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易》是一部怎樣的書?漫談《周易王氏傳》(一)

漫談《周易王氏傳》(一)——小記作者的某次談話

轉自微信公眾號:王官學術,原文小編:唐安安(微信號:ichingtong)

原文小編按語:本系列一共3篇文章,整理自王天苗先生與某古籍出版社編審的一次談話內容。為使文章內容能緊密圍繞《周易王氏傳》展開,談話內容經小編刪減,未經當事人審校,若有錯誤之處由小編負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通過微信公眾號「王官學術」聯繫小編唐安安。

編審:我看了幾卦《周易王氏傳》,裡面卦辭完了是對卦的解釋,然後是爻辭、解釋,然後每一爻又有它的傳。

王:對,它大概是三個方面。首先從文字出發,每一個字到爻辭的每一句話一直到整個卦,從頭到尾都要說清楚。就是這樣一個框架。從王弼、從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的注,沒有像這本書一樣全面而思想體系又簡單的書。

編審:對,我看您的書最大的特點是卦傳和爻傳,是不是這樣?你最大的特點是這個傳,我看前面的好像差不多。

王:因為你現在看到的只是乾卦。但是你要看後面的。一般人說《周易》只知道乾卦,對後面的不是讀沒讀過的問題,可能聽都沒聽過。它是一個很嚴密的體系。可能乾卦的解釋看著和過去的比較相似,但是看到後面體系就出來了。乾卦是《周易》架構的根本,這個體系是圍繞乾卦搭建的。我《周易》做了很多年,原來覺得《周易》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方面,但是現在我感覺它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因為它是西周中期的書,當時沒有系統的書,只有《周易》。後來到《尚書》,以及這些東西,都是嚴密圍繞《周易》展開的。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漢以後對中國學問就越來越隔膜。尤其到了魏晉佛教進來,慢慢這些思想進來。為什麼到後來大家都不讀中國書了。不是說好不好,而是讀不懂。比如《尚書》,很多人以為是古代公文,那讀《尚書》有什麼意義呢?讀兩漢書的時候,會看到漢朝《尚書》地位非常高。他們很多人小時候都是學《尚書》。你讀那些傳的時候,裡面經常看到說某某某從誰治《尚書》。可是從唐朝以後,尤其是宋之後,中國文化是比較弱的。大家心裡都明白,這個民族這八九百年文化是弱的。這個弱跟人沒有關係,是文化出問題了。《尚書》和《老子》對《周易》都有很嚴密的對應,這個嚴密不是我說的,我們必須以文本論證文本。

編審:現在對《易》的很多解釋來自戰國,《老子》受到陰陽家和道家的影響。

王:你說的對。這就要對戰國的學術史做梳理。戰國的中後期,齊學已經進來了。稷下學宮形成了齊學,魯學是孔子那個地方。過去是沒有齊學的。那麼齊學進來之後,對中原文化即《周易》原來的文化產生了衝擊。齊國的文化本身就是虛幻、好高騖遠的風格,他們的思想注重天人感應、比附,其實是蠻原始的,沒有人文理性的根基,到漢朝發展成讖緯。那個時代因為齊學,大家對《周易》的理解產生了誤差。包括後來對道家的理解也產生了誤差。現在大家對道家的理解是建立在魏晉玄學的基礎上,在王弼、郭象對《易》、《老》、《庄》注的理解基礎上。但是實際上《易》、《老》、《庄》不是他們那樣的體系。因為他們是以佛教的類似小乘空宗、大乘般若的思想去注去理解《老》、《庄》,當然這跟正始年代前後的背景是有關係的。從戰國到東漢中期,對《老子》的評價都是從治國平天下的角度,沒有說《老子》是談虛無的。王弼注的《周易》、《老子》,對《老子》已經不了解了。他們是以六經注我的方式去注。我們最早都是讀他們的書過來的,一開始我也只能是讀他們的,這個過去是繞不開的。但是隨著不斷思考,以及對體系的掌握,後來就能知道《老子》是注《周易》的,因為它的每一章對應《周易》的每一卦。

編審:(笑)我不知道出書你能不能這樣寫。我覺得你可以寫《老子》和《周易》有關聯,這個沒問題。可以有作者自己的觀點。

王天苗著《周易王氏傳》

王:我知道你不相信,我自己也不相信。我們不是去為了論述而論述。不論是一家之言還是真的是這樣,我們都要以學術的立場嚴謹地去做。最根本就是以文本論文本。打個比方,我注《周易》、《老子》、《尚書》、《莊子》這幾本書,文字必須使用戰國以前的用法,不能用兩漢的甚至現代人的用法,否則一用就會錯的。必須回到那個時代的文字本身,而且不能因為後來讀過康德、讀過西方的東西,或者佛學,一不小心把這些思想用上去。這是不行的。必須很小心地嚴密屏蔽,對於戰國以後的用法、思想,這些都不能用的。必須嚴密圍繞文本本身,這樣才能知道它說什麼。這就是為什麼《周易》還是天書,雖然注家幾千家,尤其是現在誰都以為自己能寫《周易》的書,多的是。但是你一看就知道,什麼數學啊、現代物理啊、科學啊、人文啊、倫理啊、圖啊,把現代的、西方的東西用一點過來,根本沒法看,一看就知道是瞎扯,就是從卦畫、文字本身開始天馬行空式地展開論述一堆,其實說啥都不知道。這就說明現代的論述都沒有深入到文本本身,這也是宋以來做中國學問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說他往往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思想去闡述,於是就忘記了從文本出發。清人倒是看出了這個弊端,但他們過於在文字小學就糾纏,對文本的意思沒有深入領會,反而亂比附文字訓詁,走入另外一個極端。我的《周易》大概就是這樣。包括《尚書》,《尚書》對《周易》也是一篇對一卦,很嚴密。我知道你沒聽到過,一開始我寫書的時候也是不知道的。

編審:我看你這個語言很流暢,跟我們看的大學教授或者過去專門搞傳統文化研究的人寫的是不一樣。他們的讀起來比較困難,而你的這個很流暢。就是適合很多人讀,有普及性。但是這個包裝又顯得很傳統,又會把這個特點掩蓋掉。這個封面拿出去,別人可能會覺得我看不懂,不想要。你倒是可以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王:我寫的時候就是定位在大學程度的人都能看懂,然後我要把道理說清楚。現在做《周易》的或者做文化的自己心裡說到底都搞不清楚。所以只能望文生義地填充各種知識的碎片,這段能解釋的就解釋差不多,不能解釋的就跳過去。都是這樣的。

編審:對,因為學者不像我們這種,他不一樣。比如我是某個大學教授,他要在這個圈子裡。比如這個東西從來沒有人解釋過,我這一解釋,如果弄錯了,那會遭到攻擊呀,那我以後怎麼立足。你倒是沒有這個顧慮。就可以大膽地去說。(笑)

王:其實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我本來是不想寫書,包括上一本書我也不想寫的。我們也知道做學問起碼要到五六十歲,咱才能積澱差不多。

編審:(笑)那倒沒關係。

王:不不不。不是這樣。因為書寫出來就不一樣,要經得起審視,否則就成製造文字垃圾了。現在號稱著作等身的人很多,其實咱們一看心裡都明白,十本九本九都是垃圾,對吧?過了十年根本就沒人看了,不要說百年。我被朋友逼著寫了之後呢,然後就發現很多東西、架構。包括我跟你說《尚書》是這個體系的。我一開始也很驚訝,這個必須得自我懷疑。我就花了幾個月把它從頭到章節附註完,看是不是對的。因為可能注到最後我是錯的,那我這幾個月就是浪費掉了。包括注《莊子》,也是一樣的。《莊子》的七篇和《周易》的乾卦是嚴密地對應。那是不是對應,不能是我腦袋一拍,這是沒用的。我們不能以論文的角度去說,因為論文思想很容易各取所需,替自己的論點找證據,結果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必須用文本,每個字都注,如果我是對的,那每個字都說得通。打個比方,《周易》450條卦爻辭,如果有一條我這個體系是解不通的,那我這個就是錯的。這個是很關鍵的,必須嚴格要求。而且我再去看《尚書》的時候,過去讀不懂的啪一下全懂了。而且他們的斷句、標點從《尚書正義》開始就有問題。所以他們就會覺得很奇怪,《尚書》的話讀不懂,這個字跳出來,那個字說啥。然後你就知道,《尚書》的體系是很嚴密的。然後《尚書》的今古文之爭啊、用處啊,甚至中國的史學講什麼、春秋左傳的定位意義、太史公書的定位等等等等,這些東西就理清了……

王天苗,浙江平陽人,主要從事中華古典學術的研究,通過對經典文本的嚴謹詮釋,再現西周時代形成的中華文明核心體系。著有《周易元義》《周易王氏傳》《尚書王氏傳》《春秋王氏傳》《老子王氏傳》等。


推薦閱讀:

周易卦象-爻象
聽老涮講易經3.4陰陽爻與六十四卦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禍?
揭秘:周易其實就是一種遊戲!
周易

TAG: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