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 | 20世紀世界芭蕾舞名人

瑪麗·塔里奧妮Taglioni,Marie(1804—1884)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最偉大的芭蕾女演員之一,是整個浪漫主義時代希望的象徵、理想的化身和輕盈的舞魂,她的傑作《仙女》標誌著舞蹈史上一個新世紀的來臨。

塔里奧妮並非天生麗質,她身體瘦弱,其貌不揚,更沒有亭亭玉立的模樣。可在他父親的培養下,在1822年6月10日,剛滿18歲的塔里奧妮在維也納首次登台,主演了其父親編導的舞劇《少女入神宮儀式》。可整整等了五年才得到了巴黎歌劇院的聘書1830年,法國作曲家奧柏專門為塔里奧妮創作了歌劇芭蕾《上帝與芭蕾》。同年塔里奧妮在倫敦首演了法國大編導家狄德羅的神話舞劇《植物與微風》。塔里奧妮舞蹈風格的特點是:「登峰造極的優美、賦有畫意的舞姿和輕盈飄逸的舞步」。

1832年3月12日,塔里奧妮在巴黎歌劇院主演的那部被後人譽為「浪漫芭蕾處女作」的《仙女》,為她也為她那個時代提供了一種完美的表現方式和浪漫的舞蹈風格,同時也使她一躍成為舉世公認的「最偉大的芭蕾舞女演員之一。

為了跳好《仙女》,塔里奧妮不遺餘力地使自己的舞蹈象空氣般的輕盈,象鮮花般的嬌嫩,象少女一樣單純。她的表演彷彿一直在空中飄動,而很少和大地接觸。為了產生這種特殊的效果,她專門設計了一種複雜的擊腳小跳,完美地使用了腳尖技術,以突出翩翩飛舞的形象。另外她還將那貌似簡單的「阿拉貝斯」做的儀態萬方。

1837年4月22日舉行告別演出離開巴黎,並於同年9月6日在彼得堡上演了她的代表作《仙女》。

1847年,34歲的塔里奧妮最後一次登台,舉行告別演出。

1884年4月24日,她於噶國馬賽逝世,享年93歲.

聖.萊昂 SaintLéon, Arthur(1821~1870) 法國芭蕾演員、編導。1821年9月17日生於巴黎,1870年9月2日卒於同地。幼年從父學習小提琴。

1835年起,在慕尼黑、巴黎、米蘭等地表演舞蹈。因編導舞劇《隨軍女販與騎手》(1843)和《大理石美女》(1847 )而成名。此後,應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之聘編過15部舞劇,其中以《魔鬼的小提琴》(1849)最為成功。

1859~1869年他在聖彼得堡皇家劇院供職。他的主要作品有《帕克雷特》(1851)、《神駝馬》(1864)、《小金魚》(1867)等。後兩部作品因其歪曲俄羅斯人民形象而遭到輿論的批評。聖.萊昂的舞劇中不少精彩的舞段,對19世紀後期俄羅斯芭蕾編導藝術有較大的影響。返回巴黎後,他創作出自己的代表作《泉》(1866)和《葛蓓莉亞》(1870)。

聖.萊昂是浪漫主義芭蕾晚期的代表,他的作品,舞蹈豐富多彩,追求形式美與舞台效果,但內容較貧乏,難以感人。因此,除了《葛蓓莉亞》和《泉》的片斷以外,其他作品都未保留下來。聖.萊昂還是一位優秀的芭蕾教師 ,他創造了一套記錄舞蹈的方法,著有《舞蹈速記術》一書,這是近代舞譜的早期文獻之一。

芭蕾革新家福金

福金 Fokine,Michel(1880~1942)俄國芭蕾編導。芭蕾革新家。1880年5月5日生於聖彼得堡,1942年卒於紐約。1889~1898年在聖彼得堡戲劇學校學習舞蹈。畢業後參加馬利亞劇院芭蕾舞團(見基洛夫芭蕾舞團 ),被破格提升為獨舞演員。扮演過《帕基塔》、《雷蒙達》、《睡美人》等古典芭蕾的主角,表演風度典雅,跳躍高而輕盈。

第一次編導嘗試是為聖彼得堡戲劇學校排演實習劇目——獨幕舞劇《阿喀斯和伽拉忒亞》(1905),同年又為 A.巴甫洛娃編排獨舞《天鵝之死》。1907年正式受聘為馬利亞劇院芭蕾編導,排出了舞劇《阿爾米達宮》。次年應佳吉列夫之聘為在巴黎舉行的俄羅斯芭蕾舞演出季編導一批舞劇和舞蹈,這些作品的演出贏得了很高聲譽。

M.M.福金編導的《仙女們》1909~1912年以及1914年,福金擔任俄羅斯演出季和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舞蹈編導兼主要演員。1921年起僑居美國,主持紐約的舞蹈講習所(1923~1942),並先後在巴黎歌劇院(1934~1935)、蒙特卡洛俄羅斯芭蕾舞團(1936~1939)擔任舞劇編導。由於福金遠離祖國,與人民脫離聯繫,他長期處於苦悶憂鬱之中,1927~1934年間實際上停止了創作,晚期作品也很少有成功之作。

他一生共創作70多部舞劇以及一批舞蹈和歌劇插舞,其中著名的有:舞劇《埃及之夜》(1908 )、《仙女們》(1908)、《狂歡節》(1910)、《天方夜譚》(即《山魯佐德》,19 10)、《火鳥》(1910)、《玫瑰幽靈》(1911)、《彼得魯什卡》(1911)及歌劇《伊戈爾王子》中波洛維克人之舞(1909)、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的舞蹈(1917)等。福金主張繼承古典芭蕾傳統。同時又有所創新。

在《給〈泰晤士報〉主筆的公開信》(1914年7月16日)中,他闡述了新舞劇的5項原則,主張在每部作品中「創造出符合於情節,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和民族性格,最有表現力的新形式」,舞劇中舞蹈和摹擬都要為表現劇情服務,利用整個人體而不僅僅是面部來表現,以致群舞演員的分組隊形和舞蹈也應成為表情手段;舞劇是一個藝術整體,其中各成分(舞蹈、音樂、美術等)應該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每個合作者享有創作自由。福金具有罕見的音樂感,很高的文學和繪畫修養,因而有可能將上述理論付諸實踐。

他在前人對舞蹈交響化的探索的基礎上,創立了一種新型的舞劇形式——交響芭蕾,在其中舞蹈、音樂、美術、文學諸要素融合一體,服從於統一的構思和貫串列動。這些作品大都是獨幕舞劇。有的作品還採用最初並非為舞蹈寫作的交響樂曲作為音樂基礎;在編導手法上吸收了交響音樂的主題、變奏、復調、對位等技法,通過加強舞蹈的表現力和啞劇的動態感,打破了舊舞劇中舞蹈和和啞劇的嚴格界限以及用舞蹈抒情,用啞劇敘事的刻板程式。福金的革新對20世紀歐美以致全世界的芭蕾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俄國女芭蕾舞演員巴甫洛娃

巴甫洛娃(Anna pavlova)俄國女芭蕾演員。1881年2月12日生於聖彼得堡,1931年1月23日卒于海牙。1891年入聖彼得堡皇家芭蕾舞學校。1899年畢業後即進入瑪利亞劇院(見基洛夫芭蕾舞團 ),1906年成為首席演員,主演了幾乎所有該劇院的傳統劇目,並成功地塑造了 M.福金所編的《天鵝之死》、《阿爾米達宮》、《埃及之夜》、《仙女們》等劇目中的主要角色。福金認為巴甫洛娃是他的作品的理想扮演者,有些作品就是為她而編的,《天鵝之死》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她所創造的形象自然而質樸,動作輕盈優雅而富有詩意;她的表演有一種飄逸超凡的氣質,給人以生動的感染力。她所獨有的藝術特色和表演風格的形成,是由於各方面的因素。她具有極好的天賦,又經在俄羅斯舞台上主演傳統劇目的磨鍊。福金等人的作品,對於她的藝術特色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

АП巴甫洛娃表演的《天鵝之死》從1908年起,她開始出國演出,並曾於1909年參加 C.佳吉列夫的舞劇團到巴黎等地演出。以後離開該團,經常以客座主角演員的身分參加英美等國的芭蕾舞團演出。有時也回到瑪利亞劇院去。1913年去英國定居,並且建立了自己的劇團。此後10餘年,她堅持不懈地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走遍了歐、美各國家,以及非洲、澳大利亞和亞洲的一些國家。她向人們傳播、介紹俄羅斯芭蕾,喚起人們對芭蕾的愛好。巴甫洛娃認為舞劇中最重要的是舞蹈表演。

她的劇團所上演的大都是傳統劇目的節略版本或片斷,也有一些新編節目。她本人也曾創造獨幕舞劇《秋葉》(1918)。她在芭蕾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繼 M.塔利奧尼之後20世紀初期最傑出的舞蹈家。

波蘭血統的俄國芭蕾演員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 Nijinsky, Vaslav(1889~1950)波蘭血統的俄國芭蕾演員和編導。1889年12月17 日生於基輔,1950年4月8日卒於倫敦。1898年考入聖彼得堡舞蹈學校,1907年畢業後參加瑪利亞劇院(見基洛夫芭蕾舞團 )。由 B.ф.尼金斯基表演的《天方夜譚》於才華超群,被破格提拔為首席男演員。

曾是著名女舞蹈家A.П. 巴甫洛娃等人的舞伴。主演過《阿爾米達宮》、《埃及之夜》、《仙女們》等著名舞劇。1909~1913年參加C.П. 佳吉列夫組織的巴黎、倫敦「俄羅斯演出季」,在M.M. 福金新編舞劇《狂歡節》、《天方夜譚》、《攻瑰幽靈》、《彼得魯什卡》、《藍色上帝》、《達夫尼斯和赫洛亞》中金主角。1912年,他為佳吉列夫芭蕾舞團自編自演舞劇《牧神的午後》。1913年又編排了《遊戲》和《春之祭》。他的這些作品突破傳統芭蕾的形式,進行大膽創新,由於被認為過於追求肉感, 遭到時人的批評。

實際上他對擴大芭蕾動作語彙,增加塑造形象的表情手段作了有益的貢獻。1914年他自組芭蕾舞團在倫敦演出。1916年又返回佳吉列夫劇團, 編導了舞劇《梯爾·歐倫施皮格爾》。作為演員,尼金斯基技巧高超,特別是結合大跳、急速轉、多次擊腿等高難動作和富有表情的啞劇表演,為世人所稱道。19 18年他因精神分裂症而退出舞台。著有《尼金斯基日記》(1953,巴黎)


推薦閱讀:

9位扮演歷史名人獲奧斯卡獎的演員
差點被這個女人掰彎,但她眼裡只有京劇一件事
鍾瑜到底是誰?在知乎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
古今中外誰的頭銜最多?
如何評價王思聰?

TAG:世界 | 芭蕾舞 | 名人 | 盤點 | 世紀 | 20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