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專題】第四期:「內有乾坤」

從中國的燧人氏鑽木取火,到西方的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對火的崇拜一直貫穿人類文明的歷史。火帶給人溫暖與光明,對火的利用和控制,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燈具的發明,則是古代人民利用火的最佳範例之一。中國古代燈具種類繁多,歷史悠久,特別是在兩漢時期,各種造型的燈具湧現,造型華麗,設計精巧,堪稱古代燈具設計的代表。下面兩期專題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兩種最具代表性的漢代燈具。本期首先登場的是漢代創製的代表性燈具——釭燈。

相信所有學習過中學語文課程的同學都會對晏幾道的一句詞作留有印象:「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這裡的」銀釭「指的是燈,而按詞中意思理解,可以手把銀釭,這種燈自然是普通的油燈、燭台一類的燈盞。但事實上,真正的釭燈形態卻是和常見的燈盞大相徑庭的,並不能手持。它是兩漢時期創製的一種有中空導煙管的燈型,通常有著複雜的設計和精美的造型。。最初,「 釭」字指的是車輛的構件和建築上的飾件,」車轂中鐵也「(《說文》),「凡空中可受者,皆曰釭」(《說文》),「凡鐵之中空而受枘者,謂之釭」(《爾雅·釋器》)。漢代工匠在以往燈具的基礎上,給燈裝上了彎形的中空導煙管,以其形如車釭,故得名」釭燈「。釭燈的出現是漢朝燈具發展進步的顯著表現。

西漢 鏨刻龍紋銅釭燈及其結構示意圖 揚州博物館藏

兩漢時燈具的燃料多是動植物油脂, 點燃後產生的油煙瀰漫開來會嚴重影響室內的環境清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漢代的釭燈設計有導煙管,並於燈體內貯入清水。當燈點燃時,煙灰通過導煙管溶入體腔內的清水,就不會擴散到室內,從而實現了環保功能。釭燈經常巧妙利用形體本身的部分作為導煙管,如人的手臂,牛的雙角,鳳、雁的頸部等,設計匠心獨運、精美絕倫。

西漢 三足爐形銅釭燈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同時,釭燈設有燈罩,燈罩置於燈盤邊緣的槽中,可以自由轉動開合,有效地調節燈光照射的範圍和角度,同時還能起到擋風的作用。另外,在一些出土實物的燈罩外部還設有鏤空的菱形空格外罩,可以起到散熱透光的作用,如上文的鏨刻龍紋銅釭燈和江蘇揚州邗江出土錯銀銅牛燈等。

東漢 錯銀銅牛燈 江蘇揚州邗江東漢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釭燈通常由多部分組合而成,各個部件均可拆解和再組裝,便於清洗和攜帶。例如大名鼎鼎的長信宮燈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個部分分別鑄造後再套合組裝而成。

西漢 長信宮燈 河北滿城漢墓二號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由於兩漢時期的人還保留著席地而坐的習俗(這裡的「坐」不同今日,曲其足向後,以膝抵席,臀部依託在腳後跟上,更像今天的「跪」,或者叫「跽坐」),相應於這一習慣,日常生活器物,如幾、案、床、榻、燈具等都較為低矮。釭燈的高度一般都偏小以適應人的視線,一般都在50厘米上下,如長信宮燈高48厘米,長沙出土的銅牛燈通高50厘米。

商 跽坐玉人 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 國家博物館藏

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漢代釭燈,比較有名的共十多件。按照造型分類,可分為類物造型,動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三類。

類物型的釭燈主要有四件,除上文中揚州博物館的鏨刻龍紋釭燈與滿城漢墓出土的爐形燈外,南京大學歷史系收藏有一件,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出土一件,造型和揚州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基本相同。

動物造型的釭燈目前有三種形象,雁魚燈三件,牛形燈三件,鳳鳥形燈兩件。

雁魚釭燈三件皆於80年代出土,造型基本相同,雁佇立回首,口銜魚形燈罩,雁頎長的頭頸為通導煙氣的煙道。燈身上皆有彩繪,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通體鏽蝕,彩繪所剩無幾,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彩繪大部分留存,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彩繪保留完整,色彩鮮艷,最為精美。

漢 雁魚銅燈 山西襄汾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漢 雁魚銅燈 陝西神木村出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西漢 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山西朔縣出土 國家博物館藏

牛形燈兩件出土於江蘇,一件出土於湖南,其中江蘇揚州邗江東漢墓出土的錯銀銅牛燈通體採用錯金銀裝飾,極其精美。

西漢 「敕廟」銅牛燈 湖南長沙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東漢 雲紋銅牛燈 江蘇睢寧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鳳鳥形燈兩件為造型完全相同的一對,出土於廣西合浦縣望牛嶺一號墓,現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西漢 羽紋銅鳳燈 廣西合浦出土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人物形燈一件,就是上文提到的長信宮燈了。它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二號墓,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夫人——竇綰生前所有之物。器身上有多處銘文,其中有「長信尚浴"字樣,故得名。」長信「指的是當時竇太后所居的長信宮,據此推測,這件大名鼎鼎的器物很可能是竇太后送給竇綰陪嫁的。

釭燈作為漢代燈具的典型代表,體現了古人傑出的創造力和超前的環保意識,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工藝真品。但漢代的華美燈具可並非只此一種,更多了解,請看下期。


推薦閱讀:

詩詞鑒賞專題講案
PE合伙人所得稅各地口徑匯總丨專題研究
【小年專題】大夢堂詩友慶小年詩詞選
我的依法治國專題輔導(初稿二)
愛情代碼專題

TAG:中國 | 文物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