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是無緣大慈,給世界所有的眾生溫暖、幸福與快樂;「悲」是同體大悲,拔除一切眾生的煩惱與痛苦。慈悲不只是對有緣人,對冤與親都平等,無分別心,把他們的痛苦看作自己的,如是推廣到一切有情動物,都能生起憐憫與愛護。佛教視:修「六度」為主,成佛先度眾生是最高目標。「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六個方面。第一度就是布施,是由凡夫入聖位,到達涅盤彼岸的必行之路。布施有三層意義:一是法施,即是佛法的傳播;二是財施,即以財物濟貧供需等福利事業;三是無畏施,即給人們精神上的一種安慰和鼓勵。無論是法施、財施,或是無畏施,作為布施者,不求功德,不期回報,將布施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是成就佛道之基礎。大仁大愛首先體現在自身的身體力行上。大仁的大愛需要沒有分別的心。慈善救濟,實際上救濟的是我們自己內心世界或多或少荒廢了的那份善良,救濟眾生,體現佛門或紅塵修行者的大勇大智大仁的慈悲精神。我的《花仙子》必將會連載,聞溫州好心老闆施粥鋪無奈停辦,心生感慨——如果眾博友能把目光從名門爭才奪子的喧鬧事件抽回些來,關注更期待關注的人、事、夢想,該多好。 布施不只是由富裕的人,或等待自己富裕起來時,才去實行。佛經上記載有許多例子,如貧女布施,她只是用一盞油燈,供養佛陀,得到很大的福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把慈悲心化為動力,無論是貧是富,大家都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布施者。「六度」中「智慧」居最後,然前五度也步步難離智慧。法師說:智慧布施,貧富均沾。不僅要救助社會的弱勢群體,提供財物,而且還需給予心靈上的支持,用佛法來凈化人心。我曾經寫過《海鷗飛處彩雲追》,講到佛祖拈花微笑,女子的一言一笑也是功夫,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用慈悲的眼光、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面容給人家方便,給人家歡喜,這也是布施慈善。佛祖慈悲,讓我擁有一雙美麗的眼睛,賦予我犀利的筆鋒,清麗的容顏。我將用智慧去統率它們,繼續播撒愛和溫暖。貧窮者簡單歸納為兩類:一者、物質貧窮,二者、精神貧窮。對物質貧窮的人,可以透過金錢和物質,去減輕或解決他們身體上的痛苦;但精神貧窮的人,用金錢和物質是不能解決的。智慧的布施要對口,要落實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對物質貧窮者,在施予金錢和物質的同時,精神上亦要使他們獲得利益,啟發他們要自強,用自力來改善自己的貧困問題,並告知要有報恩心。貧困山區的小孩同樣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我更喜歡寄送豐富的課外書籍給他們,應試教育只是基本,還應請老師熏陶和培養他們的品德和禮儀,對人謙卑,互相尊重,愛護公共財物等教育。山區教學條件限制,農村孩子技能學習起步會晚於城裡孩子,但,德育方面,完全可以在同一起跑線上!至於精神貧窮者,要關懷他們心靈上的需要,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如何找到人生的真實意義,金錢物質的佔有,不是快樂之定義,真正的快樂是心靈得到凈化,發揮他們慈悲喜舍的作用。作為愛心志願者,我是比較幸運的。因為工作和學習關係,有機會接觸到企業家協會的眾有為之士。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座「橋」,橋的一頭是我曾扶助或將想扶助的物質貧窮者,橋的另一頭是我的「忘年交」——物質富餘但心常有失落的企業家們。這裡,想說句題外話,女孩子一定要見世面,修行在修心,見到花花綠綠的世界並不見得就會變壞。有些企業家白手起家打拚至今難覓真心真意,商海博弈的現實性讓內心逐漸蒼白、疲憊、受傷、痛苦。我告訴他們:「美國心靈女王奧普拉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過這樣一段話——當你受傷,就去撫慰受傷的人;當你痛苦,就去幫助痛苦的人;當你迷茫,就去帶領別人走出迷霧。」我想再添上一筆:當你希望幸福,就去幫別人尋找幸福。解救別人,也是解脫了自己。綜上所述,財法二施,使受者身心得益。修行在修心,修心能成佛。迷時靠師度,悟時要自度。靠近我,溫暖你。幫助人不但需要知識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所求,沒有居功的用心,這才是清凈的布施行為。倘若一個人的給予是有所求的話,則不論所求為何,均非完美,因為只有無為的愛才是由清凈心所發出的愛,才是自我實現所發出的真愛,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的本義。 靠近我,溫暖你。感謝受施者,因為眾生給我帶來豐足感和自在感,讓我變得智慧。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五祖弘忍大師將法傳給他,並送他過江南行。
五祖說:「我來搖船讓你過去。」
六祖說:「不要,我自己來。」
五祖又說:「你都要走了,我來送你,我渡你過岸。」
六祖就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1、天上地下我獨尊,爹有娘有非本真。一切皆禪禪一切,無住發心清凈門。// 度人終須人自度,自度他度貴開悟。滴水穿石天籟音,水到渠成菩提樹。
2、迷時師助,悟時自度。事須漸修,理可頓悟。——求佛不如求己,拜師不如拜己。可是,為什麼還要求佛拜師呢?因為只有他們會告訴你:「求人不如求己。」(紐西蘭牛牛)
2、「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修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反觀,觀自己,要像觀自在一樣,要觀自己在不在,這是禪的精神,所以禪是智慧的。
看到觀音菩薩像的手上也拿一串念珠,有人問:「我們拿念珠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拿念珠念誰呢?」「還是念觀音!」「觀音為什麼還要念觀音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升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自悟的能力,以開顯我們的清凈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緊。(星雲大師)
1、真禪在世間,隨緣道真言。活用生妙有,靜心耕福田。(《禪的妙用》)
2、「言者無心,聞者有意。」故,無相禪師曰:一切皆禪也!(《一切皆禪》)
3、名韁利鎖皆自作,點點滴滴心田播。解鈴還須繫鈴人,何必處處求解脫?(《自我解脫》)
4、小小蜘蛛有神通,爬上跳下傳密功。一切皆禪禪一切,原來名師在心中。(《好老師·好學生》)
5、成功者自救,自救者,靜心,凈心,盡心;成功者救人,救人者,天助,地助,人助。(《成功者自救》)
6、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天大地大不如心靈大。不過,迷時,佛陀是增上緣;悟後,踐行是必修課!(《求人不如求己》)
推薦閱讀:
※【大學之道】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
※【大學之道】人生最大的困難原來在此
※不要動我的雙子虎們(又名:變廢為寶術)
TAG:修行 | 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