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難酬河山舊——岳飛的悲劇人生(中)

  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岳飛重返戰場,岳家軍從鄂州(今湖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首戰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殺敵七千餘人。接著兵分兩路,岳飛命部將張憲攻打隨州,自己則率主力逼向襄陽府(今湖北襄陽),襄陽敵軍不敢與之交戰,棄城而逃,岳飛兵不血刃進入襄陽。當時牛皋正與張憲、徐慶合力攻下隨州城,俘虜了五千偽齊軍。岳飛16歲的兒子岳雲勇冠三軍,手持兩桿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衝上城頭。

  岳飛出師大捷,震動了河北。當時金朝在河北大名扶植劉豫建立有「偽齊」政權。(偽齊皇帝劉豫本是北宋末年的河北西路提點刑獄。)劉豫急忙調度兵力,還請來金朝的「番賊」,與河北、河東的「簽軍」增援。岳家軍奮勇衝殺,一舉擊敗金與偽齊聯軍,收復襄陽六郡。岳飛連戰皆捷的消息,震動了朝廷。高宗接到飛的捷報後,對副宰相胡松年說:「朕雖素聞岳飛行軍極有紀律,未知能破敵如此。」胡松年說:「惟其有紀律,所以能破賊。」這句話一語道出了軍紀與戰績之間的邏輯關係。宋高宗封岳飛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岳飛由此成為有宋一代最年輕的節度使。

  收復襄陽六郡後,岳飛奉詔移屯鄂州。他努力整頓防務,重視發展生產,使襄漢地區終於得以治癒戰爭的創傷,成為南宋連結川陝、北圖中原的戰略要地。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岳飛受詔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率領約五萬人馬前往鎮壓「鐘相、楊幺起義」。時鐘相已死,只剩下楊幺在洞庭湖區,採取「陸耕水戰」體制,繼續與南宋朝廷對抗。岳飛一面繼續招降,一面乘機攻打外圍營寨;只用了不到六個月時間,就破其營寨、水寨,打敗楊幺。楊幺被處死後,岳飛對精壯之士予以收編,餘眾予以安置。岳飛此番戰鬥得丁壯五六萬,被安置歸業的二萬七千餘戶、十萬餘人,繳獲船舶一千餘只。當岳飛攜帶一切繳獲器物,返回潭州向宰相張浚復命時。張浚感嘆說:「岳侯殆神算也。」事後,岳飛以平楊幺之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後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

  1136年(紹興六年)初,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於鎮江府(今江蘇鎮江)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飛悲痛不已,目疾複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並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只好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領,直奔鎮汝軍。另一路王貴、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兩路皆捷。牛皋一戰即攻克汝城、潁昌府,為這次北伐建立首功。王貴這一路軍攻克盧氏縣、虢略(河南靈寶)、伊陽(河南嵩縣),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眾數萬,席捲了商州全境;楊再興收復長水縣(河南洛寧縣西南),直至洛陽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寧縣東北)。

  岳飛本想乘勝追擊、渡河作戰,但為朝廷所不許。岳飛只好退師鄂州。宋高宗詔令岳飛支援劉光世、張俊守江淮。岳飛正苦於目疾,但並未猶豫,率軍直奔九江;但趕到九江時,淮西戰事已告結束。

  岳家軍的後撤讓兀朮看到了有機可乘,於是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聯合偽齊軍兵,向襄漢地區發動猛烈進攻。岳飛接到多地軍情告急後,當機立斷,調集精銳第三次出師北伐。

  岳家軍所到之處,望風披靡,敵軍不戰即潰。宋軍不僅固守了陣地,且擒獲偽齊將領數十人,俘數千人,馬三千匹,衣甲器仗無計其數。岳飛對被俘偽齊士卒,均散錢遣返還鄉。並對他們說:「汝皆中原百姓,國家赤子,不幸為劉豫驅而至此。今釋汝,見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軍前進恢復,各率豪傑來應官軍!」

  飽受金兵追殺和羞辱的宋高宗此時已視岳飛為朝廷的最大希望,他史無前例地肯定這位軍人的成績、願意拉近與岳飛之間的君臣關係。他先把岳飛的官職升至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還把岳飛召至「寢閣」,向飛鄭重授命,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這幾乎是自北宋以來,國君對武將信任的至高點。宋高宗一度還準備把劉世光的軍隊也都全部調派給岳飛,後因秦檜和張浚的反對而作罷。

  「直搗黃龍府」

  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在宋高宗的信任之下,岳飛見收復中原有望,心情異常激動,便親手寫成一道《乞出師札子》。飛陳述了自己恢復中原的規劃,而且此時已不再提及迎還「二聖」或者「淵聖(宋欽宗)」之事,只將欽宗包括在「天眷」之中。但是這一年,岳飛與宋高宗之間的信任也開始出現裂痕。

  這個裂痕始於本年九、十月間。岳飛收到金國要放歸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對此表示擔憂,在入覲時向高宗提議立高宗養子趙瑗(宋孝宗)為皇儲,以示高宗之正統。岳飛的建議無可厚非,實屬對宋高宗的忠誠之舉。但宋高宗卻對此提議非常不滿,下詔責備了岳飛。宋高宗的不滿,是因為在他看來「立儲」這件事不該由武將操心,歷來只有文臣可以與謀,所以岳飛主動建言「立儲」之事屬於越俎代庖。武將干政,不免容易讓人聯想到五代十國的悠悠往事。宋高宗的不悅,說明雖然他高度信任岳飛,但這個「信任」並不是沒有底線的。岳飛作為一個武將,雖然得到了北宋立國以來罕見的榮寵,但也不應該忘乎所以,宋高宗並未忘記祖訓中對武將的戒心。宋高宗於岳飛之間的矛盾,以此為開端,爾後緩慢發酵,並最終影響著岳飛這位軍事天才的個人命運。

  此時金朝內部派系鬥爭激烈,給北宋帶來「靖康恥」的完顏宗翰自金熙宗即位以來就逐漸失勢,被罷免都元帥、完全削除兵權。紹興七年(1137年)七月,完顏宗翰憤郁而死。金熙宗緊接著廢黜了完顏宗翰支持的劉豫偽齊政權,改為設行台尚書省於汴京(今河南開封)。金熙宗還並向宋廷呼籲和談,條件是歸還黃河以南故宋地,並放還高宗生母韋氏,歸還已死的徽宗的梓宮。宋金關係,由此發生巨大變化。這直接影響到了岳飛抗金、收復失地的計劃。

  宋高宗此前向兀朮乞和而不可得,現在金人主動拋出橄欖枝,一向貪生怕死、懦弱的他在抗金的立場上迅速發生動搖。前面之所以支持岳飛抗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金人不接受他的求和;現在求和的機會由金人拋出,宋高宗很願意抓住這個機會。樞密院參議政事秦檜也極力附和,主張議和。

  秦檜是歷史上極有爭議的人物,他於「靖康之變」期間隨徽欽二帝俘至金,為完顏撻懶所信用。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逃回臨安,力主宋金議和。紹興元年(1131年),被擢為參知政事,隨後拜相,次年被劾落職。秦檜的爭議正是始於他的「南歸」。「靖康之變」後,能被金人釋放回來的很少,為何會輪到秦檜呢?這是一個重要疑點。而歷史文獻中,金人如何放秦檜歸宋,也未能留下詳實的記錄。所以,「一般印象總疑心秦檜是女真金人的姦細」,但「這只是懷疑, 並沒有實證」。秦檜「南歸」後,深受宋高宗的信任,很快便官至宰相。

  現在金人呼籲和談,秦檜極力贊成,並因此更受宋高宗的器重。高宗為令其與金接通關係。抗金將領中,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高宗直言道:「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但宋高宗不聽,一心議和。

  宋高宗急於接受和談,一個原因是想接回自己的生母,她在「靖康之變」中被金人擄去一直未被放還。紹興七年,宋高宗收到了宋徽宗去世的死訊(雖然宋徽宗的去世實際上發生在兩年前),高宗的生母年事已高,更無依靠。宋高宗於是告訴秦檜,不惜「屈己稱臣」,但求和議速成。

  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秦檜被任命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次拜相。五月,金派使者議和。秦檜對高宗考驗再三,確認其決心已定,遂奏請若要議和,只和自己商議,不許群臣干預。高宗同意。十月,趙鼎因立嗣事件罷相,秦檜獨攬大權,決意議和。

  十一月,高宗下詔,傳達金國要宋廷屈己議和。百官多認為金國之言不可信,反對議和。秦檜將反對議和的一眾大臣陸續排擠、貶逐。

  十二月,金派張通古、蕭哲出使北宋,國書名為「詔諭江南」,秦檜懷疑是封冊文書,就與金使磋商,改江南為宋、詔諭為國信。金使行至泗州,要求所過州縣用臣禮相迎、高宗以客禮相待,態度極其傲慢。京、淮宣撫處置使韓世忠多次上疏,願效力死戰,高宗不準。金使抵達高宗行都,通告宋廷「先歸還河南,冊封高宗為帝,餘事再慢慢商議」。

  秦檜打算接受金國條件,但高宗不願跪拜稱臣、接受金國冊封,館職吏員也上書反對議和,各地軍民義都憤填膺。於是高宗以「居喪期難行吉禮」為由,讓秦檜率朝臣去驛館接收國書。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和議已成,大赦天下;三月,金人歸還河南、陝西舊地。

  然而,好景不長。四個月後,金朝內部發生政變,兀朮以謀反罪誅滅金將完顏宗磐和完顏撻懶,拘王倫於中山府,並且廢除剛剛達成的宋金和議。次年五月,金人背盟,分四路南下入侵,河南、陝西等地相繼淪陷,宋金已經達成的議和等同作廢。高宗下詔列舉兀朮罪狀。秦檜險遭罷相。面對這個打臉的結果,秦檜只好主動上奏,表示既然和議已變,因此支持討伐金國。

  此時,抗金將領早已摩拳擦掌,枕戈待旦。

  南宋軍隊的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以及其他將領如劉錡、吳玠等已形成強大軍力。其中嶽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這四人還被後來的畫家劉松年稱為「中興四將」。

  這些人統率的軍隊中,實力最強的當數岳家軍。岳家軍甚至通過俘獲以前偽齊的萬匹戰馬,成立了南宋年間絕無僅有的萬騎馬軍,可以和金國女真精騎對陣。岳飛也本來就不贊成議和,甚至多次明嘲暗諷宋高宗與秦檜之舉,只不過未被高宗和秦檜理睬。

  金人背盟後,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飛出兵,後又恐順昌有失,便命岳飛發兵救援。岳家軍在鄂州已整訓三年,岳飛接詔後,立即派張憲、姚政率軍東進,援救順昌。未至順昌時,劉錡已於順昌之戰中大敗金軍。六月下旬,當西線金軍受阻,東線順昌解圍,局勢稍有穩定,高宗便又命司農少卿李若虛向岳飛傳達詔命,諭飛「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但李若虛素來主張抗金,他不顧矯詔之罪,主動支持岳飛北伐。

  岳飛隨即揮師北上,在六月、閏六月間,張憲的前軍攻下蔡州,牛皋的左軍在京西路連克魯山等縣城,統領官孫顯也在蔡州和淮寧府之間打敗金兵。與此同時,韓世忠部將王勝收復海州(江蘇東海縣東),張俊部將王德收復亳州。岳飛聯絡北方民間抗金武裝,北方許多州縣的民間抗金力量也紛紛揭竿響應,因為實施「連結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深耕於當地百姓。

  七月,宋軍諸路戰線捷報不斷:張俊攻克亳州,王勝攻克海州,岳飛敗兀朮於郾城。

  在郾城,兀朮見岳飛兵馬不多,於是用騎兵一萬五千人直撲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岳家軍的指揮中樞。很快,兀朮與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賽里等,率領金軍在郾城北與岳家軍對陣。兀朮用「鐵浮圖」為主力,正面進攻,左右翼又輔之以「拐子馬」,都是金軍的精銳部隊。岳飛令其子岳雲率背嵬軍和游奕軍騎兵迎戰,往來衝殺,並派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軍,下砍馬腿,使「拐子馬」失去威力,殺傷了大量金兵。岳家軍因為有備而來,擋住了完顏宗弼全部戰術,獲得了「郾城之戰」的完勝。

  初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飛在城北的五里店再一次大敗金軍。金軍中從此流傳一句話:撼山易,憾岳家軍難!

  取得郾城大捷之後,王貴、岳雲又分率精騎與金軍戰於潁昌城西。岳雲以八百背嵬騎兵作正面攻擊,步兵分左、右兩翼,以抗金軍騎兵。此戰中,岳家軍「無一人肯回顧」,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敗金軍,斬金軍五千餘人,俘士卒二千餘人、將官七十八人,獲馬三千餘匹。

  接連的失利,使兀朮不禁哀嘆:「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屨見挫衄!」金軍大將韓常也不願再戰,派密使向岳飛請降。岳飛為大河南北頻傳的捷報所鼓舞,他與部屬約定,要「直搗黃龍府(今吉林農安),與諸君痛飲!」

  岳家軍全線進擊,包圍開封。七月十八日,張憲與徐慶、李山等諸統制從臨潁縣率主力往東北方向進發,又擊敗五千金軍,追擊十五里。同時,王貴自潁昌府發兵,牛皋也率領左軍進軍。兀朮以十萬大軍駐紮於開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朱仙鎮,希圖再次負隅頑抗。岳家軍北上距離朱仙鎮四十五里的尉氏縣駐營,作為「制勝之地」。岳家軍前哨的五百背嵬鐵騎抵達朱仙鎮,雙方一次交鋒,金軍即全軍奔潰。岳家軍驍勇剽悍,金軍不是對手;兀朮無奈,只好考慮放棄開封,準備渡河北遁。

(作者及單位:月白風清,北京市第十五中學。)


推薦閱讀:

岳飛的部將與幕僚(二)
岳飛被雙規 緣於路線硬傷
岳飛墓前的四個罪人是誰?他們為什麼跪著?
岳飛這個是假八字
是誰在岳飛脊背上刺「盡忠報國」?

TAG:人生 | 悲劇 | 岳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