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31- 35 )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刻舟求劍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裡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裡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裡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發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取名不當

  從前,在鄉下,大人給小孩取名字時一般對男孩起名「大黑」、「二黑」、「冬苟」等等,對女孩一般起名「春花」、「春桃」、「臘梅」等等。這樣,往往有許多名字相同,這種情況不少見。

  鄉間有一位做父親的,要給他的兩個兒子起名字,又想不與別人的名字相同,叫什麼呢?想來想去,給他的大兒子起了個名字叫「盜」,給他的小兒子起名叫「毆」(打人的意思)。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兩個兒子也長大了,都長成「小後生」了。真是人生禍福難料。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有一天,大兒子「盜」要到外地去辦事,人已經走出了家門,走到大路上了。老大爺忽然想起了一件事要囑咐大兒子一聲,要把他喊回來,就在後邊一面追趕著,一面大聲喊:「盜!盜!」

  事也湊巧,說巧真是巧,巧得不得了!

  恰巧本地官吏巡查要從這大道經過,還要走兩里路才向右轉彎,走上向東的大路打道回府。轎子正顫顫悠悠地向這邊抬過來,他在轎子裡坐了將近半個時辰,正想閉目養神打瞌睡。突然聽到有人在大聲喊叫「盜!盜!」一下子驚醒了,瞌睡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喊叫聲叫跑了。這官吏輕輕拉起轎簾朝叫喊的方向一看:只見一年輕後生在前面急急忙忙地走著,後面有個老大爺向這後生邊追趕邊大聲叫「盜!盜!」

  這還了得!太平世界,光天化日之下竟有人還敢行盜竊之事,竟然還是個身強力壯的後生偷盜老頭的財物,簡直是太不像話了!於是官吏拉開半邊轎門的簾子對身邊的護兵下令:「你們快上去把那個正匆匆走著的後生給我抓起來!他是強盜。」

  官吏聽到老大爺叫喊「盜」,以為老大爺追趕的是強盜,就把「盜」抓住捆了起來。老大爺看到自己的大兒子被官吏誤以為是強盜抓住並捆了起來,就想叫二兒子「毆」去向官吏說明實際情況,由於看到情況緊急,心裡又著急,一時說不出別的話來,只是一個勁地喊著「毆!毆!」

  官吏抓住了老大爺的大兒子「盜」後,不容「盜」分說,讓士兵用粗麻繩將「盜」五花大綁綁得緊緊的,然後再帶回府衙審問定罪。正準備起轎,又忽地聽到老大爺急切地呼喊:「毆!毆!」捆押「盜」的兵士都以為是老大爺示意要打這個年輕的「強盜」,於是乎拳頭、木棒雨點般地朝「盜」頭上、身上打下來了,要不是老大爺和他的二兒子及時跑到跟前把情況說明,差一點「盜」就被打死了。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要注意「名」與「實」相符,慎重地給事物以稱呼;要防止因名廢實,若名不符實,就會給人們造成誤解,結果是事與願違。

  

和氏璧

  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現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鑒定。那匠人看了璞後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著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繼位。和氏帶著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鑒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乾了,又從眼裡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後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麼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並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匯報以後,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裡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個有才幹、有忠心的人。他在兩次獻璞都遭受砍腳冤刑以後,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鳴其冤,體現了他為堅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精神,他的忠誠和執著實在是令人感動。

  

周處自新

  周處是晉朝義興縣人。他在年輕的時候,脾氣粗暴,好惹是生非,經常與人打架斗毆,危害鄉里,被當地人們視為禍害。

  那時候,在義興縣境內的大河裡出現了一條蛟龍,同時在義興縣山裡又有隻斑額吊睛猛虎,牠們都時常在河裡、在山上侵害老百姓。當地人們都把周處同蚊龍、猛虎一起看作是「三個禍害」,而這「三個禍害」中又以周處更加厲害。為了除掉侵害老百姓的禍害,曾經有人勸說周處上山去殺死那隻斑額吊睛猛虎,到河裡去斬除那條危及鄉里的蛟龍。

  周處聽人勸說後,立即上山去殺死了斑額吊睛猛虎,接著又下山來到有蛟龍作惡的河邊。當蚊龍露出水面準備向他撲過來的那一剎那間,說時遲,那時快,周處轉眼間便跳下河去舉起手中鋒利的砍刀,向作惡多端的蛟龍頭上砍去。那蛟龍為了躲避周處的刺殺,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入水底,在大河裡遊了幾十里路遠。周處一直緊緊地跟著牠,同樣是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入水底。就這樣,三天三夜過去了,地方上的人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人們都在為這「三個禍害」的滅亡而奔走相告,互相慶賀。

  誰知周處在殺死了蛟龍後,又突然浮出水面,游到了岸邊。當他上到岸上來時,看到人們正奔走相告,都在為他已不在人世而互相慶賀,這時他才曉得自己早已被人們認為是禍害了。這是為什麼呢?他捫心自問,經過一番仔細的反省之後終於有了改過自新的念頭。於是,他到吳郡去尋找陸機、陸雲兩兄弟。因為陸家兄弟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受人尊敬的大文人、大才子,周處是想請陸家兄弟開導思想,指點迷津。

  周處頭腦中帶著疑惑來到吳郡陸家的時候,陸機不在家,正好會見了陸雲,於是他就把義興縣人為什麼恨他的情況全部告訴了陸雲,並說明自己想要改正錯誤重新做人,但又恨自己年紀已經不小了,恐怕不能幹出什麼成就,因此請陸家兄弟指點迷津。陸雲開導他說:「古人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在早晨懂得真理,那麼即使是在晚上死去,也是可貴的;何況你現在還年輕,前程還是滿有希望的。」陸雲接著說:「一個人怕只怕沒有好的志向。有了好的志向,又何必擔心美名不能夠傳播開去呢?」

  周處聽了陸雲這番話後,從此洗心革面、改過自新。經過自己艱苦的努力,後來終於成了名揚四方的忠臣孝子。

  這篇故事的寓意是:一個人有了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只要敢於正視、敢於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重新確立好的志向,一樣可以成為一個有用之才。也就是說:浪子回頭金不換。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32)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夜郎自大

  秦漢時代,我國西南地區居住著許多部落。漢初,由於朝廷忙著平定內亂和對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沒有餘力顧及到遙遠的西南地區,而西南的這些部落也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區的這些部落都很小,他們散住在山中、林問。其中有一支名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個首領名叫多同。在他眼裡,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了。一天,他騎馬帶著隨從出外巡遊,他們來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揚鞭指著前方說:「你們看!這一望無邊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國能比它大呢?」

  跟隨一旁的僕從連忙獻媚說:「大王您說的很對,天下還有哪一國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裡沾沾自喜。

  他們又來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頭,看著巍峨的高山說:「天下還找得到比這更高的山嗎?」

  隨從連忙應和說:「當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後來,他們來到一條江邊,多同跳下馬來,指著滔滔江水說:「你們看,這條江又寬又長,這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河了。」

  隨從們沒有一個不同意的,都齊聲說:「那是肯定的。我們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國家。」

  這次出遊以後,夜郎國的人更加自大起來。

  漢武帝時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經過夜郎國。

  夜郎的首領多同從沒去過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麼回事。於是他派人將漢朝使者請進部落帳中。多同問漢朝使者說:「漢和夜郎相比,哪個大些?」

  漢使者聽了多同的問話,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他回答說:「夜郎和漢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漢朝的州郡就有好幾十個,而夜郎的全部地盤還抵不上漢朝一個郡的地盤。你看,哪一個大呢?」

  多同一聽,不禁目瞪口呆,滿臉羞愧。

  生活中也是這樣,見識越廣的人越懂得謙虛,而見識愈短淺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

  

孟賁言勇

  孟賁(ben)是戰國時代著名的勇士,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從無畏懼,總是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因而常常使敵人聞風喪膽,望風而逃。

  於是,有人問孟賁:「生命與勇敢相比,您認為哪一個更重要呢?」

  孟賁不假思索地回答:「勇敢!」

  「那麼,拿顯赫的官位與勇敢作比較呢?」

  「還是勇敢!」孟賁的回答斬釘截鐵。

  「若用萬貫家財與勇敢相比,您認為什麼更重要呢?」

  孟賁的回答仍是勿庸置疑:「勇敢!」

  要知道,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命、陞官、發財,這三者都是極其寶貴而且難以得到的東西呀!可是,在孟賁看來,它們都不可能取代人的勇敢的品質。在那個諸侯紛爭的年代裡,孟賁之所以能威鎮三軍,降伏猛獸,英名遠播,這實在是與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勇敢面對各色各樣的挑戰與誘惑所分不開的啊!

  孟賁的故事說明,凡是想有所作為的人,都要能不受虛名浮利的干擾,執著地追求自己所迷戀的事業,並做到勇敢地為之獻身,這才是獲取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

  

宗定伯捉鬼

  

  南陽人宗定伯年輕的時候血氣方剛,十分勇敢,什麼都不怕。有一天夜裡,宗定伯趕路去辦事,在半路上遇到了一個鬼。

  宗定伯問道:「你是誰呀?」

  鬼回答道:「我是鬼。你又是誰呢?」

  宗定伯聽了微微一驚,但很快就定下神來,欺騙鬼說:「我也是鬼呀!」

  鬼問宗定伯:「你要到哪裡去?」

  宗定伯答:「我要到宛市去。」

  鬼說:「正好,我也要到宛市去,咱們兩個可以結伴一起走了。」

  宗定伯和鬼一起走了好幾里地,心裡暗暗地盤算著對付鬼的辦法。這時候鬼說:「我們好像走得太快了點,不如我們輪流背著對方走吧。」

  宗定伯答應了。鬼先背宗定伯,走了很遠,問道:「你怎麼這樣重呢?恐怕你不是鬼吧?」

  宗定伯回答說:「我剛剛死,所以還很重。」

  宗定伯接著背鬼,也走了很遠。鬼非常輕,差不多沒有重量。他們互相背了三次。

  宗定伯故意問鬼:「我剛剛死,什麼都不懂,還得向你請教鬼都怕些什麼?」

  鬼教他說:「鬼被人重重摔到地上會變成羊,如果再被人吐上唾沫就變不回來了。」宗定伯聽了,心裡有了主意。

  宗定伯和鬼遇見了一條河,宗定伯就讓鬼先渡河。鬼渡河的聲音很小,幾乎聽不見。宗定伯過河像水車輪子一樣,攪得河水嘩嘩直響。

  鬼又有了疑心,問他說:「怎麼有聲音呢?」

  宗定伯不慌不忙地說:「不是跟你說過了嗎?我剛死,所以還不熟悉渡河。」

  快到宛市了,輪到宗定伯背鬼。他把鬼頂在頭上,用力抓住。鬼動彈不得,「喳喳」大叫起來。宗定伯也不管它,一直走到宛市,猛地把鬼摔在地上,把它變成了一頭羊,又怕它變回來,就朝它吐了不少唾沫。宗定伯把羊賣掉,得了一千五百錢,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宗定伯靠著機智和勇敢,終於戰勝了鬼。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是不要害怕,然後仔細分析,摸清規律,按規律去辦事,不怕克服不了它。

  

庖丁解牛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瞭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瞭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牠。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游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儘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33)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拒不受魚

  公孫儀做過魯國的相國,他很愛吃魚,因此全國上下聽說他的愛好後,紛紛買魚前來討好他。可不論什麼人來送魚,也不論送的什麼魚,公孫儀從來都不接受。

  公孫儀的一個學生見了,就勸他道:「先生,既然您愛吃魚,可為什麼又不願意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呢?」公孫儀答道:「恰恰就是因為我愛吃魚,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如果我現在接受別人送的魚,到時候就一定會遷就送魚的人;既然遷就了送魚的人,就會歪曲法律。我是執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違法,就會被罷免相國的職務。一旦我的相國職務被罷免了,既便我喜歡吃魚,這些送魚的人也不會送魚給我了。而那時我已被罷了官,也沒錢自己去買魚。但是如果我現在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就不會貪贓枉法,不會循私情,那麼也就不會被罷官免職了。這樣就算我不接受別人的魚,我愛吃魚的口味一輩子不變,我照樣可以用自己的俸祿買魚吃。」

  

披上虎皮的羊

  有一隻山羊,在森林裡與那些跟隻一樣弱小的動物們生活在一起。平時牠們都集體外出,走路都格外小心,就連吃草的時候也還得隨時東張西望,提心吊膽地警惕著猛獸的侵襲。山羊覺得自己活得太委屈了,自己要是能像虎豹那樣威風該多好。

  一次,山羊獨自走到森林邊上,忽然發現地上有一張虎皮,也不知是哪一位獵人丟下的。開始,山羊還有些害怕,不敢上前去撿這張虎皮。幾經猶豫後,山羊壯了壯膽,拾起了虎皮,牠覺得挺有趣的。突然牠靈機一動:要是我穿上這身虎皮,不也會很威風嗎?誰會發現我是一隻假虎呢?於是,山羊把虎皮披在自己身上,在森林裡走著。

  當山羊走到自己的住地的時候,那些和自己一樣弱小的動物突然看到「老虎」來了,都嚇得跑的跑、躲的躲,四處逃竄。山羊見此情景,心裡覺得自己果然很了不起。現在,自己再也不用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了,山羊一邊這樣想著,一邊向一片草地走去。

  山羊停在草地上,原來那些夥伴都不認識牠了,一個個離牠遠遠的。於是,披著虎皮的山羊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吃起草來。

  正當山羊香噴噴嚼著青草的時候,突然一隻豺狼朝牠走來。披著虎皮的山羊猛地嚇得渾身顫抖起來,連那隻已停下腳步遲疑不前的豺狼都有些莫名其妙。是豺狼已看出來這是一隻假虎嗎?顯然還不是。只是羊自己清楚自己的底細,牠一輩子都是豺狼虎豹的口中食,一見到這些猛獸就會膽戰心驚,以至於牠此刻根本就忘了自己還披著老虎皮。

  這故事所說的是,徒有虛假外表而無真正本領的人,是經不住實際檢驗的,一旦讓他們面對考驗,空虛的內心很快便使他們敗下陣來。

  

拔苗助長

  田野裡,大片大片的莊稼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成長,一派勃勃生機。也許你看不出莊稼每天都在長,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地長高了起來。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裡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裡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麼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麼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麼?你……」宋國人的妻子大吃一驚,她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

  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抱甕老人

  孔子的學生子貢到南邊的楚國旅遊。他在返回晉國經過漢水南邊時,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給菜園裡的蔬菜澆水。那位老人挖了一條渠道,一直通到井邊。老人抱著一個大水罐,從井裡汲水。水沿著渠道一直流到菜園子裡。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雖然他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是工效卻很低。

  於是,子貢走過去對老人說:「老人家,現在有一種機械,用它來澆地,一天可以澆一百畦呢,用不著費很大的力氣但工效卻很高,您不想使用它嗎?」

  澆水的老人抬起頭,看了看子貢說:「你說的是什麼東西?」

  子貢十分認真地對老人說:「將木頭砍鑿加工,做成一種機械,讓它的後面重,前面輕,用它來提水,就像把水從井裡連續不斷地抽吸出來一樣,水流得很快,嘩嘩地捲起的浪花簡直像開水翻滾一樣。這種機械名字叫做槔(gao)。」

  澆水的老人聽了子貢的話卻憤憤然變了臉色。他不以為然地譏笑說:「我聽師傅說過,世上如果有取巧的機械,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事情;有投機取巧的事情,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思想。一個人一旦有了投機取巧的思想,就會喪失純潔的做人的美德;喪失了純潔的美德,人就會性情反常;而一個人要是性情反常的話,他就會和社會、自然不合拍,成為一個與天地自然社會不相容的人。你所說的那一種機械我並不是不知道,只是因為我覺得使用它,就是在於投機取巧的事,而做投機取巧的事是很可恥的。」

  子貢聽了這個老人的一番話,像自己做了什麼錯事一樣,難為情地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抱甕老人所說的一番道理,看起來有一些邏輯推理的正確性,然而他在機械效用上借題發揮,把刁鑽、險惡與機敏、智慧混為一談的做法則是錯誤的。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在新事物面前抱殘守缺的人,做起事來不但吃力不討好,而且還會被後人笑話。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34)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放火與點燈

  宋朝時候,有個人名叫田登,平時與人交往十分挑剔、苛刻。後來,他當官做了郡守,那架子更大、脾氣更凶了,在老百姓面前擺譜擺得出了格。平時最忌諱別人說出他的名字,而且凡與他名字中那個「登」字同音的,都得換個說法。比如說「蹬」字,只能說「跳」,「登高」只能說「上高」。這還不算,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一個「燈」字,也被換成「火」字。誰要是一時疏忽說了「燈」字,那可就要倒霉了,一頓揍是少不了的;若遇上田登大人再有什麼情緒不好,那恐怕還要罰款、革職什麼的。反正,當地老百姓以至於他手下的辦事員、小官吏、士兵都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到了元宵節,按老傳統要鬧花燈了。州府傳下命令,可以放花燈三天。可是他手下的人怎麼敢寫「放燈」呢?想去想來,只好寫出了這樣的公告牌:「郡守傳下令來,按傳統習慣,州裡放火三天。」

  那廣告牌寫好後,高高懸掛在鬧市街頭,過往百姓圍在廣告牌前,議論紛紛。人們諷刺說: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點燈。

  本來這只是統治者專橫霸道作風中的一件小事,可是老百姓卻利用這句話的雙關義,諷刺揭露他們目無法紀、為所欲為的行徑,而老百姓呢,連一點正當的行為也常常受到百般限制與刁難。

  

放屁文章

  有一個秀才,讀了不少書,要是能把這才學全用在正道上那該多好!可他偏偏是個刁秀才,仗著自己知道些典故,又伶牙俐齒、能言善辯,便專去管些是非,幫人打官司,收取很多錢財。因此,鄉里很多人都吃過他的虧,受過他的氣。

  這秀才幫人詭辯打官司的事情幹多了,鄉民們怨聲載道,縣官也很是嫌惡他。終於有一次,縣官忍無可忍了,決定要想辦法給這刁秀才一點顏色看看,看他以後還敢不敢再生事害人了。縣官想了想,心裡有了主意。

  縣官派了幾個衙役去把秀才叫來。秀才大搖大擺地走上大堂,他心想,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還會有什麼應付不了的呢?可是縣官卻並不跟他辯論,而是正色說道:「作為一個讀書人,關門閉戶苦讀詩書才是本份,你卻總是出入衙門,幹些生事坑人的事,這樣看來,你這麼久不寫文章,想必已經生疏了,今天本官就出個題目來考考你,看你文章做得怎麼樣。」說完,也不管秀才怎麼反應,縣官沉思片刻,就說了個題目叫秀才寫。這一下,秀才可傻了眼了,他一直都忙著幫人打官司撈錢,哪裡有時間溫習文章。可是不寫,又怕縣官責罰,唉,糟了,糟了!好長時間過去了,秀才還是兩手摸白卷,兩眼望青天,急得額頭直冒汗,一個字也想不出來。縣官心裡暗笑:這回難住你了吧,看你還得意不得意!

  情急之下,秀才高聲叫起來:「太宗師出的題目太難了,實在不好寫,求您再出個題目,要是還做不出文章來的話,太宗師願意怎麼懲罰我都可以!」縣官想了一想,答應了。他正思量著再出個什麼題的時候,忽然放了一個屁,他不由靈機一動,對秀才說:「你就以放屁為題做一篇文章吧。」秀才誠惶誠恐地答應了。

  不一會兒,秀才便有了詞了。他又神氣活現起來,只見他拿腔捏調地吟誦道:「伏惟太宗師高聳金臀,洪宣寶屁,依稀乎絲竹之音,彷彿乎麝蘭之氣,生員立於下風,不勝馨香之至。」縣官聽了,大笑不止:這個刁秀才,正事不會幹,拍馬屁倒挺有一套。於是開口說道:「這個秀才,正經的好文章不會做,放屁的壞文章偏做得這麼好。本縣衙門東街,有個萬人糞坑,他既喜聞那馨香之氣,且就叫衙役們守著他在糞坑邊站著,賞他多聞一聞,免得他又去替人打官司,勞神費力多不好!」

  這個自作聰明的刁秀才最終搬磚頭砸了自己的腳。我們要從這件事中接受教訓: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如果是倚仗才學到處害人的話,必將收穫惡果。

  

昂貴的馬鞭

  有一天,市場上來了個賣馬鞭的人。他的馬鞭看上去似乎並不怎麼樣。

  有個人問他:「喂,賣馬鞭的,你的東西多少錢呀?」他開口就把人嚇一跳:「5萬錢。」買東西的人說道:「你是不是瘋了?這種馬鞭人家才賣50錢,你怎麼賣這麼多錢呢?50錢怎麼樣?」賣馬鞭的人忽然笑了起來,腰都笑彎了,理也不理他。這個人又試探道:「那500錢呢?」賣馬鞭的人顯出很生氣的樣子。這個人知道這馬鞭不值什麼錢,存心逗逗他,又說:「5000錢總該行了吧?」賣馬鞭的大怒道:「你不想買就走,不用囉嗦,我是一定要5萬錢才賣的!」

  這時,有個有錢的少爺來買鞭子,見這賣鞭子的態度如此堅決,以為這鞭子真的有什麼獨到之處,就出5萬錢買了下來,然後,他就拿著這根昂貴的馬鞭,到處去給人看,炫耀說:「瞧我這根馬鞭,值5萬錢呢!」

  有識貨的人拿過馬鞭仔細看了看,只見鞭梢捲曲著,一點都不舒展,鞭把也歪歪斜斜的,木質更次,已經朽了,漆紋粗劣得很,拿在手裡也感覺不到有什麼份量。

  於是他直截了當地問這個闊少爺:「這根馬鞭究竟有什麼稀罕的地方,值得你花5萬錢買下它呢?」闊少爺裝模作樣地說:「我喜歡它金黃耀眼的顏色,那個賣鞭子的人還說了很多好處呢!」那人也不多說什麼了,將馬鞭浸在熱水裡,不一會兒,鞭子就扭曲了,收縮得厲害,金黃色也都掉了。原來這顏色是用梔(zhi)子染的,光澤也是用蠟塗上去的。

  闊少爺也明白了鞭子是劣等貨,但又不願丟面子,只得打腫臉充胖子,還是拿這馬鞭用了3年。有一次,他騎馬出去遊玩,舉起鞭子抽馬時力氣稍用大了點,鞭子竟馬上斷成了6截,他也從馬上跌下來,還受了傷。而那斷了的鞭子,原來只有一個空殼,裡面什麼也沒有,已經朽成了一堆土。

  賣馬鞭的就是利用闊少爺這種人的虛榮心來出售劣質貨。如果一個人只圖虛名而不注重實際的話,是註定了要吃虧上當的。

  

明年再不偷雞

  春秋時期,宋國大夫戴盈之在一次同孟子的談話中,談到了如何治理國家的事。孟子提出了民眾的疾苦問題,除了災荒給百姓造成的困苦外,捐稅對百姓的負擔也是很重的。他們談著,談著,戴盈之也承認了這一事實,並且表示:願意取消部分捐稅,但是真正取消這部分捐稅今年還不能實現,要到明年才能取消,今年只能夠減輕部分捐稅。孟子聽了戴盈之的講話後,沉思了一會兒,他知道戴盈之只是口頭上表示要取消捐稅,並不是真正的願意取消部分捐稅。孟子為了勸說戴盈之,便講了一個故事:

  有這麼一個人,他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雞。鄰居後來知道了是他偷的雞,對這個人的意見特別大。有人去勸告這個偷雞的人說:「偷盜行為是可恥的。你這樣每天偷別人家的雞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及早改正。從現在起,你再不要偷別人家的雞了。」這個偷雞的人聽到後卻回答說:「好吧,我也知道這不好。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以後改為每月偷一次,而且只偷一隻雞,到了明年,我再不偷就是了。」

  如果知道了偷盜是不合乎禮義的事,就應該迅速停止偷竊,痛改前非,為什麼非要等到明年呢?

  這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每天讀點中國古代經典寓言(035)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東郭先生和狼

  晉國大夫趙簡子率領眾隨從到中山去打獵,途中遇見一隻像人一樣直立的狼狂叫著擋住了去路。趙簡子立即拉弓搭箭,只聽得弦響狼嚎,飛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趙簡子非常惱怒。他駕起獵車窮追不捨,車馬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

  這時候,東郭先生正站在馱著一大袋書簡的毛驢旁邊向四處張望。原來,他前往中山國求官,走到這裡迷了路。正當他面對岔路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竄出了一隻狼。那狼哀憐地對他說:「現在我遇難了,請趕快把我藏進你的那條口袋吧!如果我能夠活命,今後一定會報答您。」

  東郭先生看著趙簡子的人馬捲起的塵煙越來越近,惶恐地說:「我隱藏世卿追殺的狼,豈不是要觸怒權貴?然而墨家兼愛的宗旨不容我見死不救,那麼你就往口袋裡躲吧!」說著他便拿出書簡,騰空口袋,往袋中裝狼。他既怕狼的腳爪踩著狼頷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壓住了狼的尾巴,裝來裝去三次都沒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軀,把頭低彎到尾巴上,懇求東郭先生先綁好四隻腳再裝。這一次很順利。東郭先生把裝狼的袋子扛到驢背上以後就退縮到路旁去了。不一會兒,趙簡子來到東郭先生跟前,但是沒有從他那裡打聽到狼的去向,因此憤怒地斬斷了車轅,並威脅說:「誰敢知情不報,下場就跟這車轅一樣!」東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說:「雖說我是個蠢人,但還認得狼。人常說岔道多了連馴服的羊也會走失。而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況一隻不馴的狼呢?」趙簡子聽了這話,調轉車頭就走了。

  當人喚馬嘶的聲音遠去之後,狼在口袋裡說:「多謝先生救了我。請放我出來,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卻改口說:「剛才虧你救我,使我大難不死。現在我餓得要死,你為什麼不把身軀送給我吃,將我救到底呢?」說著牠就張牙舞爪地向東郭先生撲去。東郭先生慌忙躲閃,圍著毛驢兜圈子與狼周旋起來。

  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東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於是對狼說:「我們還是按民間的規矩辦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說你應該吃我,我就讓你吃。」狼高興地答應了。但前面沒有行人,於是狼逼他去問杏樹。老杏樹說:「種樹人只費一顆杏核種我,20年來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實、賣我的果實,享夠了財利。儘管我貢獻很大,到老了,卻要被他賣到本匠舖換錢。你對狼恩德不重,牠為什麼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撲向東郭先生,這時正好又看見了一頭母牛,於是又逼東郭先生去問牛。那牛說:「當初我被老農用一把刀換回。他用我拉車幫套、犁田耕地,養活了全家人。現在我老了,他卻想殺我,從我的皮肉筋骨中獲利。你對狼恩德不重,牠為什麼不能吃你呢?」狼聽了又囂張起來。

  就在這時來了一位拄著藜杖的老人。東郭先生急忙請老人主持公道。老人聽了事情的經過,歎息地用藜杖敲著狼說:「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講父子之情嗎?為什麼還背叛對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辯地說:「他用繩子捆綁我的手腳,用詩書壓住我的身軀,分明是想把我悶死在不透氣的口袋裡,我為什麼不吃掉這種人呢?」老人說:「你們各說各有理,我難以裁決。俗話說『眼見為實』。如果你能讓東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裡裝一次,我就可以依據他謀害你的事實為你作證,這樣你豈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興地聽從了老人的勸說,然而卻沒有想到在束手就縛、落入袋中之後,等待牠的是老人和東郭先生的利劍。

  東郭先生把「兼愛」施於惡狼身上,因而險遭厄運。這一寓言告訴我們,即使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存在「東郭先生」式的問題。一個人應該真心實意地愛人民,但絲毫不應該憐惜狼一樣的惡人。

  

東野稷駕馬車

  東野稷十分擅長於駕馬車。他憑著自己一身駕車的本領去求見魯莊公。魯莊公接見了他,並叫他駕車表演。

  只見東野稷駕著馬車,前後左右,進退自如,十分熟練。他駕車時,無論是進還是退,車輪的痕跡都像木匠畫的墨線那樣的直;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旋轉打圈,車轍都像木匠用圓規劃的圈那麼圓。魯莊公大開眼界。他滿意地稱讚說:「你駕車的技巧的確高超。看來,沒有誰比得上你了。」說罷,魯莊公興致未了地叫東野稷兜了一百個圈子再返回原地。

  一個叫顏闔(he)的人看到東野稷這樣不顧一切地駕車用馬,於是對魯莊公說:「我看,東野稷的馬車很快就會翻的。」

  魯莊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沒有理睬站在一旁的顏闔,心裡想著東野稷會創造駕車兜圈的紀錄。但沒過一會兒,東野稷的馬果然累垮了,牠一失前蹄,弄了個人仰馬翻,東野稷因此掃興而歸,見了莊公很是難堪。

  魯莊公不解地問顏闔說:「你是怎麼知道東野稷的馬要累垮的呢?」顏闔回答說:「馬再好,牠的力氣也總有個限度。我看東野稷駕的那匹馬力氣已經耗盡,可是他還要讓馬拚命地跑。像這樣蠻幹,馬不累垮才怪呢。」聽了顏闔的話,魯莊公也無話可說。

  世間萬物,其能力總有一個限度。如果我們不認真把握這個限度,只是一味蠻幹或瞎指揮,到時候只會弄巧成拙或碰釘子。

  

果斷的班超

  東漢年間,班超幫助哥哥班固一起撰寫《漢書》,但他認為一個男子漢的抱負不應只在紙筆上,於是棄文從武,參加了對匈奴的戰鬥。他堅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戰場上屢建功勳。後來,東漢王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禦匈奴的侵擾,就派遣班超作為使節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手持漢朝的節杖,帶領著由36人組成的使團出發了。他們首先來到了鄯(shan)善國。班超晉見了鄯善國王,說:「尊敬的國王陛下,我們漢朝的皇帝派我來,是希望聯合貴國共同對付匈奴。我們吃過很多匈奴入侵的苦,應該攜起手來,同仇敵愾,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國王早就知道漢朝是一個泱泱大國,國力強盛,人口眾多,不容小視,現在又見漢朝的使者莊重威儀,頗有大國之風,果然名不虛傳,就連連點頭稱是道:「說得太對了,請您先在鄙國住幾天,聯合抵抗匈奴之事,容過兩天再具體商議吧。」

  於是班超他們就住下了。頭幾天,鄯善國王待他們還挺熱情,可是沒過多久,班超便察覺國王對他們越來越冷淡,不但常找借口避開他們不見,就是好不容易見上了,也絕口不提聯合抗擊匈奴之事了。

  班超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他召集使團的人分析說:「鄯善國王對我們的態度越來越不友好了,我估計是匈奴也派了人來遊說他,我們必須去探察一番,搞清事情的真相。」夜裡,班超派人潛進王宮,果然發現國王正陪著匈奴的使者喝酒談笑,看樣子很是投機,就馬上回來將這個消息報告給班超。接下來的幾天,班超又設法從接待他們的人那裡打聽到,匈奴不但派來了使節,而且還帶了100多個全副武裝的隨從和護衛。他立刻意識到了事態已經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就馬上召集使團研究對策。

  班超對大家說:「匈奴果然已經派來了使者,說動了鄯善國王,現在我們已處於極度危險之中,如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國王被說服,我們就會成為他和匈奴結盟的犧牲品。到時候,我們自身難保是小事,國家交給的使命也就完不成了。大家說該怎麼辦?」大家齊聲答應:「我們服從您的命令!」班超猛擊了一下桌子,果斷他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我們只有下決心消滅匈奴,才能完成我們的使命!」當夜,班超就帶人衝進匈奴所駐的營壘,趁他們沒有防備,以少勝多,終於把100多個匈奴人全部消滅了。

  第二天,班超提著匈奴使者的頭去見鄯善國王,當面指責他的善變說:「您太不像話了,既答應和我們結盟,又背地裡和匈奴接觸。現在匈奴使者已全被我們殺死了,您自己看著辦吧。」鄯善國王又吃驚又害怕,很快就和漢朝簽訂了同盟協議。

  班超的舉動震動了西域,其他國家也紛紛和漢朝簽訂同盟,很多小國也表示和漢朝永久友好。班超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使命。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應當像班超一樣果斷,敢於冒必要的危險,才能夠獲得成功。如果這時還猶猶豫豫畏縮不前,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林回棄璧

  周朝有一個諸侯國滅亡了,亡國的難民中有個叫林回的人,他捨棄了價值千金的玉璧,卻背負著嬰兒逃難。

  難民中有人不理解林回的選擇:「你是為了金錢嗎?如果是為了金錢,一個嬰孩能值幾個錢?」又有人問:「你不害怕受牽累嗎?一個吃奶的嬰兒在戰難時,給人添的麻煩簡直說不完。國難當頭,真不明白你拋棄寶玉,背上嬰兒這個包袱是為什麼?」

  林回背著孩子說:「那塊寶玉是因為值錢才和我在一起。這孩子因為是我的親生骨肉,和我的感情連在一起。」

  和金錢利慾結合在一起,遇到天災人禍,患難之時便會互相拋棄;和骨肉情義友誼結合在一起,遇到患難便會相依為命。互相拋棄與互相依存,實在是相去十萬八千里啊!

  用金錢利慾結成的關係是暫時的,不能經受患難的考驗;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誼,患難與共才是長久和永恆的。


推薦閱讀:

雞湯一則
有哪些兒童寓言故事可以以新的視角解讀?
如何以「哪個蟲兒敢做聲」為開頭、結尾或中心句寫一篇童話寓言故事?

TAG:中國 | 經典 | 古代 | 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