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腎的生理學基礎探討
06-04
中醫對腎的認識較廣泛而複雜。主要功能為「腎主水」,「腎藏精」,「腎主命門之火」,「腎主納氣」,「腎主骨」,「腎生骨髓」和「腎開竅於耳」等。現分析如下:一、「腎藏精」,主生殖、生長和發育的理論分析(一)腎藏精的理論基礎分析《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之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六節藏象論》又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藏精之處也」。《素問?金匱真言論》也指出:「藏精於腎」。這都強調了「腎藏精」的作用。中醫非常重視精的作用,強調「精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歷來認為腎含的「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種。什麼是先天之精呢?《靈樞?決氣篇》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之精」。《靈樞?經脈篇》又說:「人始生,先成精」,這明顯表明是生殖之精,對新生命的個體來說是先天之精,是人體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形成的物質基礎。兩神之精相結合形成新的個體一胚胎。男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女性生殖細胞(卵細胞)相結合而形成新個體和新生命的過程,也就是父母遺傳基因相融合的過程,生物學上稱這一過程為「受精」。通過受精過程子代就繼承了親代的遺傳基因,這些基因就是指導和調節子代新個體生長、發育、分化和繁殖的物質基礎。這樣,先天之精(遺傳基因)是代代相傳,它是維持種族延續和物種相對純性的重要保證。大家知道,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是染色體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或者說:DNA是遺傳基因的載體。另外還應指出,DNA不僅存在於生殖細胞中,是胚胎的物質基礎,而且也存在於人體的每個細胞,是人體各類細胞物質代謝、功能活動的指揮中心。它相當於「細胞王國」的「國王」。那麼「後天之精」又是什麼呢?我們認為後天之精應包括來源於飲食物的各種營養物質(糖、脂肪、氨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等)和體內合成的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它們是維持臟腑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同時,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又是相互聯繫和制約的。一方面,先天之精(DNA)對後天之精(核酸、激素、各種酶等)的合成和功能起著指導和調節作用;另一方面,後天之精又是先天之精進行複製和補充的物質基礎。如果後天之精來源不足或先天之精消耗過多,則出現「腎虛精虧」現象。這時不但發生機體衰弱,生命活力低下,而且也發生生育力降低或不孕。由上述可見,腎藏之「精」包括範圍廣,可分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和後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機體內合成的多種活性物質)。它是形成人體的原始物質,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據,因此,先天之精是生身之本,後天之精是養身之源。同時,精也是富有生命力的物質,它在人體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不斷動用、消耗,也不斷進行複製,合成和補充。腎精化生之氣稱為「腎氣」,腎氣對人體的發育、生長、生殖和衰老有密切關係。《素問?上古天真論》對「腎氣」的作用描述較詳細而全面,現轉錄於下,以便分析:「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壯盛。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從上段引文中,可看出「腎氣」,「天癸」,「有子」和形體的發育、衰老四者之間有平行關係,其中核心是「腎氣」,「腎氣」盛實則天癸至,天癸至則女子月經來潮,男子精氣溢滿,故陰陽和而有子。「腎氣平均」則筋骨隆盛,肌肉滿壯,身體盛壯。「腎氣衰」則天癸竭,天癸竭則女子地道不通,男子精少,生殖力消退。根據現代組織生理知識,可以推論,腎氣-天癸-有子,相當於丘腦下部-腺垂體-性腺系統的功能;而腎氣-天癸一身體盛衰,相當於丘腦下部-腺垂體-甲狀腺系統的作用。其中也包括腺垂體的生長激素的作用。丘腦下部既是內分泌系統的較高級中樞,又是植物神經系統的較高級中樞。這樣,通過丘腦下部的作用,使內分泌腺活動同植物神經的功能統一為神經-體液系統的作用。丘腦下部合成和分泌多種激素通過垂體門脈直接調節腺垂體的分泌活動,腺垂體又分泌促性腺激素調節性腺(男子睾丸,女子的卵巢)的功能活動;腺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調節甲狀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時,腺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後者與甲狀腺素都可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下面就此詳細討論之。腎主藏精。腎氣,即腎中所藏之精氣,是腎各項功能的物質基礎。腎陰、腎陽是腎中精氣生理效應的兩個方面。腎陰為一身陰液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養、濡潤作用;腎陽為一身陽氣的根本,溫煦各臟腑組織器官和激發推動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腎陰腎陽相互制約,互相依存,相互為用,既協調腎臟本身陰陽的相對平衡,亦維持其它臟器陰陽的協調。腎陽虛,表現為陽氣不足,全身機能衰退,症見面色光白,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頭眩耳鳴。發白易脫,周身浮腫,陽萎早泄,月經稀少或閉經。腎陰虛,表現為陰虛火旺,症見五心煩熱,咽干口燥,皮膚乾燥,面頰潮紅,失眠多夢,腦暈耳鳴,腰膝酸痛。現代對腎陰腎陽研究較多,多角度探討了腎陽腎陽的實質。(二)腎主生長、發育的理論基礎分析「腎」主機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機體的生長發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生長素是關鍵因素。因此生長素與中醫「腎」的功能有關。生長素是一種具有種族特性的蛋白質,人生長素是一條由191個氨基酸構成的單鏈,氨基酸排列順序已清楚,其分子量為21000。據測定,新生兒含量很高,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這與中醫「腎氣」的盛衰是一致的。生長素的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腺垂體,受下丘腦所分泌的生長素釋放激素和生長素釋放抑制激素的雙重控制,前者促進生長素分泌。後者抑制生長素的分泌,相互協調共同維持生長素水平。睡眠時,血中生長素濃度在深睡一小時左右出現分泌高峰,釋放量明顯多於覺醒時。睡眠時,陰為主時,生長素分泌增多,這與中醫「陰為物質」的理論有相關性。生長素的主要作用有:1、促生長作用:在生長素作用下,肝臟,可能還有腎及肌肉組織產生一種生長素介質,它促進氨基酸進入軟骨組織,加速蛋白質合成,增加酸膠原組織,促進軟骨細胞分裂,軟骨生長,對肌肉與纖維母細胞也可能有類似作用。若腺垂體在幼年時分泌機能不足,身體的發育生長停滯,雖至壯年,但身材矮小,這也是中醫「,腎虛」的癥狀之一。2、對代謝的作用:生長素促進氨基酸,特別是甘氨酸、亮氨酸進入細胞,加強DNA合成,刺激RNA形成,加速蛋白質合成,減少蛋白質分解。生長素促進脂肪分解,使組織脂肪減少,特別是肢體中脂肪減少,遊離脂肪酸增加,脂肪酸進入肝臟,經氧化提供能量,生長素抑製糖的消耗,使能量來源由糖代謝提供向脂肪代謝轉移,有利於機體的生長與修復過程。總上所述,腎藏精,主生殖、生長與發育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多系統功能相關。主要表現在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腺及相應靶器官的功能上,並受到神經、體液和精神因素的影響。我們從上述幾方面探討了它的功能相關性,基本上包括了腎這一功能實質的輪廓。二、「腎主水」的理論基礎分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氣通於腎」。《素問?熱穴論》又說:「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伯岐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益於皮膚,故為肘腫者,聚水而生疾也」。李士材的《內經知要》中指出「腎水主五液,五氣所生之液悉歸於腎」。喻嘉言的《醫門法律》中指出:「腎者胃之關也,腎可開閹,腎氣從陽則開,陽大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以上中醫對腎功能活動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腎與體內水液的代謝有密切關係。腎的泌尿功能是維持人體內環境恆定的重要措施,它是人體內廢水的凈化器。腎主水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專門凈化體內的水分。提取廢物,製成尿液排出體外。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整個過程,有賴於脾的運化,肺的宣發肅降,腎的蒸騰氣化,通過三焦通達全身。代謝後的水液,尿液歸於膀胱,汗液通過呼吸道、皮膚,而排出體外。在整個過程中,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特別是尿液的生成與排泄,起著關鍵作用。失常時或為水腫尿少,或為小便清長、尿多。腎是怎樣進行泌尿活動呢?現代組織學和生理學已證明,腎的主要組織結構是腎單位和集合管系統。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每個腎含有100萬多個腎單位。腎單位的起始端為腎小球,後者由毛細血管球和腎小囊組成。腎小球一極與腎小管相通連,腎小管細長而彎曲,全長又可分為近曲小管、髓袢及遠曲小管三段。遠曲小管末端匯入集合管,後者末端開口於腎小盞。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壁是具有篩孔和濾腔的滲濾裝置,心輸出血量的1/4流入腎內。當腎動脈的血液流過腎毛細血管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約有五分之一的血清都可通過滲濾裝置進入腎球囊內,稱為「原尿」。每天形成原尿約180升之多。原尿從腎球囊流經細長而彎曲的腎小管和集合管時,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99%水和鈉,90%的K+、大部分CI-以及小部分尿素被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重吸收入血液。腎小管和集合管在重吸收凈化水和營養物質外同時還向原尿中分泌或排泄H+,NHl和部分K+。例如氨(NH3)在原尿中佔0.05%,而經過腎小管和集合管後則增加到1.8%。腎小管的排泄作用主要是體內產生的肌酐,對位氨基馬尿酸及某些藥物,如青黴素、慶大黴素和酚紅等。因此,腎的泌尿作用既能以不斷地凈化體內水分,排泄廢物和有害物質,又能夠保留體內必須的營養物質和無機鹽等。故腎的泌尿對體內水鹽代謝、酸鹼平衡等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每天經腎排出體外的水分(終尿)約1000至2000毫升。腎泌尿活動的強弱受著許多因素的調節和影響。如果調節因素髮生變化或腎結構本身發生改變,都明顯地反映在尿量的變化或尿性質(成分)的變化方面。在正常情況下,腎排出尿量和尿質的變化反映著體內正常範圍內的生命代謝活動。如果尿的量和質的變化超出了正常範圍就屬於病理性變化了。中醫所說:「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口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閹,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消」和「腫」是由腎泌尿活動失常而出現的兩種相反的病理現象。所謂「陽太盛」多指功能性病變,如內分泌代謝障礙引起的尿崩症、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以及高血壓、腎小管重吸收功能低下等,每天排尿量增多,都在2500毫升以上,出現「水直下而為消」。所謂「陰太盛」多屬器質性病變,如腎本身的急性腎小球性腎炎、慢性腎炎和腎盂炎、腎結石、腎動脈栓塞或狹窄、腎病綜合症;全身性的休克,心力衰竭,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等,都可出現尿量減少而發生「水不通而為腫」。嚴重時可出現尿中毒,昏迷甚至死亡。由上述可見,中醫所說「腎主水」是指現代解剖生理學上的腎泌尿功能以及影響泌尿功能的神經體液調節因素的作用。神經體液調節因素的失常和腎結構本身的變化都能導致腎泌尿活動的異常。三、「腎主納氣」的理論基礎分析中醫學認為「腎」與肺及血循環系統有密切聯繫,如《靈樞?經脈篇》說:「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咽喉、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這說明腎之「經脈」同主氣之肺和主血脈之心是聯貫在一起的。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和「血」是緊密相關的。腎則統一「氣、血」而主納氣。清代林佩琴的《類證治裁》一書中更具體地提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在臨床上常見到久病或年老之人,由於「久病傷腎」或「年老腎衰」多出現呼多吸少、氣息短促的癥狀,這是由於腎虛而納氣功能不足所致。中醫臨床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的原則是「發時治肺,平時治腎」,即「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從現代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知識來看,腎與肺和血循環有多方面聯繫,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肺及全身的氣體代謝。1、「腎主水」對呼吸及氣體代謝的影響,前面已提到「腎主水」(泌尿功能)是調節體內水鹽代謝,維持內環境相對恆定的重要環節,如腎陰不足,腎氣不固,開闔失節,體內水液瀦溜,引起肺組織水腫,呼吸困難,中醫稱做「水氣迫肺」。《素問?水熱穴論》指出:「故水病,下為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卧者,標本俱病。」又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這說明,「積水」、「水氣迫肺」而喘呼不得卧其根源在於「腎」。這是一方面,而另方面,如果「肺氣不足」、「通調水道」功能減弱,也可造成「腎主水」功能失常,出現全身水腫,呼吸不利,喘咳痰鳴等癥狀。2、腎內分泌功能對氣體代謝的影響:第一,腎組織產生前列腺素E,具有擴張支氣管,增加肺血循環量及速度,有利於肺的氣體交換和組織的氣體代謝。第二、腎球旁細胞分泌腎素,使血液中形成血管緊張素Ⅰ,後者在肺內通過肺毛細血管轉化酶的作用,轉化為生物活性強的血管緊張素Ⅱ,使血壓升高,促進腎小管對鈉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外周血循環量,改善肺及組織中氣體交換過程。第三、腎組織產生的紅細胞生成酶,是調節骨髓內紅細胞生成和成熟的重要因素,它可增加血循環中紅細胞數量,促進肺和組織的氣體運轉。3、腎上腺內分泌激素對氣體代謝亦有一定的作用。前面已提到中醫所說「腎」功能包括現代解剖學上的腎上腺的作用。大家知道,腎上腺皮質激素中,鹽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可直接影響腎的泌尿活動(即腎主水的功能);雄性激素具有促進紅細胞生成,增加血循環中紅細胞數量,雌激素有使組織中水鈉瀦溜作用,這些作用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肺及組織的氣體代謝。腎上腺髓質分泌的腎上腺素,除了促進血循環,有利於肺和組織的氣體代謝過程外,還具有擴張肺支氣管,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增加肺通氣量,改善肺呼吸功能。腎上腺素治療哮喘是一明顯例證。總結上述,可看出腎(包括腎上腺)對人體的肺及組織的氣體代謝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它(或它們)可通過調節水鹽代謝,改善肺及全身的血液循環,促進紅細胞生成,增加肺通氣量等途徑而影響肺內和組織內的氣體代謝。這與中醫所說「腎主納氣」相吻合。四、「腎主骨」和「腎生髓」的理論基礎分析(一)「腎主骨」的理論基礎分析《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腎主骨」。《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素問?六節臟象篇》又說:「腎者……其充在骨」。這些都說明腎與骨有一定聯繫。從現代生理學和病理學知識來看,腎對骨的作用是通過調節體內鈣、磷代謝來實現的。大家知道,骨的重要化學組成成分是鈣與磷結合的無機磷酸鈣。人體內的99%的鈣存在於骨組織中。因此,體內鈣、磷代謝的正常與否可直接影響到骨的正常生長、發育和鈣化(或骨化)過程。中醫在臨證中,常根據「腎主骨」學說,採用補腎原則治療骨折患者和骨發育遲緩幼兒,往往取得滿意的療效。現代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病理生理學證明,腎是調節鈣、磷代謝的重要器官。腎通過調節鈣、磷代謝來影響骨的結構和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式:1、腎的「保鈣排磷」作用。在正常情況下,腎小管在甲狀旁腺素和降鈣素(由甲狀腺的泡旁細胞分泌)調節下,進行鈣的重吸收和排泄磷的作用。保證身內鈣、磷代謝的正常狀態,維持骨組織的正常發育過程,當腎的疾病導致腎小管機能不全時,對鈣的重吸收和排泄磷酸鹽的功能降低,血鈣含量減少。低血鈣刺激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多。甲狀旁腺素具有促進破骨細胞的溶骨活動,引起骨組織脫鈣或骨組織鈣化不全,結果,發生骨質軟化病變。2、腎組織活化維生素D的作用。維生素D(主要是D2和D3)只有經過肝和腎的羥化(活化)作用後,才能發揮正常生理效應。維生素D首先在肝內經羥化酶轉化為25-羥維生素D3,後者經血行到腎內,經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羥化酶轉化而成為1.25-羥維生素D3,又稱1.25-羥鈣化醇或鈣動員激素。後者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增加血鈣含量;使食物中有機鈣和磷轉化為無機鈣和磷,並使鈣、磷結合有利於骨組織的鈣化。另外,1.25-羥鈣化醇還具有促進骺軟骨細胞成熟、退化有利於骨組織的生成;促進成骨細胞積聚磷酸鈣,加速骨組織的鈣化。如果,由於某些原因(先天遺傳或後天疾病)腎組織羥化25-羥維生素D3的功能障礙。1.25-羥鈣化醇生成不足,血鈣含量低下,骨組織的形成和鈣化失常,發生骨質軟化現象。近來有人報道,有一種先天性遺傳軟骨病,即腎內1-羥化酶合成無能。25-羥維生素D3不能轉化為1.25-羥鈣化醇,出現骨的形成和鈣化障礙,這種病給予一般的維生素D治療,毫無效果,故特稱為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另外,慢性腎疾病時,腎組織遭受大量破壞,1.25-羥鈣化醇形成減少,直接和間接地影響骨的鈣化過程,甚使骨組織脫鈣,稱為腎性骨質軟化病。3、腎對甲狀旁腺素的滅活和抑制作用。近代研究證明,甲狀旁腺素在血循環中的半衰期為20分鐘左右,其大部位在腎組織內滅活失效。甲狀旁腺素的作用主要是加強破骨細胞的形成和活動,引起骨質溶解和脫鈣。另一方面,在腎內形成的1.25-羥鈣化醇及其代謝產物具有抑制甲狀旁腺素分泌作用。這樣,腎通過對甲狀旁腺素的滅活和抑制分泌的雙重作用,保證著骨組織的正常鈣化過程,防止骨組織過度脫鈣而軟化。在臨床上常見當腎組織發生嚴重的病理破壞時,甲狀旁腺素的滅活和分泌抑制作用減弱,發生骨組織溶解、脫鈣病變。(二)「腎生髓」的理論基礎分析腎與骨髓的活動也密切相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腎生骨髓」,其附註云:「腎之精氣,生養骨髓」。《素問?平人氣象論》又指出:「腎藏骨髓之氣」。在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現代生理學還不能說明這個問題。近20多年來,不斷研究證明,腎與骨髓的造血活動,特別是對紅細胞的形成過程有重要作用。特別當腎組織缺血、缺氧時,腎內產生一種紅細胞生成素。後來實驗研究又證明,這種紅細胞生成素是在腎毛細血管球的進球小動脈壁中一種變態的平滑肌細胞所合成、分泌。發現當腎缺血、缺氧時,這些細胞中分泌顆粒合成加強,分泌活動增強。紅細胞生成素進入血液中使血漿中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元轉化為有生物活性的促紅細胞生成素。後者具有促進骨髓造血組織增生和分化作用,如促使原血細胞增生分化為原紅細胞;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加快紅細胞的成熟。在臨床上常發現慢性腎炎患者,骨髓造血活動減弱,發生貧血,特稱為「腎性貧血」。近來國內有不少報道,採用中醫的補腎療法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取得較好效果。中醫某些補腎藥物可能具有增強腎內紅細胞生成酶的作用。另外,腎上腺(中醫的腎包括腎上腺)皮質網狀帶分泌的雄性激素也具有促進骨髓中紅細胞生成的作用。總結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中醫學的「腎主骨」和「腎生骨髓」學說,從現代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知識來說是有科學道理的。五、「腎開竅於耳」理論探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主耳,在竅為耳」。《靈樞?五閱五使篇》說:「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篇》又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這都強調腎與耳有密切聯繫。或者說,腎可影響耳的功能。中醫認為腎氣不足,不能通達到耳或腎精虧虛,不能充養於耳,均可引起耳鳴和耳聾。老年人由於腎氣衰而出現聽力下降或失聰。這樣,可看出,腎主耳,主要是對內耳的影響。現代生理學指出,耳是主聽覺,是平衡的重要器官,內耳膜迷路的感覺細胞表面浸漬於內淋巴液中,聽覺和平衡的產生都通過內淋巴的波動,刺激相應的感覺細胞遊離面的纖毛而引起。因此,內耳感覺細胞是藉助於水液(內淋巴)環境實現正常生理活動。當內耳淋巴的產生和排泄障礙時,則必然引起聽覺和平衡覺的失常。腎臟影響耳的功能表現下列幾方面:1、腎主水(泌尿功能)對內耳淋巴液產生和排泄的作用。上面已經提到水液(內耳淋巴液)的波動或流動是引起內耳感覺細胞興奮的最適宜刺激物,同時水液也是傳導聲音的最良介質。內耳淋巴液是人體體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腎上腺皮質所產生的醛固酮對內耳功能有影響。已知腎病可引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分泌增加。醛固酮可調節遠端腎小管對Na+的重吸收和K+的排出增加,從而影響水鹽代謝。近年發現醛固酮可影響內耳功能。可能這就是腎與耳之間聯繫的物質基礎。腎調節體內水鹽代謝功能的變化,必然也影響到內耳淋巴液的代謝。在臨床上常見的膜迷路水腫(美尼爾氏病)的主要變化是內耳的淋巴液的產生與排泄平衡失調,造成迷路積水,刺激內耳感覺細胞,出現發作性耳鳴,耳聾和眩暈。採用利尿藥物治療,往往獲得良好效果。這表明利尿葯也具有促進內耳淋巴液排泄作用。2、腎與內耳在結構和功能上有相似性和有相關性。在對腎主水的分析中已提到,腎單位的毛細血管球以過濾方式產生原尿,後者經腎小管和集合管處理後成為終尿排出。內耳膜迷路的內淋巴是血管外側壁上的血管紋(上皮層內毛細血球網)以分泌方式產生,經膜迷路管運到內淋巴來,後者與硬腦膜下淋巴腔相通而排出。腎中尿液和內耳淋巴液都是單相流動,都是不斷產生和不斷排泄的動態液體。同時它們的產生和排泄都保持一定比例平衡關係。最近有人指出「發現腎臟和內耳中的一些細胞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酶的含量與分布方面有相似的特性」。(林文森等編《中西醫結構治療耳鼻喉口腔科疾病》1981.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第90頁)。因此影響腎功能的某些因素亦可影響內耳的功能。3、腎與耳在病理上有相關性。早在1927年Alport氏首先發現家族性腎炎患者伴有神經性耳聾。後人將這種遺傳缺陷病稱為阿爾波特氏綜合征(Alports syndrome)。此病腎內的主要病理變化類似慢性腎炎或慢性間質性腎盂腎炎,或兩者的混合型,內耳的病理性改變主要是產生內淋巴的血管紋和感受刺激的毛細胞出現變性。關於此病的遺傳機制尚無一致意見。有的是體性顯性遺傳,有的是常染色體性顯性遺傳。有人對家族性腎炎患者進行染色體檢查,發現8例患者中有5例發生染色體異常。也有人提出,家族性腎炎與神經性耳聾可能由同一遺傳基因所決定。以上文獻資料表明,腎與內耳的發生、發育、結構和功能等方面可能有其遺傳基因上的聯繫,並且這種遺傳基因存在於不同染色體(多個基因控制)。如果這種遺傳基因發生突變或異常,則先天性腎炎和先天性神經性耳聾同時出現。另外,1975年出版的Jan langman的《醫用胚胎學》(可見1987年出版的杜炎青中文譯本)指出;耳廓的嚴重異常,常伴有腎的畸形。從上述可看出,腎與耳在種系進化、個體發生、形態結構、生理功能、遺傳基因調節等各方面都有密切關係。因此,中醫所說的「腎開竅於耳」,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六、腎陰,腎陽的理論基礎分析(一)腎陰,腎陽與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腺軸的功能從腎的功能出發,對照機體內分泌功能,發現關係密切。人體內分泌系統是一個很廣泛的功能系統。各種內分泌激素在體內各有其生理作用,相互間在作用上互相依存,互相協調,有的又互相拮抗。以陰陽屬性歸屬,則有的屬陰,有的屬陽,人體內分泌系統可視為一陰陽對立的矛盾統一體。下丘腦-垂體-內分泌腺軸是人體內分泌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腎阻腎陽與之關係密切。1、腎陰腎陽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腎上腺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內分泌腺,它和中醫所討論的「命門」有什麼關係呢?關於命門與腎的關係問題、歷來爭論很大,沒有統一的認識。有的認為「兩腎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難經.三十六難》);有的認為「兩腎總號命門」(《醫學正傳));還有的認為「命門居兩腎之中」,「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當一身之中」(《醫貫》)或「兩腎中央」(《本草綱目》)。清代諸醫學者多主張「兩腎之間為命門」。還有的認為,命門無形質可言,只是兩腎之間原氣而已(《醫旨餘緒》。但是無論意見如何分歧,都認為命門與腎有一定關係,這是比較一致的。1979年出版的《腎與腎病的證治》認為「命門概念的提出,只是為了突出腎陽的作用,命門與腎陽只不過是名詞的變換而已」。我們認為最後這種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歷來研究命門的學者都一致認為命門屬「陽」、屬「火」。具有溫化腎水,蒸蘊脾胃、運化水谷,輸布轉化氣血、津液,發揮臟腑,經絡的功能的重要作用。例如《難經.三十六難》說:「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景岳全書》指出:「命門為元氣之根,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陰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之氣,非此不能生」。又如《石室秘錄.論命門》說:「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應物;肝得命門而謀慮,膽得命門而決斷,胃得命門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轉輸,肺得命門而能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腎得命門而作強;三焦得命門而決;膀胱得命門而收藏,無不借命門之火而溫養之也」。這都指出了命門對維持五臟六腑的正常功能活動的重要作用。明.趙獻可的《醫貫.內經十二官論》中把命門比做走馬燈中點燃的蠟燭之火,把人體的生命活動比做運轉不停的走馬燈。燭火旺則動速,燭火微則動緩,燭火熄滅則燈的活動停止,如果人體的命門之火一滅,人的整個生命也就告終。雖然這一比喻較機械,但較生動而確切,並指出了命門對整體生命活的關鍵作用。根據中醫學對命門作用的論述結合現代組織生理學知識來看,命門的實質我們認為主要是指腎上腺的作用。動物實驗和臨床疾病證明,腎上腺是維持人體生命必需器官。如將動物的腎上腺摘除或腎上腺發生病理性破壞,很快引起機體死亡。腎上腺在組織結構上由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組成。皮質細胞排列形成三個形態和功能不同的帶。目前已從腎上腺皮質提取出50多種具有激素作用的物質。腎上腺皮質外層為球狀帶,主要合成和分泌醛固酮,調節體內水鹽代謝,故稱鹽皮質激素,主要作用原理是促進腎遠曲小管及集合管的上皮細胞吸收原尿內的Na+和一部分水。同時排出K+和H+。因此,醛固酮對維持血管正常容量和體內酸礆平衡有重要意義。醛固酮的分泌活動直接受腎球旁器分泌的腎素調節。腎上腺皮質中層為束狀帶,主要合成和分泌考地松類激素,調節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故總稱為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包括皮質醇,皮質酮和皮質素等,它們的主要作用機理是促進骨骼肌和結締組織細胞內蛋白質分解,促進脂肪細胞中脂肪分解,增強糖元異生,使血糖含量升高;促進腎小管的保鈉排鉀;促進淋巴組織萎縮,減少抗體的形成;促進嗜酸性顆細胞的分解等,因此,總起來說,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過敏、抗休克和免疫抑制作用。臨床上常用於感染、中毒、創傷,疼痛、飢餓、缺氧、寒冷,精神緊張時應激反應,使機體對上述有害因素的耐受性增強。腎上腺皮質的內層為網狀帶,主要分泌性激素,其中主要是雄激素(脫氫異雄酮)和少量雌激素(雌二醇)。對性腺的功能和副性徵的發育有一定影響。臨床上常見到腎上腺皮質腫瘤或良性肥大的病人,雄激素分泌增多,出現女性男性化癥狀,稱為腎上腺性性徵綜合征。腎上腺皮質的束狀帶和網狀細胞的合成和分泌激素的活動屬於丘腦下部-腺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調節。腎上腺髓質是屬於交感神經節的同源器官,主要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其作用是使心跳加快,小動脈收縮,血壓升高,使平滑肌鬆弛,促進糖元貯存和脂肪分解。因此,腎上腺髓質是調節心跳、血壓,保證全身器官組織的血流量及能源物質的重要結構。腎上腺髓質的功能活動的調節屬於丘腦下部-植物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研究發現,腎陽虛患者尿中17羥皮質類固醇的排出量降低,反映了腎上腺皮質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又發現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反應有延遲。採用溫補腎陽葯治療,可使之恢復主常。動物實驗,使用大劑量外源性皮質激素,可致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現象,症似腎陽虛。應用附子、肉桂、肉蓯蓉、仙靈脾等助陽葯,則可對抗之。而在腎陰虛患者尿中,發現17羥皮質類固醇有異常升高,應用滋陰葯可調整之。在臨床上,滋陰葯可減少由激素所產生的副作用。動物實驗,使用大劑量激量使腎上腺皮質衰竭而出現高血壓,應用助陽葯可矯治;而實驗性腎性高血壓,應用助陽葯無效,但六味地黃丸有效,說明臨床上對腎上腺皮質功能衰退患者,可採取助陽葯取效。綜上所述,可得出結論是:「命門」的實質主要包括現代解剖學上的腎上腺的內分泌功能;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下丘腦-植物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等功能。命門是生命之門,它本身亦體現了陰陽規律。2、腎陰、腎陽與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甲狀腺是一個比較大的內分泌腺,位於氣管上端兩側,甲狀軟骨下方,分左右兩葉及一個連接兩葉的峽部,呈H形。甲狀腺由大小不等的許多腺泡組成。甲狀腺分泌的激素為含碘的酪氨酸衍生物,主要有甲狀腺素,二碘甲腺原氨酸,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它們調節機體許多系統生理功能,如刺激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刺激機體產熱。這與中醫「腎」的溫養全身,溫暖腠理,主生長發育的功能是相同的。甲狀腺機能主要受下丘腦一腺垂體的調節,下丘腦、垂體及甲狀腺三者關係密切,構成下丘腦-腺垂體-甲狀腺軸,通過此軸的調節作用,使甲狀腺功能保持動態平衡,並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下丘腦的神經元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在正中隆起部釋放入垂體門脈系統,運送到腺垂體,使垂體的促甲狀腺細胞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素,促甲狀腺素通過血液循環,至甲狀腺,促進甲狀腺激素合成和分泌,使甲狀腺增生。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濃度升高時反饋地抑制促甲狀腺素分泌;即使在正常範圍內波動也能影響促甲狀腺素的分泌,血液中T4和T3稍有增加,則抑制促甲狀腺素的分泌,腺垂體對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反應性降低。相反,血中甲狀腺激素降低,這種抑制作用消除。T4或T3是否對下丘腦有反饋作用,各實驗室報告不一,尚難定論。在腺垂體分泌促甲狀腺素過程中,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刺激作用與甲狀腺激素的抑制作用存在著相互競爭關係,前者分泌量大時需要有更多的甲狀腺激素才能產生抑制作用;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量少時,則相反。而且,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存在甲狀腺激素才能實現對腺垂體的調節作用,若缺乏,即使血液中幾乎完全沒有甲狀腺激素,腺垂體也不能分泌促甲狀腺素。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濃度保持相對穩定主要是促甲狀腺素的刺激作用與甲狀腺激素對腺垂體的負反饋作用之間所形成動態平衡的結果。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似乎是通過改變腺垂體對甲狀腺激素的敏感性,從而調節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濃度的水平,決定甲狀腺激素濃度在什麼水平上相對穩定,起著「調定員作用」。甲狀腺素作用範圍十分廣泛,作用緩慢而持久。主要有:①使許多組織耗氧量和產熱量增加,基礎代謝增高,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機體耗氧量和產熱量明顯增加,基礎代謝增高,病人煩熱多汗,體溫偏高,表現一派陰虛陽亢的癥候。甲狀腺功能低下者相反,基礎代謝降低,皮膚冷而蒼白,體溫偏低,表現為陽虛癥候。②大劑量甲狀腺激素促進腸道糖的吸收與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小劑量甲狀腺激素使糖原合成增強,加速外周組織對糖的利用,降低血糖。③促進脂肪的分解。④生理狀態下,促進蛋白合成,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時,蛋白質合成減少,甲狀腺功能亢進時,促進蛋白質,尤其是骨骼肌蛋白質的分解。⑤通過促進腺垂體生長素的合成和分泌,以及直接促進組織的生長和分化,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尤其影響腦、長骨和性腺的發育和生長。以上所論,正反映了中醫「腎」主生長發育的功能。研究發現,腎陽虛患者,血中T3水平降低,對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興奮試驗延遲。應用助陽葯治療,可使之恢復正常。動物實驗,應用他巴唑造成甲狀腺功能減退,動物出現類似於「腎陽虛」的表現,並引起腺垂體和甲狀腺形態學的改變。使用助陽葯治療,可使之恢復正常。而在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表現出一派陰虛火旺的證候,可用滋陰葯治療。在動物實驗,使用甲狀腺素,造成「甲亢」,類似於陰虛,採用滋陰葯治療有效。3、腎陰、腎陽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腎」主生殖。生殖是保證種族延續的各種生理過程的總稱。人類生殖是通過兩性生殖器官的活動而實現的。在男性,主性器官是睾丸,附性器官有附睾、輸精管、前列腺、精囊、陰莖等。在女性,主性器官是卵巢,附性器官包括輸卵管、子宮、陰道等。人的生殖過程,是在神經內分泌的精確調節下,嚴密而有序地進行的。它包涵在中醫腎氣-天葵的範疇內。人的睾丸為卵園形,位於陰囊內。成人每個睾丸重約10~20克。睾丸主要由曲細精管組成,它是生成精子的場所。在曲精細管之間為結締組織,其中有間質細胞,是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的主要部位。腺垂體分泌兩種促性腺激素,調節睾丸的活動。卵泡刺激素(FSH)作用於曲精細管,通過支柱細胞上的FSH受體,促進精子的生成。黃體生成素(LH)作用於間質細胞,促進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FSH和LH都是蛋白激素,它們的分泌受下丘腦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調節。體內外的有關刺激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作用於下丘腦,釋放GnRH進入垂體的靜脈,再作用於腺垂體,引起FSH和LH的釋放,從而影響睾丸的功能。睾丸產生的激素,又反過來作用於下丘腦反饋地抑制FSH分泌。血中雄激素水平升高,則反饋地抑制LH的分泌。因此,在下丘腦-垂體-睾丸之間,存在兩個調節系統,即FSH-曲細精管-抑制素系統和LH-間隙細胞-雄激素系統,以調節精子生成和睾丸的內分泌功能。睾丸由曲細精管內的生殖細胞發育成精子,支柱細胞合成雌激素,在局部影響精子的生成。睾丸的間質細胞能合成和分泌雄激素,如睾丸酮、雄烯二酮、去氫異雄酮。前者的生物活性最強。雄激素的生理作用是:(1)促進精子的生成。(2)刺激雄性附性器官的發育並維持其成熟狀態。(3)刺激並維持雄性副性特徵,如體型、體毛的分布、喉節出現、聲音低沉等。(4)維持性慾。(5)刺激食慾,促進蛋白質合成,特別是骨骼肌蛋白質的合成,減少尿氮的排出。卵巢是女性的主性器官,它產生卵子,又具有內分泌功能。下丘腦弓狀核細胞合成GnRH,釋放後通過垂體門脈進入垂體前葉,調控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的釋放。GnRH的釋放呈現脈衝式波動,在月經周期不同階段其脈衝的頻率和幅度不盡相同,從而分別影響FSH和LH的分泌。近年的研究還發現,中樞的多巴胺抑制LH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則刺激LH分泌,內啡肽抑制LH分泌,並可抑制排卵。FSH為卵泡發育與成熟必需,在月經周期第5~6天,FSH的分泌增加,促進卵泡的發育。並在LH的參與下,促進卵泡分泌雌激素。在中期排卵前FSH又一次出現分泌高峰。黃體生成素(LH)在卵泡期分泌量很少,在排卵前24~48小時,LH的分泌明顯增多,呈現一個高峰,血中含量可達卵泡期的5~6倍。LH可刺激卵泡分泌雌激素,促進排卵,並促進黃體的生成和分泌孕酮。到排卵後,FSH和LH的分泌均下降,血液中兩種激素的含量均很低。卵巢分泌的性激素會反饋地影響下丘腦──垂體的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隨著卵泡的發育,雌激素的分泌增多,大量雌激素的分泌是卵泡成熟的信號。當血中雌激素的水平升高時,對垂體FSH的分泌呈負反饋,使FSH分泌減少。但對LH的分泌為正反饋效應,促進其分泌,出現排卵前LH的高峰,從而引起排卵。排卵後黃體形成,孕酮的分泌增多,孕酮對下丘腦──垂體主要呈負反饋作用,抑制FSH及FH的分泌。孕酮的負反饋作用的部位,—般認為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抑制因子,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卵巢還具有合成前列腺素的能力,並隨月經周期而呈生理波動,前列腺素作為卵巢內的一種局部激素,參與排卵,黃體的生成、維持與退化過程。卵巢分泌雌激素及孕激素,引起子宮呈現周期性變化,並表現為月經現象。子宮可能存在前列腺素(PGF2a),產生溶黃體作用。卵巢能合成與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少量雄激素。它們的具體成份和作用是:雌激素是含有18個碳原子的甾體化合物,主要是雌二醇和雌酮,以雌二醇分泌量最大,活性最強。還有少量的雌三醇。它們的生理作用是:(1)促進女性生殖器官的發育。(2)增強輸卵管和子宮平滑肌的活動,提高子宮對催產素的敏感性。(3)增加宮頸粘液的分泌。(4)促進和維持女性副性徵。(5)促進體內水和鈉的瀦留。孕激素是一類含有21個碳原子的甾體激素,卵巢產生的孕激素主要是孕酮,也有少量的D-羥-孕酮。孕激素主要的生理作用是維持妊娠。人類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態和功能呈周期性變化,我們的周期性變化是下丘腦-垂體-卵巢內分泌功能的正常調節下進行的。具體有:月經周期:分月經期,增殖期、黃體期。卵巢內前列腺的合成也呈周期性改變,與月經周期的調節有關。婦女到45歲以後,卵巢對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降低,卵泡停止發育,月經變為不規則,以致絕經。稱為更年期。綜上所述,人的生殖功能的生長發育、成熟、衰退都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有密切關係,它類似於中醫「腎」主生殖的全部內容。其中「天癸」應包括了這條軸上各器官所分泌的各種激素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互為依存,互相抑制的關係。性有男女之別。雄屬陽,雌屬陰,體內的睾酮水平屬陽,雌激素水平屬陰,而在同一軸內,下丘腦——垂體促性腺功能屬陽,而性激素屬陰。研究發現,男性腎陽虛患者,檢測血中激素水平,發現雌二醇(E2)、黃體生成素(LH)偏高,睾酮(T)水平偏低,E2/T比值增加。對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LRH)興奮試驗,LH分泌反應延遲。溫補腎陽治療可調整這種功能紊亂。在實驗動物(大鼠),給雄性動物注射苯甲酸雌醇,可導致類似「腎陽虛」見證,表現其睾丸重量、腎上腺重量減少以及睾丸中酶活性均下降。用助陽葯(如附子、肉桂、淫羊藿、肉蓯蓉、補骨脂)可矯治之。在女性,若下丘腦-垂體功能減退,常表現為陽虛見證,予溫補腎陽施治。若由於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低下,垂體促性腺激素水平過高,常表現陰虛見證,如某些更年期綜合征所見。在動物實驗中,切除大鼠甲狀腺,腎上腺,造成卵巢功能減退,此時應用補「腎」葯如附子、肉桂、巴戟、菟絲子、肉蓯蓉可治療,而滋陰葯無效。腎主生殖的理論,已從臨床及基礎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從50年代末起,以「腎」主生殖為理論依據,開展了臨床及機理研究。以補「腎」治療青春期功能性出血,效果很好。在調整周期和促排卵方面有效率92.3%以上。以補腎化痰法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142例,排卵率83.1%,妊娠率50.6%。以補腎治療下丘腦-垂體功能失調性閉經,排卵率達76.9%。在研究中觀察到,85例無排卵性功能性出血患者,腎陰虛56例,陰道細胞塗片顯示雌激素水平高者佔81.8%;腎陽虛31例,其中雌激素水平低者佔40.7%。在下丘腦-垂體功能失調性閉經患者,也觀察到類似結果。但在絕經後或無反應卵巢綜合征,體內雌激素水平極低,臨床表現為陰虛火旺為主。故「腎」主要反映下丘腦-垂體促性腺功能,卵巢激素的反饋調節在於維持腎陰腎陽的平衡。對9例多囊卵巢綜合征在補腎治療過程中,測定了血中FSH、LH、E2、T等激素水平,提示補腎葯治療可調整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分泌,使FSH分泌正常,誘導卵巢芳香化酶作用,使E2水平升高,反饋興奮LH分泌而促進排卵。在動物實驗方面,給去卵巢的成年小鼠灌服補腎葯,顯示出陰道上皮角化(雌激素效應)。雌兔灌服補腎葯,卵泡高度活躍,大卵泡明顯增多,血中E2水平升高。以丙酸睾丸酮造成大鼠無排卵型模型,補腎葯可抵消丙酸睾丸酮的影響,使卵巢增重,卵巢內激素生成增加。給假孕家兔服補腎葯,其垂體重量增加,外周血液中孕酮水平升高,給hCG後黃體分泌孕酮增加。以上的研究表明,「腎」主生殖的功能是與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調節相關的,補腎葯在軸上多個環節都有作用,增強這一系統的功能,改善其調節平衡機制,使其作用更為完善。補腎作用不是激素替代治療,而是通過人體自身調節功能的改善而達到治療目的。(二)腎陰、腎陽與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機體的內臟活動和新陳代謝,除受內分泌激素的調節外,還受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控制。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與腎上腺髓質的分泌是緊密相關的;而迷走神經則支配胰島素的分泌。因此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形成一個相互對立又統一的調節系統。這也體現了陰陽對立統一規律。研究發現,腎陽虛患者交感神經活動常減弱,腎陰虛患者交感神經活動常亢進。例如,陽虛患者對冷加壓試驗可無反應,或呈雙向反應,甚或出現倒錯反應;而陰虛患者則比正常反應明顯加強。陰虛患者對眼-心反射可無反應,甚至反而心率加快。以紅細胞糖酵解與氧化強度為指標,陰虛患者明顯高於正常人,而陽虛患者低於正常。上述這些功能障礙經調補腎陰、腎陽治療可調整。已知交感神經系統的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在中樞的作用一般表現為抑制效應。實驗發現在實驗性甲狀腺功能減退(代表陽虛)和甲狀腺功能亢進(代表陰虛)動物模型,陰虛組下丘腦和海馬內去甲腎上腺素含量明顯減少。(三)腎陰、腎陽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腎陰虛表現為某些功能亢進、腎陽虛表現為機能衰退,都是機體功能失去正常生理平衡。機體組織細胞對環境刺激的反應,是生命活力的表現。細胞外環境中的信使如激素、神經遞質、藥物等,首先必須與細胞上的受體相結合,才能為細胞所接受。因此,細胞受體的數目和功能,決定了細胞的反應性。研究發現,當切除甲狀腺或腎上腺引起卵巢功能衰退時,卵巢的促性腺激素受體數目和親和力均降低,給予菟絲子、巴戟、肉蓯蓉等補腎葯,則受體數目和親和力有所恢復。這顯示腎陽虛可能伴有受體功能的降低。還有研究表明,腎陽虛時,糖皮質激素受體功能下降。在腎陽虛模型大鼠,大腦皮質、海馬內的a腎上腺素能受體明顯減少。受體與外來的信使結合後,會發生一系列生化反應,產生第二信使,如cAmP,cGmP,在細胞內傳遞信息。曾有人認為,cAmP與cGmP,為一對作用相互拮抗的物質,在細胞功能的調控上可能有重要作用。這也體現了陰陽對立統一規律。有人測定,在甲亢陰虛患者中,cAmp/cGmP比值明顯低於正常,cGmP佔優勢,但治療後恢復正常。在甲低陽虛患者中,cAmP/cGmP比值高於正常,經治療後也恢復正常。但應當指出,第二信使並不止限於cAmP與cGmP,而且cAmP與cGmP的作用在不同的細胞也是不同的。在這種組織細胞,cAmP表現為「陰」,在另一些組織,它的作用可能表現為「陽」。陰陽對立統一是相對概念,不能機械地把某物質視為陰,某物質視為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是什麼?答案只有兩個字,從古至今從未改變
※黃元御教導中醫如何平衡陰陽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 中醫兒科學 主 編 汪 受 傳(六)
※糖尿病患者有權利像正常人一樣吃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