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盜墓筆記」到「古墓魅影」
最近,《盜墓筆記》這本「盜墓」開山鼻祖小說上了銀幕,再一次受到極大關注。吳邪盜墓家族的身份改頭換面,成為讓廣電總局承認的為國護寶人。悶油瓶也繼承摸金校尉的各種絕技。
讓我們看看這些年墓穴中偉大「劇情」。
古墓魅影
1、周公廟遺址「出土」一支礦泉水瓶
作為進入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名單的周公廟遺址於2004年10月開始發掘。考古人員在墓葬中的最大「發現」,竟然是一支生產於2002年的礦泉水瓶。
半年後,周公廟遺址18號西周大墓發掘清理工作結束,墓室和東、西、南、北四條墓道都被嚴重盜掘,除可以分辨出曾經有過車馬陪葬痕迹外,沒有發現其他遺存。除一些小件玉器、銅器、骨器和石磬殘塊、原始瓷片外,大墓基本被盜一空。
周公廟遺址發掘現場
儘管如此,這仍然是我國第一次發現和發掘有4條墓道的西周高等級墓葬,對我們了解西周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情況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此,即使「出土」了一支礦泉水瓶,但被譽為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的周公廟遺址,仍然獲得了中國考古最高獎:「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2、「曹操墓」的真偽證明來自盜墓者
還記得2009年轟動一時的「曹操墓」嗎?曹操墓發現以來,曹氏後人為之振奮,全國各地尋找宗族遺脈。與此同時,質疑之聲不絕於耳。專家學者們對曹墓認定的六大依據的第五點,也是判定此墓為曹墓最直接的證據——刻有「魏武王」的石牌與石枕,這兩件最有力的鐵證並不是考古的正規發掘,而是從盜墓者手中繳獲的。
「曹操墓」發掘現場
為什麼考古總追不上盜墓的腳步?
答案很簡單——文物保護政策不允許主動發掘。所以,一般的考古發掘都有一個相同的背景——某某處出現盜洞,被群眾報警。
「土夫子」的盜洞
中國歷史上只有唯一的一次主動發掘:1956年的十三陵定陵發掘。
雖然24箱、3000餘件絕世稀珍驚艷世界,但卻因科技水平有限,也造成許多痛心疾首的遺憾:鮮艷織錦黯然失色,皇帝棺槨焚毀無存……周恩來事後批示:地下埋著比我們地上保存還好。這句話後來演變成了中國的文物工作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不主張對歷史遺迹進行主動發掘。
例如,湖南望城風篷嶺二號王室墓、嶽麓區天馬山漢墓和寧鄉縣『七星伴月』布局戰國墓群都報請了國家文物局,但國家文物部門有關專家不主張主動發掘,這就給了犯罪分子可趁之機。另外,中國的文物保護技術還很落後,而且即便在國外,對木器、紙張、絲綢的保護技術,也是尚未攻克的技術難關。
「神器」洛陽鏟
現代化安防系統只是杯水車薪
在我國,大多陵墓散布在遠離市鎮的曠野中,點多、線長、面廣、範圍大,保護難度大,盜墓現象較普遍。用「人防」的手段來防止盜墓,並不現實。只有藉助高科技手段,才能有效地實施保護。然而,中國第一套古墓葬盜掘報警系統直到三年前才投入使用。
由於基層文物保護措施的極端匱乏,導致所謂文物保護變成不主動發掘、不主動保護的消極態度。「此地有銀三百兩」式的文保現狀,只會給盜墓者的「尋寶」旅途添磚加瓦。
推薦閱讀:
※風水筆記(十五)
※峰生水起精讀班筆記(1
※如何創建一個server伺服器
※一次性解決數學筆記所有問題
※聽凈空法師講經筆記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