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與佛法修行
06-04
《西遊記》與佛法修行 李中笑 《西遊記》是我國明代中葉作家吳承恩寫的一部神話故事,以前讀過多遍都是以看熱鬧的角度去讀的。今天從佛法修行的角度再去讀,就發現了《西遊記》這部書是以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故事為素材,有意識、有目的地描述了佛家修行要旨,展現了修行的全過程,早就有「古今丹經中第一奇書」之譽並不為過。稱「悟之者,在儒既可成聖,在釋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這種觀點並非牽強附會,現代很多報刊也有這種說法。 《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其實是一個人,第三十二回十分明確地指出:「師徒們一體同心」。第九十九回又說師徒們「本來面目今方見,一體原因始得全」他們立的立,坐的坐,跳的跳,真箇是「一體純陽喜向陽」。這四個人的藝術形象,唐僧代表生命體,三個徒弟「悟」字為號,代表人體三個臟器的功能活動。孫悟空主心,主神思、喜動,一躍十萬八千里,故又名行者,我們講心是猿猴此意也。豬悟能配脾胃,主後天、貪慾、當須八戒;沙悟凈配腎,主先天、本性善;白馬配意,善賓士,第七回詩云:「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是知音。馬猿合作心合意,緊縛牢拴莫外尋」。這首詩直接地指出孫悟空這個形象本身的寓意就是代表人的心,我們通常說「心猿意馬」,就是把心比作猿,孫悟空是猿猴,把意比作馬,小白龍變為馬。玉皇大帝讓太白金星把孫悟空誆到天宮,給了他個弼馬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栓心猿鎖意馬。當然這玉皇大帝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栓心猿意馬的法門,以致讓孫悟空把天宮攪了個七零八落,最後還是被如來佛壓在了五行山下,天宮始得安寧。佛法修行無論是坐禪,還是念佛,人們常常是打妄想、心慌意亂,不能入靜,更談不到入定,這也是栓不住心猿意馬。最後一句「緊縛牢拴莫外尋」的「莫外尋」,最為關鍵,是要告訴學佛之人,不要到外界去尋求佛法。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與眾生的差別就是一念之差,心清凈即佛,不清凈乃眾生凡夫。 歷史上的玄奘是一個備通經奧,聰悟不群的法門領袖,吳承恩為了寫作的需要,把《西遊記》中的唐僧,寫成是金蟬子長老轉世,善根具足,但還需要磨練,所以塑造成一個人妖不分的「肉眼凡胎」。正因為如此,他才需要艱苦的修鍊,他的心需要悟空,諸多慾念需要八戒,修性固命需要悟凈,大智大愚需要悟能。書中描寫的從出生遭難的江流兒到西天成佛,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都是在磨練他的意志。這才能使他的心肝脾肺腎和諧相處,心地達到清凈,圓成佛道。 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好比「人生一念」,現代人的一念,何止十萬八千里。靈山遠隔十萬八千里,並不是說真的有那麼長的路,而是指心中排除雜念,到達「空」境的艱難。第二十四回上,唐僧就西上取經問悟空:「你說幾時方可到?」悟空答曰:「你自小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靈山者,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道場。這裡指的是,靈台方寸之山也。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就住在「靈台方寸山」中的「斜月三星洞」(第二回)。靈台、方寸是心的別稱,我們通常講不要亂了方寸,這個方寸就是指的心。這裡的心不是心臟的心,而是人的思維神識。 「斜月三星洞」是「心」字的筆劃形狀,一個斜勾,一點在內,兩點在外,寓意三心二意。斜月三星洞就是修心的地方。所以第八十一回詩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自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又說:「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孫悟空的師父於夜半三更六耳不聞的情況下,秘傳孫悟空的「長生之妙道」原來:「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是「攢簇五行顛倒用」,是「子前午後,自己調息」(第二回)這正是我們念佛坐禪在二六時中刻刻勤修的秘要。 孫悟空上天后,官封齊天大聖,滿足了他的虛榮心。這個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所以玉皇大帝又設了兩個辦事機構「一名安靜司,一名寧靜司」(第四回)。要按現代的機構設置,這兩個司是設置重疊,應該精兵簡政,完全可以合併為一個機構。可是玉皇大帝卻設兩個司,意思很明白,目的是要讓他很好地靜下來修心,可他這心也沒有靜下來,而是又偷仙桃、又偷仙丹、又偷御酒,可見這心是很難修的。第十四回標題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蹤」。書中六賊分別為六個人,名叫「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體憂」,佛教稱此為「六根六塵」。這也是煩惱的根本原因。孫悟空雖然打死了這六個人,但在每個人身上的六根六塵,一個金箍棒是打不盡的。因為人在五濁惡世,舊的煩惱打掉了,新煩惱又會產生出來。第四十三回孫悟空對唐僧說:「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捨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孫悟空一番話道出了修行人的要求。就是要一心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坐到四大皆空。這才能「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第十七回孫悟空進一步說:「一點誠心普訪道,靈台山上採藥苗,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年十萬八千高,他說身內有丹藥,外邊採取枉徒勞」。「回光守照寧心坐,身中日月坎離交,萬事不想全寡慾,六根清靜體堅牢」。第二十二回沙悟凈說:「先將嬰兒奼女收,後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腎水入華池,重樓肝火投心臟」。第五十四回又有詩云:「心地頻頻掃,塵情細細除。莫教陷毗盧,本體常清靜,方可論之初,性燭須挑剔,曹溪任呼吸,勿念猿馬氣聲粗,晝夜綿綿息,方顯是功夫。」這就是要我們無論念佛,還是坐禪、持咒,都要收心。怎樣收心,這裡說的很明白:首先要正身,正身滅無名,還要「明堂腎水入華池」,指舌頂上齶,將口中的甘露水吞入五臟,心中提起佛號,形成一個:佛號心中起,佛號眼中過,佛號耳中入,佛號意中落。這和我們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的意思是一樣的。不能是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渙散,喊破喉嚨也惘然。」坐禪也是一樣的要求,一個話頭參到底,才能明心見性。 第五十九回:唐僧路阻火焰山,行者三調芭蕉扇,心臟屬火,比喻火焰山,腎臟屬水形如芭蕉扇,喻為芭蕉扇。調者,調整身心之謂也。行者三調芭蕉扇,是形容在佛法修行過程中推動身體各方面起一個質的變化。行者一調芭蕉扇,因犯急性病,強行索扇,被羅剎女一扇子扇出五萬多里,飄至小須彌山才止住,在空中翻滾的頭昏腦脹糊裡糊塗,吉靈菩薩賜他一粒定風丹,才返回來二調芭蕉扇。定風丹即意清凈,八風吹不動,具體指的是,道家稱玄關,醫家稱印堂穴。玄關未意守,被走了神火。行者二次索扇,羅剎女扇他不動,反被行者鑽入腹內鬧惡作劇,無奈用假扇哄之,致使行者扇火愈烈,引火燒身。師徒們口乾舌燥,心煩意亂,描繪了佛法修練尚未達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的境界,片面追求見佛證果的效果,反而出現念佛坐禪難熬的現象。行者說:「火是牛王放的」。土地說:「這火是大聖放的」正說明了「心火下降」的機制,而未達到明心見性的要求,脾胃已感知(脾胃屬土即土地)故說火是大聖自己放的,大聖屬心。三調芭蕉扇,描寫的是,在這初級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腹中溫暖,五臟盈實,以及全身諸多生理變化現象,均以行者與牛魔王賭鬥為喻,待到功夫將要成片之際,尚須武力擒捉,也就是慧劍斬魔,書中天兵天將四面圍捉,正是過去修鍊的寫照。此種秘法,古不輕傳。八戒,土地奮勇戰牛王,實即脾胃二土為用,因脾在高為牛,本為同氣可以招攝,又土能制水,只要牛力訓服,寶扇自得。道家把此契機喚做「牽牛法」,佛教稱降伏魔怨,都是一個意思。按此修鍊,就等於行者,八戒、沙僧保著三藏西天取經遂此前進,真正身體清涼,足下滋潤,誠所謂《西遊記》第六十一回所說:「坎離既濟真元合,水火均平大道成」。也就是我們佛法的修行過程中,身體各方面都處於一個和諧運化的良好狀態。 第三十六回,師徒指月論玄機。悟空說:「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採得歸來爐內煉,志心功果在西天」。這段詩為《悟真篇》原文,因取經要到西天,故將末句「鍛煉溫養自烹煎」改為「志心功果在西天」。唐僧西天取經成佛,正是《西遊記》作者將學佛有成,法喜充滿境界的真實寫照。悟凈道:「師兄只說弦前屬陽,弦後屬陰,陰中陽半,水中得金。更不道水火相攙各有緣,全憑土母配如然,三家同會無爭竟,水在長江月在天」。形容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脾土居中予以調和,真所謂坐禪念佛到了一心不亂的地步,身體內外水火濟濟,到處都是佛號繚繞。正如《佛說阿彌陀經》所指:「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西遊記》第四十回:「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這是借道家修真通督脈的方法,來說明佛法修行的艱難。 「灘頭坡坂最高。又一道夾脊小路,兩座大關,關下之路都是直立壁陡之崖。夾脊一過,負重感立即緩解,再往上就是玉枕關」。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描寫更精彩。師徒們到了西天佛地。第一個來迎接他們的是「玉真觀」的「金頂大仙」。「玉真觀」者,「玉枕關」也,亦稱「玉真上關」。夾脊關、玉枕關,分別是人體督脈上的兩個竅穴,這都是道家修真的名詞。「金頂」者,頭頂也。有意思的是,書中說從玉真觀到佛祖住地靈鷲高峰的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說的就是禪定功夫,只在腦中進行,明心見性的境界說難真難,說易也易,只要心中有佛,念念回首處,何愁不能見佛。 第九十八回「凌雲渡」上的獨木橋,便寓舌抵上齶之意。豬八戒見獨木橋危險,想騰雲駕霧過河。孫悟空說:「這是什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可唐僧他們就是過不了獨木橋。直到寶幢光佛駕一個無底破船來渡他們,師徒四人才到了彼岸,此時他們已脫胎換骨。寶幢光佛道:「我這船:鴻蒙初判有聲名,幸我撐來不變更。有浪有風還自穩,無終無始樂昇平。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就是說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渡眾生的法門。只是根基不同,那麼你所修行的法門不同而已。無論那一個法門,都能成佛。 至於書中所出現的眾多妖魔,實乃自心所生的煩惱、惡念現象。第十三回唐僧說:「心生。種種妖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所有妖魔鬼怪,不約而同千篇一律地要吃唐僧肉。吃了斯,它們可以長生不老。足見煩惱、惡念對自身之損害。解救,唯自心「悟空」、「八戒」、「悟凈」而已矣。
推薦閱讀:
現在我們用佛法修行的觀點。再去看一看《西遊記》,體悟一下裡面的寓意,對我們今後修習佛法也是大有益處。
推薦閱讀:
※牛津遊記
※從建築看馬來西亞,新加坡
※冬奧、閱兵、一個人——在鏡像背後的朝鮮(上)
※陪你穿越赤道去看海
※還記得《西遊記》里的昴日星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