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戶創新難助券商逆襲 (14.7.11)

資金歸集業務對券商影響沒那麼大,說到底,券商一直在依靠政府特許牌照賺錢,跳離這個牌照的保護,進入普遍競爭領域(代銷商品、第三方支付),又沒有什麼特殊資源,下場怎麼想都不樂觀。

本刊特約作者 成一蟲/文

近幾年來,券商不甘心於被銀行甩下幾條街,被保險、基金、信託超越,一直在強調並實踐創新。有報道稱,通過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海通證券(600837.SH)成為首家提供「資金歸集」服務的券商,即:可繞過第三方託管銀行,讓客戶能將名下所有銀行卡內的資金直接劃轉至證券賬戶。

筆者曾在券商工作十四年。老證券人中一直有種說法,證券公司經紀業務搞銀行第三方託管,將資金進出功能交付銀行,是自廢武功,儘管可以防範挪用客戶保證金、賺點差息,卻導致自己被銀行邊緣化。

事實上,券商經紀業務不景氣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資金賬戶,在於股市多年走熊,競爭導致傭金率大降。從業務創新的角度出發,券商如果能夠擁有與銀行類似的基礎資金賬戶,客戶透過該賬戶能夠直接進行投資、轉賬、支付、消費等,對券商經紀業務實現交叉銷售、擁有更多客戶黏性、提供資金管理服務,應該會有一些幫助。但幫助並不大,因為爭取多年最終也只能向銀行、支付寶等看齊,並無「殺手鐧」。目前銀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數量都很多,拾人牙慧難有大的出息。海通證券近期股價也沒有明顯上漲。

2013年以來,一些券商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搞網上商城,有的賣普通商品,有的賣金融產品。折騰動靜頗大,但結果如何?筆者沒有翔實數據,但它們肯定遠差於淘寶、支付寶,因為單個券商用戶數量少,活躍股民更少,論流量還不如去淘寶開個網店。

2013年末,A股持倉賬戶總數為5385萬戶,有63.39%的股票賬戶在過去一年中不曾參與交易。前幾名大券商的經紀業務市場佔有率約為4%-5%左右,這意味著它們僅僅分別擁有200萬非休眠用戶。在這些非休眠用戶中,經常交易的活躍用戶數量佔比更小。而四大銀行、支付寶的實名用戶人數都超過1億。所以券商在「網路流量」、「網路入口」、「用戶數量」方面都不具備優勢。業內人士都知道,同樣是銷售基金、信託、理財產品,銀行渠道的容量比券商渠道要大很多。

用戶數量方面無優勢,產品方面有沒有可能特別出彩?難!由於券商實力有限、機制傳統、作風保守,比財務補貼、廣告投入不如網路公司,比信用度、聲譽品牌不如商業銀行。中國百姓普遍偏好於保本或低風險的穩健型產品,客戶更看重銀行的信用保證。至於高風險金融產品,券商的客戶購買越多,會意味著同樣是高風險產品的股票經紀業務流失,相當於雙手互搏。比如,券商銷售自有股票資管產品,很多客戶會抽走原本投資股票或準備投資股票的資金。況且,在提供高風險產品方面,基金、信託等競爭對手的能力也不比券商差。

不看好券商賬戶創新的理由還可以更簡單。券商一直在依靠政府特許牌照賺錢,跳離這個牌照(主要是股票經紀業務)的保護,進入普遍競爭領域(代銷商品、第三方支付),又沒有什麼特殊資源,下場怎麼想都不樂觀。

目前一些券商的做法其實是「盤活存量」,把現有股民的休眠資金利用好,「一魚三吃」。在股市不景氣的情況下,吃點魚頭魚尾(針對股票保證金的現金管理服務)、喝點湯(代銷、代付)。至於吸引增量客戶、增量資金,追趕銀行、信託,光靠賬戶創新,難度太大。

筆者認為,券商要想逆襲仍需緊扣主業,爭取監管當局在互聯網金融、證券櫃檯交易(OTC)方面給予創新放行。以時下流行的P2P(個人對個人貸款)為例,券商能不能居間撮合有融資融券炒股需求的個人與有閑錢、股票的個人進行對接。前者目前需要支付8.5%左右的年化利率,資金用途也只限於炒股。後者可以享受到券商的股票第三方監管支持,需要承擔的風險很低(有抵押、可強制平倉),收益率也有可能高過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5%-6%)。目前的轉融通機制由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壟斷。

再比如眾籌業務,券商可以把它與OTC結合起來,利用自身的投行、資管專業資源,做出滿足一定風險控制要求的證券化產品,進行小範圍私募,並在券商平台上進行信息披露與交易。在美國,OTC業務規模大,國內券商則一直在試點。

推薦閱讀:

製造業ERP到底是怎麼創新與轉型的?
畢加索怎樣描繪斯大林的領袖形象?
怪才塗:創新、新奇、奇葩
《突破創新禁區》讀書筆記
2016中國互聯網大會全域大數據應用論壇,亮點大揭秘!

TAG:創新 | 逆襲 | 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