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問題在戰略(5)
06-04
懷王之約項梁兵敗被殺之時,項羽、劉邦正在攻打陳留,消息傳來後軍心震驚,只好和另外一路將領呂臣共同撤兵。呂臣的部隊駐紮在彭城以東,項羽的部隊駐紮在彭城以西,劉邦的部隊駐紮在碭縣。項梁兵敗身死的消息傳到楚國都城盱台後,朝廷上下大為驚恐,楚懷王趕緊率領整個執政班底北上遷都彭城。好在章邯擊潰項梁軍後沒有乘勝追擊,他認為楚人已經不足為患,便領兵北渡黃河圍攻趙國首都邯鄲去了。外部軍事威脅暫時解除後,楚懷王隨即展開了一系列權力運作。首先,懷王將駐紮在彭城周圍的呂臣軍與項羽軍合併,由自己親自率領。其次,任命呂臣為司徒,呂臣之父呂青為令尹。第三,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第四,封項羽為長安侯,號魯公。楚懷王原本只是項家所立的傀儡,大小諸事皆由項梁做主,可是項梁一死,所有的權力就被懷王用切蛋糕的方式全部拿走了。在定陶兵敗後撤回的三支主力部隊中,呂臣軍和項羽軍的指揮權直接被懷王拿走。當初項梁為了酬佣陳嬰的以大事小,曾任命其為柱國,輔佐懷王定都盱台。柱國是楚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地位僅次於令尹,所以懷王收回兩軍兵權後,極有可能是交由陳嬰統領。對於第三支主力部隊劉邦軍,懷王不但沒有收回兵權,反而是鼓勵其發展。劉邦不但拿到了武安侯的封號,還獲得了碭郡長的行政權力和統領碭郡人馬的軍事權力。呂臣雖然交出了軍事指揮權,但是他自己被任命為司徒(掌管兵役和民役),他父親呂青更是被任命為令尹(即宰相)。可是反觀項羽,他在交出軍權之後獲得了什麼?既無朝中職位,又無地方政權,只是得到了長安侯和魯公的虛名,這與一般的高級將領幾乎沒有區別。我們很難想像,如此帝王心術是一個放羊娃出身的孩子所能擁有。即便懷王有此政治天賦,亦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就能達成。說來說去,這還是當初項梁立懷王而將都城設在眙台所埋下的禍根。可以想見,正當項家軍在前線廝殺之際,必定會有許多策士聚集在懷王周圍,為其謀劃如何從項家手中奪回實權。處理完內政之後,懷王開始著手對外策略: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 ——《史記·高祖本紀》楚懷王與諸將約定,率先平定關中的為關中王。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非常簡單,裡面卻包涵著非常深遠的戰略規劃。對此,我們有必要再次梳理天下大勢的演進過程。前209年七月,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八月,奉陳勝之命攻佔趙地的武臣自立為趙王。九月,奉武臣之命攻佔燕地的韓廣自立為燕王。同期,奉陳勝之命攻佔魏地的周巿本有機會自立為魏王,但他堅持立魏國王族之後魏咎為魏王,自己當了魏國的相國。前208年十月,原齊國王族後裔田儋起兵自立為齊王。自此,原東方六國中除韓國之外已有五國復國。雖然陳勝一心想繼承秦始皇的事業,但由於其羽翼不豐,對於各路將領的管控鞭長莫及,致使天下終於又由秦制逐漸退回到了周制。但與之前周制不同的是,此次復國的權力基礎是軍功而不是血統。五國之中,楚、趙、燕三國的國王是平民出身,他們都是憑藉自身的軍功而稱王的。魏國的國王魏咎雖為王族,但那是周巿執意謙讓的結果。當周巿奉命平定魏地後,當地豪強最初都是想立周巿為王,而周巿同樣是平民出身。齊國的國王田儋雖然也是王族後裔,但他與秦統一前的末代齊王的關係已經比較遠了,他能當上齊王,並不是有誰打著他的旗號起兵,也不是別人打下江山後請他當王,而是靠自己三兄弟起兵殺死秦朝官吏,打敗前來搶地盤的魏國周巿所建立的軍功。當時與齊國王室血緣最近的,是末代齊王之弟田假,但由於沒有軍功,所以還沒人想到立他為齊王。至於韓國之所以未能復國,自然也不是因為韓國缺少王室後裔,而是因為沒有能收復故土的軍事強人。然而,待到楚懷王於前208年九月與諸將訂立「懷王之約」,時間雖然只經過了一年,各國政權卻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勝被殺後,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之孫羋心為楚王,仍然稱楚懷王。張良在項梁的幫助下立韓國王族韓成為韓王,自己擔任韓國司徒,領兵向西奪取韓國故土。在收復若干城市後,又被秦軍盡數奪回,只好在潁川郡一帶打游擊。前208年十一月,趙王武臣為部將李良所殺,張耳、陳余逃走,隨後尋訪到原趙國王族之後趙歇,立為趙王。魏王魏咎在章邯軍的圍攻之下被迫開城門投降,然後自焚而死。其弟魏豹逃往楚國,在楚懷王的幫助下,逐漸收復魏國故土的二十多座城市,立為魏王。齊王田儋在援救魏國魏咎時被章邯軍所殺,其弟田榮收拾殘兵敗將退守東阿,齊國官員曾立秦統一前的末代齊王田建之弟田假為新齊王。後項梁在東阿城下擊敗章邯,得救後的田榮領殘兵回師打跑了田假,立田儋之子田巿為齊王。至此,東方六國已盡數復國,但與一年前的陳勝時代不同的是,除因地勢偏遠而暫未發生戰亂的燕國仍由韓廣擔任燕王外,懷王時代的其餘五國國王皆為戰國時的王族後裔,如下表所示:國名陳勝時代懷王時代王名身份王名身份楚陳勝平民羋心王族趙武臣平民趙歇王族燕韓廣平民韓廣平民魏魏咎王族魏豹王族齊田儋王族田巿王族韓無韓成王族「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這是數百年來的傳統,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周制,而秦制對周制的改革,主要就體現在「廢分封而立郡縣,揚軍功而抑世襲」這兩點上。當初陳勝起義拿下陳縣後,邀請各路英雄前來商討接下來的戰略。其中張耳、陳余的建議是「願將軍毋王,遣人立六國後」,這等於是要完全復辟周制。三老、豪傑的建議是「(將軍)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按照這種觀點,陳勝可以憑軍功而成為楚王,不用理會世襲血統。只需為故楚存亡國,不必為故楚立絕世,我們可以稱其為「半周半秦制」。陳勝心裡真正盤算的是全面繼承秦制,可惜由於當時的實力不濟,使得在執行時還是逐漸演變成了半周半秦制:派出去的將領紛紛自立為王,而不接受陳勝領導,這是半周;自立為王的權力基礎是軍功而不是世襲,這是半秦。站在歷史發展潮流的角度來看,從秦始皇時代的秦制到陳勝時代的半周半秦制,這是一次歷史倒退。然而,傳統思維的慣性是如此強大,以至於人們覺得這樣的倒退還不夠,還應該退得更徹底。首先,是原本憑藉軍功完全可以自立為魏王的周巿堅持要把王位讓給血統更正確的魏咎。接著,是憑軍功當上趙王的武臣在被部將李良殺死後,張耳、陳余並未憑藉軍功而繼任趙王,而是改立血統正確的趙歇為趙王。再接著,是范增來到項梁營中指出,陳勝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血統不正確,遂說服項梁立血統正確的羋心為楚王。齊王田儋戰死後,齊人曾一度立血統更加純正的原末代齊王田建之弟田假為齊王,而沒有想過立田儋之子。張良英雄豪邁而又足智多謀,卻從來沒想過要自立為韓王,而是非得尋找到血統正確的韓成來立為韓王。六國中唯一沒有由王族後裔擔任國王的是燕國韓廣,這主要是由於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後惹惱了秦始皇。秦始皇對燕國貴族的打擊報復是六國中最殘酷的,僥倖逃脫殺戮的燕國王族後裔隱匿在朝鮮半島,不願再參與中原動亂,所以整個秦末之亂都完全看不到燕國王族後裔的動作。這些都表明,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就是要完全恢復到周制,而懷王之約實質上就是楚懷王與楚人,也與天下人簽訂的一份確認完全回歸周制的契約。懷王之約的核心是這樣三層意思:第一、承認東方六國歷史上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現在的用兵是一致推翻秦朝,只要推翻秦朝的統治,就可以正式回歸秦始皇統一之前的周制了。第二、秦國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仍然可以保留,但不允許嬴氏子孫繼任秦王(即存其亡國,而不繼其絕世)。第三、新的秦王由率先平定關中的將領擔任。僅從第三點看,懷王之約似有獎勵軍功的意思,但那是在天下人痛恨嬴氏的背景下不得不然的結果。倘若當初懷王是想把整個關中都併入楚國的領土,那他就是在推行秦制,就像當初陳勝派諸將四處略地,原本是想將這些領土併入張楚一樣。可現在懷王一開始就言明,未來的關中仍然是主權獨立的王國,只是這個國王必須為天下人所能接受,足見其是在推行徹底的周制。楚懷王重返周制,既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有關,亦是由他自身的身份背景所決定的。說到底,懷王本人就是周制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否則以他這麼個過去對於反抗暴秦沒有尺寸之功的放羊娃,何以能夠當上楚王?唯有百分之百地貫徹周制,懷王才能獲得政治上的合法性,也才能逐步樹立權威。懷王之約確定下來後,接著就要討論由誰領兵奪取關中的問題。出於對秦軍所向披靡的恐懼,諸將中除劉邦和項羽外再無人敢領兵西征,但在劉項二人的選擇上,眾將一面倒地傾向劉邦。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彊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彊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史記·高祖本紀》諸老將的這番話其實是有問題的。他們指責項羽攻下襄城後屠城,那為什麼不提城陽呢?就因為城陽是項羽和劉邦一起領兵屠城的,他們為了偏袒劉邦,索性就把城陽之事略過了。他們又說為了避免重蹈陳勝、項梁的覆轍,應該派遣劉邦這樣的寬厚長者,而不能再派項羽這樣的兇悍之徒。這句話更是莫名其妙,我們且不說項氏叔侄是否算是兇悍殘忍,也不說劉邦是否真當得起寬厚之名,但至少陳勝這方面做的絕不會比劉邦差,這從其釋放違背軍令而自立為王的武臣全家,以及釋放魏咎前往臨濟就任魏王之事皆可見一斑。說到底,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反秦起義本質上是一場你死我亡的實力較量,陳勝和項梁的失敗跟仁義扯不上半點關係,要指望劉邦憑藉仁義平定關中,這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更何況,劉邦自身的仁義感召力是極其有限的,否則也不至於搞到47歲起兵時還只是一個令父親責罵,岳母鄙視,嫂嫂嫌棄,到處騙吃騙喝的亭長了。不過,言語中雖有邏輯漏洞,但諸老將的安排卻也不無道理。因為按照懷王之約的精神,他們當然是更希望能由劉邦來平定關中。以劉邦的出身和性格而言,能當上關中王足以令其心滿意足,天下隨之重歸太平。可一旦是由項羽攻入關中,他會安分守己做關中王嗎?如果他再利用關中的戰爭資源殺回來怎麼辦?那豈不是比暴秦更加恐怖?所以,從破秦的角度而言,項羽的軍事才能遠高於劉邦;但若要從戰後局勢安排的角度而言,諸老將都傾向於將破秦的勝利果實交到劉邦手裡。在項梁兵敗身死之後,對於這個立自己為王的項氏家族,懷王一方面要從其手中奪回軍權,一方面卻也還得靠他們領兵打仗。尤其項羽英勇善戰、軍功卓著,為楚軍中的第一戰神。於情於理,懷王都不可能將他棄之不用。恰逢此時,趙國不敵章邯、王離聯軍的打擊,求援的使者接連不斷地奔向彭城。懷王遂決定讓項羽率領楚軍主力前往救趙,不過出發前又為項羽安排了位頂頭上司,就是在定陶城下以「驕兵必敗」勸諫項梁的宋義。要理解楚懷王這項任命背後的考量,還得從楚國和齊國這一年多來的恩怨情仇說起。當初,奉陳勝之命攻佔魏地的周巿率兵攻打到齊國的狄縣,居住在狄縣的田儋乘亂殺死狄縣縣令,自立為齊王,並打跑了周巿所率領的楚軍。之後周巿立魏咎為魏王,齊楚間的這次恩怨很快就揭過去了。陳勝被章邯所殺後,秦嘉立景駒為楚王,派公孫慶出使齊國商量結盟並聯合出兵抗秦之事。齊王田儋質問公孫慶:「聽說陳勝兵敗後不知生死,楚國怎麼能不來請示就擅自做主立新的楚王呢?」公孫慶則強硬回擊道:「齊國立齊王的時候,都沒有向楚國請示,為什麼楚國立楚王要向齊國請示呢?再說是楚國率先反秦的,理當號令天下。」田儋惱羞成怒殺死公孫慶,齊楚關係降至冰點。但隨著項梁打敗秦嘉、景駒,更立羋心為楚懷王,齊楚間的這次恩怨就又揭過去了。不過從這點我們再次可以看出,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只是楚人的自我期許,至少齊國就沒把楚國太當回事。齊王是以進攻的姿態質問楚使為什麼不請示齊國,楚使是以防守的姿態辯稱楚國和齊國是平等的。即便緊接著自詡楚國「當令於天下」,理由也只是「楚首事」。在外國人面前,楚國使者最值得自豪的是有楚人陳勝率先起義,而不是楚國在歷史上有多麼偉大光榮正確。之後章邯圍攻魏都臨濟,齊國由田儋親自帶兵,楚國由項它領兵前往救援。結果章邯大敗齊楚聯軍,齊王田儋戰死,田儋之弟田榮收集殘兵逃往東阿,章邯大軍尾隨追擊並圍攻東阿,齊地百姓因田儋之死而立末代齊王之弟田假為齊王。幸得項梁領兵來援打敗了章邯,田榮才得以脫困。之後田榮回師臨淄打跑了田假,立田儋之子田巿為齊王。經過此番救命之恩,齊楚本來是有機會結成血盟的,可是田榮在項梁要求其出兵援助時,提出以楚國殺死逃來避難的田假為條件。遭到項梁拒絕後,田榮也同樣拒不出兵,從此雙方反目。項梁在定陶城下拒絕宋義「驕兵必敗」的諫言後,打發他前往齊國去催田榮出兵。宋義行至半路,遇到了奉田榮之命出使楚國、準備前往定陶拜會項梁的高陵君。宋義對高陵君說:「我認為項梁此戰必敗,你如果不想死的話,就走得慢點,走得太快的話就一定會招來禍患。」高陵君接受宋義的建議放慢腳步,果然沒過多久就傳來項梁兵敗身死的消息。於是高陵君直接到彭城拜會楚懷王,並大力推薦宋義,稱其在戰爭開打之前就能預言失敗,可謂精通兵法。楚懷王考察一番後,對宋義大為讚賞,於是任命他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領楚軍主力北上救趙。懷王任命宋義為主帥,直接原因當然是認為宋義有統帥之才,但這也是不得不然的結果,因為可供他選擇的人選其實並沒有幾個。定陶之戰後,楚軍主力包涵三支軍隊,分別是駐紮在彭城東的呂臣軍,駐紮在彭城西的項羽軍和駐紮在碭郡的劉邦軍。現在,劉邦軍已經授命西征,呂臣軍和項羽軍合併後,呂臣轉任行政官員,軍權由懷王親自掌控。當初項梁立羋心為楚懷王時,能打仗的將領都留在前線,不能打的就讓他們和懷王一起南下去都城盱台了。所以現在懷王雖然已經成功奪回了軍權,卻找不到一個能夠託付、可以率領這支軍隊對外征戰的統帥。此時,軍方系統中名義上職位最高的是柱國陳嬰,可陳嬰是個「素信謹」的長者,帶兵打仗本來就非其所擅長,當年東陽起兵時已有兩萬人馬,卻不但不敢自立為王,反而要主動依附只有八千人的項梁,你現在又讓他如何敢率領項家軍去攻打章邯?陳嬰之下的二號人物就是項羽,本就是懷王刻意打壓的對象,自然也不會願意令其為主帥。再往下就是那些跟隨項梁、項羽四處征戰的軍事將領,他們與項家之間的感情遠勝過與懷王的感情,懷王又怎麼可能將他們置於項羽之上擔任楚軍主帥?故而思來想去,宋義其實是最合適的人選。首先,他與項家不但沒有淵源,反而還有仇怨,所以懷王可以利用他來打壓項家。其次,他在軍中並無自己的勢力,所以懷王不用擔心他不聽話。再者,他曾經準確預言過項梁的失敗,所以項家雖然心裡不服氣,但表面上也只好接受。不僅如此,宋義是由高陵君所推薦,楚懷王任命由齊國使者推薦的人擔任最高軍事長官,這是一種極大的善意,有助於齊楚邦交重新修好。況且宋義曾受項梁打壓,田榮曾與項梁有嫌隙,雙方在反對項家這方面上是有共識的,屆時宋義還可藉助齊國的勢力來彈壓桀驁不馴的項羽。至於當初導致齊楚反目的田假問題,也已因懷王之約而不再構成障礙。懷王之約表面上是先入定關中者為王,實質則是承認六國統治者的既得利益。既然懷王已經明確承認田巿是合法的齊王,不會支持田假返回齊國爭奪任何地盤和權位,那麼田榮殺不殺田假其實也就無所謂了。至此,圍繞懷王之約進行的一系列權力運作宣告結束,相關各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有項羽成為唯一的大輸家,既失去了西征的機會,連北伐的指揮權都沒拿到。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劉邦將成為未來的關中王。如果劉邦打不進關中,而是由北伐軍搶先進入,那麼未來的關中王也應該是北伐軍的統帥宋義,同樣也輪不到他項羽。按照懷王之約,無論項羽怎樣折騰,都無法改變他只能是楚國高級將領的命運,他不會有任何機會裂土封王。前208年閏九月,宋義率領楚軍主力北上救趙,但在行至安陽(今山東東平西南)時卻停了下來,而且一停就是46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史記·項羽本紀》由於項羽後來破釜沉舟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是以宋義這番試圖坐山觀虎鬥的想法往往被後人批得一無是處,不是嘲笑他迂腐,就是鄙視他怯懦。但實事求是地說,宋義的保守做法並非全然沒有道理。首先,確實是實力不濟。定陶之戰後楚軍損失慘重,加上劉邦還帶了一部分兵西征,所以宋義所能率領的楚軍人數絕對不會超過十萬。即便再加上前來救援趙國的各路諸侯聯軍,總人數也不會超過二十萬。反觀他的對手,章邯軍和王離軍的人數均超過二十萬,總人數超過四十萬,比諸侯聯軍多出一倍都不止。這還只是數量上的劣勢,若要說到質量,無論章邯軍還是王離軍,那都是訓練精良的百戰雄師,而諸侯聯軍中估計也就楚軍還勉強拿得出手,其它各國軍隊說是烏合之眾一點也不過分。再說到軍令貫徹,秦軍是統一指揮而又分工合理,諸侯聯軍則是各自為戰而又互相觀望。這樣的兩支軍隊,其實力強弱對比是不言而喻的。宋義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不敢與秦軍正面對攻,這並沒有什麼好丟人的。當然,項羽後來破釜沉舟打敗秦軍的確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但你不能說,做不了或者不敢做這種驚天地、泣鬼神壯舉的,就一定是飯桶草包。其次,按照懷王之約,楚懷王和諸老將原本內定的就是由劉邦來當關中王。現在宋義按兵不動,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劉邦爭取時間,因此這或許不只是宋義的個人決策,而是在貫徹楚懷王的總體戰略。既然正面進攻打不過章邯,那就不如坐視秦趙互斗。趙國被滅之後,還有其它諸侯聯軍繼續消耗秦軍,這就為劉邦乘虛攻入關中創造了機遇。如果劉邦拿下關中,那就等於端了秦軍的老巢。如果章邯回師救援,宋義則正好乘勢掩殺。倘若現在就與章邯正面對攻,就算打贏了,章邯也可退回關中拒險自保。更何況,在楚國高層看來,正面對攻是不可能戰勝章邯的。再次,既然準備與章邯打持久戰,宋義就有必要代表懷王來強化齊楚聯盟,並與田榮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如共同派兵滅秦,滅秦後的天下局勢安排,是否認同懷王之約等。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宋義會在軍隊行進到安陽後按兵不動,因為安陽正好位於楚國靠近齊國的邊境線上。距離靠得近,這樣談判效率會比較高,而作為象徵談判獲得圓滿成功的一項標誌性事件,就是田榮聘請宋義之子來齊國朝廷擔任高官。為此,宋義還親自送兒子到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南),並設酒宴大會賓客。綜合來看,楚懷王和宋義的這套戰略雖然談不上精妙,但也沒有多少過錯,只是在執行時太過簡單粗暴,尤其是他們完全沒有考慮軍中頭號戰將、精神領袖項羽的心理感受。自從叔父在定陶兵敗身死,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的項羽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安慰,反而是遭到一連串的打擊。先是軍權被自家所立的懷王奪去,接著是西征的機會被劉邦搶走,再然後是北伐的指揮權被剝奪。楚懷王給他安排了一位頂頭上司,而這位頂頭上司本是他叔父的手下,是因為反對他叔父才獲得的提拔。軍隊出發之後,宋義完全不考慮出兵幫他的叔父報仇,卻整天忙著和對他叔父以怨報德的田榮眉來眼去。項羽剛提出主動攻擊的建議,就遭到斷然拒絕駁斥,而且還特別針對他下達一條「違令者斬」的軍令,並通報全軍,這完全是在給他下馬威,當著全體將士的面打他的臉。然而,士可殺不可辱,更何況他是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而且他這一年剛好25歲,正是最熱血沸騰的年紀。宋義羞辱完項羽之後,就志得意滿地離開軍營去飲酒高會,這簡直就是在作死。於是,項羽召集軍中心腹將領,主要表達三層意思:第一,楚軍新遭重創,懷王坐立不安,他把全國軍隊都交給宋義,就是希望宋義能夠儘快打敗秦軍。可是宋義卻在半道上停滯不前,跟齊國眉來眼去以謀求私利,這是不忠。第二,現在天寒雨大,百姓窮困,軍中已經沒有多少存糧,士兵們挨餓受凍,這種情況下就應該趕緊渡過黃河,依靠趙國的糧草供應來解決我們的後勤,可是宋義卻置將士們的死活於不顧,自己整天飲酒高會,這是不義。第三,宋義整天巴望著秦趙兩敗俱傷後再乘虛而入,可事實上,以秦軍的強大,要滅個剛建立不久的趙國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滅趙之後的秦軍只會更加強大,哪裡還會有什麼虛給你乘呢?這是不智。通過這番宣講,項羽贏得了心腹們的一致支持。次日清晨,宋義送子歸來返回營帳,項羽借朝見之機拔劍砍下宋義的頭顱,然後召集全軍,假稱「宋義與齊國密謀反楚,懷王密令我殺掉他。」這種假話,誰都聽得出來不合邏輯,但懾於項羽的威勢,沒有人敢提出反對意見,遂紛紛表示:「當初楚國就是項家立的,現在項將軍又為楚國平定叛亂,真是勞苦功高。」於是,大家一致推舉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一面派騎兵去追殺宋義之子宋襄,一面派桓楚前往彭城,將事情發展彙報給楚懷王。懷王無可奈何之下,也只好接受既成事實,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通過斬首行動重新奪回了軍權,卻也徹底斬斷了自己的退路。他是以宋義停滯不前為由發動兵變奪權的,為了維護奪權的合法正當性,那麼不管他心裡是否真的這麼認為,都只能速戰速決,畢其功於一役了。不僅如此,歷史的巨輪也因項羽的這次斬首行動而提前加速,駛入洪流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天下局勢原本是存在多種變數的,因為楚懷王原本是想打持久戰,然而現在,全天下的命運都被押在巨鹿的賭桌上。如果楚軍勝,則秦國將再無可以抵禦東方六國的軍隊,大秦帝國也將隨之土崩瓦解。如果秦軍勝,則東方六國也將同樣沒有能抵禦秦軍的軍隊,再想打持久戰也不可能了。懷王之約,是楚懷王親政後做的第一項,也是唯一一項戰略部署。雖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逆秦制而返周制是違背歷史潮流的,即便戰爭發展果然如懷王所預料,宋義通過持久戰的方式打敗秦軍主力,劉邦順利當上關中王,天下也不會因此而太平,但在當時楚軍新敗之際,制定通過持久戰的方式來消耗秦軍的戰略也還算是貼合實際,並沒有太大的錯誤。可是,當項羽斬殺宋義之後,持久戰已經沒有可能,而楚懷王的處境已經陷入空前危險的局面。局勢的發展無非就是這樣三種可能:一、項羽為章邯所敗。由於項羽率領的是楚軍主力,則楚國已經再也沒有能夠抵抗秦軍的軍隊,楚國必定會被秦軍所滅。二、項羽打敗章邯,且率先進入關中。按照約定,由項羽擔任關中王,但顯然項羽不會安於做關中王。項家世代為楚將,與秦朝之間有著國讎家恨,部下又皆為楚人,他們自然想回歸楚國。屆時項羽手握楚軍主力,又能調動關中資源,會比章邯更難抵禦。三、項羽打敗章邯,但未能率先進入關中。按照規定,先平定關中為王,可是項羽將如何安置?按照懷王之約,能夠用來獎勵軍功的土地就只有關中。如果滅了秦軍主力,立下如此大的功勞,卻不能裂土分王,你讓這些將士們如何甘心?從日後的事態發展來看,歷史選擇的是第三種可能,即項羽打敗了章邯,劉邦率先進入關中。項羽希望楚懷王能夠修改當年的約定,楚懷王則仍然堅持,於是項羽徹底翻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分封天下,並在不久之後殺死了楚懷王。後人談起楚懷王,多對其報以同情的態度,但是在我看來,這同樣是敗在戰略上。一個好的戰略家,不僅要在局勢穩定時善於籌劃,還要善於在出現突發情況時善於應變。當初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曾命吳廣為假王領兵圍攻滎陽。由於久攻不下,楚軍將士的情緒開始日益焦躁,之後又傳來周文兵敗自殺,章邯精兵逼近的消息,部將田臧遂假借陳勝之命把吳廣殺了,將人頭送至陳勝軍帳,陳勝無可奈何之下,也只好派使節將楚國相印送到田臧軍營,任命他為上將軍。表面上看,項羽殺宋義與田臧殺吳廣的性質完全一致,懷王處理此事的方式也與陳勝如出一轍,可事實上,懷王的處境比當年的陳勝要好太多,是沒有必要這樣委曲求全的。畢竟,當年的陳勝政權已經是完全失控,派出去四處略地的各路將領幾乎全部背叛了他,焦頭爛額之際既無心思,也無實力去懲罰田臧,故而只好吞下苦果。可楚懷王當時的局面還是可控的,楚軍中真正對他不滿的只有項家舊部,還遠未到眾叛親離的程度。為楚懷王計,當他在得知宋義被殺的消息後,應該立刻率領執政團隊親赴安陽,就像他在得知項梁兵敗身死的消息後,從盱台趕赴彭城一樣。項羽斬殺宋義後,明面上給出的理由是「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可見項羽在受那麼多委屈之後,也只敢假借楚懷王之名,而不敢與懷王徹底翻臉。這支北上救趙的楚軍主力,原本是呂臣和項羽聯軍,並非所有將士都會聽項羽的話。另外,英布和蒲將軍雖然過去曾接受項梁的統一領導,但也不算項羽的直接下屬。如果懷王能及時趕赴安陽,一方面承認項羽誅殺宋義的功勞,一方面讓呂臣重新帶兵,提升英布、蒲將軍的地位,使他們與項羽平級。另外,奉命西征的劉邦軍此時仍然在碭郡一帶收拾陳勝和項梁的殘兵,懷王可立即將其調往安陽大營。畢竟在項羽斬殺宋義後,當初制定持久戰的大戰略已經徹底破產,劉邦繼續西征已無意義,必須趕緊調回來護駕了。此時的懷王無論如何不能再待在彭城,無論他喜不喜歡打仗,都必須和軍隊在一起共存亡。彭城雖然貌似遠離前線,但卻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無論是章邯還是項羽贏得大決戰的勝利,都不會放過他。如果懷王能夠在前線親自擔任主帥,同時彙集劉邦、呂臣、英布和蒲將軍四人與項羽分掌兵權,則必定可以遏制住項羽的氣勢,達到對其既任用又可控制的目的。然而,楚懷王的做法卻是順水推舟地任命項羽為上將軍,所有楚軍皆歸其節制,那麼項羽之後做任何事情就都是合法的了。從公元前207年十一月宋義帳前被殺到前206年九月項羽天下分封,前後共計十四個月的時間,原本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是我們在史書上卻居然找不到懷王曾經採取過任何動作,他幾乎就是在等死。因此,懷王日後為項羽所殺,這事還真怪不得別人,問題還是在戰略。前文回顧《笨蛋,問題在戰略:項羽(前言)》《笨蛋,問題在戰略:項羽(1)》《笨蛋,問題在戰略:項羽(2)》《笨蛋,問題在戰略:項羽(3)》《笨蛋,問題在戰略:項羽(4)》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我是個情感白痴,自卑,窮,矮,挫,傻,憨,我這樣的人配活在世上么?
※如果格林沒有被禁賽,勇士可以奪冠嗎?
※《寶貝,寶貝》與《妞妞》,哪個更讓人感動?
※笨是怎樣一種體驗?
※當一個人總是覺得周圍的人很笨,這個人本身是否有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