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CCAD日告丨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開幕,首日議題速遞

2016年9月16日,由國際藝術史學會與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共同主辦的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隆重開幕。教育部副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郝平,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朱善璐,世界藝術史大會中方籌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Ulrich Grossman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大會主辦單位代表、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主持了開幕式。

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Grossmann教授致辭,中方籌委會主任邵大箴先生宣布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開幕!

此外, 「記錄&表達——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書展」也於今日在中央美術學院7號樓展廳拉開帷幕!中國現當代美術文獻研究中心(CCAD)與藝術市場研究中心(AMRC)也將攜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參與此次書展,歡迎大家前來!

這麼重要的盛會,奮鬥在學術一線的CCAD當然不會錯過,以下是CCAD的小夥伴們為大家帶來的CIHA首日各分會場部分議題播報:

#第一分會:語詞與概念#

Avramidou《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模仿論和驅逐藝術家》根據柏拉圖的說法,製造者對事物有正確的概念和正確的看法,而模仿者(藝術家)對事物既無正確單位知識,也無正確的看法。

Desbuissons《食物辭彙:美食時代對繪畫的描述和思考》分析了法語中將繪畫和美食聯繫在一起的辭彙含義演變。在19世紀,「吃的好」美學被逐漸推廣。藝術文學成為了「美術」與「美食」的遭遇場。它們通過處事之道而有了共同的物質轉化,斥之感性,產生樂趣,並鼓勵社交。

Olga Panova《宋代中國公共和半公共空間中的繪畫》討論了在公共空間興起、藝術商品化的大潮下藝術觀念的自覺。宋代藝術品公共展示空間在唐代寺廟壁畫的基礎上新增了酒肆茶館等半公共空間的商業場所。這些公共或半公共空間的繪畫裝飾成為商家與畫家雙贏的一種手法。

#第二分會:標準與品評#

《明清繪畫品評中的崇古標準與價值》,高陽提到,在明清繪畫中有甚重的前朝印記。一方面是因為,唐宋元三代積累了較高繪畫成就。另一方面是因為,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了巔峰,為加強文化以及學術專制,大舉編修古代圖書。高陽認為,這些舉措,是使得明清兩代文化和藝術瀰漫著復古的風氣,且重視文藝的"模式化" "正統化"的原因。

《獨特的「情態」沃爾夫林與康定斯基論圖像邊側反轉與圖畫順序》「圖畫中的左右問題根源很深,直達我們感官特徵的基礎」,學者Stefano De Bosio提出觀者身體與藝術品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圖像邊側格局概念的問題。圖像邊側反轉的問題位於藝術史、心理學、美學、文化人類學、神經學的交叉點上。一隻眼睛對某種刺激的優先感知,也就是不對稱性在藝術品觀賞中的心理作用。從相互交織的心理、歷史、文化和美學的複雜評估標準出發,不難看出與審美優先觀念相關並使之形成的多重元素。

《比利時世紀末的復興》Demur Angelique教授講到藝術家從這場復興中吸收的不僅是多樣的風格模式,更多的是一種分析模式。他們創造性吸收了多種審美概念,接收了該時期知識分子的影響,這些都為比利時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發言人首先分析了"復興"的概念,以及這個詞語出現的時間,此外還分析了比利時藝術重生中辭彙場的意義。

#第三分會:想像與投射#

Pinkus Assaf《宏偉的想像:中世紀後期德意志的羅蘭雕像》。首先提出疑問:是否應該把羅蘭雕像與古代巨像相聯繫?羅蘭雕像真的是羅蘭嗎?講者從古代神話、史詩和文獻中論證了巨人形象的功能作用,聯繫到巨大的羅蘭雕像,最開始它出現時是用木頭做的,這被認為是有生命力的材料,羅蘭雕塑的生命特質顯而易見。加之羅蘭雕像身上的皮帶、搭扣、盾牌、包括它腳下微型畫人物都可以看出它並不是被視為虔誠信仰和發泄情緒的對象,它也不一定是《羅蘭之歌》里歌頌的羅蘭,而是一位神秘的守護者,它體型巨大,是中世紀晚期神話巨人對話的一個媒介。

《商代的變形信仰和鬼神崇拜》,通過分析文獻、甲骨文,以及器物紋樣,Elizabeth 教授談及:一、「變形」紋樣意義在甲骨文對應「異」字,意思是變形成「靈魂超脫,得到靈魂力」。同時,此種變形能力為王族特權。二、鬼神崇拜源自驅魔儀式。為了維護統治,君王推崇的君權神授需要鬼神信仰,教授將其稱為「制度化的薩滿教」。

#第四分會:欣賞與實用#

德國海德堡大學雷德候教授第一個發言:中國與西方的題詞。雷德侯教授論述了中國畫的題跋傳統所反映出的共生關係,如何使一幅畫在空間、材料、技術、審美、歷史、個人和政治方面成為了一個整體。中國將慣例紀錄方式一直沿用下來,而西方則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並且這種方式在當今社會已經深入人心。

#第七分會:流傳與嬗變#

本組主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ay Sugata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鄭岩做本組介紹,鄭岩教授認為空間性是藝術史與其他歷史研究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方面。

上海大學郭亮教授展示了耶穌會傳教士衛匡國繪製的《中國新地圖集》中反映的晚明風貌,最好的地圖製作者布勞家族採用歐洲流行的漩渦花式,並使其中描繪的人物更加符合歐洲審美趣味。

Noth女士以《國畫月刊》中的《中西山水畫思想專號》為研究對象,借用劉禾提出的「跨語際實踐理論」,指出當時的中國藝術家們在追尋「國畫本位」中,修正歐洲藝術史話語,以自身觀念表達適應時代中的「自我他者化」,以及語言轉譯的多向性、矛盾性和複雜性。

Kondo女士指出日語中的「美術」一詞是從德語kunstgewerbe翻譯過來的,範圍也比英語中的Art一詞更大。當這種翻譯中的語言斷層完全區分時,我們還能用之前的方式建構世界藝術史嗎?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王玉冬的發言緊扣大會主題,在中國、印度、希臘等不同藝術傳統中重新審視「浮雕」這一術語,展示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們是如畫處理浮雕與圖像平面之間的關係,從而反思藝術史並促進藝術創作。

#第九分會:獨立與超脫#

Cutler教授關於《真實性與逃避》的主題演講:「真實性」並不意味著我們在任何給定的情況下隨意賦予它意義,這種做法是在逃避這個術語的複雜性和他被使用的方式。

#第十一分會:風景與奇觀#

本組由墨西哥城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Krieger Peter(柯璧德)教授和台灣大學傅申教授做開場介紹。Krieger教授談到當下藝術品已經不是集體意識中的風景的主要表現媒介。「風景(Landscape)」的概念已經變得更為廣闊,其背後往往涵蓋了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甚至包括環境問題引起的政治討論中產生的當代的圖像。

《帝國入侵對風景及其傳統文化意涵的破壞——Michael Shepherd筆下的紐西蘭風景》Elizabeth Rankin講到在Shepherd對風景的探索中,他意識到為移民者贏取耕地的戰爭蹂躪了紐西蘭,但卻不是殖民野心對這片土地的唯一破壞,農業本身也成為紐西蘭轉型中的共謀者。他最近的一幅向丟勒的《大草皮》致敬的作品不僅僅是一幅簡單的風景作品,而是他對紐西蘭土地和環境的當下關注的化身。

《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重新討論這一都市奇景》,Maria INez教授:研究立足於關於貧民窟引發的關於貧困的想像,及其與里約市標誌性景觀的關係。將平民窟作為城市不平等現象的象徵,而不是單純的社會經濟數據。由此從如下三方面展開討論:一、本體(景觀本質與內在氣質);二、美學(對景觀進行評估與審視改進方式);三、道德(人類行為的可能性和限制)。

#第二十一分會:多元與世界#

發言人Gregor Langfeld 討論了在國家社會主義和冷戰時期現代主義經典化的過程,現代藝術歷史的主導觀念認為,在冷戰期間抽象主義盛行於西方,現實主義盛行於東方共產主義國家。此外,西方藝術的推動者打算,在國家社會主義者誹謗其現代藝術後,恢復所有的現代主義。 這些觀點在二戰結束後從根本上改變了對現代主義的看法,尤其是因為這些觀念非常刻板和兩極分化,在如今應該更加細緻入微。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現代主義和抽象藝術的一切形式,真的在美國以及西歐被奉為經典會怎樣?為什麼只有某些藝術形式會盛行而不會被邊緣化呢?

#專題報告#洪再新

洪老師從平台思維講起,談到不同文明在形成過程中形成各自的視覺符號,中國小篆、埃及金字塔,古羅馬凱旋門等。但是我們在敘述當中,尤其是西方敘述中國藝術史時,甚少提及書寫,柯律格寫的《中國藝術》開始明確將書寫納入該書中。但書寫不應該僅僅存在東亞文化圈,而是世界性的。阿拉伯的書寫,希伯來的書寫。現代藝術史學缺少書寫這條線。要把書寫看成平台思維,才能與世界藝術同步,從局部走向全局。


推薦閱讀:

2016世界田徑「十大男運動員」
女人世界
凈土法門:放下、放下。為什麼?全是假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極樂世界也不是真的?!--學佛網
盤點世界十大最貴名犬 狗狗的身價排行榜
這世界很累!

TAG:藝術 | 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