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診療:為何她對老公的"照顧"不滿
人物檔案
丈夫:趙先生,32歲。
妻子:方女士,30歲。
問題類型
主見 討論 獨自決定 被忽略
故事梗概
走進諮詢室這天,方女士剛和先生慶祝完結婚五周年紀念,是什麼原因讓她尋求心理諮詢呢?
諮詢是在方女士的提議下開始的,愛人趙先生開始不情願來,因為他覺得兩個人沒有問題。但是,妻子在結婚紀念日當天的情緒狀態,讓他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兩個人一前一後走進諮詢室。方女士穿著深色連衣裙,看上去很沉悶,披肩發沒認真修飾過。而跟在她身後的趙先生,從表面上看,比妻子要鮮活些,剛一落座就跟我說:「老師,我很擔心她,你快勸勸她吧。」
「發生什麼事情了?」我問。
「前天,我們結婚紀念日,本來挺好的氣氛。但是,她莫名其妙的發起脾氣,回到屋裡還哭了很久。」趙先生這邊說,妻子那邊已經開始掉眼淚了。
「方女士,」我說,「你很傷心,能說說嗎?」
「我們結婚五年了,但是,他什麼都不和我商量,根本沒有把我當成家庭一員。結婚紀念日之前我想了很多慶祝方式,結果他卻早訂好了飯店。訂好也就罷了,聚會當天,他吩咐服務員拿這拿那,卻把我冷落在一邊。我再也忍不住了,當著很多熟人的面和他吵了一架,一個人跑到其他房間,號啕大哭了一場。」
趙先生接過話茬兒說:「平常你不愛操心,做事還丟三落四,所以什麼都替你想好了。唉!真是費力不討好。」
「我讓你幫我做了嗎?」妻子的嗓門有點提高,可見,丈夫的辯解讓她更生氣。
「你認為對我好,但我不覺得,因為你不尊重我的意願。那次你父母來北京,我一點都不知道,下班回來才發現家裡多了兩個人。我感覺,這個家裡有沒有我的位置。」
我問趙先生:「你有什麼感覺?」
他說:「我們談戀愛時,什麼都是我做主。但婚後,她好像變了,總是埋怨我自作主張。」
「我開始覺得省心,但他越來越無視我的存在。如果這樣,結婚還有什麼意思?」
「沒到這個程度吧?」趙先生一臉無辜。
諮詢師分析
趙先生與方女士的問題在於:婚姻關係里,如何讓對方聽到自己的聲音,並且良性溝通。男人的習慣模式是解決問題,對他們來說,做決定是天賦,有問題,解決問題,不摻雜情感因素。結婚後丈夫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很多事情一馬當先,義不容辭。從而形成一個習慣,做決定時不和妻子商量。因為要面對女人猶疑的情緒,為了減少「麻煩」,男人寧可「先斬後奏」。
女人是細膩的情感動物,她需要丈夫的融合。作為女主人,她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當方女士感覺不到自己在家裡的位置,就會產生強烈的恐慌。
人類有很多潛在危機感,比如存在感、孤獨感、自我價值等。對於方女士來說,伴侶對自己的忽視,嚴重威脅到她的存在感。
趙先生是愛妻子的,這點不容懷疑,他希望妻子生活安逸輕鬆。但他忽略了作為伴侶,妻子也有參與家庭決策的權利,有被了解、被認可、被傾聽的需要。
讓我們來看看方女士和趙先生的童年經歷。方女士生於教師家庭,父母都很出色,對孩子管教嚴格。除了學習,家裡的事都不讓她參與,擔心她走彎路。直到大學方女士還是如此,遇到事情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向他們尋求解決方法。天長日久,方女士形成了什麼也不用自己做主的慣性。
她內心有過反抗嗎?當然有,十幾歲時,她曾經叛逆過。但她的叛逆僅僅是獨自出門買了件衣服,回家後媽媽數落了一通,說價格不划算。此後,她習得了一些信念,那就是我不能一個人做決定。說到這裡,有必要提出一個心理學的重要名詞:習得性無助,它的意思是一個人消極的生活,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對他人充滿依賴。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方女士習慣於依賴,為何還對丈夫的行為不滿呢?請注意,雖然她的生活經歷為習得性無助提供了土壤,但從內心深處,她仍然渴望獨立而富有主見的生活。事實表明她具備這個能力,不然,她也不會提出諮詢。無意識的,她為改變自己邁出了一步。我們要對這點給予肯定和支持。
下面說說趙先生的成長經歷,他的父母生了兩個孩子,趙先生是長子。父母工作普通,性格溫和,家庭氣氛相對較開放。趙先生習慣了自己拿主意,做決定。認識方女士後,他十分喜歡她的溫柔、順從。岳父母一再和他說女兒如何膽小、沒主見。殊不知,女兒的性格源於他們的大包大攬,是他們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
方女士婚後能夠支配一切了,想參與到家庭的建設中來,但丈夫根本不給她機會,還原了原生家庭的模式。這裡又有一個重要的規律性,大多數人會無意識地複製父輩的生活。也就是說,父母彼此怎麼交流,或者父母怎麼和孩子交流,會被我們帶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和伴侶重演。
諮詢師建議
了解以上成長背景和心理動因後,心理療治便不再複雜,但需要時間。
首先,讓方女士在敘說中一點點成長,她對自己不夠自信,這是需要認識和改善的;其次,她有成人的主見和想法,讓她在和丈夫的互動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讓她獨立做主,如果拿不定主意可以主動尋求幫助,但並不因此否定自己的能力。她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和所愛的人分享創造的喜悅。
丈夫要給妻子獨立做事的機會,自己只做一個守護者。如果方女士做錯了,要包容,不埋怨、不指責、不嘲笑、不諷刺,這有點像家長引導孩子成長。某種程度上,夫妻有互相幫助對方成長的責任,要給彼此充分自由開放的空間。
小貼士
1、保護傘下的孩子:很多家長都對孩子將來的生存能力有顧慮,認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於是,身先士卒,事無巨細地全部包攬。這樣做會給孩子一個錯誤信息——社會是危險的,你無法一個人生存。天長日久,孩子會習得一個信念——我沒有能力做決定,從而導致對自我認識的偏差。
2、尋找自己的聲音:孩子在父母的保護下總有一天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視角和能力,不依附於任何一個人,獨自處理事情,承擔結果。因此,清晰的自我認識非常重要,勇於表達、有個人的明確主張是一種能力。
3、我是誰?孩子需要通過父母來確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所以,過度保護會阻礙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無法完成「我是誰」的回答。面臨挑戰,學會處理,能使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局限。
(編輯:紅塵)文章摘自 《家庭冷暴力與情感失衡》 作者:凱旋心理諮詢中心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更多文章進入書摘頻道>>>推薦閱讀:
※十二星座誰是潛力好老公?
※郝蕾老公的資料有哪些?
※從長遠來看,老公長得帥重要嗎?
※老公和情人我都捨不得放手,怎麼辦?
※80後老婆制服老公的5大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