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亡清興六十年27  天聰新政

演講人:閻崇年

講師簡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並主持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

內容簡介:公元1628年,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在重重危機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這時,皇太極也剛剛奪取汗位不久,因為這樣兩位皇帝的登位,明亡清興的歷史也因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在此後的17年里,崇禎皇帝竭盡全力收復被後金佔領的遼東領土;而皇太極也同樣雄心勃勃地做著逐鹿中原捨我其誰的王者之夢。

全文:

一、天聰其人

天聰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其中傑出的有: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十四子多爾袞;還有兩個侄子(舒爾哈齊之子)——阿敏和濟爾哈朗也較出色。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努爾哈赤的死和天啟皇帝的死,只差一年;同樣,崇禎帝繼位和天聰汗繼位,也只差一年。  努爾哈赤死後的汗位繼承,實行的是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的制度。在努爾哈赤的子侄中,褚英已死,多爾袞太小,以四大貝勒權勢最大,最有希望繼承汗位。他們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但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因罪被圈禁至死,他本身也犯過大錯,實際已經沒有資格爭奪汗位。三貝勒莽古爾泰的生母富察氏,因夫君戰死而改嫁給努爾哈赤。富察氏有過錯,莽古爾泰便親手殺死他的生身母親。這件事雖博得他父親的信任,但使他在兄弟、大臣中威望下降。所以,莽古爾泰在汗位爭奪中也沒有什麼競爭力。  最有希望繼承汗位的大貝勒代善,在汗位爭奪中,也敗給了皇太極。《滿文老檔》記載,天命五年即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努爾哈赤小福晉德因澤告發代善與繼母大福晉關係曖昧:「大福晉曾二次備辦飯食,送與大貝勒,大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飯食與四貝勒,四貝勒受而未食。且大福晉一日二三次差人至大貝勒家,如此往來,諒有同謀也!福晉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之多。」德因澤又訐告,每當諸貝勒大臣在汗的家裡宴會時,大福晉飾金佩珠、錦緞妝扮,傾視大貝勒,彼此眉來眼去。努爾哈赤派大臣去調查,後查明告發屬實。努爾哈赤對大貝勒同大福晉的曖昧關係極為憤慨,但他既不願加罪於兒子,又不願家醜外揚,便借口大福晉竊藏金帛,勒令離棄。小福晉德因澤因告訐有功,被榮升與努爾哈赤同桌吃飯。有學者認為:大福晉送皇太極飯食而皇太極未吃,德因澤身在深宮何以曉得?可見德因澤告訐之謀出自皇太極。皇太極藉此施一箭雙鵰之計:既使大福晉被廢,又使大貝勒聲名狼藉,從而為自己繼位準備了重要條件。  皇太極又夥同代善等逼著多爾袞的母親大妃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多爾袞與多鐸兄弟年齡幼小,母親又殉葬死,徹底失去繼承汗位的可能。  皇太極經過15年的廝殺、爭奪,最後取得大位。可以說,皇太極是在後金猛將如雲、戰火拚搏中脫穎而出的,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皇太極父汗努爾哈赤的特點是「開創」與「堅韌」,而皇太極的特點則是「文治」與「謀略」。

皇太極繼承大位之後,氣魄很大,雄心勃勃,對內要「固本維新」,對外要「斷翼攻心」——實現統一中原的霸業。

二、實施新政

皇太極比努爾哈赤高明之處,在於他既繼承父汗的基業,又看到父汗的弊政,從而固本維新,進行改革。  第一,固本維新。天聰汗政策的基本點是「固本」,就是鞏固後金社會與軍政制度的根本,同時又進行維新。有人可能會說,「維新」這個詞是不是太現代了?皇太極那會兒怎麼還能維新呢?其實,「維新」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就是變舊法而行新政的意思,皇太極的「固本維新」,既固本,又維新,維新為了固本,固本必須維新。  盛京皇宮大政殿  皇太極的固本維新,採取了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這裡主要介紹他調整對漢人的政策——漢民、漢官、漢軍、漢儒、漢制的「固本維新」之策。  漢民努爾哈赤時期對漢民有一系列錯誤政策。譬如將遼西的漢民一律遷到遼東,沒有房子住,沒有地可耕,沒有耕牛用,沒有糧食吃,怎麼辦?他採取一個措施,讓遼西的漢民到遼東之後,和遼東漢人房同住,地同耕,牛同用,飯同吃。這不是社會秩序大亂嗎?你住上三天兩天還行,常年住下去怎麼可以?還有一些漢民被編到滿洲人的莊子裡面去,受滿洲貴族的奴役,成為「阿哈」,也就是農奴。  有些漢人不堪忍受這種奴役就逃跑了,但一旦被抓回來,就要殺頭!而且周圍的鄰里還要連坐。這種殘酷的統治,並沒有帶來社會安定,相反,激起一些漢民更強烈的反抗,他們往井裡投毒,在豬肉里放毒,襲擊零散出來的滿洲人。那個時候滿漢矛盾十分尖銳。  皇太極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係「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他決定:漢人壯丁,分屯別居;漢族降人,編為民戶;攻陷城池,不殺降民;善待逃人,放寬懲治——「民皆大悅,逃者皆止」。  漢官漢官原從屬滿洲大臣,自己的馬不能騎、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員病故,妻子要給貝勒家為奴。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皇太極重用漢官,以范文程為例。「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入對時,「必漏下數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復召入」。每議事,總是問:「范章京知否?」如有未當,說:「何不與范章京議?」有一次范文程在皇宮裡進食,看著滿桌佳肴美味,想起老父親,停筷不食。皇太極明白他的心思,立即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范文程家裡。後來,范文程做到內秘書院大學士,這是清朝漢人任相之始。  漢軍被皇太極逐步設立八旗漢軍,創建重軍。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失敗後,皇太極明白了一個道理:戰敗的重要原因是沒有最新式武器——紅夷大炮。此炮為西洋人製造,滿洲忌諱「夷」字而諧音為「衣」,稱作「紅衣大炮」。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後金仿製的第一批紅衣大炮在瀋陽造成,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裝備的新兵種。從此,清軍有的強大騎兵明軍沒有,明軍有的紅夷大炮清軍也開始擁有。  大政殿內寶座漢儒努爾哈赤對明朝生員屠殺過多,對所謂通明者「盡行處死」,其中「隱匿得免者」約有300人,都淪為八旗包衣下奴僕。皇太極下令對這些為奴生員進行考試,各家主人不得阻撓。這是後金科舉考試的開端,結果得中者共200人。他們從原來為奴的身份,盡被「拔出」,獲得自由,得到獎賞。後又舉行漢人生員考試,取中228人,從中錄取舉人,加以重用。這項舉措,反響強烈,「仁聲遠播」。「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清史稿·范文程傳》),誰佔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並發揮其才能,誰就能戰勝對手。大明人才濟濟,卻不能用;大順沒有鴻儒俊彥,牛金星不過是個舉人;而決定大清能否在這場龍虎鬥中取勝的關鍵,則在於能否大量地佔有人才——皇太極重視人才是其取勝的一個法寶。  漢制皇太極對後金的政權架構,仿效明制,設立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兩衙門(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  這樣,皇太極的新政糾正了他的父親晚年犯下的錯誤,使得後金軍政事業有了新的發展。通過固本維新的多項政策和措施,皇太極初步完成滿洲從牧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過渡。  第二,斷翼攻心。皇太極先斷明朝的右翼朝鮮和左翼蒙古,再攻明朝的腹心——京師與中原。  斷明右翼朝鮮天啟七年即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大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過鴨綠江,佔領平壤。三月,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訂下「兄弟之盟」。崇禎九年即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十二月,皇太極以此為借口,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今首爾)。朝鮮國王李倧逃到南漢山城。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第二年正月,李倧請降,奉清朝正朔,向清帝朝貢。於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了清同朝鮮的「君臣之盟」。皇太極用兵朝鮮,割斷明朝的右翼,解除了進攻明朝的東顧之憂。  斷明左翼蒙古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其察哈爾部同明朝定有共同抵禦後金的盟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勢力強大,自稱是全蒙古的大汗。明廷每年給林丹汗大量「歲賞」,使其同後金對抗。察哈爾部成為漠南蒙古諸部對抗努爾哈赤父子的堅強堡壘。皇太極即位後,西向三次用兵,其主要目標是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經過征討,察哈爾部眾叛親離,分崩瓦解。林丹汗逃至青海打草灘,出痘病死。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並獻上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印璽,從漢朝傳到元朝,元順帝北逃時還帶在身邊。他死之後,玉璽失落。200年後,一個牧羊人見一隻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寶璽。後來寶璽到了林丹汗手中。皇太極得到「一統萬年之瑞」的寶璽,如同自己的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認可,自然大喜過望。他親自拜天,並告祭太祖福陵。昔日為敵20餘年的察哈爾舉部投降,廣闊的漠南蒙古歸於清朝,從而割斷明朝的右翼,解除了進攻明朝的西顧之憂。

搗明心臟京師皇太極連遭寧遠、寧錦之敗後,不敢直接攻打袁崇煥守御的寧遠城,也不敢進攻袁崇煥防守的關寧錦防線,而採取奇招:攻打明朝的政治心臟——北京。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領大軍,繞道蒙古地區,攻破大安口和龍井關,下遵化,過順義,圍攻北京城。皇太極的這一步棋,是明朝上下官員誰也沒有想到的。袁崇煥雖然曾上疏說遵化防禦薄弱,八旗軍可能突入,但他沒有想到皇太極會親自率領大軍攻打北京。爾後,八旗軍又四次破塞入內,擄掠中原。如,一次多羅郡王阿濟格等率軍入關,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師。接著,阿濟格統軍下房山,破順義,陷平谷,占密雲,圍繞明都,蹂躪京畿。此役,清軍阿濟格奏報:凡56戰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他們凱旋時,「艷服乘騎,奏樂凱歸」,還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個大字,以戲藐大明皇朝。另一次多爾袞率軍入關,兵鋒直到濟南。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多爾袞轉戰2000餘里,攻克濟南府城暨3州、55縣,獲人、畜46萬。皇太極五次大規模入塞,攻打北京,擄掠中原,陷落濟南,皇太極之氣魄、之膽識、之睿智、之謀略的確是雄奇的。  明朝左右兩翼都被皇太極折斷,其政治心臟又遭到皇太極的沉重打擊。這裡,我們對朱由檢與皇太極兩位皇帝加以比較。

三、兩帝比較

崇禎帝與天聰汗是在同一時代軍事政治舞台上的兩位主角,下面對這兩位主角做一比較。  崇禎帝與天聰汗相同方面:  第一,幼年喪母(朱由檢5歲喪母,皇太極12歲喪母);  第二,同時在位(前後相差一年);  第三,都在位17年;  第四,都懷有抱負(崇禎帝做「中興祖業之夢」,天聰汗做「遷都北京之夢」);

崇禎帝與天聰汗不同方面:  第一,論年齡:崇禎帝繼位時18歲,尚未成熟;天聰汗繼位時35歲,正當盛年。  第二,論閱歷:崇禎帝生長在宮中,周圍是宮女、太監;天聰汗成長在疆場,戰馬馳騁,拚命廝殺,經歷人生最殘酷的烤煉。  第三,論文化:崇禎帝受過儒家文化的教育;天聰汗通曉滿文,且極力吸收漢文化。  第四,論登極:崇禎帝是兄終弟及,自然接替;天聰汗則兄弟爭奪,優中選優。  第五,論體制:明朝官僚體制相互掣肘,彼此矛盾;後金軍政一元化,大汗直接掌控。

第六,論將領:崇禎帝殘殺忠臣良將,天聰汗珍惜愛將勇士。  第七,論謀略:崇禎帝之愚——變友為敵,天聰汗之聰——化敵為友。  第八,論朝廷:崇禎朝黨爭激烈,自我消耗,缺乏整體行動;天聰朝沒有黨爭,決策迅速,執行果斷。  最後,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明亡清興。  袁崇煥就是在這樣大背景下,走上督師薊遼戰場的。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四十八講》(1--24講)
明亡清興六十年30  計斬文龍
明亡清興六十年34  閹孽翻案
明亡清興六十年25  崇禎登極

TAG:十年 | 亡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