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粵爭霸:誰能贏在未來?
江蘇與廣東兩大經濟強省的競爭,不僅是地區經濟總量的龍頭之爭,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之爭。梳理兩省發展理路,足可洞察中國未來大勢
蘇粵爭雄,天下注目。
2013年,廣東與江蘇的GDP分別為62163.97億和59161.8億元,廣東仍以微弱優勢領先,但是,差距已經縮小至3000億元。不過,以增速而論,江蘇以9.6%仍領先於廣東的8.5%。若雙方保持速度不變,三年後江蘇即可超過廣東,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
自古豪門不易,廣東能夠在改革開放之後雄踞中國第一經濟大省長達20多年之久,自有其深厚的底蘊,而江蘇近十年則發展迅猛,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到底是廣東繼續雄踞第一,還是江蘇成功超越?
廣東和江蘇是中國兩大經濟強省,兩地的競爭,不僅是中國地區經濟龍頭之爭,我們更可從其各自的發展模式中,洞察中國未來大勢。
發展質量:廣東超越江蘇
雖然近幾年廣東的發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是,從發展質量方面來說,廣東仍然領先於全國,亦稍勝於江蘇。
目前,中國很多城市的虛妄之火猛烈,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有些城市,雖然增長迅速,但是其背後投資增長比整體經濟增長更為迅猛。
2013年,中國的GDP總量為56884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竟達44707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佔比竟然達到78.6%,依靠投資拉動的省市,佔全國省市總數的80%,全球僅見。
不過,2013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為36.8%,為全國所有省份最低。具體到城市,深圳更是只有18%,為國內唯一低於20%的城市。
在這種情況下,廣東仍能保持著強大的競爭力,其努力尤其可貴。
比較廣東與江蘇的發展戰略,其對於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程度,反映了不同的內生增長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廣東之所以減速,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廣東的發展,已經逐步超脫了投資依賴的階段,這在國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亦值得為江蘇所借鑒。
2013年,廣東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2858.53億元,而同期,江蘇為35982.5億元,江蘇的固定資產投資超出廣東1萬億元有餘。而江蘇的投資率,更是超過60%,事實上,早從2003年開始,江蘇的固定資產投資就已經超過了廣東,至今已逾十年。
過於依賴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不僅邊際效應會呈下滑趨勢,更會對經濟轉型造成阻礙。而廣東外貿出口仍能超過江蘇逾40%,內需也持續強勁,顯然會對未來的可持續增長形成支撐。
同時,廣東與江蘇的投資去向,也有巨大的差別。
江蘇的投資分兩塊。一個是政府主導的投資,主要是投向基礎設施、公路樓堂。另外的部分,則是企業的再生產的投資。前年上半年江蘇專利授權量以9.6萬件位列全國第一,顯示部分企業以創新為導向的投資比較大。
而在廣東的投資中,更多是民間投資,來自企業的投資佔據主導地位。在我們研發的「2013中國重點城市內生增長能力」的排名中(2014中國重點城市內生增長能力榜單將於今年6月初發布),入選前五名的城市,廣東獨佔其三,深圳一馬當先,廣州緊隨其後,被稱為「中國製造業中心」的佛山名列第四。
佛山進入前四名有些意外。佛山是著名的世界工廠,其轄下順德、南海均為中國製造業重鎮。一般而言,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率一定很高,但是,作為傳統製造業基地的佛山,反而固定資產投資率極低,不到30%,其中有何奧妙?
其中最大的區別是:其他傳統產業重鎮,都把資本投向了地產或廠房等基礎設施,而佛山的投資更多偏向工業設備、技術以及人力,而後者的投資額比前者小得多,雖然對GDP的支撐效果遠不及大項目、重工業和鋪路架橋,但是真實效率高得多。這樣的GDP,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亦是值得真正尊敬的。
佛山現象值得中國關註:雖然增速下滑,但是產業結構逐漸合理,產業轉型初步完成。
以相對較低的投資換來的發展,也更有質量。在我們的「2013年中國重點城市發展質量」排名中,深圳仍然是中國最有質量的城市,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固定資產投資率為全國最低,是國內唯一的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低於20%的城市,成為全國最有造血功能、最具備自我生長能力的城市。事實也正是如此,大批的民營巨頭,大批的馳名商標,在深圳草根生長。而深圳的發展,亦正是廣東的縮影。
廣東的這種發展模式,更有「藏富於民」的特點。雖然廣東的人均GDP已經被江蘇趕超,但是廣東的人均收入2013年超過3萬元,仍然領先江蘇。
未來江蘇需要降低投資率(尤其是政府主導的投資),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並且防止投資過多導致「國富民弱」的盛世假象。
不過,在全國投資一片紅的情況下,廣東的低投資亦為其發展帶來了困局。強大的內生能力,是廣東傲視全國的看家本領,但是廣東貿易出口依然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這在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恐難以有效持續,當下亟須使貿易出口向高附加值轉移,加大創新投資,勢所必然。
產業結構:廣東略勝江蘇
廣東與江蘇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有全國領先的高新產業,都是全國製造業中心,都具有很大的外向型經濟特徵,但是,廣東和江蘇的產業結構及發展模式,卻差別巨大。
廣東與江蘇經濟特點的區別,主要在於三點。
其一是,廣東的中心城市更多,三產更發達。
2013年,廣東的三產佔比為47.8%,江蘇是44.7%。廣東足足高出江蘇3個百分點。而上一年,更是高出了五個百分點。
北上廣深中國四大名城,廣東據其二。全國性城市的崛起,必然伴隨著齊全的產業體系,合理的產業機構,以及強大的經濟總量。江蘇與廣東三產的差距,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缺少全國性中心城市,服務業無法獨立。
2012年,廣州三產比重達到64.6%,南京三產佔比為53.4%,廣州高出南京10個百分點以上。除廣州之外,深圳和製造業重鎮東莞三產佔比都超過了50%。而江蘇除省會南京外,其他經濟重鎮如蘇州、無錫等,三產比重均未超過50%。
在香港的身邊,深圳和廣州仍然成為珠三角的兩大巨頭。這與長三角截然不同。在長三角,上海是無可爭議的中心城市。上海的服務業對其他長三角城市造成擠壓。未來幾年內,江蘇的第三產業佔比仍然不會有大的躍升。
其二是,廣東的內需比江蘇更為強勁。
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廣東為2.46萬億元,江蘇為2.06萬億元,廣東多出江蘇4000億元。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廣東的整體經濟能夠挫而不敗,強勁的內需居功至偉。
其三是,雖然江蘇的高端製造更為強勁,但是廣東的產業結構更為豐富多元。
江蘇在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高端製造業領域建立了相對優勢,「新蘇南模式」的起點相對比較高。
舊蘇南模式的核心是集體經濟,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起,鄉鎮企業日漸式微,江蘇為此進行了戰略轉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實行「以土地換資金、以空間求發展」的戰略,與台灣、新加坡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以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崑山經濟開發區、吳江開發區的建成為標誌,江蘇的經濟結構從本土企業為主導變為外資企業為主導。
蘇州與東莞最大的不同是,東莞引進外資是從改革開放早期開始的,低端產業佔據主導地位,雖然廣東實施了「騰籠換鳥」戰略,但是船大難掉頭。而江蘇的外向型經濟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起點較高。在引進外資的時候,已經進行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布局。江蘇的高新產業和新興產業,如IT產業,基本都非本土培養,而是借台灣產業轉移之機完成飛躍。明基、華碩空降蘇州,使蘇州橫空出世,成為中國的IT產業之都。而蘇州通信產業、電子產業的高端崛起,亦遵從此種路徑。
外資的強勢進入,為江蘇產業洗牌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傳統產業里,紡織、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明顯下降,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興起。目前,江蘇已培育出了醫藥製造、航空航天製造、電子及通訊設備等支柱性高新產業,其中,電子產業成為江蘇第一大支柱產業。
廣東亦是外向型企業集中的重地,但是以東莞為代表的城市,引進外資起步早,發展水平良莠不齊。總體而言,廣東的製造業呈現兩極分化,東莞的外資企業以及佛山等地的本土製造業,均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而深圳、廣州等地的高端製造業,則主要是本土企業,雖然強勢,但是在高端產業總量方面,江蘇更勝一籌。
在去年民營企業500強中,江蘇入選的企業多於廣東。不過,江蘇的經濟對於外資依賴性比較大,強勢企業多出自外企,而廣東的本土經濟更為突出。廣東的高新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通用飛機基地、華為、中興、騰訊、元征、金蝶等,均為廣東本土企業。
2013年,廣東的先進位造業增加值增長9.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8%。不過相對江蘇,廣東的高端製造業與傳統製造業的比例仍不完善,傳統製造業比例仍然過大,這是廣東未來產業轉型的最大重點。
不同的產業結構,來自不同的發展模式。
最近十年,所謂「新江蘇模式」成為江蘇經濟發展主流。這種模式的特點,表現為倚重外來經濟,歐風美雨和台灣暖流催綠了江蘇,如前所述,外向型經濟起點高,一出世就風華正茂,順勢完成了產業轉型,為全國所追捧。但是,這種模式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旦大量外資撤離,則產業安全堪憂。
廣東與浙江類似,都是「傻把式」,專註於本土經濟、民營經濟。在目前的發展模式下,廣東與浙江受到的損失最大。饒是如此,廣東與浙江仍然是中國最具有經濟活力、亦最能藏富於民的地方。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廣東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一是東莞模式,是外向型經濟代表;二是深圳模式,高新產業和先進位造業發達(廣州亦發展了汽車等高端製造業);三是以佛山為代表的製造業基地,成為家電王國、木工王國、傢具王國,本土經濟強勁。四是以湛江、茂名為代表的一些地方,則實行了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鋼鐵、大項目拉動,部分類似天津濱海模式。同時,廣東作為中國的經濟龍頭,孕育了廣州和深圳兩大全國中心城市,三產發達。這種混合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造就了混合的產業結構,亦增強了廣東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今年初東莞出現巨大動蕩,但是,廣東模式卻仍然可屹立不倒,其多元化的產業體系居功至偉。
均衡發展:江蘇超越廣東
江蘇能夠超越山東,最終與廣東爭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蘇北崛起。而廣東是珠三角一枝獨秀,粵東、粵西與粵北塌陷。
蘇北GDP占江蘇全省的40%以上,日益接近蘇南。而廣東的粵東西北地區,GDP占廣東全省的20%多,僅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在全國百強縣排名中,江蘇入選的縣市有近30個,蘇北亦有不少縣市入選。
如果廣東的粵東、粵西和粵北三個角的經濟總量能夠翻一番,則等於再造廣東。未來廣東能否維持中國龍頭地位,關鍵即在於此。
區域均衡發展,江蘇先行一步,主要在三個領域領先。
一是蘇北基礎設施遠勝廣東三角。
在國務院通過的《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蘇北5市進入長三角地區。同時,在國家沿海開發戰略中,蘇北多個城市亦名列其中。
中國還是一個由行政權力主導資源的國家,蘇北納入國家戰略,在政策上獲得的支持是廣東三角難以比擬的。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蘇北共獲得了超過5000億元的投資。廣東高速公路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同時,廣東地形複雜,粵東西北均有山區,交通建設亦不便,更無法連為一體。
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蘇北亦領先於珠三角。
2005年,廣東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廣東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各地產業轉移園區蜂起,拉開了廣東大規模產業轉移的序幕。目前,廣東三十多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主要分布在山區和東西兩翼。珠三角邊緣地帶的發展,也成為珠三角維繫未來競爭潛力所在。
南北掛鉤,則是江蘇未來的突圍大戰略。蘇南的產業向蘇北轉移,既擴大蘇南的戰略腹地,亦帶動蘇北發展,最後實現南北共振。
作為產業轉移最主要的載體,江蘇的產業轉移園區與廣東產業轉移園區存在重大區別。
江蘇的產業轉移園區模式,可以稱為「我的地盤你做主」,南北結對,主導方為蘇南城市。其運作模式有兩種,一是蘇南城市自行開發建設工業園區,二是蘇南城市主導招商,蘇北城市負責建設園區,提供土地和規劃。當下多是第一種模式,南北園區共建,管委會由蘇南幹部擔任「一把手」,蘇北幹部任副職,同時,蘇南城市與蘇北城市互派掛職幹部交流工作。
而廣東產業轉移園區的合作模式,是典型的「我的地盤我做主」,當地政府按照自己的需求,決定招商事宜。
在財政政策上,廣東的產業轉移園區實行分成制,除留成部分,剩餘部分分成比例由雙方協商確定。而江蘇的產業轉移園區則比較著眼長遠,一般來說,合作前期十年內產生的所有收益,均不進行分配,留給園區滾動發展。事實上,這可以看做是蘇南對蘇北的一種轉移支付。
廣東由於非珠三角地域廣闊,採取了重點扶持的模式。而蘇北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5市連為一體,有利於集中轉移。很多園區的企業基地,規模比總部還大,如宿遷轉移園區的長江潤發,其宿遷基地收入已經超過了蘇南總部。由此,大批知名蘇南企業聚集蘇北,紅豆、夢蘭、波司登等紛紛北遷。
粵東西部三角地和蘇北的開發,都擴充了所在省的戰略腹地,局部實現了「騰籠換鳥」的戰略目標。但是,蘇北由於產業轉移力度更大,規模更盛,工業化程度更高,由此勝出廣東三角區一籌。體現在數據上,就是蘇北經濟總量躍升為江蘇的40%以上,而粵東西北三角區的佔比,僅為廣東的20%多。
相對而言,蘇北的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更為明顯。遷移到蘇北的悅達集團、徐工集團、徐礦集團、維維集團等6家企業,收入均超過百億元。紅豆生產基地遷到淮安,而投資22億美元的富士康亦落戶淮安。波司登、恆力、夢蘭、阿蘭吉、長江潤發等蘇南企業亦大批北遷。
當初江蘇的五對「城市聯盟」—南京與淮安、無錫與徐州、江蘇與宿遷、常州與鹽城、鎮江與連雲港市—組建的五大產業園區,如今已經成為產業新城。鹽城的汽車、紡織、機械裝備和化工,淮安的鹽化工新材料、IT、特鋼,連雲港的裝備製造、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產能均接近千億。如今,這種千億級的產業達到20個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對蘇北城市的再造。
蘇北發達的交通和基礎設施,使其承接產業轉移一開始就順風順水,初步完成了產業升級。如紅豆淮安工業園,不僅是紅豆的生產基地,更是紅豆的研發創新基地,其產業轉移,並非轉移低端,而是高端。
同時,蘇北便利的投資條件,使其更容易形成產業鏈。例如中能矽谷2006年落戶徐州後,幾年時間,江蘇艾德、河北晶澳、寧波麥克等先後進入,最後形成了一個千億量級的光伏產業集群。至於光伏產業出現的問題,則是另一個話題。而富士康落戶淮安之後,也造就了「南有崑山、北有淮安」的IT產業格局。
都市圈合作:長三角超越珠三角
杭州灣大橋打通了長三角南線,而港珠澳大橋卻遲遲不能竣工,在某種意義上,這正是一種隱喻:江浙滬的產業合作,比港珠澳更為有序。
廣東未來必須處理好三大關係:一是珠三角和非珠三角的關係;二是小珠三角城市之間的關係,類似於江浙城市之間的關係;三是大珠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城市之間的關係。而其核心,在於小珠三角城市之間的關係。
廣東近年的增速降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除珠三角與非珠三角不能共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珠三角「西線塌陷」。
以總量計,珠三角東線的東莞、惠州和深圳,其GDP總值超過2萬億元,中線的廣州和佛山,總量比東線略小,但也超過2萬億元,廣東其他城市的GDP總值,一共才1.7萬億元,其中,珠三角西線城市,GDP總值大約為7000億元出頭,大約為東線的1/3,還不如廣東非珠三角地區。
相比而言,長三角的三翼則比較均衡,上海一城獨大,但是北翼的蘇州、南京、無錫以及南翼的杭州和寧波,亦為經濟重鎮,江蘇諸城經濟總量與浙江諸城經濟總量基本相當。
珠三角的二次騰飛須再造西線。
香港與澳門對於大陸城市的輻射能力,導致了廣東一些城市發展的巨大差異。珠三角東部的深圳、東莞直接接受香港輻射,均已崛起為中國重要的經濟重鎮,而澳門本身經濟總量有限,無法完成對於珠三角西部城市的輻射,由此,本來構造中深圳、廣州、珠海三足鼎立的情形沒有出現,卻造成了東強西弱的格局。
橫琴新區成為國家戰略,目標直指珠澳崛起。港珠澳大橋將使珠海至香港的車程由目前的4小時降為半小時,珠海將從交通末梢、西翼孤島,變為整個珠三角的一環。
橫琴,正位於港珠澳大橋區的最中心位置。未來的橫琴,不僅可藉助香港和珠三角之力,更可作為戰略通道,成為整個珠三角向大西南內陸腹地進行產業轉移的中心,形成東張西望的戰略態勢,形同雙頭鷹。屆時,在珠三角諸雄中,珠海有望大器晚成。
珠海崛起之後,亦可輻射中山、江門等地,實現珠三角西線的整體崛起,補齊珠三角的短板。如此,珠三角城市之間,需要重新劃分「勢力範圍」。也就是重構珠三角諸城市之間的定位,同時,重新進行產業規劃,形成錯位發展。
粵港澳經濟圈內部的發展軌跡,其實經歷了兩個階段。從改革開放之初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香港輻射珠三角城市圈的黃金時期,香港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珠三角區域成功實現工業化,兩全其美。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隨著部分珠三角城市的崛起,諸城之間競爭加劇,同時,廣深與香港亦開始競爭,未來珠三角一體化,要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
能否合理劃分珠三角諸重鎮之間的勢力範圍,是珠三角一體化成敗的關鍵。
香港的服務業,將成為珠三角必然借用的重器。當下,香港的三產佔比超過90%,是中國兩岸三地中三產佔比最高的城市。香港在金融、貿易、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仍然是廣東乃至中國其他城市都無法取代的。同時,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自由港,香港對進出口貨物免徵關稅,也不實行外匯管制,這是任何內地城市在短期內都無法超越的。
在未來,香港仍將是大珠三角區域的服務業中心,最近幾年,在「騰籠換鳥」戰略的驅動下,部分珠三角城市欲發展服務業,先後遭遇挫折,原因就在於,很多珠三角城市的服務業,其實早已經被香港代做,並非每個城市都需要單獨發展服務業。
對於廣州和深圳這兩個經濟重鎮來說,服務業發展必然受到香港的制約,力求生產性和消費性服務業均衡發展,方為上策。同時,製造業優勢亦不可丟棄。特別是深圳,華為、中興等眾多企業崛起,對其經濟貢獻甚偉,實體經濟優勢需長久維持。同時,東莞、佛山、中山一直是中國製造業的中心,恐怕不適合過於發展服務業。
儘管地跨三省市,但在產業協同方面,長三角發展的更好。除上海外,其他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定位。南京主要側重於物流、重化和信息產業,蘇州和常州專攻現代製造業,無錫集中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可以說,長三角城市群走的是一條「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梯度發展」的正確路徑。
文化產業:廣東獨步天下
在廣東、山東、江蘇、浙江這中國四大經濟強省中,廣東的文化產業可謂一馬當先。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造就了眾多的文化「強藩」。
在江蘇,蘇州文化產業佔比最高,但也不過是4%多,尚不能成為支柱產業,其他如常州、南京、無錫等,文化產業遠未興盛。在浙江,杭州一枝獨秀,文化產業佔比超過10%,直追北京,但浙江的寧波、溫州等,文化產業塌陷。唯有廣東的廣佛深莞中,就有三大重鎮文化產業佔比超過5%,其中廣州佔比為8%,深圳佔比7%。以製造業發達聞名的東莞,文化產業佔比亦達5%左右。在廣東,文化產業成為與電子信息等並列的支柱產業之一。
未來廣東的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培育更多的文化強藩。「十二五」期間,廣州、深圳文化產業比重有望超過10%,東莞的目標亦定為8%,其他經濟強鎮如佛山、中山、惠州、珠海等,如文化產業比重達到或超過5%以上,則廣東的文化產業將更為繁盛,可造就中國第一文化強省。這一點,遠非江蘇可比。
廣東勝在創新。在文化創意、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網路音樂、數字娛樂等新興文化產業領域,廣東均領先全國。以動漫產業為例,2010年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超470億元,廣東省產值為168.67億元,幾乎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無論任何國家還是地區,文化產業的繁榮,都與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好萊塢電影產業能夠獨步全球,得益於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領先的科技水平。前者保證了有雄厚的資金不斷投入,後者則融合科技與文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
經濟助產,科技助力,方才催生繁盛的文化產業。
2011—2015年,廣東預計投入250億元以上用於支持「文化強省」建設。而按照廣東的財力,只要每年達到全省財政總支出的1%,這個目標就能實現。若無足夠的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這種大規模投入不可想像。
廣東對於重大文化項目、產業園區、重點企業的項目,也一直在給予資助或獎勵。廣東原創動力開發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衝天》,以500萬元的投入創下了9000多萬元的票房,而當初的開發資金中,有400萬元就來自各級政府的資助或補貼。
廣東外來人口超過3000萬,是中國移民佔比最大的省份,深圳等城市戶籍人口更只是少數。從全球來看,多元文化交匯之地,往往都是文化產業的發達區域。這是江蘇不及廣東的地方。單就這一方面而言,江蘇輸了一著。
而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一著。(完)
推薦閱讀:
※從八字看未來婚姻狀況
※中國道路及其未來
※未來15天財運大旺有橫財及6月後添丁添財好運生肖
※女人如何治療沒有發現的病和未來的病?
※基於什麼樣思考的女性會決定把20到30這美好的10年貢獻在碩博博後這一選擇上?
TAG: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