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心理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這意味著你既可以勇敢地說「不」,也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別人的拒絕。

作者:楊嘉玲,選自新書《心理界限》

一、情商高的人,懂得以正確的方式建立「心理界限」

周末的時候,我在網上點了一個上門美甲服務。

雖然指甲做得很好看,但是我一點都不開心,甚至有一種受了「精神虐待」的氣憤感。

原因是美甲大姐剛來,就開始了查戶口式的「盤問」,到最後甚至上演了「逼婚」與「催生」。

大體的對話是這樣的:

姑娘,今年多大了呀?

快30了。

老公幹什麼的?孩子幾歲了?

沒結婚呢。

說到這,大姐好像更是來了興緻,搬出「過來人」的身份說個不停:

那你可要抓緊呀!女人越老越不值錢!(……此處省略20分鐘)生不出來孩子一輩子幸福都沒了,別把自己耽誤下了!

一開始我默不作聲,想著不和她一般見識。

但大姐沒完沒了,越說越起勁,又開始問我的工作收入存款等情況。

我實在聽得心煩,忍無可忍,說:「你要再說下去,我就投訴你!」

我也知道大姐是為了跟我套套近乎,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不說話確實也挺尷尬的,但我憑什麼要把我的隱私與一個陌生人說呢?

  • 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對這種界限的微妙之處準確拿捏、充分考慮對方感受,讓彼此舒服的人。

  •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類似的體驗,比如很多年沒聯繫的人通知你TA要結婚了被索要份子錢;

    被父母親戚的「過度關心」弄得好像自己什麼都不對,「不懂如何活」似的;

    不太熟的人過來跟你借錢;

    工作上好多不屬於你的事因為你的「隨和」而找上你,但是出了問題居然還是你的錯,吃力不討好;

    想要多一些個人的空間隱私,卻被親近的人指責是自私、不愛……

    自己明明是如此合群、隨和且任勞任怨的人,理應獲得大家的肯定與認同,但是好心不一定有好報。

    有時候,對方反而會看準你這種超乎常人的「彈性」與「配合度」,要你做出一些遊走於灰色地帶的事情,像是幫忙打卡、私賬公報、徇私放水,可是當事情不如預期時,又都把責任怪罪到你身上,讓你備感委屈。

    不免會想是不是真的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才能明哲保身呢?

    ——懂得以正確的方式建立「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這意味著你既可以勇敢地說「不」,也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別人的拒絕。

    「界限」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身體上的,二是心理上的。

    身體層面的界限,主要是指私人空間及接觸。

    心理層面的界限,指在想法和觀念等方面獨立於他人。

    良好的「心理界限」能夠保護你的自尊,和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

    那些生活中我們羨慕不已,稱之為高情商的人,無一不是在身體和心理層面都懂得尊重對方界限的人。

    小到在你說話的時候不會打斷你,大到尊重你的意願,不站在道德的高度隨意點評你的行為,更不在你面前議論你在意的人的好壞。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最容易踏入別人界限的,是「自戀型人格」的人。

    因為他們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應該享受特殊的待遇。

    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自我的外延無限大,大到早已侵犯到被人的邊界而不自知。

  • 所謂情商高,無非是願意放低自己,去理解和感受身邊人的處境和所想,尊重而不去隨意逼迫、侵犯對方。

  • 二、有「界限」的關係,才是真正的親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界限沒有親密,是關係疏離;有親密沒有界限,是關係糾纏。

    沒有人可以掌控任何人,除非當事人自己願意。

    在東方的家庭中,爸媽的權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孩子被訓誡要聽父母的話,才是乖巧、孝順的,如果不是這樣就會被否定、貶抑,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無法產生正面的自我認同。

    因此,很多孩子即使長大成人,對自己的認識依舊非常模糊。

    腦子裡只裝滿了父母或社會的期待與要求,當醫生、做老師、結婚生子……習慣「聽話照做」。

    這樣的模式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相反地會被強化。

    變成在家裡聽父母的話,出了社會之後,便把思考和判斷的責任轉移到另一個權威者身上,比如老闆、主管,習慣等候指令才開始動作,害怕多做多錯。

    他們無法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對於衝突有很深的恐懼。

    那麼,如何迎接真正成長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帶著「心理界限」去親密呢?

    1、把別人的問題還給別人,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

    當很多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來自原生家庭,先會覺得遺憾而傷心,然後才能有尋求改變的願望。

    不管你是想改變你親近的人,還是其他的關係,你很可能都不會有收穫,因為這樣是你在試圖控制關係。

    想要在親密關係有舒適的「界限感」,第一步需要你放開對關係的控制,把他人的問題還給對方。

    比如你期待我是什麼樣,我不要求你改變你的想法,但我有權不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希望通過改變別人,讓別人來理解自己,這並不是在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而是讓自己的問題合理化,避免進一步去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2、你要先是自己,再是別人的某某

    心理學中的「自我分化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股原始的力量,其中一個是自我化力量,會促使我們與他人分離,展現出自己的獨特性;另一個是親密性的力量,又會促使我們與他人保持親密的聯結。

    界限清楚的人,可以自由地調配「自主」與「親密」兩種特質,依據不同的狀況,呈現不同的反應。

    就好比,許多一直都活在融合式親密中的人,生活是非常壓抑和痛苦的,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可能一直有一個強烈的聲音要活出自我。

    控制情緒涉入的量,才能保持心理界限的完整。

    比如習慣所有要求都答應,你就得花費許多力氣去適應周遭的期望,且長久過度委屈的情況下,終有一天受不了,反作用力會讓一個人做出極為殘酷的事。

    相反地,完全不與人接觸,不關心外在的事物,感覺好像比較省事,可是離群索居久了,情感刺激也會大幅減少,生活會變成一潭死水、索然無味,失去對生命的盼望。

    當然,成功地建立「心理界限」,會面臨很多次的失敗,但是會通過這些失敗帶來的經驗挖掘,持續不斷地提升自我意識,直到找到並適應自己在關係里新的位置。

  • 當你開始啟動自己的思考,正視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僥倖以為一段關係可以完美地拯救你,你才能真正踏上這條自我重建之路。

  • 最後,送你一個「調整內在語言」的小練習:

    你可曾發現,即使沒有人跟我們說話,我們內心裡仍舊有許多小聲音,不停地轟炸我們的腦袋。

    像是「這樣做是不是不好」、「會不會失敗」,如此等等?

    比起聽得到的話,這些沒有說出口的言語,對我們的影響反而更為強大。

    我們可以這樣試著改變,例如:

    我「應該」要回家陪媽媽吃飯。→我「選擇」回家陪媽媽吃飯。

    媽媽一個人很孤單,我「必須」帶她出門走走。→媽媽一個人很孤單,我「選擇」帶她出門走走。

    媽媽沒有我,「一定」會很可憐。→媽媽沒有我,我「選擇」覺得她是可憐的。

    通過語詞的置換,你會發現自己少了一種被壓迫感,不再是不得不做某些事情。

    推薦閱讀:

    德報:德國歡迎「最重要」中國客人
    你對某重要環節的信心是會恢復滴。(周運)克里斯汀每周星座運勢5.6
    婚禮上的重要人物
    一見鍾情只需7秒 | 顏值在一段關係中到底有多重要
    男生長相到底有多重要?

    TAG:生活 | 界限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