沒有自動排盤軟體者的首選;或者是我們在一些特殊時刻不得已而使用的一種快捷的起局方式。
4,不會置閏法可靈活起局
善易者不佔,說到底奇門局也不過是斷局的一種象而已;所謂藝高人膽大,因此個人認為使用什麼方法起局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不是有錯卦正斷之說嘛?因此要是某一時刻真想不起來應該使用什麼局,那不妨就乾脆靈活起局,試試看效果怎樣。來問者不妨以他來的方位或者坐下的方位定局;電話者不妨用其時辰定局;或者乾脆讓對方隨便說個數字來定局其實都無不可。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把奇門遁甲定局、起局的原理說得清楚。其實越少見的東西越神秘,越神秘的東西才越傳奇。前幾天在龍隱看到一篇文章,見有人曰:「層層設阻,不讓人上天入地自由出入的門為奇門;上天入地通行無阻於三界門戶的為奇;開啟天地人三界門戶鎖鑰的為儀」!神秘無比,讓俺景仰。我孤陋寡聞,不知道人家玩的是不是法術奇門。反正我覺得我所能接觸到的奇門遁甲不過就是易學的一個分支派流,其本質是想模擬天道、地道、人道、神道的變化來推測吉凶禍福,也就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運行所形成的節氣變化(定局布盤)與人們具體的生存環境(九星八門)乃至一些不可預見的外力因素(古人以為存在的八神)相結合的極其普通的一種預測技術罷了。之所以人為地被神秘化,無非是引起你的敬重之意,然後讓你乖乖交出「真金白銀」罷了。
(文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