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讓人散亂,是否應一心修行?——請問,索達吉堪布

慈善是老闆、明星的事,你一個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為什麼也如此重視?

索達吉堪布:慈善的內容比較廣,不一定只是富翁、明星的事。慈善本身的意義是做善事,佛教的基本理念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既然不信佛教的人都能做善事、幫助眾生,我們佛教徒為什麼不能?

世間上有些善行非常感人。以前我研究有關慈善的問題時,看到一個普通醫生,她是大學文憑,本打算在苗族那裡辦診所來維生,後來看到當地的人非常苦,她不但沒有賺錢,反而把錢全部用來幫助別人,甚至結婚時丈夫給她的戒指也賣了。這些人是不信佛教的,都有這麼強的利他心,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更應該付出自己。

所謂的菩提心,實際上就是付出。沒有付出的話,不叫真正的愛。

現在有些名人做善事,也許是錢實在沒辦法處理,人們都說慈善好,他就去做一些;也許是想通過做慈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有一些隱藏的目的。而我們大乘修行人,最好不要有任何自私自利,應該以純潔的心無條件幫助眾生。

所以,慈善不但佛教徒可以做,而且應該去做。

發 問


作為初學者,慈善會讓自己散亂,在慈善和修行之間,應該選擇哪一者?假如自己先成就,就算獲得的是阿羅漢果,那時候再利益眾生,能力會不會更大一些?

索達吉堪布:若有把握即生成就,依靠禪定神通來度化眾生,那也可以。但以我現在的狀況來看,馬上獲得神通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應發心先做一些慈善。

至於小乘的阿羅漢果,恐怕度眾生的能力不是很強。《中觀寶鬘論釋》講了一個比喻:如意寶雖放在骯髒的糞坑裡,但它的價值仍非常昂貴;假的珠寶雖放在無量宮殿中,也無有絲毫價值。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即使毀壞戒律,也會發出利他的光芒,跟如意寶沒有差別;如果自私自利地修行,即使得到阿羅漢果,也是一種假的成就,跟假寶沒有兩樣。所以,與菩提心的利益比起來,作為初學者,應該明白如何選擇。

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是否會因此而散亂,需要觀察自己的境界。假如是上等修行人,那可以先住在森林中,成就後顯示神變度化眾生。倘若無法做到這樣,現在有機會的時候,最好不要錯過。利益眾生的機會是很珍貴的。


推薦閱讀:

你的婚緣是否與事業一樣充滿坎坷?
超出期限作出的行政處罰是否有效
手相看你近期是否會走大運發大財
是否從?

TAG:慈善 | 修行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