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知識講座(2)
詩詞知識講座第三講
格律詩三要素
上一章我們講授了古典詩詞的詩韻和四聲。通過上一章的學習,大家初步了解了詩是韻文,寫詩必須押韻和如何押韻的知識,同時也了解了古代漢語四聲和現代漢語四聲的有關知識。同學們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對於下一步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講中,我們要重點學習的是關於格律詩(這裡主要指近體詩)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平仄、對仗和押韻。
格律詩與古體詩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點:一是句數固定。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二是押韻嚴格。一般要求押平聲韻,很少押仄聲韻。三是講究平仄。而且有一定的規則,要求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四是要求對仗。特別是八句的律詩,中間兩聯一般都要用對仗。
第一節 關於平仄
一、 平仄與詩詞格律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也是格律詩三大要素之一。在第二講里我們已經講過,無論是古代漢語還是現代漢語,就其聲調而言,都可分為兩大類:平聲和仄聲。平聲就是聲音平直,仄聲就是聲音傾側不平的意思。在古代平水韻里,人們把上平聲和下平聲歸為平聲,把上聲、去聲和入聲歸為仄聲。今天,現代漢語取消了入聲,大約1800個左右的入聲字被分派到平、上、去三聲里,即所謂的「入派三聲」。因此,陰平聲、陽平聲歸為平聲,上聲和去聲歸為仄聲。詩詞是語言的藝術。人們利用平仄兩種聲調,在詩詞句中相互交錯,從而使聲音協調多變,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具有強烈的音樂美和藝術感染力。我們講詩詞格律,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講平仄。傳統格律詩詞之所以經久不衰,而且被人們稱為國粹、國寶,這種講究平仄聲韻的藝術特點,恐怕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著名語言學
格律詩的平仄看起來似乎很複雜,但是基本要求只有一個,即平、仄相間。因為講詩詞格律主要還是講古人的作品,所以我們還是按照傳統習慣,用四種符號來代表「平」、「仄」、「入聲」和「可平可仄」。這四種符號分別是:
「―」——代表平聲
「∣」——代表仄聲
「○」——代表可平可仄
「·」——代表入聲
下面舉幾首絕句和律詩來加以說明。先看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 ――∣ ――·∣-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 ∣∣·――
再看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 ――∣·-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 ∣·∣――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 ――∣·-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 ○∣∣――
再舉一首七言絕句和一首七言律詩。先看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 ――∣∣∣――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 ○∣――∣∣-
再看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 ∣∣――∣∣-
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 ○-∣∣∣――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 ∣∣――○∣-
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
∣∣○――·∣ ○―○∣∣――
從上邊這些例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古人寫的還是今人寫的格律詩,都是很講究平仄聲的,而且詩句中平仄聲的配置也是很有規律和方法可循的。這在下面我們將繼續講到。
二、 平仄在格律詩中的運用
漢字讀音分四聲、講平仄,由於語音平仄聲調的不同,在詩句中交錯使用,自然而然地就能使詩句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增加了音樂感,避免了單調、乏味。平仄交錯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在本句中平仄大體是「兩—兩」或「三—兩」交錯的,如:
五言句: 國破山河在(杜甫) 林暗草驚風(盧綸)
∣∣――∣ ○∣∣――
七言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 朝辭白帝彩雲間(李白)
∣∣―――∣∣ ――·○∣――
2、在對句中(除了韻腳字外),平仄都是相對的,如:
五言句: ① 國破山河在 ② 林暗草驚風
∣∣――∣ ○∣∣――
城春草木深 將軍夜引弓
――∣∣- ――∣∣-
七言句: ① 兩個黃鸝鳴翠柳 ② 朝辭白帝彩雲間
∣∣――-∣∣ --·∣∣――
一行白鷺上青天 千里江陵一日還
○―○∣∣―― ○∣――··-
從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除韻腳外,句中平仄都是兩兩相對,或者是三兩相對,尤其是節拍所在處(即雙數字處),一般總是平聲字與仄聲字交錯安排的。在詩詞中,句子凡符合這種規律規定的,就叫做「律句」;凡不符合這種規律規定的,就叫做「拗句」。「拗」就是讀起來拗口不順暢的意思。律詩中出現了「拗句」,可以採取「救」的辦法來彌補,如果不「救」,就叫做「失律」。這在以後我們還要講到。詞、曲中也多用律句,但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和要求,這裡就不具體介紹了。
三、運用平仄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正確辨別入聲字。閱讀格律詩詞,或用「平水韻」等古聲韻寫作格律詩詞,都有一個正確辨別入聲字的問題。關於入聲字,我們在上一講里已經給大家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在古韻書中,入聲字大約有1800多個,其中常用的大約有700多個。現代漢語廢除了入聲,原來的入聲字按照「入派三聲」的原則,都分派到平、上、去三個韻目里。入聲本來就是仄聲,因此派到上、去兩韻目的字,仍然歸仄聲,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就是分派到平聲韻目里的舊讀入聲字。對於這部分舊讀入聲字,只有利用韻書去熟悉和記住,別的現在還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現在提倡用中華新聲韻來寫作格律詩詞,如果大家掌握了詩詞格律,又是用新聲韻來寫作,入聲問題也就不復存在了。
2、要正確識別、理解和掌握平仄兩讀字。平仄兩讀字有兩種情況需要注意:
①古今平仄異讀字,但字義不變。如:
俱
古讀平聲,今讀去聲。如杜甫「野徑雲俱黑」、「爾曹身與名俱滅」。這裡「俱」字均為平聲。對於此類古今平仄異讀字,如果用新聲韻寫作,就要特別注意,只能把它作為仄聲字用,否則,把它用到詩句中應該用平聲字的位置上,就要出現失律的現象。
寧
古只讀平聲,今分兩讀。「安寧」的「寧」讀陽平聲;「寧可」、「寧死不屈」的「寧」讀去聲。對於此類字,用新聲韻寫作,就要具體對待,分清具體的語言環境和詞義所指,不可胡亂使用。
擁 古讀上聲,今讀陰平聲,等等。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
②平仄兩讀字,即可平可仄,但詞性、詞義都不變。這種情況要看它在詩詞中所處的位置來定其讀音。比如:看、聽、望、忘、醒、教、過、嘆、漫、橫,場等等。
③一字多義,音隨意轉。這部分字因詞性、語義不同而讀音不同,如:觀、和、長、為、更、論、禁、騎、燕、中、荷、磨、傳、調、彈、號、分、興、將、降、行、藏、量、擔、盛、當、石、車、虹、重,等等。
3、要注意方音的誤讀。在我們沿淮地區,方言雖然不是很嚴重,但也大量存在,特別是陰平聲(一聲)被誤讀成上聲(三聲)的現象很普遍,比如:風、波、雙、霜、冰、花、天、街、階、舟、周、書、朱、諸、豬、媽、爹、敲、英、桑、喪、傷、張、章等等。對於初學古詩詞的人來說,不論是使用古聲韻,還是使用新聲韻,方音誤讀的問題都是一個不小的攔路虎,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以上這些情況,在格律詩詞的閱讀、賞析尤其是寫作中,都會經常遇到。因此,做為一名古典詩詞愛好者和習作者,同學們都必須正確對待,認真研習,熟練掌握。
關於對仗
一、對仗是構成律詩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麼是對仗?對仗又叫對偶。就是在韻文中,上下兩句中的片語結構和詞性要相同,互相成對,而平仄聲調則要相反,如同古代的儀仗隊一樣,兩兩相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造化賦形,文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不相須,自然成對。」他在這裡把對仗看成是事物的客觀存在和文藝創作的規律。可見古人對對仗這種行文形式和修辭方法已經有了很有見地的認識。
漢字是一字一音,最適於對仗。古代詩文如《詩經》中就多有對仗的句子。後來對仗形式更為發展,並逐漸衍化為駢體文、律詩和對聯等諸多文學樣式。對仗的作用就是能使讀者在接受作品思想內容的同時,也能欣賞到作品的一種形式的整齊、對稱和協調之美,而作品的這種形式美又能反過來增強作品思想感情的感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傳統詩歌中的律詩,其藝術生命力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對仗這種修辭手段的運用,恐怕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在詩詞創作中,凡按格律要求應該對仗的地方,一般都要盡量使用對仗,以增加詩詞的美感。而不使用對仗或使用的不正確,就不能稱作律詩。
二、對仗的基本要求:
1、本句平仄相間,對句除韻腳外,要平仄相對。這在前面已講到,這裡就不再重複。但有一點仍然要提請同學們注意,即在對仗句中,一般都是「兩—兩」或「三—兩」相間與相對。這種現象,恐怕與我們漢語言的片語結構、語音音節、節奏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不可忽視。
2、出句和對句的字數、句型和詞類要相同,義類要相對。如王勃的詩句: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從句型、詞類上講,上下兩句是相同的:「海內」與「天涯」都是主謂結構的方位片語,「知己」與「比鄰」都是動賓結構的名詞片語,而中間的「存」與「若」都是動詞。從詞義上講,上下兩句又是相對的:「海內」指國內或者說是近處,「天涯」則指國外或者說是很遙遠的地方。「知己」是指知心、至交、朋友,而「比鄰」則是指鄰居、近鄰。我們再看杜甫詩的兩個例句:
①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②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例①句中的「一行」與「兩個」、「白鷺」與「黃鸝」、「上」與「鳴」、「青天」與「翠柳」,例②句中的「不盡」與「無邊」、「長江」與「落木」、「滾滾」與「蕭蕭」、「來」與「下」,基本都是這種句型、詞類相同,而詞義義類相對的情況。
三、 詞的分類是對仗的基礎
1、詞的分類。王力先生按照律詩的對仗,把詞概括為九類。
①名詞類:表示人、事物、時間、地點的詞,如人名、地名、專用名、日月、星辰、山川、江河、草木、花卉等等。
②動詞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行為、發展變化的詞,如看、聽、笑、哭、唱、吃、喝、讀、寫、愛、恨、跑、走、跳、升、降、飛、落、保衛、建設、發展、變化等。
③形容詞類: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或聲音的詞,如美醜、香臭、明暗、胖瘦、高低、長短、輕重、快慢、嘀嗒、轟隆等等。
④代詞類:表示能起指示、代替作用的詞,如誰、哪、你、我、他、爾、汝、吾、余、這、那、彼、此、這裡、那裡、你們、我們、他們、它們等。
⑤數詞類:表示數目多少和次序先後的詞,如個、十、百、千、萬、初一、老大、第一,等等。
另外,與數詞類相聯繫的,還有表示計量單位的量詞,如尺、丈、里、斤、兩、分、畝、只、匹、頭、擔、噸、石、塊、台、輛、部、間等等。某些名詞與數詞配合,也可以用來做量詞使用,如一天的「天」,五更的「更」,三年的「年」,九霄的「霄」,半鍋的「鍋」等。
⑥顏色詞類:表示色彩的詞,如黑、白、紅、綠、黃、藍、橙、紫、翠、碧、蒼、寈、素、黛等等。一些帶有色彩的名詞如金、銀、銅、霜、雪、血、楓等,也可用來表示色彩、
⑦方位詞類:表示方向、位置的詞,如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內、外、前、後等等。
⑧副詞類:表示動作、行為和性質狀況的程度、範圍、時間、語氣,而對動詞、形容詞起修飾、限制或補充作用的詞,如已、已、將、很、又、正在、忽然、未曾、竟然等等。
⑨虛詞類:包括連接詞和介詞。連接詞表示詞語間的連接關係,如和、與、或、不但、而且、即使、因為等。介詞表示介紹某些詞語為另一詞語的附加語,如從、於、沿著、依照、按照、以、為、因、將、把等。
2、同類詞相對還應注意:
①數目字,包括孤、獨、無、半等字,自成一類。
②顏色詞自成一類。
③方位詞,如東、西、南、北、上、下、左、右等自成一類。
④連綿詞,如葡萄、杜鵑、鸚鵡、鴛鴦、蟋蟀等,只能與同詞性的連綿詞相對。
3、名詞還可細分為:天文、地理、時令、宮室、服飾、用器、植物、動物、人倫、人事、體形等。如:
渡頭——余——落日
墟里——上——孤煙
「墟里」與「渡頭」是地理對,「孤煙」與「落日」是天文對。
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多病」與「不才」,「故人」與「明主」,都是人倫對。
四、對仗的基本形式
對仗的形式有很多種,這裡給同學們簡單介紹幾種詩詞創作中常見常用的對仗形式。
①工對。凡同類詞相對,就叫工對。如「天對地、雨對風、大地對長空、東西對南北、萬紫對千紅」等等。比如毛澤東《送瘟神》(二)中的兩聯,就是標準的工對:
紅雨——隨心——翻做——浪,
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
地——動——三河——鐵臂——搖。
有些名詞雖然不同小類,但在詩詞語言中經常被平列,也可算作工對。如「天地」、「詩酒」、「花鳥」等相對。還有一些反義詞相對,對得好的也算工對,如李白的《塞下曲》: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
③寬對。在一聯中,或詞性對得不太工整,或片語對得不十分嚴格,這種對仗稱為寬對。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中的一聯: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前六個字對得都很工整,但第七字「洲」字是表地理的名詞,「外」字是表方位的方位詞,嚴格講兩字不能相對,但如果把「外」字理解為「青天之外」,把「洲」字理解為「白鷺之洲」,從這個意義層面上講,亦可為對。這樣的對仗就叫做寬對。另如毛澤東的《贈
③流水對。出句和對句說的是一個意思,如流水不斷地連貫而下。也就是一句話分做兩句來說,但一般情況下前後不能顛倒。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尾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李白的《春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王維的《輞川閑居》:「一從歸白杜,不復出寈門。」杜甫的《留別賈嚴?:「一秋常苦雨,今日始出雲。」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等。這些都屬於流水對。
④借對。即借字形、字義或字音為對。借形的如李商隱的《馬嵬》詩:「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裡「駐馬「與」牽牛「本不同義,是借形相對。借義的如杜甫的《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裡借一尋為八尺、二尋為一常(古代一尋為八尺二尋為一常)之意,來與「七十」相對。借音的如劉長卿的《新按奉送穆諭德》詩:「事直皇天在,歸遲白髮生。」借「皇」與「黃」諧音,來與「白」相對。王安石的「江亭晚眺》詩:「清江無限好,白鳥不勝閑。」借「清」與「寈」諧音,與「白」相對。上述這些字面能對而詞義不能對,或者字的諧音能對而詞義和字面不能對的對仗,都叫借對。
⑤交錯對。出句的詞語與對句的詞語相對,但不是在同一個位置而是錯開的,叫交錯對。運用這種形式,往往是因為在對仗中平仄發生了矛盾,必須把要對仗的兩個詞語錯開位置作為補救。如李商隱的《隋宮》詩:「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雲。」其中「一段」對「六幅」,
「巫山雲」對「湘江水」。如果按正常情況對仗,兩句平仄失調,不成律句,而交錯以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種交錯對,的巧妙,天衣無縫,別具一格,需要較高的文學修養功夫。
⑥扇面對。此種對仗也叫隔句對。即上下兩聯相對,第三句對第一句,第四句對第二句。如白居易的《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賦》詩:「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詞:「望長城內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都是第三句與第一句相對,第四句與第二句相對,而且都是平仄相反,對的非常工整。
此外,對仗的形式還有很多,諸如正對、反對、人名對、地名對、方位對、疊字對、嵌字對、鼎足對、頂針對、連綿對、連珠對,等等。這些都要根據內容的需要,由作者靈活選擇和運用,不必拘泥於現成模式。另外,詩詞的對仗的要求也不像平仄那樣嚴格,詩人為了內容表達的需要,作些變通也是允許的。
五、對仗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是詞義上要避合掌。合掌就是對句與出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這是自古以來詩家之大忌,也是寫詩對仗時最容易犯的毛病。因此,對仗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字異義同的詞相對,如:思與想、看與見、寒與冷悲與哀、先與前等等。古代有些詩人的詩句甚至名句,由於犯了合掌的毛病,都受到後人的非議。如晉朝劉琨有一首詩中的兩句:「獲麟悲尼父,西狩涕孔丘。」寫的完全是同一件事,豈不是浪費。王績的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噪」與「鳴」都是叫聲,也是同一個意思。後來王安石把這首詩改為「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以下句的聽來對上句的看,既避免了合掌之弊,而且詩的情趣、意境也更勝王績一籌。
二是句式結構上要避雷同。所謂雷同,就是指一首律詩中間兩聯上下句的對仗句式結構相同。也有人把它歸之為合掌。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雷同的例子:
西野芳菲路,
春風正可尋。
山城——依——舊諸,
古渡——入——修林。
長日——多——飛絮,
遊人——愛——綠陰。
晚來歌吹起,
唯覺畫堂深。
這首詩中間兩聯的對仗,句式結構都是「2——1——2」的模式,兩聯雷同,沒有變化,形式顯得很呆板。這種句式就叫做雷同。我們再看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兩聯用的都是對仗句,但上聯句式結構是「2——2——1——2」,下聯句式結構是「2——2——2——1」,從而避免了雷同。杜甫的這首絕句,不僅詩的意境優美,而且語言、句式也顯得清新、活潑、生動,堪稱經典之作。
初學者寫作格律詩,為了追求對仗工整,往往容易出現合掌、雷同等毛病。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三是要注意避免用重字。用重字也是律詩對仗的大忌,就是在同一首律詩中,一般也要避免使用同一意義上的重字,包括句中和韻腳。因為一首五律不過用四十個字,一首七律也不過五十六個字,用了重字,不僅行文顯得重複、羅嗦,而且也反映出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水平不高。詩的語言要凝練、乾淨、利落,古人提倡寫詩要學會三煉:即鍊字、鍊句、煉意。一個「煉」字,就說明了詩詞寫作中遣詞、造句的艱苦與重要。
但有一點在這裡也要說清楚,即藝術處理上的重字現象除外。比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中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李商隱的《無題四首》(之一)中的「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等等。這些詩句中都有重字,但讀起來不但不覺得重複、累贅,而且還很有韻味。這種藝術現象與上面所講的重字現象是有原則區別的,不能同日而語,混為一談。
另外,律詩寫作中還有一種形式,即在一首詩中,首聯的出句和尾聯的對句有意識地使用重字。這種形式叫「頂真」。如:「夜入楚家煙,煙中人未眠。」「樂游原上望,望盡帝都春。」這些都屬於有意識的重字,不僅允許,而且可以增加詩詞的韻味和美感,自古以來已成為詩人詞家們的藝術追求。
推薦閱讀:
※詩詞里的誇張
※如何描繪「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所表現的意境?
※醒世詩詞選萃
※一場停留在詩詞中的雨,看看都醉了
※畫眉深淺·雲竹軒詩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