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儒學、經學、人學、仁愛、孝敬之間內在的邏輯關係
06-04
國學、儒學、經學、人學、仁愛、孝敬之間是由外向內、由表及裡、由繁到簡的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儒學是國學的核心,經學是儒學的核心,人學是經學的核心,仁愛是人學的核心,孝敬是仁愛的核心。 一、什麼是國學?中華文化是相對獨立的農耕文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一連綿不斷具有5000年光輝歷史的中華文明。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西方文化以及近現代科學技術慢慢傳入中國。資本主義西方文化即西學,所謂西學,就是西方之學、神靈之學、民主之學,所以,西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基督教文化與民主政治文化兩大塊,並不包括近現代科學技術,因為近現代科學技術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全人類科技智慧的集體結晶,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相對於西學,土生土長的中華文化就稱之為國學。所謂國學,就是中國之學、做人之學、道德之學,是中華民族在5000年光輝歷史中創造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智慧,是中國人的道德文化,所以,國學並不包括探索自然奧秘的科技智慧,因為科技智慧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自然科學,並不屬於國學範疇。 1、國學如果按內容劃分:包括天文、曆法、地理、職官、服飾、器物、玉文化、青銅文化、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美食、民俗、禮儀、婚喪、中醫、草藥。 2、國學如果按學科劃分:包括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民俗學、倫理學、考據學、版本學; 3、國學如果按傳統圖書類別劃分:包括經、史、子、集四部; 4、國學如果按發展順序劃分:包括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兩漢經學、漢賦、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唐詩宋詞、宋明理學、元曲、明清小說等等; 5、國學如果按思想體系劃分:包括儒、釋、道三家。 二、國學的核心是儒學 國學典籍汗牛充棟、國學內容龐雜浩繁、國學思想眾說紛紜,因此,我們必須採擷國學的精華,提煉國學的精髓,把握國學的核心。儒家文化就是國學的精華、精髓、核心。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綜合文化,但是中華傳統文化從公元前134年開始儒家文化就成為主流文化、主體文化、主脈文化。明代大儒王陽明說過,如果把中國文化比作房舍的話,儒家是正堂,佛家、道家就是廂房。 三、儒學的核心是經學 經的本義,是指織布機上等列布設的縱向的繃緊的絲線(以供緯線穿梭交織)。 經與緯相對應,縱與橫相對應,主與副相對應。 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相當於織布機上縱向經線,是起支撐作用、主要作用、核心作用的學術思想、人文智慧、道德靈魂。經學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的主要學問,但在中國漢代獨尊儒術後特指研究儒家經典的學問。儒家經學中蘊藏了中華文化豐富而深刻的學術思想,蘊含了穿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普適性的家庭倫理道德,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全部思想精華: 所謂儒家經典,一般是指儒學十三經,亦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但孔子時期的儒家經典只有六經即《詩經》、《尚書》、《禮經》、《樂經》、《易經》、《春秋》。 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1647年——1729年)所寫的《弟子規》是以《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基本內容的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的,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因為: 《弟子規》是儒家思想精華的濃縮; 《弟子規》是儒家文化通俗的讀本; 《弟子規》是儒家做人文化的規範; 《弟子規》是儒家孝道文化的指南; 《弟子規》是儒家博愛文化的經典; 《弟子規》是家庭教育孩子的課本。 由此可見,《弟子規》集合了十三經的思想精華,濃縮了十三經的做人文化。 所以, <<弟子規>>----- 不僅孩子要讀、大人更應讀; 不僅群眾要讀、黨員更應讀; 不僅幹部要讀、領導幹部更應讀; 不僅一般領導幹部要讀、高級領導幹部更應讀。 四、經學的核心是人學 體現儒家文化精華思想的十三本經典著作,都是關於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人文智慧。沒有一本神神叨叨、神神秘秘、啰里啰嗦的神學著作。宗教文化的經典著作,都是神學啟示錄。 中國是全世界創建人學最早的國家,2700年前的管子就提出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偉大思想,比西方創建神學早700多年。比西方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思想早兩千多年。 什麼是人?做人的道德標準就是「仁、義、禮、智、信」。 就這簡簡單單的仁、義、禮、智、信五個字,是由儒家文化的三位聖人歷經三百多年才完整提出的: 儒家文化創始人——聖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 儒家文化繼承人——亞聖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上,提出「智」,形成仁、義、禮、智四條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完成人——季聖董子(董仲舒)在孔孟提出的仁、義、禮、智的四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上,又提出「信」,從而形成儒家完整的科學的亘古不變的五條做人道德標準,這五條做人道德標準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瑰寶,也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更是中華民族的健康人格。 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並不在於人會思維、人會製造並使用工具,這些技能有些動物也具備。人和動物的唯一本質區別在於人有「仁義禮智信」這五條亘古不變的道德標準,而動物連一條都沒有。 孟子曰: 人皆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也。人沒有惻隱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羞惡之心,羞惡之心,義也。人沒有羞惡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禮也。人沒有恭敬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人沒有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誠實之心,誠實之心,信也。人沒有誠實之心,非人也。 (最後這句話是我根據孟子的思路概括的,因為「信」字是漢代的董仲舒才提出的)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可以說只要有這「五心」,人人都可以成為孝子、善人、好人、君子、聖人。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希」同稀,也就是說人和禽獸的差別很小很小——僅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這「五心」而己。人只要缺少「五心」中的任何一心,都可能墮落成逆子、惡人、壞人、小人、罪人。 五、人學的核心是仁愛 《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孔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者,愛人」 儒家仁義禮智信的人學思想主張「人性善」,西方在提出全知萬能上帝的同時提出「人性惡」的思想,認為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類的靈魂。 儒家文化認為,人人都有一顆善良之心,所以,人類自己就能拯救自己,不需要藉助外部神力。 儒家「仁愛」思想,就是指對人要有惻隱之心、同情之心、善良之心,不能有仇恨之心、麻木之心、冷漠之心。也就是說,人人存好心、人人說好話、人人做好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家仁愛思想是一個有著三層思想含義、三重道德境界的複合概念: 第一、仁愛思想第一層思想含義——不害人,這是做人的最低道德底線 心地善良不害人,這是人性善良的種子。有人性善良種子的人,就是一個有德之人,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大善人,因為一個人只要有這顆善良的種子遲早會發芽、開花、結果的,所以,一個人心靈里只要有這顆善良的種子,就是一輩子不害人的大善人。 看見別人有錯如果勸不了,不落井下石也是一種仁愛; 看見別人傷心難過如果不安慰,不幸災樂禍也是一種仁愛; 看見別人有困難如果不想幫,不趁火打劫也是一種仁愛; 看見別人有需要如果幫不了,不幫倒忙也是一種仁愛; 看到國家有危難不想出力,不當漢奸也是一種仁愛。 第二、仁愛思想第二層思想含義——幫助人,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標準 力所能及的幫助人,這是人性善良的果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力所能及的幫助人,就是一個厚德之人,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大好人,社會這麼大,問題這麼多,不需要我們每個人奉獻全部的愛,只要每個人都能奉獻出一點點愛,我們這個社會就立馬變成溫暖的社會、溫馨的社會、和諧的社會。大好人的標準非常寬泛,一個大善人,只要在街道上遇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遇到飢腸轆轆的流浪漢買一碗飯,遇到外地人指一指路,遇到迷路的孩子送到派出所,就是一個大好人。當代活雷鋒郭明義把自己工資收入的一半幫助困難的人,也是大好人。 第三、仁愛思想第三的思想含義——舍已為人,這是做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大義凜然的捨己為人,這是人性善良的碩果。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大德之人,就是一個捨己為人的大英雄。 A、就像那些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比如戰爭年代的楊靖宇、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等; B、就像那些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模範人物,比如和平時代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郭明義、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媽媽吳菊萍等等。 C、就像那些心繫家國天下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文化聖人、政治偉人; D、就像那些心系芸芸眾生以拯救靈魂為己任的著名宗教人士。綜上所述, 所謂有德之人,就是一輩子堅持不做壞事的大善人; 所謂厚德之人,就是一輩子堅持做好事的大好人; 所謂大德之人,就是一輩子堅持做奉獻的大英雄、大聖人。 由此可見,我們做一名大德之人、大英雄、大聖人,太難了,但力所能及地幫一下遇到困難的人,做一個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厚德之人、大好人並不難,做一個不傷害別人、不危害社會、不禍害祖國的有德之人、大善人太容易了!!! 現代法律制度是校正、糾正、懲治缺德、違法、犯罪的外部強制力量!所以說,沒有法律的外部強制,單單憑以德治國是虛偽的、無用的;沒有道德的自我約束,單單憑依法治國是冷酷的、無效的。因此,當代社會只有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無縫對接、完美結合,才能真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效懲治違法犯罪行為。 六、仁愛的核心是孝敬 仁愛,不是一視同仁的兼愛所有人,而是有區別、有等差、有先後的愛所有人,也就是說,不一樣的人,愛的程度不同、愛的方面不同、愛的方式不同、愛的先後不同。 人類社會進入父系社會,有了家庭,就有父子關係;有父子關係就有孝敬父母的家庭倫理道德。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有了國家,就有君臣關係,有了君臣關係就有政治倫理道德。「五倫」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五種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規範 倫,輩也; 倫理,一般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準則,特別指家庭內部尊卑長幼之間的輩分關係; 倫理道德就是指親人之間、外人之間、家與國之間的基本道德規範。 「五倫」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這五種基本的人際關係; 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君臣有義,是基本的道德準則;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是具體的道德標準。 父慈子孝是人倫的起點,「五倫」的重點,因為其餘「四倫」都是父慈子孝的擴大、延展、升華。所以說,仁愛的核心是孝敬父母。忤逆父母、打罵父母甚至殺害父母的都是有人樣、沒品行,會說話、沒人性,穿衣服、沒廉恥的衣冠禽獸。給這些衣冠禽獸講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君臣有義,簡直是對牛彈琴、給狼唱歌、給豬誦經。 仁愛根源於人的善良之心,起源於人的血親之愛,終結於地球的自然之愛。仁愛,是有等差的愛,並不是一視同仁,例如,我們給父母一萬元是仁愛,對社會上陌生老人給一元錢也是仁愛,對街道的老人一分錢不給,只要不傷害也是仁愛。一個吝嗇的大善人比慷慨的大壞人,強一萬倍!因為大善人,雖然是一毛不拔的吝嗇鬼,但是他沒有傷害過別人啊!大壞蛋,雖然慷慨大方,但那是不義之財啊! 愛從血親之愛起步,通過儒家推己及人的博愛文化——從親人擴大到外人;從家裡擴大到社會;從社會擴大到國家;從國家擴大到世界,從世界擴大到自然。 所以說: 盡孝有邊,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對別人的父母不傷害就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 盡忠有界,只效忠自己的祖國,對別國不侵害就是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者。 但是大善無垠、大愛無疆、大德無量——慈愛天下所有的人,善待自然界一切動植物,保護人類共有的地球家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有一個清晰的邏輯思維?
※漢語邏輯
※[轉載]《周易》64卦邏輯圖
※遇到不講道理的人,請掏出歸謬法
※《金剛經》的邏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