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篇】關於保持和增強中華文明戰略定力的幾點思考(《話語篇》第一章)

【話語篇】關於保持和增強中華文明戰略定力的幾點思考(《話語篇》第一章)——亟須構建中華文明視覺的全球史(世界史)研究之方法論和思想體系文/天馬行空 原創日期:2016年3月1日

《話語篇》第一章、亟須構建中華文明視覺的全球史(世界史)研究之方法論和思想體系 歷史的經驗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世界歷史的經驗更為珍貴。當世界已發展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之後,每個國家要求生存、求發展,就必然要將本國的發展放在世界整體發展之中,遵循世界歷史發展規律,順應全球發展潮流,才能獲得成功。為此,每個國家都必須要了解和研究世界各國的歷史與文明進步歷程。 世界史與中國史不應是對應關係,中國以外國家、地區史不是世界史,只有從總體把握世界歷史宏觀進程的研究才是與時俱進的世界史(全球史)研究。 世界史(全球史,文明史)作為一種史學思潮正方興未艾,目前我國尚無相關專著面世,但是有價值的論文很多。在這些文章中,我國學者們提出了自己對全球史的看法,從什麼是全球史、全球史出現的背景、全球史的特點、缺陷和質疑、全球史觀與唯物史觀的關係、意義和評價這六個方面進行總結。 2002年夏,美國紐約大學張旭東教授在北京大學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現在,中國任何一個現象都只能在別人的概念框架中獲得解釋,好像離開了別人的命名系統,我們就無法理解自己在幹什麼。我們生活的意義來自別人的定義。」 我們承認中國的世界史研究相對落後這一事實,並不等於我們永遠甘於落後。對外開放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環境和條件,世界史研究早日與國際學術界接軌已成為中國世界史研究者的願望。學術水平是通過研究成果來體現的,與國際學術界接軌的關鍵點之一就是學術規範。 隨著社會的轉型,傳統的失落,富含在傳統中規範文化秩序的學術道德自律功能也隨之衰微。學術規範的提出是對學術從業者外在的一種強制性的要求,旨在保障學術持續有序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悄然進入一個範式大轉變的多元化發展時期。在社會和學術雙重轉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界引人注目地出現了學術規範大討論。在討論中,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術從業者基於學科發展的需要,就學術規範的內容及其體系結構、學術規範的作用與功能、學術規範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等重要問題,發表了很好的意見。這場歷時十餘年的學術規範討論,既是社會轉型期新舊中西衝突和學術範式轉換的產物,也是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諸學科開始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識…... 在過去的二十世紀,中國的世界史(全球史)研究在曲折中得到了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非常有必要對過去進行總結,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歷史學是一門積累性極強的學科,只有在既有的基礎之上才有前進的起點,只有在現有的學術高度上才能不斷地向上攀登。因此,二十世紀世界史(全球史)學科的進步將為二十一世紀世界史學科的繁榮奠定學術基礎和積累之功。  改革開放後,中國學者在世界史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提出了全球史、現代化和文明史等觀點,這些研究成果為中國世界史學科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高校世界史專業教師應當在吸收這些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培養新的史學觀念,推動世界史教學模式的改革。 中國的世界史學科應該伴隨中國和平崛起為世界性大國的進程而不斷發展,而學科地位的提高應是這種更大發展的重要前提。在中國新一輪學科調整的機遇中,人們大聲呼籲權威部門積極推進中國的世界史學科的快速發展。我們相信,隨著中國國情的變化以及中國的世界史學人的努力,世界史學科在中國歷史學中的重要地位很快就會得到學術界與教育管理部門的應有重視。 15世紀前後,世界歷史進入近代發展時期。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是人類走向全球化的歷史,更是現代化多樣性發展的歷史,最早由西歐開始進而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推進的現代化進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發展的特徵。世界史教學與研究實踐證明,以現代化為視角對世界近現代史的教學體系與內容進行改革,使近現代史的主題更加明確,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商朝與同時期的其他人類文明,發生過哪些衝突並大獲全勝?
主張廢除死刑的人在想什麼
中國遊客出境游不文明行為相關資料精華
為什麼非洲的文明一直沒有發展?
曹建保:學習應用《周易》傳承華夏文明

TAG:思考 | 戰略 | 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 話語 | 定力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