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科學發展觀通常是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第二,全面發展觀。  第三,協調發展觀。  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極為豐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一條重要經驗。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我們要求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更加註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更加註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我們才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繼承和弘揚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原理和觀點。馬克思主義蘊含著極為豐富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觀點:社會是由物質生產力的進步所決定和推動的自然與歷史的發展過程;社會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互相聯繫、相互制約、共同作用的有機整體;社會發展進程是社會規律的決定性與社會主體的能動性辯證統一的過程;實現人、社會和自然之間關係的理想狀態,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所主導的持續的、和諧的物質交換過程;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升華。回顧中國20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進程,在每一個關鍵階段,我們黨都圍繞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實踐和理論的創造性探索,從而形成指導全局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課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創造性地回答了「什麼是發展、怎樣發展」的歷史性課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這一嶄新的理論創新成果,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長期經驗的積累和升華,也是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繼續開拓創新的新鮮經驗的結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體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好行動。

二、科學發展觀的特徵

和歷史上的發展觀相比較,科學發展觀的特徵是全面綜合性性、協調互動性、內生可持續性、人本前瞻性。

統發展觀以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為主要目標,並以此作為衡量社會文明的唯一尺度。其基本特徵是片面性、局部性。它認為經濟的發展會自髮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認為經濟增長是發展的捷徑。這種發展觀的實踐導致經濟的片面增長伴隨嚴峻的負面結果。一是加劇了人口與資源的矛盾。人類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發和粗放式利用造成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資源枯竭,需求增長與資源有限的矛盾尖銳化。二是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三是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單純的經濟增長並沒有消除貧困,而且由於發展的畸型,造成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社會公平問題凸顯。從社會整體來說經濟的片面增長與社會弊端之和收效很小,有人稱之為「有增長而無發展」。我們在反思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後,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揚棄傳統發展觀的片面性,全面綜合性是它的特徵之一。科學發展觀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發展教訓和經驗的揚棄。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的關係基礎上的。既要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又要改善政治民主、提升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水平,提升每個作為整體重要組成部分的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這是實現整體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長期以來,我們的改革突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我國經濟發展、國力增強起了巨大作用,但也出現了與西方國家類似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出發,從單純的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即著眼於對自然、經濟、社會複雜系統的全面思考,著眼於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設,著眼於政府、企業和公眾之社會結構的全方位管理。

  協調互動性是科學發展觀的另一特徵。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必然要求在經濟層面要優化產業結構實現重工業、輕工業、服務業、信息業等的協調發展。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要相互聯繫、相互溝通、相互協作,最高領導層要統籌兼顧,協調各部門的關係,實現各部門、各行業、各群體的良性互動。在社會意識層面,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充分利用社會意識對社會經濟、對政治的能動反作用,加強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培養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民眾的參政議政意識,將社會公平意識注入社會分配製度,力爭通過縮小貧富差距,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如果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孤立、相互脫離整體目標的排斥,社會整體的發展就必然受到嚴重影響。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係,堅持「五個統籌」,使社會與自然以及社會諸領域、諸要素從紊亂到有序,從失調到和諧,實現協調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互為條件、互為目的,相輔相成,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之中。

  內生可持續性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三個特徵。伴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由自然對人的統治到人對自然的征服,人和自然的矛盾,開始激化。對傳統發展觀造成的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性的反思,科學發展觀繼承了綜合發展觀的合理之處,強調要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對稀有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要合理開發,充分利用,避免粗放式開發造成的浪費現象,倡導節約,挽救瀕危物種,維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既要考慮當前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犧牲後代人的利益;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又要遵循自然規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考慮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的承受力,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係。我黨新一代領導集體,不象有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對現代發展觀持反對和排斥的態度,而是高瞻遠矚,對現代發展觀持認同的態度,並把它同我國建設實際結合起來,走用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這是對時代潮流的正確回應,包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

  人本前瞻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特徵。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了第一份《人類發展報告》(HDR), 明確提出發展的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發展應當以人為中心。這一組織還設計了衡量人類發展狀況的人類發展指數(HDI), 用來評估各國人類發展的平均成就。綜合可持續發展觀仍是以經濟增長為目的,以物為本,忽略了人的地位。科學發展觀在強調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以物為工具,以人為目的,以人類的發展為評價標準,科技發展觀汲取了現代發展觀的合理內容,是對發展本質的最深刻認識。人本前瞻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特徵。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說過,未來的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我們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另外值得提出的是,科學發展觀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謀發展的宏略,和現代西方發展觀不可等同,西方現代西方發展觀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實行的時候,帶有虛偽性,評價別國發展的時候帶有雙重標準。對別國資源的掠奪、主權的干涉、本國人權問題的態度等問題上令世界人民不能苟同。

三、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

(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於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協調、不平衡、不適應、不和諧的方面嚴重影響了並且正在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就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就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就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就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推進統籌區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落實;就要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努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就要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形成一整套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約能源資源的體制機制。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發展相聯繫的各方面重大關係,發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開放才能有新局面,既定的現代化戰略目標也才能順利實現。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潮流。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認識已經或者正在經歷從單純經濟的視角轉到了社會整體的視角,再到人的視角以及人與自然相諧和的視角的轉換。這種轉換始於西方發達國家,逐漸擴展到全球,日益深入人心。許多國家的社會發展戰略已經和正在經歷著從簡約的經濟發展到綜合的社會發展、從以物為中心的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發展的轉變。現在,主導世界發展潮流的是新發展觀――綜合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綜合發展觀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強調社會發展的整體性、綜合性、內生性,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以人為中心。在綜合發展觀的影響下,許多經過一個時期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浪潮洗禮的國家已經從自身和他國的經驗教訓中增加了理性思考,越來越認識到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即使是一些後進國家也都把正確對待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列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問題。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經濟增長與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控制人口和開發人力資源相協調,反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得發展,反對用局部的發展損害整體的發展,反對今天的發展損害明天的發展,反對當代人滿足自身需要而損害下一代人的利益。可持續發展觀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接受。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約而同地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一種選擇。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現代化進程和發展觀念必然折射出世界發展的時代特徵來。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新成果,順應了世界發展潮流。

(三)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世界觀、方法論,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和預測未來社會前景的理論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經濟社會形態是由多方面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是文明進步的尺度。這些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基本觀點。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總趨勢,探索中國社會發展、國家繁榮富強之路,做出了突出貢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在帶領全黨探索和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從當代中國所處的時代條件、現實國情出發,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提出了發展目標、發展道路、發展重心、發展動力、發展條件、發展戰略等一套比較系統的發展理論。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突出了時代的發展潮流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主題,在我國社會發展目標、發展階段、發展戰略等一系列問題上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根據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強調協調發展,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事物之間普遍聯繫、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科學發展觀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看成相互聯繫的整體,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成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生產各個部類、各個地域、各個方面以及人與社會、當代與後代等彼此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科學發展觀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時期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一脈相承。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四、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

十七大報告系統闡述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這就是: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這四條根本要求,揭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路線保障、社會保障、動力保障和政治領導保障

五、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分析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和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提出的。國際國內發展變化的新形勢,要求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新階段新形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我國經濟在保持20多年快速增長之後,繼續保持強勁發展的難度加大,需要付出更艱巨的努力;二是發展問題更趨複雜,改革攻堅階段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凸現出來;三是本世紀頭20年,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期,機不可失,稍縱即逝。


推薦閱讀:

中外學者「世紀之辯」6年後局勢發展勝負初顯|張維|福山|學者
問吧精選︱恐襲製造者ISIS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建議糾正山東省交通運輸廳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有關行為的函
第一章 教源 第四節 大乘發展期

TAG:科學 | 發展 | 科學發展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