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樹立正知正見"是修行的首要因素

修行人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成就正果,首先要走一條正確的道路,佛為我們指出了「修行八正道」。修行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第一要素就是「正見」。 在修行八正道中,正見是第一要素。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後面的七道就可能都出偏差。如果沒有正知正見,就不會有正思惟和正語,也不會選擇正業、正命,更不會有正念、正定。在相當多的修行者中,雖然心都很誠,也非常精進,但是,正是由於沒有正知正見,越精進反而離道越遠。因為修行是修心,往往因心中知見的差之毫厘,行之其果則謬之千里。 許多修行人也都想豎立良好的正知正見,但卻不知道什麼是正知正見,更不知道正知正見包括哪些內容。更可悲的是,一些我執我見比較嚴重的修行者,往往把自己的偏知邪見誤認為是正知正見,而且長期按照自己的錯誤知見精進地修下去,結果是越修離道越遠,難怪古大德們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裡所說的「僧道」並非單指出家的僧道,是泛指修行者。 在十幾年的修行道路上,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修行同道,有些人雖有一定的正知正見,但正知正見不牢固,思路不清晰,當遇到正見者所說,認為很有道理,當遇到偏知邪見攻擊正見者時,也認為有道理。反過來卻又認為是正見者做的不對,做的還不夠完美。這種人認為,如果沒有一個人反對正見者,這個正見者才算做得完美。這種人的正見思路不夠清晰,屬於雖有正見,但對理還未真正悟透。偏知邪見的本身就是違背本性的,當然不可能與符合本性的正見者有共同認識。當年釋迦牟尼佛講《大涅槃經》時,一萬二千聽經者中,由於接受不了大乘佛法,當場有五千人退出道場,甚至謗佛謗法。這是因為釋佛講的不對嗎?還是釋佛講的不好呢?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是釋佛做的不完美嗎?還是釋佛人緣不好呢?有這種認識的同道,由於理未通透,又過於執善,在與那些偏知邪見者的接觸中,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時間久了,就慢慢地增長一些偏知偏見,反而對明師和善知識產生了種種疑惑。或者背離明師,嚴重者還會反過來攻擊明師,失去了千載難逢得遇明師的大好良機。實為可悲!可嘆! 為了幫助同道們深入了解正知正見的內容,筆者根據自己所學所悟,將正知正見所包含的內容整理如下,供同道們參考:不二法門,不偏兩邊,謂之正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謂之正見三世因果,貫穿時空,謂之正見本性是空,不住表象,謂之正見不執末稍,回歸本性,謂之正見法無定法,不下定論,謂之正見中道修行,把握平衡,謂之正見同體觀念,忘我無我,謂之正見清靜平等,無分別心,謂之正見一法不見,一法不舍,謂之正見(01)不二法門,不偏兩邊,謂之正見 看待一切事物不偏不倚,不偏於某一邊,謂之正見。 宇宙中雖然一切事物都分陰陽(如:善惡、美醜、高低、順逆、正反、主次、我他、上下、左右、佛魔、曲直、正邪等),但是,從正見的角度講,它們都是一不是二,因為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襯托、相互成就的作用,是陰陽互根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無論你偏在哪一邊都是錯誤的,都是背離大道,背離本性的。 例如:一台戲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他們是相互依存、相互襯托、相互成就、不可分割的作用,而不是誰要消滅誰的敵對關係。那些執著偏於「善」的人,總是憎恨壞人,總想消滅反面人物,而不懂得如果消滅了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也同時不存在了。正面與反面,公與私等都是一不是二。因此,執著一方,敵對另一方的觀點屬於偏知偏見,是違背本性的。 又如:我和他也是一不是二,自私自利者正是偏在了「我」的一邊,才執著我見和私利,而不顧他人和眾生之利。由於這種偏知邪見是違背宇宙規律的,因此,這種我執我見較重者,卻被規律拋入了餓鬼道和地獄道。公與私也是如此,如果消滅了私有制,公有制也同樣立不起來。世界上的二十多個社會主義國家,不正是由於消滅了私有制而無法發展下去的嗎?而我國正是因鄧小平英明地恢復了私有制,公私並存,才使我國平衡地發展起來了嗎? 因此,我們看待一切事物,不可產生對立的觀點,應樹立一體互根的觀點,這才是正知正見。佛法就是「不二法門」,如果你還有二法的觀點,就不是佛法,就屬於偏見,如果執著一方而去攻擊另一方,則屬於邪見。(02)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謂之正見 一般人在遇到問題或障礙時,往往都是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這種觀念屬於偏見。但他們不知道,一切障礙都源於自心。萬物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各種物體,哪一樣不是由人心裡想出來,然後再造出來的呢?宇宙中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本性的變現,因此,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和障礙,都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應該去查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 例如:有些人今生貧窮,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布施積福;有些人今生慧根較差,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好好修行;你今生找到什麼樣的愛人,也是自己前世所結之緣;每個人來世去哪一道,也是自己今生所造之業和修行的結果;有些人多生多世遇不到佛和佛法,遇不到善知識,是因為自己多生多劫以前謗佛謗法所至。 包括自己所得的各種疾病,也是自心所造。例如:中醫所說的思傷脾、怒傷肝、悲傷肺、恐傷腎、喜傷心,各種結石、腫瘤、癌症都是因生氣所得;腦血栓偏癱都是由思想偏執而得,由於心理偏執一方,因此,所造成的病態也是身體的偏癱;比如感冒發燒,一般人都會找外面的原因,錯誤的認為是受涼了,這仍然是一種偏見,感冒的真實原因是自己心理或身體的不平衡,內里有火,才易感冒,如果說是受涼而引起感冒,大家都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環境,同一種氣溫,為什麼你感冒而別人不感冒?為什麼冬天那麼冷大家都沒有感冒,而有些人夏天那麼熱反而感冒?這難道是外面的原因嗎? 又如:大多數人去某一道埸或去某善知識家,身心都感覺很舒適。但有個別人去這些地方卻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時轉幾圈也找不到門,這種現象仍然是自己的原因,是自己的心理和埸能與整體相差太遠,其陰性生物埸格格不入,有這種現象的人,應該認真查找自己的原因,這種障礙完全是自己的心理與別人相差太遠造成的。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自己的個體性太強,整體觀念太差,業障深重,其心性、光譜、埸能、業力與大眾融不到一起。道埸中的護法神知道這種人進來會不利於這個道埸,因而不讓其入內。 又如:佛法的興衰和毀滅,同樣也是障礙在內不在外,佛早就在經中告誡過我們:「將來佛陀正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是在僧團的腐化與崩潰」。 古聖賢早就教導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正是因為古人早就悟透了「萬法唯心造」的宇宙真相,非常明白「障礙在內不在外」的道理。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諸已,遇到問題和障礙時,都應反觀內照,查找自己的原因,謂之正見。(03)三世因果,貫穿時空,謂之正見 由於人類肉眼的障礙,只能看到現在的事物,只知道有今生,而不知道有前生和後世。宇宙間萬事萬物以及一切生命,都是延著時間坐標軸運行的,時間有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因此,萬事萬物也都有過去、現在和未來。那麼,一切生命也同樣都有過去生、現在生和未來生。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我們認識一切事物,都不應脫離三世因果來看問題,這才是正見。 但是,一般人看問題只看現在,而不知有過去和未來,僅以現在所知所見來判斷事物,肯定是偏面的,這種斷開三世因果來看問題的方法,只看到現在的果,而不知過去的因,因此,所判斷出來的結果也肯定是錯誤的,這就是邏輯學裡的以偏概全,實屬偏知偏見。 例如:今生貧富不均、福禍各異、聰愚相差、慧根有別、因果不同、命運不同,都與前世因果有著密切的關係。有的人今生作惡多端,還很享福。不懂三世因果的人看到這種現象就想不通了,這個人作惡多端為什麼沒有惡報,還這麼享福?這是因為他前世所積之福尚未享完,一但享盡前世所積之福,則會得到應有的果報。如果不明此理,會因此而不再相信因果,甚至會謗佛謗法。不僅仍然處於偏見之中,而且還因謗佛謗法而下墜地獄,得到更慘的果報。 又如:有些人認為自己今生沒有欺騙或欺負過別人,為什麼經常被別人欺騙或欺負?這同樣是前世之因。如不明此理,則會生氣煩惱,又繼續造下業因。如明此理,隨緣還債,無債一身輕,晚還不如早還,何煩之有? 因此,我們認識和處理一切事物,都不能脫離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如果只看今生,就會對現實中的許多現象無法理解。因不理解而想不通,不通則生障礙。這種障礙小則會使自己今生生活中煩惱重重,多生災難,重則障礙你不能出離三界,成就佛果。(04)本性是空,不住表象,謂之正見 世間的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宇宙「真空妙有」的真相,當看到一切事物時,都認為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是真實的,不知道一切事物都是本性變現出來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一直在變化的東西不是真有,你只能用它的作用,而不可能得到它。由於它們都是從本性里變現出來的,而本性是空,因此,空性中所變現出來的東西,當然也具有本性的「空」性,因而它是實不可得的東西。 但是,不明白此理的眾生錯覺地認為,凡是眼睛看到的都是真的,因而執著在這些事物的表象上,總想得到它,甚至貪求它。正因為這種本末倒置的偏見,因此而生出種種煩惱。 例如:現代人只追求表象的享受,而不顧內在的道德修養;社會表象上似乎越來越發達,但絕大多數人卻已經失去了做人的標準;現代科學從表象上看似乎越來越進步,但人類的思想反而離道越來越遠。 又如:吃飯的實質作用是吃飽肚子為了生存,而現代人是講求表象的色、香、味,放入許多添加劑,整天在吃拉圾食品,現代人大多數的病都是吃出來的。古人早就知道「病從口入」之理。 又如:許多修行人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開悟沒有,修行的如何?而是從表象上看,是否是出家人?是否有名氣?是否有很大的神通?是否有很多人崇拜追隨他?相貌是否象佛?有沒有佛的三十二象、八十種好?講經說法是否合自己的意?等等,往往就是因為追求這些表象而失去真正善知識指導的機緣,有許多人因此而有緣無份。如果存有這種偏知偏見,不僅是錯過善知識的問題,還很有可能招引來惡知識或惡友,因而斷掉自己的慧命。 又如:有很多修行人執著名字相,有許多基督教徒只認主「耶酥」這個名,主耶酥實際上也一直在世間度眾生,象觀音菩薩一樣,已無數次地來世間普度眾生,大悲咒里八十四個名字,都是觀音菩薩多世在各道度眾生時的名字。耶酥也是如此,但每次來的時侯都不會再叫耶酥這個名字,換個名字就不認識主耶酥了,說明還沒有悟透聖經的真諦,而被「名字相」所障。 又如:許多虔誠的佛教徒不懂得什麼是「外道」,只要一聽說「氣功」二字,就攻擊對方是外道。對氣功、道家的修鍊有偏見,甚至對密宗也有偏見。其實每個人都離不開外道,因為內外本來就是一。佛在《大涅槃經》中說:「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在外道中斷煩惱,調伏其心,教化眾生,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內道,何以故?菩薩雖於無量劫中修習外道,若離內道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內道,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名內外,是名中道。」其實,內道和外道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我們每一個修行者時時刻刻都處在外道中,正是在外道中修心才是內道。內和外本來就是一不是二。你每天吃飯、穿衣、生活、工作等等,不都是外道嗎?修行者不正是在這些外道中修內道工夫嗎?不正是在這些日常生活的所謂外道中修心嗎?如果離開這些外道,你的心在什麼地方修呢? 許多修行人都恨魔、怕魔,如果離開了魔,又怎麼談得上修佛呢?外道的作用就是為了成就內道,魔的作用正是為了成就佛。因此,那些執著表象的人根本沒有搞明白外道和內道的關係,就攻擊這個是外道,那個是外道,實屬只看錶象,不知本性。只看錶象別人是在練氣功,你怎麼知道別人不是通過練氣功法門同時又在修心呢?只看到表象就去攻擊別人,正是因為自己心中常生外道之念,在攻擊外道的同時,自己也失去了內道,(因為攻擊別人時已經失去了清靜心的修持)不是偏見又是什麼呢?當年釋佛在世時,許多外道修至很高的層次,當他們皈依佛的時侯,有些當埸剔度,當埸就證到羅漢果位,還有一些本來就是羅漢或菩薩,是為了度化外道眾生,特意進入外道之中,長期以修外道為表象,實修內道。如果你去盲目地攻擊他們,自己肯定是要下地獄的。真正明白道理的修行人是不生分別心的,更不會只看錶象就盲目地去說三道四,攻擊他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總挑別人錯,即非真修者。 又如:絕大多數人都執著在順境、好事、利已這些表象上,遇到順境、好事、利已就高興,反之就生氣煩惱。其實,從陰陽互根的角度來講,順境的另一面肯定是逆境;好事的另一面肯定是壞事;利已的另一面肯定是害已;福的另一面肯定是禍。當你划船順水行舟時,心裡很高興,但有順必有逆,當你逆水回來時,你心裡又會不高興。是自己的心在隨著順逆二境而動念。這個順逆二境本來是不存在的,是你自己分別出順逆二境,把對自己有利的分別為順境,把對自己不利的分別為逆境,然後又分別出順好逆不好,才有了高興和煩惱。這正是執著表象所產生的偏見而造成的後果。(05)不執末稍,回歸本性,謂之正見 我們認識事物,研究佛法,應該從理上下工夫,理通法自明。所謂「一經通,經經通;一法明,法法明。」但是,不明此理的人,總是在末梢上下工夫。一個一個地去研究事物,不僅費工費時,而且由於偏見在末稍上,因此,越研究越糊塗,結果發現各種事物之間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偏於末而失於本的後果。 例如:觀察了解一棵大樹,如果爬到樹梢上,道路越來越窄,而且觀察每一個枝葉都不一樣,不僅研究不清,而且會因相互不同而矛盾。如果退到粗枝上、樹桿上,一切都看明白了。處理事物如同放倒一棵大樹,如果執著末梢,就等於爬上大樹一枝一枝地去剪,既費力又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永遠也難放倒這棵大樹。聰明人就會從根部下手,鋸斷根部,就會很容易地放倒這棵大樹。 例如:學習佛法的目的首先是要開智慧,如果把時間和工夫都用在對佛法的逐條研究上,則會斷章取義,越研究越糊塗。宇宙間萬事萬物是無量的,如果一個一個地去研究,是永遠也研究不完的,而且每一個事物的表象和作用都不一樣,怎麼可能完全明白呢?如果回到本性上,找到他們的共同之處,則對一切事迎刃而解,一通百通。而古大德早就告誡我們:「定能生慧」。定就是回到「一」上,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修行者是研究佛法而開悟的,因為真智慧既不是想出來的,也不是研究出來的,真智慧是每個人本身就具有的。是在入定中,使陽性大腦受到抑制,本性中的無量智慧才能自然顯現。如果停留在偏見的末稍上去研究佛法,不僅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而且永遠也不會使真智慧得到顯現。 又如:現在世界上,人們不知道為什麼,莊稼和各種植物生蟲越來越多,只是一味地噴撒農藥,結果只是起到暫時的作用,不僅不解決根本問題,反而使各種蟲害越來越嚴重。按照自然常識,蟲子的天敵主要是各種鳥類,而鳥類生存的基本環境是森林。人類為了貪圖近利而大面積砍伐森林,破壞了鳥類生存的基本環境,鳥類大量減少,使繁殖很快的蟲子失去了控制它的天敵。人類在盲目地噴撒農藥時,身中劇毒死後的蟲子又被鳥類吃掉,鳥類又二次中毒身亡。如此惡性循環使蟲害越演越烈。這正是人類處理問題執著末梢而失去根本的結果。 又如:人們的大多數疾病都是由於自己心理不健康而引發的,那麼,要想從根本上治療疾病,應該首先從解決心理問題下手。但是,由於人們執著於本末倒置的偏見,捨本逐末,只知用吃藥打針來處理,由於西藥的負作用非常大,在治病的同時又傷害了其它內臟,又製造了其它疾病。另外,由於心理這個根本病因並沒有解決,還在繼續造病,因而加重病情,在不斷更換和增加藥量的過程中,使人體病情產生了惡性循環。 人們如果悟透了末梢與本性的關係,回歸到本性上來認識和處理問題才是正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和處理好一切事物。從修行的角度也是如此。 又如: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為萬法唯心造。包括我們的正報和依報都是自心所造,所以修行要從心上修才是根本。法雖然可以幫助我們修行,但萬法都是本性的變現,是末而非本。因此,修行人不可執著在法上,應明白「諸法空相」,修心為本。這樣在修行上才能把握好本與末的關係,樹立了這種正知正見,才能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06)法無定法,不下定論,謂之正見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變化,除本性外,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事物,古人早就知道「天下事,法無定法,非法即法。」因此,對一切事物不能妄下斷語和定論。如果妄下定論,必然落入錯誤的論斷。 例如:種子就不一定永遠是種子,有緣即發芽,此時稱芽,而不叫種子;芽也不可能永遠是芽,芽又會長成小樹,小樹又可能會長成大樹。但不能說「小樹一定會長成大樹」。為什麼呢?在它的生長過程中,如果遇到意外之緣,如風折、人砍、蟲災、乾旱、洪水、火災、車壓等,它就不可能長成大樹。因此,「小樹一定能長成大樹」的定論,就是錯誤的定論。 又如:有人常說「天上的神仙好,可以長生不老」。這同樣是一種錯誤的定論。天界雖然比人間享受,生活的時間也非常長,但是,享受的時間再長,八萬大劫之後還得下來。因此,神仙也不可能永久地享受。有詩為證:「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至非非想,不如西天歸去來。」 又如:釋佛在世時,一老人要求出家,佛弟子(羅漢層次)用天眼看他八萬大劫以內沒有修過佛法,說他沒有善根,不同意收他出家。佛出去應供回來的路上遇見此人,同意他出家修行,佛弟子不解其意。佛說:「他雖然八萬大劫以內未修過佛法,但他八萬大劫以前修過佛法,故而收他為徒,許他出家」。即使是羅漢層次,即使是能看八萬大劫那麼久遠的事,如妄下斷語,仍然出錯,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呢? 又如:我們對一些人的行為、思想、修行現狀等,都不可產生固定不變的看法。每個人也都在不停地變化,向道的方向或向背道的方向變化都是暫時的,有時間性的。今生是人,來世即使是下地獄,多劫以後又出來了,無量劫以後又可能修成佛果。佛在講經時,其中專門有一品為菩提達多(佛在世時專門與佛作對,多次謀害釋佛,來世必下地獄)授記,說他無量劫之後必定成佛。 又如:多數修行者都執著善,認為「善好,惡不好。」不知一切萬事萬法都是佛性的變現。佛在《大涅槃經》中說:「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由此可見,執著於善的修行者還不懂得什麼是佛性,而妄加攻擊和排斥,雖然心誠向善,但就因為執著善,自心的另一面肯定是惡,因而造下惡業,結果又下了地獄,真是可悲!可嘆!可憐! 又如:人們平時常說「十五的月亮圓,初一的月亮不圓」。這同樣是錯誤的定論。其實,月亮始終都是圓的,而不是時圓時不圓,由於人們視覺上的錯誤,把自己的錯覺誤認為是正確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的這類錯誤特別多,往往都是錯在過於自信,認為「眼見為實」,因而造成許多錯誤的論斷。 又如:許多修行人都認為,善知識和有修養的高僧大德,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是和和氣氣,從來不會發脾氣。如果遇到批評你,或有時對你發脾氣,就認為他修得不好,不是善知識或大德。佛在《大涅槃經》中說:「第一真實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種善調御故。何等為三?一者畢竟軟語,二者畢竟呵責,三者軟語呵責。以是義故,菩薩諸佛即是真實善知識也。」真正的善知識在普度眾生時,也同樣是法無定法,根據不同慧根,不同層次的眾生,來選擇不同的教導方法。如果你按照自己的偏見,在自己的心中先預定出某一種標準,則會與真正的善知識擦肩而過,有緣無份。因此,我們在認識和處理事物時,不可妄下定論,以免落入偏知偏見中。(07)中道修行,把握平衡,謂之正見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雖分陰陽,但陰陽不分好壞,陰陽是一不是二。陰陽之間的作用就是為了起到相互平衡的作用,無論偏左偏右都會使事物失去平衡,導致物極必反而失敗。只有平衡才能生存、發展和長久。那麼,如何才能保持事物的平衡呢?只有把握中道,不偏不倚,才能保持事物的平衡。我們要解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個「通」與「不通」的問題。辦事情時,路子打通了,事情就辦成了,路子不通,就被障礙給擋住了;身體不通就會有病,通了就沒病,正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修行也是如此,只有中道修行才能達到平衡,才能在捷徑中通達佛道。因此,把握一切事物平衡,都是一個調節「中度」的問題。 例如:人們都認為細菌很可怕,但是,我們的身體如果沒有細菌,就沒有任何抵抗力,就無法生存下去,難道細菌壞嗎?我們平時打的防疫針,不都是細菌嗎?相反,細菌如果過多,又會危害人類的身體。有些特別執著「衛生」的人,反而體質特別虛弱,這正是缺少細菌而無抵抗力的原故。因此,要想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對待小小的細菌方面,也存在一個保持中度的問題。 又如:人類和動物首要的大事就是吃,但是,人們的疾病大多數都是吃出來的,正是因為吃得過多、過細、過好。吃得過多不消化,形成宿食、宿便,積累毒素而生病。尤其是小孩的疾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吃出來的病。這裡同樣是一個把握中度的問題。 又如:社會上大多數不修行的人,幾乎都偏在執著「有」的一邊;而許多修行人由於沒有樹立正知正見,往往又偏在「空」的一邊。在修行過程中也是如此,有些人只修定力,不看經悟道,結果是定多慧少,定慧失衡,即使將來修到很高的層次,充其量修成天魔。有些人是慧多定少,或是只修慧不修定,只會夸夸其談,而不實證實修,結果成為狂慧而傲慢。因此,在修行的全過程中,無論是修至哪一個階段,都要中道修行,把握好平衡,方能少走彎路,早登彼岸。(08)同體觀念,忘我無我,謂之正見 宇宙是一個整體,宇宙間的一切生命和萬事萬物都是這個整體中的一分子。因此,認識和處理一切事物,越是從整體的觀念出發,則越靠近道,故屬於正知正見。相反,越是自私自利,個性越強,或是只從小團體的利益出發,則是背道的偏見。 我們的人體相當於一個小宇宙,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相當於眾生,你能說哪一個細胞不是你自已?哪一個臟腑不是你自己?每一個細胞都是整體的一分子,你能說哪個細胞好,哪個細胞不好嗎?如果團體之間,個體之間都是站在自我的利益上,分出有他有我,都只顧私利,胃不為這個整體消化,心不為這個整體供血,腳不為這個整體走路,手不為這個整體工作,試想,這個整體能生存下去嗎?在人的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在無私忘我地工作,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佛性,就是沒有自我,都是在為這個整體無私地付出,只有保證這個整體的生存,所有的細胞和臟腑才能生存下去。因此,為整體就等於為自己。相反,只顧自己則破壞了整體,同時也等於在毀滅自己。我們人類也正是如此,總是以我為中心,為得近利而破壞自然,破壞了生態平衡,當溫室效應發生的時侯,毀滅的不僅是人類,而是毀滅這個整體中的一切眾生。 例如:當一個人該死的時候,也並不是全身有病而死,只是某一個局部的疾病就會造成一個人的死亡。我們人類雖然只是宇宙中的一個生命物種,但是,我們人類破壞自然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卻影響到包括天界的各個維層。因此,眾生是一個法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佛菩薩正是悟透了這一真理,才能使平等心、大慈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這種平等慈悲之心,不是可以學來的,是悟道後真智慧的自然流露。 例如:社會上有些人,執著自我,什麼都認為是自己對,別人不對,經常和別人爭執,爭來爭去爭到了什麼呢?別人都不再理睬他,他反而失去了這個整體的關愛。 又如:有某些信仰的宗教徒,由於不懂此理,經常自贊毀它,說自己信仰的宗教好,別的宗教都不好。有些門派站在小團體的角度說:「學我的就不能學他的。」這種分別心產生的分裂主義思想,實際上是在自己攻擊自己,自己毀滅自己,卻還糊塗地認為自己是在堅持真理。 這些人不懂得,宇宙中的一切眾生,個體性越強,造業也越重,來世形成的生命層次也越低。相反,整體性越強,越是無私忘我者,越靠近宇宙這個整體,其來世的生命層次也越高。因此,修行人常說:「捨去小我得大我,捨去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恆我。」當你修到忘我無我的境界時,你就進入了「道」,道是永恆的,你在道中也同時得到了永恆。(09)清靜平等,無分別心,謂之正見 從本性的角度講,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但一般人只看事物的表象不同,因而生出種種分別。如果沿著分別心的偏見走下去,自己就會製造出種種煩惱的程序:分別——執著——撿擇——取捨——計較得失——煩惱——造業——病、災——生命層次下旋。如果延著平等無分別心的道路走,其結果完全相反:平等心——無分別——無執著——無撿擇——無取捨——無得失——無煩惱——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真空妙用——大超脫——大自在——生命層次上旋。從這兩個簡明的程序不難看出,哪一個才是我們應該走的正見之路。 例如:鍋、碗、瓢、勺,表象上雖千差萬別,但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它們是完全平等的。又如:米飯、麵條、饅頭、餃子,雖然表象和味道各不相同,但也都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一般有分別心的人會說「餃子好吃」,如果讓你在一個月中,天天頓頓吃餃子,你還會說餃子好吃嗎?因此說,它們都有不可少的作用,沒有高低好壞之分。那些所謂的好與不好都是你自己心理分別出來的。 又如:小學、中學、大學也是平等無差別的,但一般人可能會說「當然是大學好」。如果沒有小學、中學,你又怎麼可能一步進入大學呢?當你上了大學的時侯,你能攻擊小學、中學不好嗎?你能說小學、中學上錯了嗎?即使是語文、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等各個學科,也同樣是平等無差別的,因為它們都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 又如:佛、道、醫、儒、基督、天主、伊斯蘭、氣功、武術等各門各宗,同樣是平等無差別的,只是為適應眾生不同之緣而生出萬法。如果只有佛教,只能度與佛有緣之人,那麼與佛無緣或今生與佛無緣者則失去了修學和向善的機會。如果只有基督教,只能度與基督有緣之人,那麼與基督無緣之人就不能得度。又怎能談得上普度眾生呢?即使是佛教內部也是如此,無論是凈土宗、密宗、禪宗、天台宗各個教派,也沒有誰高誰低,誰好誰不好的問題,皆是因緣生法,殊途同歸,法無高下,平等無別。 但是,由於許多人不懂得這些道理,總是以分別心來看待事物,非要分別個我好你不好,然後去攻擊或排斥另一方,這就是偏知偏見。由於偏知偏見,使自己心不清靜,又因攻擊或排斥另一方而造業,增長為邪見,雖也修行精進,但越精進反而離道越遠,結果是仍在六道里轉來轉去,因此,分別心、不平等心屬於偏知偏見。「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修行是在修自己,而不是修別人。「不見世間過」,不是世間人有過我不說,而是世間人本來就無過,你認為世間人有過,這個「過」是你自己心裡分別出來的,是你心裡分別、不平等的偏見所產生的。 以上所說的不分別,只是一種相對本性而言的不分別,是要求我們不生那種有好壞、是非、對錯、善惡之分別心,但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為了生存的需要,又離不開各種分別,比如讓你去商店買東西,你必須分別出你要買的東西;比如上衛生間,你就必須分別出男和女。不分別中又有分別,但這種分別的作用是為了正常的生活和生存,這種分別是不會產生煩惱的。 從另一方面講,當你開悟之後,要想修成佛果,也同樣需要分別,但這種分別與所謂的「分別心」又有完全不同的作用。這種分別稱「分別智」,是在開悟之後有了「根本智」的前提下,才能生出「分別智」。根本智是悟透了本性,有了最究竟最根本的智慧。分別智是在根本智的基礎上,以本性為參照標準,來分別判斷事物是否符合本性。有了分別智,才能使你在修行道路上不迷失方向,快速地回歸本性。 因此,分別與不分別也是一不是二,它們有著很微妙的辯證關係,只是作用不同而已。切不可偏之一方,或死搬硬套,前面所謂的「分別心」,有這種分別心,是站在個人自私的角度上,是從末梢的角度來分別,會使人產生煩惱,使生命層次下旋;而「分別智」是站在宇宙整體的角度,其作用是讓你以本性為參照標準進行修行和處理事物,不會產生各種煩惱,並使生命層次上旋。表象上雖都是分別,但其作用和結果卻截然不同。因此,分別與不分別也是一體兩面的辯證關係,這就是佛法「不二法門」的深層內涵。(10)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謂之正見 如能把前面這些道理深解悟透,明白了本性是空,一切法都是從空性里變現出來的,既然本性是空,那麼一切法也都具有本性的特徵,也必然是空。因此,《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的正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當我們看到一切事物時,應當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對一切法都不執著,故稱「一法不見」。同時,正因為一法不見而無取,無取當然也無舍。一切法的作用都是平等的,對一切法都不執著的前提下,又都不排斥,需要用哪一法就順其自然地用哪一法,這就是「一法不舍」。如果你心中還有好與不好之分別,就會在執著「好」的同時而捨棄「壞」的,那麼,被捨棄的這一法,其作用你就不能用,這就是自設障礙,有障礙就不自在。 例如:殺人也是一法,一般人都會說殺人不好,如果捨棄這一法,該槍斃犯人的時侯誰來執行?抗日戰爭時誰來拿起槍去消滅日本鬼子?在這裡,殺人的作用是為了保護更多的人。因此,殺人這一法也不能舍。 又如:中醫、西醫、特醫、民間醫方等都可以治病,但各有所長,又各存所短。西醫的特長是來的快,但治表不治本,負作用較大;中醫治病的負作用小,雖然治本,但見效較慢;特醫是從陰性角度入手,層次雖較高,但又不易被現代人接受和普及;民間土方雖不能登大雅之堂,但俗話說:「偏方治大病」。省時、省錢、方便;特醫是從陰性的角度來處理疾病,因為陰性是超光速的,因此它的療效更快,但因首先需要有特異功能(神通),它的短處是不易普及。西醫是從陽性入手,特醫是從陰性入手,中醫是從界於陰陽之間入手。只有這三種醫學結合在一起,這個世界才能稱為「有了完整的醫學體系」,才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隨時採用最適當的療法。如果你有分別心,排斥其中的某一種方法,該用這一法的時候,就會因自設障礙而不能得到最佳的療效。 又如: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無差別。根據每個人的慧根不同,以及某一階段修到不同的層次,遇到不同的問題,給不同的法,這正是大菩薩所修的智慧,修恆順眾生的必經之路。比如:遇到不識字的,或工作特別忙的修行者,就教他持念一句佛號;對於識字的,就可以根據他的慧根層次,叫他讀某部經;工作不太忙有時間的,除了念佛、誦經以外,還可以教他打坐修定;對於業障較重的,可以教他念金剛薩垛咒或《地藏經》等,也可以叫他多去放生,先以此法來消業障;有病的還可以教他一些治病方法;定多慧少的失衡者,教他多看經悟理;慧多定少者,教他多修定力,戒驕戒躁;-------總之,根據修行者不同的慧根及修行情況,給各種不同的法,而不是自己證悟到什麼層次,給所有的人都教同一層次的法,那就不是恆順眾生,而是執著一法,有法可見,必然也有法可舍。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修行者,要想少走彎路,合道而行,都應該樹立這些正知正見。特別是修行人,修行的本身就是改正自己的偏知偏見,逐步樹立正知正見,有了正知正見,才算剛剛開始進入正修階段。當你真正悟透和掌握了這些正知正見時,你的修行也就步入了正軌,可能會使你的成佛得道提前多生多劫,這正是樹立正知正見的重要性,因此,樹立正知正見是修行的首要因素。
推薦閱讀:

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凈土法門法語:沒有一個不成佛
念佛成佛的原理
我最害怕的就是懺悔,每次想到懺悔就害怕的不行。這樣要怎麼辦?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問答錄

TAG:修行 | 因素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