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下一個《夏洛特煩惱》?
1905 電影網專稿 暑期檔過後,內地影市從一個小低谷大踏步邁入了國慶檔:9 月 25 日《港囧》上映,掀起了第一輪觀影熱潮,《九層妖塔》接力,合力將 10 月 1 日的大盤推上 3.1 億高點,就在兩片拿到 " 既定劇本 " 高歌猛進收割票房的時候,單日票房冠軍卻 " 意外 " 在 10 月 4 日易主——原本不起眼的《夏洛特煩惱》異軍突起,迅速佔領市場,隨後呈現出碾壓同檔期影片的實力,以 7 天 5.58 億的票房稱霸國慶檔,目前該片的累計票房已突破 10 億大關,在十一後的一個星期里還能保持著極高的熱度和討論度,且不說是否涉嫌抄襲,但至少有人會為此 " 大動干戈 " 長篇深扒再次掀起又一輪網路熱議。
又是一匹黑馬,又是一部喜劇。從今年年初,《澳門風雲 2》後來居上制霸春節檔,到《戰狼》、《左耳》火爆一時,再到《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一路逆襲、《煎餅俠》賺的盆滿缽溢,黑馬影片間歇性爆發,層出不窮。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黑馬電影又有哪些特點,誰又會是下一個《夏洛特煩惱》呢?
黑馬電影頻出的原因
黑馬電影的出現與國內市場持續向好關係很大。今年前三季度總票房達到 327 億,全年總票房有望突破 400 億,而 2005 年的全年總票房約為 16 億。當年的票房冠軍是《無極》,1.81 億的票房佔到全年票房的 11% 以上,年度票房排行榜 top10 吃掉了全年一半的票房,而今年暑期票房冠軍《捉妖記》(24.38 億)大約只能佔到全年總票房的 6%,本年度實時票房排行榜 top10 票房總和約為全年的三分之一。票房總量的增加和賣座影片票房比例的降低給了中小成本影片更大的生存空間,中小成本影片在數量上與類型上取得了進步。
票房的增長意味著更多的觀影人次,更快的觀影頻率。市場與觀眾的關係是相互的,新觀眾的加入、保持老觀眾的消費熱情是電影市場高速發展的根基,而電影也在重塑觀眾的口味與消費習慣。看電影不再是逢年過節才有會有的消遣,而是成為極其日常的消費方式,一年看一部《英雄》、半年看一部《無極》都是過去的事兒了。觀眾的觀影習慣一旦養成,將會產生強大的消費慣性,這就要求市場上不斷有新片出現,頻繁地討好眼球。
口碑效應在今年顯示出了威力,好口碑往往成為黑馬影片殺出重圍的利器,爛口碑會讓商業大片後續乏力。如今的信息傳播方式與社交方式,讓小團體 / 部分觀眾撬動大眾消費成為可能,意見領袖的 " 真知灼見 " 和大多數觀眾的從眾心理能夠左右一部電影的前期口碑,足以保證一部黑馬電影在上映周期內 " 零差評 "。《戰狼》、《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煎餅俠》、《夏洛特煩惱》的評分居高不下,都是一時的口碑之作,至於片子的成色到底如何,也許數年之後才有定論。
黑馬電影的特點
《戰狼》是軍旅動作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是動畫,《煎餅俠》和《夏洛特煩惱》是喜劇,雖然黑馬電影的題材不盡相同,但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三個詞——集體主義、情懷和草根。這三種東西都有很大的群體性,與觀眾所受的教育、人生經歷與生活語境有很大關係。單以草根喜劇來說,《煎餅俠》和《夏洛特煩惱》就很符合現在的語境,互聯網文化是草根文化,也可以說成是屌絲文化,這兩部電影的笑點也只有浸淫於互聯網的人才能 get 到,大鵬 " 看胸識柳岩 "、說柳岩的 " 胸是自己的,不用借 ",不刷微博、不看網易新聞的人估計不會笑。
我們將範本擴大來看,看那些商業表現超出預期的電影——《捉妖記》、《澳門風雲 2》《哆啦 A 夢:伴我同行》,都是容易引發群體性生理反應的影片。內地歷史票房排行榜國產電影 top10 中,8 部是喜劇,3 部與《西遊記》相關;對照近鄰韓國來看,其票房排行榜本國電影 top10(《鳴梁海戰》、《國際市場》、《老手》、《盜賊同盟》、《漢江怪物》、《7 號房的禮物》、《雙面君王》、《王的男人》、《太極旗飄揚》、《暗殺》),能稱得上喜劇的恐怕只有一部《7 號房的禮物》,內地觀眾高度統一的審美取向恐怕也與所處的文化語境互為表裡。搞笑即正義,觀眾現在看電影的目的還更多的集中在娛樂上面。
上文提到,口碑是黑馬影片的打破商業瓶頸的利劍,但好口碑並不是所有電影的開瓶器。無論是文藝片《闖入者》,還是警匪片《解救吾先生》、《烈日灼心》,好口碑並沒有將其票房推進到爆炸的程度。所以,黑馬電影都有一個群體性的入口,並且是一個符合當下語境的入口。
黑馬電影能不能複製
《夏洛特煩惱》可以說是今年最黑的黑馬電影。吳京在電影圈有一些影響力,大鵬是互聯網文化的代表,相比之下,開心麻花的的幾個主創簡直是處於半地下狀態,《夏洛特煩惱》還要從《港囧》《九層妖塔》口中奪食,今天的成功用昨天的眼光來看是 " 以卵擊石 "。
《夏洛特煩惱》是一部沒有電影感的電影。所謂的電影感不僅指膠片的顆粒感與飽滿的色彩,更多的是指對真實最大限度的還原。電影角色第一次面對未知空間與時間展現出恐懼、驚喜或是疑惑,要如同觀眾第一次看見一般。而《夏洛特》的一切都是有預謀的,定時定量的投放包袱,三分鐘一個小的五分鐘一個大的,加上精心編排的台詞弱化了電影語言。一個 " 如果我爸是王健林 "、只能在腦內小劇場上演的故事,被堂而皇之的搬上了銀幕,在竊取了別人身份與才華之後還不忘嘲諷一番,並且使用了一種剔除了肢體語言、真實情感的段子語言。這不是想像力,這是撒癔症。得有人上去掐人中,才能讓他醒過來。
搞笑即正義。觀眾樂了一切都好,可以忽略褶子比胸前紅領巾更深、更皺的臉,沒人覺得難受。對喜劇電影的創作其實國內觀眾要求並不高,似乎不需要卓別林、雅克 · 塔蒂,甚至金 · 凱瑞,只需要段子手和一堆尚未過時的段子就夠了。
在一個容量越來越大、中小成本影片生存空間更加廣闊的市場上,拍攝一部新鮮的段子電影,用內部點映、全國巡迴路演搞定意見領袖、積累口碑,再選擇一個觀影高峰檔期上映,這似乎是黑馬電影的一條捷徑,興許未來幾年也會是這樣。但為什麼能獲得票房成功的只有這幾部?其實也還有其他的 " 意外 " 和 " 客觀 " 因素,比如吳京的個人粉絲影響力、比如大鵬的網路屬性、大聖眾籌和湧出的自來水、再比如原本被看好的《港囧》上映之後口碑兩極分化,無疑給《夏洛特煩惱》騰出了更多的票房空間 …… 黑馬電影的套路都能摸索到,但也並不是人人都能行,天時地利人和,少一項都不行,能笑到最後的都是熟諳借力打力、隨機應變的營銷、資本運作高手。
本文來源:1905電影網
推薦閱讀:
※《夏洛特煩惱》講的什麼故事?
※【今日喜劇】《夏洛特煩惱》看過了?《一念天堂》要來了|上映|票房
※④《夏洛特煩惱》表達了什麼情感?
※夏洛特煩惱票房怎麼樣?
※《夏洛特煩惱》想傳達給我們的三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