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理】新加坡(亞洲)
新加坡,全稱為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獅城,首都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國土面積71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40萬,公民主要以四大族群來區劃分:華人(漢族)占人口的74.2%,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佔總人口的1/4。擁有四種官方語言,即馬來語(國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為 Pancur (意為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於1365年的《爪哇史頌》。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14世紀,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1613年葡萄牙人焚毀了河口的據點。此後兩個世紀內沒有關於新加坡的史料。
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9世紀初期,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末,總督萊佛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萊佛士於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陸之後,發覺此地擁有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這裡的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附近的溪澗也有充裕的水源為船隻提供乾淨的飲用水。隨即,被英國佔為殖民地。最初新加坡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兩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到了20世紀初,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全世界第7大港口。
1941年尾,英國完全低估了日軍的戰鬥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擊新加坡,這是大英帝國皇冠上的一枚小寶石。新加坡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必須拿下新加坡才能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新加坡華僑人口密集,這裡是南洋華僑抗日運動中心。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便發動東南亞800萬華僑,為中國籌集了約合4億餘元國幣的巨額外匯。此時落入虎口的新加坡華僑由於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過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瘋狂報復。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軍佔領。珍珠港事件第二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亞。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將她改名為「昭南島」。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新加坡於9月12日在政府大廈舉行了受降儀式。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戰後,新加坡多個地方相繼發現日本佔領時期被屠殺者的遺骸。
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就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戰後的新加坡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發言權。總督的權力被分散,一個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組成立。該體系於1947年7月變為兩個分開的行政及立法會議。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舉行了第一次選舉。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憲法,享有較大的自治權。
1955年,新加坡舉行選舉。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投票,最後71%的人投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合併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總理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新加坡的商人也開始投訴中央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利益,反而對他們實行固打制。雙邊經濟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後升溫。當時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陳修信說這是因為印尼的對抗活動而導致軍備預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將關閉新加坡的中國銀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國銀行在資助馬來亞共產黨的武裝活動。
兩地在政治上也有衝突。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亂。「馬來亞人至上」的觀念逐漸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馬來亞人的政黨都公開表示反對「種族主義」的信條。當時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他認為,解決兩個族群衝突的最好辦法就是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在馬來西亞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國家成立以後,華人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蹟原動力,人民開始靠著勤奮的打拚,學會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建國後,新加坡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聯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協立東盟組織。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它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措施,發展工業及經濟。於1961年設立的經濟發展局致力於實行國家經濟發展方針,重視製造業,裕廓工業區正式成立,並在加冷、大巴窯等地建立輕工業基地。為了吸引外資,政府決定給予外國企業優惠。同年,經濟發展局重組,裕廓鎮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發展銀行也在該年成立。工業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製造業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雖然新加坡的國內政治上的自由空間逐漸被壓制,經濟上卻取得高速發展,很快成為東南亞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成為當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與此同時,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
推薦閱讀:
※新加坡如何應對擁堵?
※新加坡 | 在咖啡香里體會獅城的美
※【海平感悟】二元分別
※白宮的instagram被新加坡總理盜號了!
※新加坡稅制之個人所得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