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中馬克思主義的復興
國際金融危機中馬克思主義的復興 時間:2010年06月25日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侯惠勤 辛向陽 談到至今尚未見底的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8月還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奧巴馬講過一句經典話語:「我們不是因為歷史的意外才走到這一步,是華爾街的貪婪與不負責任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中國新聞網,2008年9月23日)奧巴馬的坦率在於他起碼沒有掩蓋資本的貪婪本性。但如何不限於感受現象,而是深入思考在資本邏輯支配下構建起來的當今社會制度和世界秩序,是擺在西方國家思想界面前更為嚴峻的挑戰。正是在面對這一挑戰中,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國家出現了又一次復興。因為歷史又一次表明,馬克思主義對於資本主義危機和災難的分析是不可替代的。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1970年的美國股災到2008年殃及全球範圍的金融風暴,歷史一再證明,危機的重複性爆發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表現。這些基本矛盾及其表現,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在19世紀就給予了科學解釋。這一點,西方國家的清醒人士都是承認的。資本主義一再出現的危機,使得西方國家思想界不得不一次次地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
一、資本主義的興衰決定了西方國家思想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態度
二戰以後,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國家思想界的命運是與西方資本主義及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狀況緊密相連的。這裡有一個基本的規律:總體上看,在西方社會經濟繁榮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挫折時,馬克思必然成為西方學者們攻擊的對象。而一旦西方世界和國際社會出現危機和矛盾,其思想界就會這樣那樣地「回到馬克思」,並給予各種恭維。作為主流,西方國家思想界是在「把馬克思逐出歐洲」和「回到馬克思」這兩種觀點之間相互轉換的;但作為支流,一些有見地的思想家則始終這樣那樣地肯定馬克思的思想成就,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在西方社會始終存在。二戰結束以來,展現上述圖景的情況至少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當時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反馬克思主義、反共產主義聲浪,原來一些相信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也站到了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但是由於社會主義陣營和民族解放運動仍在發展,一些有眼光的西方國家學者,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西方社會的一把重要的鑰匙。如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馬克思主義非但沒有衰竭,而且還十分年輕,幾乎還處在童年時代:它才剛剛發展。因此,它仍然是我們時代的哲學:它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產生它的情勢沒有被超越。我們的思想不管怎樣,都只能在這種土壤上形成」。(薩特《辯證理性批判》﹤上卷﹥,第28頁,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二次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一系列學生運動和反戰運動,經濟上出現了「滯脹」。西方國家的學者在資本主義理論體系內部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得不轉向對馬克思進行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A·薩繆爾森和威廉·D·諾德豪斯合著的、影響巨大的《經濟學》,在1979年出版的第10版中,藉助伊賽亞·柏林的話承認:「19世紀的思想家,沒有一個像馬克思那樣對人類產生如此直接、深思熟慮和巨大的影響。」他們寫道:「同我們所概略考察過的大多數早期的理論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很多西方學者宣稱馬克思主義已經「窮途末路」。一些西方政要和右翼思想家,歡呼所謂「歷史的終結」、「共產主義大失敗」,宣稱「馬克思主義已經死亡」等。此時,一些保持自己獨立見解的學者對馬克思主義仍保持了客觀的認識。法國後現代主義代表人物雅克·德里達認為:「不去閱讀而且反覆閱讀和討論馬克思——可以說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學者式的『閱讀』和『討論』,將永遠都是一個錯誤……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第21頁,何一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美國學者弗里德里克·詹姆遜在《論現實存在的馬克思主義》一文中說:「慶賀馬克思主義死亡,正像慶賀資本主義取得最終勝利一樣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關於資本主義的唯一的科學;其認識論方面的使命在於它具有描述資本主義歷史起源的無限能力。」(弗里德里克·詹姆遜:《論現實存在的馬克思主義》,俞可平譯,載於俞可平主編《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頁)無論是德里達還是詹姆遜,都表現出了一個清醒的學者應有的科學態度。
第四次就是當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出現後,西方國家的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群體性關注。關於這一點在下文進行詳細闡述。
二、國際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學者的新認識
總的說來,當今國際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的思想界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之所以值得重視,就在於此前被其所鄙視、否認或迴避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觀點,正在被重視和重新認識。
1. 馬克思的觀點對於理解和討論當前的金融危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國際金融危機以前,西方主流輿論普遍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與19世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創立於160多年前的馬克思主義已不能指導今天的現實,馬克思主義顯然「過時了」。但歷史表明,一種理論「過時」與否,不在於其產生的時間長短,而在於其能否正確解釋現實、指導實踐,歸根到底在於其能否對人類歷史發展趨勢作科學把握。正是對現實變化規律和歷史發展邏輯的客觀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光芒在人類社會的長河中無比耀眼。今天,面對全球範圍內的金融危機,許多人走進書店,重新捧起了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試圖從中找到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人們開始承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的矛盾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依然正確。英國《泰晤士報》2008年11月20日報道說,金融危機使西方人突然重視馬克思的《資本論》了。在德國,隨著最近損失慘重的商業人士努力尋找造成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德文版的《資本論》開始熱銷。一名出版社經理說:「馬克思再一次成為了時髦。我們又有了對這場金融危機感到惱火的新一代讀者,他們認識到新自由主義最終證明是一個虛假的夢。」德國馬克思故居展覽館館長比特里克斯則說:「我記不清聽到人們這樣講了多少次:『這個人是對的』。」(《歐洲爭論資本主義的出路,馬克思<資本論>再度暢銷》,2008年11月21日《環球時報》)
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深度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規律、剩餘價值規律、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規律等客觀經濟規律,科學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進步性和危機趨勢。美國學者約翰·卡西迪在談到馬克思時曾說過:「不管他有什麼錯誤,他確實是一個通曉我們的經濟制度的人。只要資本主義繼續存在,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讀。」(約翰·卡迪西:《馬克思的回歸》,童建挺譯,載於俞可平主編《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頁)金融危機發生後,一些西方學者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分析資本主義危機時具有指導意義。科斯塔斯·拉帕維托薩斯在2008年底接受《國際社會主義評論》採訪時指出:「馬克思的觀點對於理解和討論當前的金融危機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科斯塔斯·拉帕維托薩斯專訪》,載於《國際社會主義評論》2008年第12期,第117頁)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指導人們去認識當前的經濟危機,關鍵在於其被證明是正確的。英國肯特大學哲學教授西恩·塞耶斯發表題為《馬克思主義和資本主義危機》的文章指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他認為,首先,馬克思對自由市場的批判已經被證實了。在過去的30多年裡,經濟學和社會學說中曾經占支配地位的自由主義,即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場的思想體系已經聲譽掃地。甚至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前主席阿蘭·格林斯潘——這個最有影響的自由市場思想的捍衛者,也承認自由主義市場的思想體系是有錯誤的:「我錯誤地認為銀行和其他一些追求自身利益的組織最能夠保護股東的利益及其在公司的股本」。然而,目前的危機再一次證明自由市場是具有自身異化屬性的制度。它是一個不可控制的、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的機制。馬克思生動地比喻它「像一個魔術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其次,當前的危機已經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瀕於崩潰,世界經濟秩序正面臨著重建。這已經證明資本的無度擴張是經濟生活癱瘓的基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在這方面已經被證實。第三,正如馬克思所預言的,一個革命的產業工人階級成長起來了。儘管從那時起,在發達的資本主義世界裡,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階級仍然是對立的。馬克思在這個方面的分析仍然站得住腳。(《哲學動態》2009年第5期)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被西方思想界作為市場經濟人性根據的「經濟人」假設也遭到了質疑,被認為這是對亞當·斯密觀點的誤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指出,許多經濟學書籍把斯密的理論解釋為「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是社會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解釋的擁護者既不能解釋當前這場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也不符合斯密本人的觀點。在阿瑪蒂亞·森看來,許多經濟學著作以「自利最大化」解讀斯密的「經濟人」觀點,是致命的錯誤,因為斯密從來不認為自利最大化是商品交換的絕對動機。「經常被忽略的一點是,斯密沒有認為純市場機制可以獨立實現出色的運作,也沒有將利潤動機視為充要條件。或許最大的錯誤在於,將斯密對交易原因的有限論述,解讀為對他所認為的市場經濟運轉良好所必需的所有行為準則和體制的詳盡分析。」(新華社《參考資料》第52期,總第28903期,第21-22頁,2009年3月19日,原載英《金融時報》2009年3月11日)這種反思可以進一步印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科學性。
2. 馬克思預言了當代經濟全球化的衝突與實質。馬克思準確預見了當代經濟全球化的矛盾及趨勢。1999年出版《馬克思傳》的英國作家弗朗西斯·惠恩指出:在馬克思著作里會讀到,他預言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將陷入停頓並開始腐朽,由於瘋狂投機,底特律汽車城有可能停止生產汽車;還會讀到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之間的激烈爭鬥,資本主義危機爆發時,失業和飢餓開始蔓延,某個偏僻角落的動蕩會導致整個體系的中心發生動蕩和恐慌等;還會看到,馬克思是全球化的先知,他關於「各民族普遍相互依賴」現在仍然驚人地適用,他對全球化的形容在今天仍像150年前一樣犀利——「利潤率下降,趨於壟斷……」。(《大西洋月刊》2009年第4月號)
美國《外交》雜誌2009年5—6月號發表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政治學教授里歐·帕里奇的文章說,馬克思的《資本論》近來在全球熱銷,反映了這次經濟危機導致許多資本主義信徒出現了意識形態的迷失。這篇題為《完全摩登馬克思》的文章說,為什麼人們要為馬克思招魂?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在150年前就準確預言了當今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出現及其後果——即這次金融海嘯的發生;更重要的是,他還為此預留了解救的「藥方」,值得我們今天作為參考。馬克思為今天的危機開出的第一個「藥方」,是建立工會和工人政黨。在今天,他會鼓勵人們成立新的利益共同體、協會和組織,用以抵抗資本主義的現狀,並開始抉擇如何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馬克思開出的第二個「藥方」,將會是號召金融市場的公有化,並「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裡」。馬克思的第三個「藥方」,將會是提倡打破「以資本主義市場解決一切問題」的邏輯,轉而利用國家集權的機構解決諸如氣候變化等問題。最後,在第四個「藥方」中,馬克思會呼籲世界各經濟體,為了應付目前的金融危機,應以團結一致的行動取代勾心鬥角。
3. 馬克思科學地剖析了資本主義制度。法國《新觀察家》雜誌2009年7月刊登記者吉勒·安克蒂爾對英國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的專訪,認為當前的危機導致馬克思理論的回歸。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指出,馬克思明白了一些被傳統經濟學家所忽略的東西,即資本主義是一種通過危機以不穩定方式進行演化的系統,危機發生之時,該系統就會進行重構。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認為:自本次危機爆發以來,人們談論更多的還是《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因為馬克思理論的中心就是批判和解析資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析之所以科學和深邃,關鍵在於馬克思主義產生於工人運動中。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與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命運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過去曾有種種同情人民群眾的思潮或學說,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真正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說話,反映和代表他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其歷史必定與工人階級的解放(其特徵是「人類解放」)歷程同在,必定與工人階級同呼吸、共命運,必定與勞動大眾的利益、要求、情感融為一體。世界最大出版社之一的企鵝出版社,2009年推出《卡爾·馬克思新聞作品選集》。出版社在介紹中寫道:「這本全新的選集覆蓋了馬克思筆下關於階級問題和世界形勢的大量主題。他對於19世紀的鮮明洞察表現了他的社會良知,而這種良知直到今天仍能給我們以啟示。」(2009年11月13日《環球時報》)
4. 馬克思提出的人類解放的主題從來沒有失去它的效應。人類向何處去?這次金融危機使西方人感到迷茫。「歷史終結論」的始創者、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日裔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反思金融危機時也慨嘆「歷史似乎沒有終結」,歷史並沒有止步於西式「自由民主」。日本政論雜誌《中央公論》2009年9月號以《日本要直面中國世紀》為題,刊登了福山接受該刊專訪的文章。福山認為:「客觀事實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並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隨著中國的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
那麼人類的未來會怎樣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者提出了曾長期在西方諱莫如深的問題,即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的未來即共產主義依然有效。法國《世界報》2008年10月17日發表法國著名理論家阿蘭·巴迪烏論當前金融危機的文章。阿蘭·巴迪烏認為,世界金融危機使廣大民眾認識到,人類解放的主題從來沒有失去它的效應,而共產主義恰恰體現了人類解放的主題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毫無疑問,『共產主義』一詞正體現了這一主題,但卻被貶低和侮辱了。但是現在,『共產主義』一詞的消失只是便宜了既有秩序的支持者,也就是當前危機大片中的演員們。我們要重新提倡共產主義,並使它更為明晰。……共產主義用最激進的方式打破了傳統觀念,提出了社會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德國《時代》周報2008年11月6日號發表德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于爾根·哈貝馬斯的訪談——《破產之後》。哈貝馬斯談到,私有化的幻想已走到末路,它帶來駭人聽聞的社會不公:制度失靈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對最脆弱的社會群體的打擊最為無情。普通大眾本來就不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面對金融體系可預見的功能失靈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後果,現在他們卻被再次要求買單。而且這不像股票持有者那樣以票麵價值支付,而是以他們日常賴以生活的硬通貨來支付。
三、西方國家思想界對馬克思主義反思的著力點及發展趨勢
1. 西方國家思想界反思的著力點。儘管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使得西方國家思想界出現了一些重視和肯定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動向,但其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及方法還有重大甚至本質的差別。
西方學者一般從異化和人性的角度來肯定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這也是西方學者近50年來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一個基本的方面。美國著名學者丹尼爾·貝爾在1979年發表的《當代西方社會科學》一書中指出,20世紀「60年代和以後在論述馬克思學說的一些重要著作中,都把異化這個術語看作是馬克思思想的中心概念。法國天主教作家讓·伊夫·卡爾維茲神父的巨著《卡爾·馬克思的思想》是一部600頁的書,其中把異化概念當作探討馬克思全部著作的主題。」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的學者依然把異化和人性當作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危機看作是人性與貪婪的結果。曾歷任高盛公司職員、投資銀行家的日本學者神谷秀樹2008年在金融危機後出版《貪婪的資本主義華爾街的自我毀滅》一書,書中揭露美國投資銀行家的道德準則是「今天賺到的給我,明天賠掉的歸你」。本書在日本單周銷售逾10萬冊,創造日本書業的銷售神話。西方國家的學者用異化和人性來分析資本主義,表面上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但實際上沒有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社會所能接受的。
西方學者還從社會批判理論的角度來肯定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法國的《當代馬克思》2008年下半年號(第44期)刊登題為《馬克思主義者怎樣思考全球替代運動》的文章,對心理學家瑪爾塔·哈內科爾、紐約大學教授亞歷克斯·卡利尼科斯等進行了訪談。瑪爾塔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作了最傑出的最深刻的批判。……因此,我認為馬克思留下來的理論武器能使我們對當前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作出最好的批判。」而亞歷克斯則說:「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批判。」但是,我們也可看到,大多數批評不涉及資本主義的未來問題,或者說,對於他們,並不存在資本主義被超越、被取代的問題,當然也就談不上對於共產主義的認同問題。
2. 西方國家思想界反思的發展趨勢。第一,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社會的復興是歷史的必然。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復興有強大的群眾基礎。2009年4月15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哈羅德·邁耶森的《社會主義開始受美國年輕人青睞》的文章指出,美國拉斯穆森民意調查機構上周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30歲以下的美國人中,37%更喜歡資本主義,33%更喜歡社會主義,30%未作選擇。在所有美國人中,53%更喜歡資本主義,20%更喜歡社會主義,27%未作選擇。很顯然,經歷了這次危機,人們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有了一定的清晰認識,這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的復興。第二,在西方社會中將會產生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特點,敢於和勇於批判資本主義的現實,批判它的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在這種批判中會推進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階級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會推動一些學者從研究馬克思主義走向信仰馬克思主義。例如,英國肯特大學哲學教授肖恩·塞耶斯認為,在當前世界金融危機中,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仍然是有效的,認識到階級仍然是當今資本主義社會中最根本的分化形式是重要的。他還強調說,革命的條件是存在的,一旦時機成熟,革命運動就會爆發。當然,革命運動的爆發離不開共產黨自身的努力。第三,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社會的大規模復興還需要更多的主客觀條件。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所引發的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復興還處於社會情緒的表達,缺乏相應的階級組織、實踐形式和理論思考,不能過於樂觀。因而其在思想界的回聲也還是弱勢的,而對於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量分析仍然是為現行制度和世界秩序進行辯護,只是作了局部的、改良的、技術和操作層面的批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推薦閱讀:
※百億海底撈的最大危機是什麼?| 獨家
※男弱女強婚姻危機:「女強男弱」婚姻如何破除短命「魔咒」?
※如何度過婚姻中的中年危機?
※熱戀期時,你可能忽略了這六種感情危機【圖】
※從柯林頓嫁女看民主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