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夏錢幣

西夏錢幣

  目前面文為西夏文的錢幣已經發現有五種,分別是「福聖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以及「天慶寶錢」。這五種錢幣正面為西夏文,背面為光背,形制都為小平銅錢,非常少見,屬於珍稀的古錢幣。漢字體的西夏錢幣按照年號分目前已經發現有八種,這些錢幣的書體均為楷書。分別為「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祐」,「天慶」,「皇建」,以及「光定」。在這些錢幣中除了「元德重寶」為折二錢外,其餘都是小平錢。西夏錢幣的鑄造大都比較精美,而且書法俊逸、流暢。  西夏是西北党項族建立的政權。党項族首領李元昊於公元1038年稱帝,建都興慶府,後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寧夏、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青海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歷10帝、190年。西夏行使的錢幣主要以銅錢為主,兼用鐵錢,少量使用白銀。自鑄錢少,多用宋錢。邊遠地區始終以物物交換為主。  李元昊即帝位後,創製了一套書寫本民族語言的文字「西夏文」,史籍稱之為蕃書,在西夏國內廣為使用。蒙古滅西夏後,當地仍舊使用,時稱「河西字」,明代末年衰落成死文字。19世紀初,學者張澍發現蕃漢文合璧的《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文得以初步釋讀。1914年羅振玉父子又在《西夏國書略說》中釋讀了福聖、乾、天慶、大安寶錢。1937年,趙權之考證了貞觀寶錢。近年,錢幣學界對西夏錢的深入研究也頗有成效。  景宗李元昊在天授禮法延祚年間(公元1038~1048年)鑄行西夏文錢幣福聖寶錢(圖一),直徑2.4厘米,重4.1克。惠宗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行西夏文大安寶錢(圖二)和漢文隸書大安通寶(圖三),直徑2.45厘米,重4.04克。崇宗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行西夏文貞觀寶錢(圖四),直徑2.6厘米,重5.3克。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年)鑄行元德通寶真、隸書小平錢(圖五、圖六)和元德重寶真書折二錢(圖七),直徑2.91厘米,重6.3克。  西夏古據中外陸上絲綢之路主道河西走廊,商貿在其社會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故非常重視與宋、遼、金諸國和西方的貿易。《天盛舊致新定律令》規定優待西方商人。在仁宗天盛十年(公元1158年)設立通濟監,鑄行天盛元寶錢,有銅、鐵兩種幣材。乾年間(公元1170~1193年)鑄行西夏文乾寶錢(圖八),直徑2.41厘米,重3.9克;漢文真、行書乾元寶小平銅錢(圖九)和鐵錢。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6年),鑄行西夏文天慶寶錢(圖十),直徑2.34厘米,重3.8克。另鑄行漢文真書天慶元寶錢。襄宗皇建元年(公元1210年)鑄行漢文皇建元寶錢(圖十一),神宗光定年間(公元1211~1223年)鑄行光定元寶真、篆書小平銅錢(圖十二)。真書較多,篆書少見。

西夏錢幣的發現和認識

西夏錢幣,是我國古代貨幣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以鑄制工藝精良、西夏文形式獨特、史籍不載和傳世數量稀少而稱著於世。研究西夏錢幣,是新興的西夏學科的重要內容,也對發展我國錢幣學、豐富我國貨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鑄造西夏錢幣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是我國古代党項族於公元1038—1127年,在我國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全盛時期的疆域,佔有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部、陝西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和甘肅省大部,幅員方約二萬餘里。都城興慶府,即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自稱「大夏」、「大白上國」、「白上大夏國」。因其位置在宋、遼、金以西,歷史上稱其為西夏。

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項族,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羌族的一支,因此也稱党項羌。党項族原來散居於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廣闊地帶,以姓氏為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不相統一,過著逐水草、無定居的游牧生活。後受吐番侵撓,請求歸附中原王朝,從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以後,被陸續遷移到甘肅省以東和陝西省北部地區。內遷後的党項人,在漢族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的影響下,憑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中原王朝的特殊照顧,人口和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唐朝末年,黃巢率眾起義, 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受唐王朝之命,參與鎮壓,因作戰有功,被賜李姓,封夏國公,任夏綏銀節度使,領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1- 唐王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亂,群雄逐鹿,党項拓跋部也乘機擴充地盤,設官置吏,徵收稅賦,成為雄居西北一個擁有較強武裝力量的政治集團。大宋王朝建立後,無力對其用兵,採取了賜趙姓、封官爵、給歲賜的安撫辦法。党項拓跋部名義上臣屬於宋,而實為割據一方的霸主,正如史冊所載:「雖未稱王,而自其王久唉。」

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党項首領德明去世,具有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王霸之業的元昊繼承父位,開始了建國之舉:廢除大宋年號,建西夏年號顯道行於國中;去掉唐賜李姓、宋賜趙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為嵬名氏;命大臣野利仁榮參照漢字,編製成筆劃複雜的西夏文,在領地推廣使用。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築壇受冊,即位皇帝。從此,西夏先期和北宋、遼,後期和南宋、金鼎足對峙了190年。在這190年中,西夏相傳十帝,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發展,並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西夏文化。

西夏末年,新興的蒙古族以強大的蒙古鐵騎多次進攻西夏,占城奪地,燒殺搶掠。《嘉靖寧夏新志.拓跋夏考證》記述了蒙古滅夏的情景:「蒙古軍攻佔夏城邑,其民穿鑿土石以避鋒鏑,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在戰爭殘酷的刀光劍影中,西夏生命財產飽受塗炭,典籍 文物損失殆盡。後元人建史,獨缺西夏,戰後的西夏遺存,又再度湮沒。

-2- 最後,連經歷了數百年淪桑、建立並存在了近兩個世紀的西夏王朝、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西夏文化的党項民族,在其建立的國家政權滅亡的同時,也從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消失了。西夏歷史在我國浩瀚的史籍中數百年間成了一片空白。直到清乾、嘉和民國年間,一些學者才搜遺輯逸,又從史料中整理出西夏史料,撰編數種西夏專史,才使人們對西夏歷史有了概略的了解。

西夏王朝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主要是北宋和以前朝代遺留下來的錢幣。做為政權國家的象徵和社會的實際需要,西夏王朝也鑄造了本王朝的錢幣,但數量較少。從近200年來已發表的資料和雖未公開資料,但確實是出土的西夏錢幣統計,已發現西夏鑄幣總數約有二十多萬枚,其中銅錢近二萬枚,鐵錢十八、九萬枚。計有十五個種類,一百多個大的版別。這些錢幣,除鐵錢出土時就鏽蝕嚴重和沒有引起重視損失較多外,部分由國家和地方博物館、文化館收藏,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在錢幣收藏家和錢幣愛好者的收藏篋中。

二、 發現和認識西夏錢幣的歷程

西夏錢幣,人們從發現到認識,經歷了700多年的漫長歲月。在錢幣專著中,最早著錄西夏錢幣的是南宋人洪遵(公元1120—1174年)編輯的《泉志》。該書卷十一登錄一品西夏王朝鑄造的一枚西夏文錢幣,洪稱:「右梵字錢,余按此錢徑八分,重三銖六參,銅色赤純,文不可辯,大抵類屋馱、吐番錢。」從文中可以看出,洪遵雖然發現了這枚西夏文錢,但並 不認識它,也沒有將其列入西夏王朝鑄幣,只是忠實的將其列為不認識的。

-3- 少數民族鑄造的錢幣而著錄的。經後人考證,《泉志》記錄的這枚梵字錢,是西夏王朝鑄造成的西夏文錢。《泉志》對研究西夏錢幣的貢獻,是第一個發現並記錄了西夏鑄幣的著作。

元、明兩代300多年間,錢幣學研究沒有多大進展,流傳下來的錢幣著作,有胡我琨的《錢通》和李世雄的《錢神志》。這兩種著述,或是沿襲洪遵的《泉志》,或是記述十分簡略,均未涉及西夏錢幣。

在洪遵的《泉志》成書600多年後,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梁詩正等人奉敕編著的《欽定錢錄》,錄歷代古錢500餘種,沿襲《泉志》錄西夏文錢一品,仍稱作「梵字錢」,錄西夏漢文錢「天盛元寶」錢一品。儘管史冊對西夏鑄造天盛錢已有記載,但在錢幣專著中,明確定為西夏鑄幣,仍是西夏錢幣研究史上具有了突破性的意義。

清代乾嘉年間,興起了研究考據之風,金石文物的研究收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嘉慶9年(公元1804年),甘肅學者張澍在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市)發現了一座西夏石碑,石碑的兩面均鐫刻文字,一面是漢文,一面是西夏文,把碑上的漢文和西夏文相對照,文義是相同的。西夏王朝行用的西夏文,在西夏滅亡後,到明代時已成為無人認識的死文字。張澍的這一發現,使西夏文又「始見天壤」。就在張澍發現西夏碑的第二年,金石學家劉青園也在涼州發現了西夏窖藏古錢:「涼州土人掘地,得古錢數瓮,其中開元最多,北宋、遼錢及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天慶、皇建、光定諸品,亦復不少。而此種梵字錢,亦有數品,余共揀得千餘枚」。劉青 園將梵字錢上的錢文和張澍發現的西夏碑上的碑文相對照,才明白了梵字。

-4- 錢上的「梵字」,就是西夏文。他斷定了南宋洪遵在編著《泉志》時,也不認識這種文字,因此說「數百年後,破此疑竇,亦快事也」。公元1809年,初尚齡的《吉金所見錄》記述了劉青園的這次重大發 現,並將劉發現的西夏諸錢,逐一著錄。對西夏文錢,雖然知道了是西夏王朝鑄造的西夏文錢,但具體讀音和文意是什麼,仍然不知,只好在以前「梵字錢」上,加了西夏二字,成為「西夏梵字錢」。使經歷了六百多年無主的「梵字錢」,終於找到了鑄主」,它的鑄主就是西夏王朝。劉青園的發現和初尚齡的記述,是西夏錢幣研究史上取得重大成果的里程碑。此後的一些重要錢幣著作,如《錢志新編》、《古今錢略》、《古錢匯》、《言錢別錄》、《泉史》等,西夏錢幣部分,都沿襲了《吉金所見錄》的著述。

隨著國內對研究西夏歷史的重視和對西夏文研究的深入開展,我國學者羅振玉、羅福萇父子首釋讀了西夏文,1914年羅福萇著的《西夏國書略說》,分別附載了西夏文錢四品,漢文直譯是:福聖寶錢、大安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並聲稱「此為以前古泉學家所未知,茲悉撫印四泉於冊,以告世之治古朱學者」。至此,「西夏梵字錢」才有了具體名稱,人們也能順利的辯識西夏文錢了。羅福萇的《西夏國書略說》,把西夏錢幣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為研究西夏錢幣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7年,錢幣學家趙權之發現並釋譯出了西夏文貞觀寶錢,1940年撰文在《泉幣》第三期作了介紹。張叔訓在《泉幣》創刊號介紹其藏品西夏鑄造的漢文錢大德通寶一品,五蔭嘉介紹天盛元寶背西鐵錢一品,程伯 遜在同刊第23期介紹天盛元寶背西銅母一品。西夏鑄造的錢幣,漢文錢達到了8個品種,西夏文錢達到了5個品種,這13個品種,均是西夏年號錢。

-5-

新中國成立後,西夏窖藏錢幣不斷的發現和出土,1981年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三道營子出土了一批西夏窖藏錢幣,發現一枚大安通寶,經內 蒙古自治區吳忠信考證,為西夏惠宗大安年間鑄造的漢文錢。198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山滾鐘口西夏窖藏錢幣,發現了一枚篆書光定元寶,雖然和楷書光定元寶屬同一品種,但篆書錢文在西夏鑄造的錢幣中,僅此一種,也確實是一個大版式。199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錢幣愛好者易凱峰在本區靈武市磁窯堡收到一批錢幣,從中發現一枚折二型西夏文正德寶錢,2005年10月在央視鑒寶節目亮相。現在,經對200多年來出土的西夏王朝鑄造的錢幣搜集整理,已有二十多萬枚,認同的有11個年號錢十五個種類,一百多個大的版別以及一些待考證的品種。

西夏王朝相傳十帝,使用了32個年號,在歷史上歷時190年。企盼在今後的考古和出土的錢幣中,再能發現新的品種和版式,使西夏錢幣的種類和版別不斷的增加,不斷的豐富。

三、 從西夏錢幣探索西夏王朝

錢幣是社會的產物,它攜有大量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信息。「以錢證史,以錢補史」,就是通過錢幣來了解歷史。那麼,通過西夏錢幣的研究,我們了解了西夏王朝那些歷史呢?

1、 西夏社會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錢幣,是當時歷史的產物。

在西夏境內,近二百年間考古和出土的西夏窖藏錢幣,西夏王朝鑄 幣很少,所佔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北宋鑄幣最多,佔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以

-6- 上上,有的窖藏還高達百分之九十七,其它王朝鑄幣(漢、唐、五代諸國、金、遼及南宋等)佔百分之十二、三 。從出土的錢幣可以看出,西夏王朝建國前後直到被蒙古族滅亡的二百多年間,西夏社會上使用的主要是北宋錢幣。對於上述奇特現象,有的歷史學家認為:西夏鑄幣少的原因,是西夏缺少銅材,是西夏和宋關係友好的證明。歷史事實果真是這樣的嗎?

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雖然由大宋王朝結束了,但在解決民族矛盾中,大宋王朝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和大統一的堅定信心。因此,在統一過程中遭到軍事失利後,便以屈辱的議和保持苟安生存,停止統一大業。如宋、遼公元1004年的「澶淵之盟」,宋歲輸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公元1044年宋、夏的議和,宋歲賜夏銀七萬二千兩,茶三萬斤,絹十五萬三千匹。如果僅把銀以每兩摺合成一百個小平錢計算,宋每年送給遼和西夏的錢幣近70噸,折小平錢約一千七百多萬枚(註:根據遼、西夏和金出土的大批宋代銅錢而獨不見宋代銀錠,可能是把銀換算成銅錢,以銅錢結算的)北宋王朝就是在這種局面下,年復一年的苟安生存直到滅亡,而西夏、遼、金以及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也是在這種局面下誕生和存在的,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特殊現象。

西夏王朝在北宋滅亡前,靠宋王朝歲賜、以武力擄掠和通過榷埸貿易所得的錢幣,已滿足了社會錢幣流通的需要,所以不需要再費工費材大量鑄造錢幣了,只是鑄造少量的錢幣做為王朝的象徵,做為賞賜臣僚、祭祀和對周國禮送之用。而在北宋滅亡後,沒有了北宋王朝的歲賜,臣金後所得錢幣又極少(西夏窖藏錢幣有金錢正隆元寶、大定通寶,但數量不多),

-7- 社會上流通的錢幣出現了不足,為了滿足社會流通錢幣需要,西夏才於天盛十年設通濟監鑄錢。因此現在出土的西夏錢中,天盛錢是最多的一種。皇建年號在西夏僅行用了一年,光定年間又受蒙古多次大規模的進攻,但皇建年間鑄造的皇建元寶和光定年間鑄造的光定元寶,是西夏錢幣中僅少於天盛元寶而數量較多的兩種。說西夏鑄錢少是缺少銅材,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西夏社會使用的主要是北宋錢幣,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不能以此來證明宋夏關係就是友好的。

2、 西夏鑄幣仿唐、宋錢制,同時也融進了獨特的本民族文化

我國唐代和宋代金屬錢幣,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極大的實用性,一直影響了我國金屬貨幣近兩千年。西夏社會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錢幣,為了統一和方便,西夏鑄幣必然也要仿照唐宋錢制。如形制園形方孔,幣值小平、折二、折三,材質銅、鐵並劃分鐵錢流通區域,錢文採用帝王年號和元寶、通寶、重寶等,都是仿照了唐宋錢制。同時,西夏在鑄造錢幣時,也融進了獨特的本民族文化,最突出的表現是在錢幣上鑄入本民族文字,使西夏文通過錢幣,在國內得到傳播推廣和應用。也為我國錢幣史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西夏文錢幣。

3、 西夏錢幣鑄制精美,是西夏經濟技術較高的反映

西夏鑄造的錢幣,總的說銅質精良,鑄工高超,邊廓堅挺,形制

規整, 字體端莊秀麗,書法高雅優美。在我國歷代數千種錢幣中,也應算是上品了。它充分反映了西夏社會經濟文化較高,製造業技術比較先進。

4、 西夏鑄錢,早於史載

-8-

史冊記載西夏鑄錢,《宋史.夏國傳》載: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西夏天盛十年)始立通濟監鑄錢」。天盛十年距西夏建國已有120年,如按史冊所載,西夏在天盛十年前的120年間,是沒有鑄 錢的。但出土的實物證明,西夏在天盛十年前就鑄造了六種年號錢,有八個種類,近三十個大的版式,但鑄造的數量很少。正是因為鑄量少,所以就沒有必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而到了西夏天盛十年,北宋滅亡已十多年了,缺少了北宋十多年每年七萬多兩的歲賜,加上西夏經濟的發展,社會上流通錢幣出現了不足,影晌了經濟運轉。為了解決流通錢幣不足的問題,西夏才批量鑄錢,因為鑄錢量大,就需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這才設立了專管鑄錢的部門通濟監。宋史的記載和西夏鑄錢的事實,並不矛盾,而是真實歷史的反映。

西夏錢幣研究工作方興未艾,還有許多新的課題需要探索,如西夏有無紙幣,有無金、銀的製造和使用,已認定的錢幣中有無偽品,侍考證的品種中那些還是真品,西夏錢幣與西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枝術方面的聯繫等,還有待人們加強研究,積極探索。

-9-西夏錢幣的種類和版別

傳世和出土的西夏錢幣,到目前為止,形制上分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材質上分有銅質和鐵質,文字上分有漢文和西夏文。共有15個種類,100多個大的版別。這15個品種是:毅宗嵬名諒祚福聖承道年間(公元1053—1056年)鑄造的西夏文錢「福聖寶錢」,惠宗嵬名秉常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造的西夏文錢「大安寶錢」和漢文錢「大安通寶」,崇宗嵬名乾順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4年)鑄造的西夏文錢「貞觀寶錢」,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6年)鑄造的漢文錢「元德通寶」和「元德重寶」,正德年間 (1127—1134年) 鑄造的西夏文錢「正德寶錢」,大德年間(公元1135—1139年)鑄造的漢文錢「大德通寶」,仁宗嵬名仁孝天盛年間(公元1149—1170年)鑄造的漢文錢「天盛元寶」,有銅鐵兩種。乾祐年間(公元1171—1193年)鑄造的西夏文「乾祐寶錢」和漢文錢「乾祐元寶」,漢文乾祐元寶有銅鐵兩種。桓宗嵬名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6年)鑄造的西夏文錢「天慶寶錢」和漢文錢「天慶元寶」,襄宗嵬名安全皇建年間(公元1210年)鑄造的漢文錢「皇建元寶」,神宗嵬名遵頊光定年間鑄造的漢文錢「光定元寶」。現以時間先後為序,將15個品種的100多個大的版別分別預以敘述,並附拓片、圖片、版別說明。

一 福 聖 寶 錢

西夏文,漢文譯為福聖寶錢。西夏毅宗嵬名諒祚福聖承道年間(公元1053—1056年)鑄造的西夏文小平錢。羅福萇的《西夏國書略說》最早著錄此錢,並附拓本,後歷家著述,均予收錄。1985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萌城鄉出土的西夏窖藏錢幣中,發現兩枚,1987年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出土的窖藏錢幣,發現7枚,以後時有出土發現。

西夏毅宗嵬名諒祚是西夏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使用了5個年號,福聖是第三個年號,時諒祚年僅9歲。諒祚剛滿周歲時,是在其父嵬名元昊被刺殺後繼皇帝位的,大權由其母沒藏氏兄妹掌握。

福聖寶錢是西夏的早期鑄幣,雖然製作粗疏,但形制工整。有細字、粗字、厚版和薄版等區別,發現的總數在百枚以內,是西夏文錢幣中較少的一種。

二 大 安 寶 錢

西夏文,西夏惠宗嵬名秉常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造的西夏文錢,面文旋讀,小平錢,漢文直譯為「大安寶錢」。南宋人洪遵編輯的《泉志》中所錄的一品西夏錢,後人作的圖雖然筆畫不對,但是大安寶錢。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初尚齡的《吉金所見錄》收錄的西夏文錢也是大安寶錢,初雖知錢文是西夏文,但還不知具體是什麼字,只好稱為「西夏梵字錢」。1914年羅萇福的《西夏國書略說》,始正式定名為大安寶錢。

大安寶錢在西夏文錢中,數量和版別都是較多的一種。傳世和出土的數量約在三百枚左右,尤以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和甘肅省出土較多。形制有小樣、大樣,文字有大字、小字、行楷、行草,背文有星文、月文等版別。西安文管處保存的一枚折二型,但有的專家鑒定後認為是偽品。

三 大 安 通 寶

大安通寶,西夏惠宗嵬名秉常大安年間(公元1075—1085年)鑄造的漢文小平錢。歷史上以「大安」作年號的有三個:西夏惠宗嵬名秉常、遼道宗耶律洪基和金衛紹王完顏永濟,金大安年間無鑄錢幣,遼鑄大安為元寶,且形制文風與大安通寶極異。清代人孟麟撰編的《泉布統志》,將一枚傳世品大安通寶列為西夏所鑄,因此書錯訛太多,後人多不肯信,不再沿錄。1981年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出土的20多萬枚古錢中,出了一枚大安通寶,錢文「大安」二字楷書,「通寶」二字隸書,背有仰月紋,文字端莊,製作規整,與西夏元德通寶隸書錢相類同。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人員吳宗信對錢幣窖藏年代、錢幣風格和鑄造工藝考證,確認是西夏鑄幣。

此後,大安通寶出土的總數在十枚以內,有大樣、小樣、背月等版別。

四 貞 觀 寶 錢

貞觀寶錢, 西夏崇宗嵬名乾順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4年)鑄造的西夏文錢,小平光背,楷書旋讀。前兩個字漢譯是「貞觀」,後兩個字漢直譯應為「寶元」。但根據漢文習慣應譯作「元寶」。此錢在清代以前末見著錄,1937年,錢幣學家趙權之發現並釋譯了該錢,1940年在《泉幣》第三期上作了介紹。因前人把西夏文錢後兩字都譯為「寶錢」,所以趙也把應譯為「元寶」的後兩個字,釋為「寶錢」,成了「貞觀寶錢」,趙收藏的貞觀寶錢已不知去處。

據吳峰雲著的《西夏錢幣》介紹:「1998年,寧夏鹽池縣有位農民,在平田整地時,於地里控出一罐古錢,其中有一枚錢上的文字不認識,拿到寧夏博物館請專家鑒定,專家一看,是枚西夏文『貞觀寶錢』,且錢質、品相、字文、重量均無差錯,即動員其將這枚錢賣給了寧夏剛成立的「西夏博物館。」其它出土和發現末見記載。華光譜編著的《中國古錢目錄》所載小樣,窄邊平背,出處不詳。

五 元 德 通 寶

元德通寶,西夏崇宗嵬名乾順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6年)鑄造的漢文小平錢。初尚齡《吉金所見錄》附錄大小兩品,以後錢幣著作相沿襲用。寧夏、內蒙出土的西夏錢幣,只見過數品隸楷混書的元德通寶。

元德通寶錢有隸楷混書和楷書兩種。隸楷混書錢寬邊對讀,「元德」兩字為楷體,「通寶」兩字為隸書,分小樣、大樣兩種版別,已發現數量在五十枚左右。楷書錢窄邊,徑小,四字均為秀麗楷書。也有大小兩種版別。元德錢文字清秀,製作工整。隸楷混書錢總數約五十枚上下,楷書錢極為罕見,約十枚以內.

六 元 德 重 寶

元德重寶,西夏崇宗嵬名乾順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6年)鑄造的漢文大錢,與小錢元德通寶並用。鮑子年的《古錢叢書》、方若的《言錢別錄》、丁福葆的《歷代古錢圖說》等均有著錄。《言錢別錄》說「西夏錢以元德品類為多」,「元德且作重寶,似折二」。華光譜的《中國古錢目錄》又收錄一品折三型。以後發現有報道的是:1979年,內蒙古自治區鄂克托旗二道川出土了一枚,1983年甘肅省武威市郊栽電線杆挖坑時挖出了一枚,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發現了一枚。後由中國錢幣博物館收藏。

元德重寶為折二折三大錢,以重寶作錢文的,在西夏錢幣中,僅此一種。該錢楷書光背,文字秀麗,製作精美。存世極罕,不超過五六枚,系西夏錢幣中的大珍之品。

七 正 德 寶 錢

西夏文,漢譯正德寶錢,西夏崇宗嵬名乾順正德年間(1127—1134年)鑄造的西夏文折二錢,此錢是錢幣愛好者易凱峰1999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磁窖堡鎮回民巷收集的。經專家鑒定,是一枚西夏崇宗正德年間鑄造的西夏文錢。錢文楷書旋讀,背為寬緣光背,錢幣直徑28毫米。穿口7.5毫米,厚2.1毫米,重7.5克,屬於折二大錢。2005年10月在中央電視台〈鑒寶〉節目中亮相。正德寶錢的確認,是西夏錢幣的重大發現,為研究西夏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也為西夏錢幣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

七 正 德 寶 錢

西夏文,漢譯正德寶錢,西夏崇宗嵬名乾順正德年間(1127—1134年)鑄造的西夏文折二錢,此錢是錢幣愛好者易凱峰1999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磁窖堡鎮回民巷收集的。經專家鑒定,是一枚西夏崇宗正德年間鑄造的西夏文錢。錢文楷書旋讀,背為寬緣光背,錢幣直徑28毫米。穿口7.5毫米,厚2.1毫米,重7.5克,屬於折二大錢。2005年10月在中央電視台〈鑒寶〉節目中亮相。正德寶錢的確認,是西夏錢幣的重大發現,為研究西夏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也為西夏錢幣增加了一個新的品種.

八 大 德 通 寶

大德通寶,西夏崇宗嵬名乾順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6年)鑄造的漢文錢。清代張敬庵的《泉寶錄》始載,唐與昆的《泉幣匯考》確認系西夏崇宗鑄幣。初尚齡的《吉金所見錄》著文:「大德通寶錢大小二品,其形模字畫,似仿元德之制而為之者。」1940年《泉幣》第一期上,張叔訓介紹了收藏的大德通寶:「右大德通寶錢,文字製作,前同元德,後類天盛,具西夏錢氣息,無元錢風韻,其為西夏崇宗大德年間所鑄無疑。」以後再末見過出土。

大德通寶錢楷書對讀,製作工整,直徑23毫米,重3.2克,世僅兩品。

九 天 盛 元 寶

天盛元寶,西夏仁宗嵬名仁孝天盛年間(公元1149—1170年)鑄造的漢文錢。清代乾隆15年(公元1750年),梁詩正等人奉敕撰編《欽定泉錄》,收錄了「天盛元寶」一品,使西夏鑄幣首次登台亮相,在錢幣專著中佔有了一席之地,以後各家著述,相沿著錄。1940年《泉布》第一期載錄王蔭嘉所得天盛背西鐵錢一品,同刊第23期又載錄程伯遜所得天盛背西銅母一品。1982年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大青山出土的大批鐵錢中,有天盛背西鐵錢。寧夏、甘肅等地窖藏錢幣,天盛元寶銅錢出土較多,內蒙出土天盛鐵錢量很大。

天盛元寶銅、鐵錢,是西夏錢幣中數量最多、鑄工最好、錢文最美的品種,是西夏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象徵。天盛元寶數量大,但版式較單一,目前見到銅質的多為正樣,而小樣、背星、小字、白銅、窄邊、挑天、寬邊等均少見,鐵母、廣穿鐵母、背西鐵母、折元鐵母(或鐵范銅錢)更是罕見。鐵錢版式有背西、背星、廣穿等到多種。西安金泉公司收藏的折十天盛,則是傳世孤品。天盛銅錢總數約萬枚以上,鐵錢五、六萬枚。

天盛錢已正理出二十多個版式,現擇其主要的發貼。

十 乾 祐 寶 錢

西夏文,漢譯「乾祐寶錢」,西夏仁宗嵬名仁孝乾祐年間(公元1171—1193年)鑄造的西夏文錢。李佐賢的《古泉匯》、方若的《言錢別錄》、羅萇福的《西夏國書略說》等均著錄。此錢在寧夏、甘肅、內蒙西夏故地,時有出土。

西夏仁宗李仁孝在位54年,使用了大慶、人慶、天盛、乾祐4個年號,是統治西夏最長的一個皇帝。在他統治時期,西夏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是西夏的全盛時期。

乾祐寶錢,楷書旋讀,文字清秀,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有厚版和薄版之分。發現總數在百枚左右。

十一 乾 祐 元 寶

乾祐元寶, 西夏仁宗嵬名仁孝乾祐年間(公元1171—1193年)鑄造的漢文小平錢。以「乾祐」為年號,有後漢高祖劉 、隱帝劉承,北漢劉 、劉鈞和西夏仁宗嵬名仁孝,後漢鑄有「漢元通寶」,北漢沒有鑄錢,「乾祐元寶」為西夏仁宗鑄造,為泉界公認。

乾祐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是西夏王朝的全盛時期。乾祐元寶分銅質和鐵質兩種,銅少鐵多,鐵錢出土,動輒上萬枚。銅錢版別有楷書、行書,楷書中又有長元、短元、大字、大樣等版別;行書中有大樣,小樣、背月等版別,鐵錢版式有背月、背星,元字多為折元。乾祐銅錢製作工整,文字佳妙,但數量較少,大字版、鐵母尤其罕見。乾祐元寶銅錢發現約二百佘枚,鐵錢約十八、九萬。

十三 天 慶 元 寶

西夏文,漢文譯為「天慶寶錢」,西夏桓宗嵬名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造的西夏文小平錢。《古泉匯》、《言錢別錄》、《西夏國書略說》等均著錄,後又有不斷發現和出土。

天慶寶錢楷書旋讀,錢體美觀精整,文字清晰端莊,是西夏文錢中鑄制最精緻的一種。有小字、大字、厚版等版別,是古錢幣收藏中的佳品。已發現的約二百佘枚。

十三 天 慶 元 寶

天慶元寶, 西夏桓宗嵬名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造的漢文小平錢。以「天慶」作年號的,有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西夏桓宗嵬名純祐,遼和西夏都鑄造了「天慶元寶」小平銅錢。西夏天慶,文字勻整秀氣,製造精整,和西夏大德、天盛、乾祐一脈相承;遼天慶文字拙而粗獷,鑄造粗糙,和遼壽昌、乾統、大安諸錢一致。以前諸家著錄,涇渭分明。

天慶元寶傳世和出土數量較少,總數在一百枚以內,已發現的有小字、小字廣穿、大字、大樣、挑元、背月等版別。以挑元、小字廣穿為少見版式。

十四 皇 建 元 寶

皇建元寶,西夏襄宗嵬名安全皇建年間(1210—1211年)鑄造的漢文錢。以「皇建」為年號的,有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北齊孝昭帝高演、西夏襄宗嵬名安全。北齊高演沒有鑄錢,皇建錢又和西夏漢文諸錢風格一脈相承,故泉界諸家公認為西夏鑄幣。

皇建元寶楷書旋讀,字體美觀,鑄制精整。有正樣、大樣、平頭建、背月、行元等版別,以平頭建背月、小冠寶和大樣行元為少見。皇建年號行用僅有一年,並且處於蒙古大舉侵夏的戰爭年代,但皇建錢和最後一種鑄幣光定出土較多,證明西夏冶煉業和製造業也是很發達的。

十五 光 定 元 寶

光定元寶,西夏神宗嵬名遵頊光定年間(公元1211—1222年)鑄造的漢文小平錢。初尚齡的《吉金所見錄》始著錄後,各家著述均相沿襲。198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山滾鐘口出土了一枚篆書光定元寶,這是西夏鑄幣中唯一的篆書錢。

光定元寶錢,邊廓規整,工藝精湛,錢文楷含行韻,俊逸瀟洒,傳世和出土較多,版式有小樣、大樣、背星、挑光、寬邊、疊文等六七種。以背星、寬邊、挑光為少見,篆書光定錢,輪廓規整,錢文玉筋篆書嫻熟,至今僅見一枚,確為大珍之品。

十六 待考品

西夏曆經190年,相傳十帝,使用了32個年號。現已發現並確認的西夏錢幣,有11個年號錢,15個種類(西夏文錢6種,漢文錢9種),近100個大的版別。隨著出土和發現,極有可能出現新的品種。如列入待考品中的人慶寶錢,由於第一字鑄殘,是否是人慶寶錢,還有待今後出土的實物來印證。收藏2003年第10期《一枚奇特的西夏文錢幣》不知名錢幣,也有待研究西夏文字的專家考證。折十大皇建、大盛,還需要對其真偽進行辯別。其它如草書元德通寶、奢都寶錢等。

十七 殘錢欣賞

古代鑄錢,由於模具和鑄造枝術原因,往往鑄出殘次品。對這些殘次品,都有採取了回收處理,即回爐熔化,重新鑄幣。但是,由於回收不徹底,一些殘次品也也混進正品出廠,參與了流通使用。在流通使用中,根據殘損情況,一般兩個頂一個、三個頂兩個或五個頂三個,沒有一定之規。但交納稅賦,官府是不收。

西夏錢幣,同樣也有殘次品。由於西夏銅材缺乏,回爐重鑄損耗大,為了節省銅材,儘可能不回爐或少回爐,因此,西夏殘次品錢幣,比宋錢相對就多一些。

殘次品錢幣,殘缺形狀不一,有一種殘缺的自然美。現選幾枚西夏殘次品錢幣,作以欣賞。

西夏錢幣的特徵和辨偽

西夏錢幣,歷代諸家已在辨識真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剔除了不少偽品。如方若的《言錢別錄》、丁福葆的《古錢大辭典》等著述,正確的認定剔除了如「天授通寶」、「正德元寶」、「應天元寶」、「乾定元寶」、「乾祐通寶」、「天賜通寶」等偽品;鐵錢「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錢幣學家鄭家相力排眾議,以確鑿論據,否定了是西夏錢的說法。現由陝西省西安市文管處收藏的一枚西夏文折三型大安寶錢,有的專家鑒定後認為也是後人做的偽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古錢幣收藏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同時,為利益所驅使,錢幣做偽也泛濫起來。西夏錢幣稀少價高,更成了一些人謀利做偽的重災區。因此,收藏研究西夏錢幣,辨識偽品就顯得更為重要。怎麼識別西夏錢幣的真偽呢?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從西夏錢幣的特點入手辯偽。

西夏錢幣和歷代錢幣一樣,有其共同點,也有其不同點,其不同點就是它的特點。了解了西夏錢幣的特點,就能較為順利的辨別它的真偽。西夏錢幣的特點概括如下:

1、西夏王朝使用的年號多,史籍又沒有鑄錢記載,而現在已發現確認的西夏錢幣,很難確定就是全部品種,今後很有可能再出現新的品種。這就給製造偽錢者有了很大空隙可鑽,制偽者就可以造出各種西夏新品,以謀取高利。所以,在確認西夏錢新的品種的同時,要防止和剔除各種臆造的偽品。

2、西夏文是一種多數人不認識和不使用的特殊文字,偽造的西夏文假錢,只能照樣去描畫字形,但描畫出來的西夏字,往往失去神韻,有的甚至於連筆畫也描寫不對。因此,對西夏文錢,要請教懂西夏文的人去辯識,或者以已熟悉的西夏文去對照辨認。

3、西夏錢幣前期鑄造和後期鑄造不太一樣。前期(元德之前)鑄造的錢幣,鑄工粗疏,形制不整,文字淺顯。除元德重寶外,西夏文使用行書、草書(不規矩的行書),漢文隸書或隸楷混書;後期鑄工精細,形制規整,文字深峻,使用秀麗楷書(乾祐元寶行書是個例外),皇建、光定略有行韻。現在做的大安寶錢、貞觀寶錢等偽品,形制規整,文字精好,而做的乾祐、皇建、光定等到偽品,雖極力求精求整,但也達不到真錢水平。

4、西夏錢除鐵母、母錢外,多數錢背平夷,內廓淺顯,似有似無,不像唐宋錢那樣規整高突,並且始終保持 一致。發現背廓規整,背穿深峻的西夏錢,要不是鐵母、母錢,就要懷疑是不是偽品了(例外情況也是有的)。

5、西夏錢有的銅質冶煉不精,含鐵量較高,入土後經過長時間酸、鹼、鹽和有機物的腐蝕,由於鐵不耐腐蝕,錢體常出現麻麻點點的針尖小孔,且鐵鏽多於銅銹。現在,作偽錢者已注意到這個特點,在錢體上做了一些小孔,並且也塗上鐵鏽。但銹不入骨,小孔匠氣十足,不夠自然,細看還是能看出來的。

6、西夏後期(皇建、光定)鑄幣,使用了部分沙版,錢體不光潔,滿身小沙坑,這種錢不是偽錢。

7、西夏錢幣的形制有大樣、小樣、厚版和薄版之分,同一品種,小樣錢直徑有22毫米的,而大樣直徑可達到26毫米;薄版厚度不足一毫米,厚版可達二毫米以上。因此,判別一枚西夏錢的真偽,不能只看大小、薄厚,要從諸多方面去綜合判別認定。

二、從古錢幣基本做偽手段入手辨偽

了解古錢幣基本的做偽手段,能有助於更好地辨別古錢幣的真偽,這對收藏研究西夏錢幣,也是通用的。古錢幣作偽,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挖補鑲嵌法 選取和要做偽的古錢大小、薄厚相同普通錢幣,根據需要,挖掉幾個或全部錢文,將做好的 錢文用粘合劑粘在挖掉字的地方,塗上假銹,變成一種珍貴的錢幣。如將一枚普通錢,挖去面文,把做好的西夏文「乾祐寶錢」四字依序粘貼,再塗上假銹,就成了一枚珍貴的西夏文乾祐寶錢了。(見圖?)

挖補鑲嵌偽錢的識別,除用看的方法外,還要用聽聲 音來辯別。完整錢的聲音一致,挖補鑲嵌錢聲音嘶啞。對聲音嘶啞的錢幣,還不能輕易說就是假錢,因為有的真錢有暗傷,聲音也是嘶啞的。這就需要拿一根針,用針尖扎一紮錢文邊隙,如錢文是粘貼上去的,針尖就會從粘合的縫隙扎進去,再輕輕一撬,粘的字就會掉了。合背、合面、加邊偽錢,只要聽聲音不對,用針尖扎粘合的部位(穿口、加邊處等),都能很快判斷出真偽。

2、改刻法 選取較厚實、或錢面、背有流銅、疤痕等有鑄造缺陷、或錢體銹層堅硬的普通古錢,改刻錢面上的文字,或增添錢背星月、文字,使之成為一枚珍貴品。如圖。

改刻的偽錢,存在著錢文字體不一致,改動的地方需上假銹,假銹和原錢上的真銹不協調。改刻錢辯偽,就要在這兩個方面入手。首先看錢上的字體是否一致,有沒有字的筆畫有的粗、有的細、或者不連貫。其次要動一動錢文邊上的銹,如是改刻的錢,銹很容易掉,銹一掉就露出改刻的 痕迹。第三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錢文、星月紋,也可發現改刻 的痕迹。

3、鑄造法:翻砂鑄造是製造偽錢者使用最多、最廣,也是最容易的手段,因為翻砂鑄造偽錢,成本很低,且可批量生產,現在的偽錢,絕大多數都是翻砂鑄造的。翻砂鑄造偽錢要用母錢,母錢來源一般有三種:一是選用字口清晰的真錢(非真母錢),二是把普通真錢挖補鑲嵌、改刻、粘合成一種珍稀品,作為母錢,三是珍貴錢幣沒有母錢,作偽者就依照圖譜形制,用木、石、骨、錫等材質刻製成母錢。有了母錢,就可以大批量的翻砂鑄造偽錢,有的一做就是幾百、甚至上千枚。翻砂鑄造的偽錢,經過打磨、上銹,就可以出售牟利,欺騙一些初學集幣者和辨偽能力不高的人。西夏錢幣的偽品,多數也是翻砂鑄造的,挖補鑲嵌、改刻的畢竟只是少數。

翻砂鑄造的偽錢,用辨形、看銹、聽音來識別。用普通真錢做母鑄造的偽錢,沒有使用經過特殊加工的真母錢,因此鑄出的錢幣,字口淺顯,形體薄小,文字只有其形,沒有其神;挖補鑲嵌、改刻、粘合以及用木、石、骨、錫等材質刻製成母錢鑄造,鑄出的錢幣或過於精整,或過於粗劣,往往形制失去真錢神韻。只要對真錢形制熟悉的人,對鑄造的偽錢,認真細看就能識別。當然,對真錢形制不熟悉的人,買假的可能性相對來說就會多一些。

翻砂鑄造的偽錢,銹、舊都是鑄好以後做上去的,無論做的多麼逼真,和經過幾百、幾千年自然生成的銹、舊,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就要求收藏錢幣者,必須認識真錢的銹是什麼樣,真錢的舊(沒有入過土的)是什麼樣,並要多看牢記,時間長了,在大腦中對真銹 、真舊形成了概念,碰到新做銹、舊的偽錢,就能一眼識別。常說的一眼貨,就是這個意思。

新鑄造的偽錢,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流通,存在火氣,因此聲音尖亮。凡是聲音尖亮的錢幣,就應認真考慮真偽了。

三、從克服辯識古錢心理障礙入手辯偽

把假錢誤認成真錢的原因,除辨偽水平不高外,一些人主要還存在一些心理障礙。這也是辨識偽品為真品的一個重要因素。

1、僥倖心理:古錢幣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歷史文物,特別是一些珍貴品種,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一些人對古錢幣特別是珍貴錢幣,形成了一種「寧可錯買,不可錯過。」只怕失去機遇。因此,在沒有辨請真偽的情況下,匆忙買下,過後才看出是偽品,但木已成舟,悔之晚也。有的人收集的古錢特別是珍貴錢幣,偽品就比較多,多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收集的。據說有的收藏者,花了幾萬、幾十萬,收藏的全是偽品,損失十分慘重。

2、片面心理:古錢幣辯偽,是一門綜合技術,既要有古錢幣的理論知識,又要有收藏錢幣的實際經驗,既要懂一些冶金、鑄造方面的知識,還要懂一些歷史,書法知識,不但能看出真錢上的假銹,還要能看出假錢上的真銹。具備了以上條件,再從形制、文字、銹色、聲音去辨別,一般來說是不太會出錯的。但是,一些人往往有片面心理,管中窺豹,只看一點,不及其餘,這樣就往往出錯。有的人只看到錢幣銹是真的,就認定是真品,但沒看到改刻的部位上了真銹;有的人聽聲音錢幣是對的,但沒想到假錢經火燒後,鉛、錫熔出,聲音也不清脆;有的人看到偽錢形制、文字和真錢一樣,但沒想到是用真錢做模、再對模加工後鑄造的。所以,辨識古錢幣真偽,要從各個方面來辨別,不能看到某錢有一點真錢的特徵,就認定是真品。

3、保密心理:一些人收集的錢幣藏品,因為種種原因,往往密不示人。如果收藏的是真品,當然是好事;如是偽品,日積月累,以後損失也就大了。上面說的有的人損失幾萬、幾十萬元,多數就是這樣產生的。常說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古錢幣辨偽方面,也是這種情況,辨偽水平相當高的人很多,有從事古錢幣研究的專家,有古錢幣收藏大家,特別是還有常年累月做古錢生意的人,他們都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真假錢幣,有辨識偽幣的實踐經驗。把收來的古錢幣請他們看看,是有很多好處的。密不示人,不論什麼原因,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4、攀比心理:搞古錢幣收藏,主要是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其次也可保值增收。但有的古錢幣收藏者,有較多的攀比心理。在同行里,比誰的古錢大名譽品多,奇品多,出譜品多。在這種心理下收集錢幣,很容易把偽品當做真品,往往花的錢多,上的當也多。要知道做假者做的都是大名譽品、奇品、出譜品,以便牟利。

古錢幣辨偽,也包括對西夏錢幣辨偽,是收藏錢幣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忽視了這個環節,一是影響收藏,即收藏的贗品再多再好,也不是真正的收藏,也不能成為收藏家;二是影響考證研究,把贗品當真品考證歷史,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把考證研究工作引入歧途;三是影響古錢幣的評價。而做好辨偽工作,就要把握辨識偽品的各個環節,掌握辨識偽品的基本要領,日積月累,不斷取得經驗,不斷提高辨偽能力,把古錢幣收藏工作越搞越好。

二 西 夏 錢 幣 出 土 錄

出土時間 出土地點 出土數量 西夏錢幣品種 其它 品種 刊登資料

1805 甘肅武威 一瓶 漢文元德重寶、天盛元寶、光定元寶,西夏文大安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 不詳 丁福葆《古錢大辭典》

1827前 甘肅武威 數瓮 漢文元德通寶、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成元寶、光定元寶,西夏文大安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 唐、宋、遼錢 初尚齡《吉金所見錄》卷十三、李佐賢《古泉匯》卷十五。

1949 內蒙古准格爾旗 12000斤 天盛元寶、乾祐元寶鐵錢 《考古通訊》1954年第二期

1955 甘肅永昌 4528枚 天盛元寶6枚,皇建元寶一枚。 漢至宋4521枚 陳炳應《關於西夏錢幣的幾個問題》。

1958 甘肅蘭州 天盛元寶一枚,皇建元寶一枚。 漢至宋錢 同上

1958至1960 內蒙古臨河縣 數千公斤 天盛元寶、乾祐元寶鐵錢 1986年《內蒙古金融.錢幣兩會專刊》

1972 寧夏銀川 數枚 漢文光定元寶一枚 宋錢 寧夏博物館《西夏八號陵發掘簡報》

1975 寧夏鹽池 75公斤 天盛元寶、光定元寶數枚 漢至宋錢 內部資料

1979 寧夏石嘴山 8599枚 天盛元寶69枚、乾祐元寶2枚、天慶元寶2枚、皇建元寶3枚、光定元寶42枚,大安寶錢3枚、乾祐寶錢、天慶寶錢各1枚 漢至宋錢8477枚 《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六期

1979 甘肅武威 漢文天盛元寶 西漢、唐、宋、金錢 《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二期

1979 內蒙古鄂克托旗 32.5公斤 元德重寶、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天慶元寶、光定元寶 漢至宋錢 寧夏大學學報1981年第六期

1980 內蒙古達拉特旗鹽店鄉 183204枚 乾祐元寶鐵錢168131枚天盛元寶鐵錢14058枚 唐、宋鐵錢1000多枚 《內蒙古金融》1989年第三期

1980 寧夏賀蘭山榆樹溝 5415枚 天盛元寶17枚、乾祐元寶一枚、皇建元寶一枚、光定元寶2枚、大安寶錢一枚 漢至宋錢5393枚 《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六期

1981 寧夏靈武縣崇興鄉 150公斤 天盛元寶、光定元寶 漢至宋錢 《寧夏科學戰線》1990年第五期

1981 內蒙包頭沙爾沁鄉 100多公斤 乾祐元寶鐵錢15000多枚、鐵天盛元寶少量、一枚背西 少量北宋鐵錢 《中國錢幣》1983年第三期

1981 內蒙古林西縣三道營子 20多萬枚 大安通寶一枚、大安寶錢一枚 遼代窖藏 《寧夏文物》1990年第四 期

1984 甘肅武威城關 500多枚 天盛元寶、光定元寶各一枚 漢至宋錢 陳炳應《關於西夏錢幣的幾個問題》

1984 寧夏賀蘭山滾鐘口 29506枚 首見篆書光定元寶一枚。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大安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共486枚. 漢至宋錢 1985年〈中國考古學年鑒〉

1984 寧夏靈武縣磁窯堡 523枚 天盛元寶4枚 漢至宋錢 〈考古〉1991年第12期

1985 寧夏鹽池縣萌城鄉 10多公斤 天盛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大安寶錢、天慶寶錢、福聖寶錢薄、厚各一枚 漢至宋錢 〈寧夏文物〉1986處第一期

1985 陝西定邊縣堆子梁 42公斤 天盛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 漢至宋錢 〈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六期

1986 甘肅武威大霸場 100多公斤 天盛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天慶寶錢 漢至宋錢 陳炳應《關於西夏錢幣的幾個問題》。

1987 內蒙古烏審旗 10萬多枚 元德通寶、天盛元寶2070枚、乾祐元寶、大安寶錢、福聖寶錢 漢至宋錢 《內蒙古金融研究》1989年第三期

1988 寧夏中寧縣石空鎮 100多公斤 天盛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天慶寶錢 漢至宋錢 《寧夏日報》1988年10月22日

1988 寧夏平羅縣耶和溝 2558枚 光定元寶 漢至宋錢 《寧夏文物》1990年第四期

1988 寧夏平羅縣小水溝 天盛元寶5枚、鐵天盛元寶乾祐元寶若數枚 漢至宋錢42枚 《寧夏文物》1990年第四期

1995 陝西定邊縣 2000多斤 元德通寶、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福聖寶錢、大安寶錢、天慶寶錢 漢至宋錢 出土錢幣被當地群眾私分。

1998 寧夏同心縣 1000多斤 元德通寶、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福聖寶錢、大安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背西天盛元寶鐵母 漢至宋錢 出土錢幣被當地群眾私分。

1999 寧夏靈武縣磁窖堡 3000多枚 西夏文折二正德寶錢 漢至宋錢 2005年10月3日中央電視台《鑒寶》

2005 寧夏彭陽縣 2500多斤 天盛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 漢至宋錢 出土錢幣被當地群眾私分。

說明:以上所錄,僅是已見資料的一部分,出土後被群眾哄搶私分的,僅列了三宗出土量大的,小量的均沒列入。

詠西夏史、西夏錢幣詩詞

一 讀西夏史有感

党項建國名大夏,雄據西北二百年。

設官置禮仿唐宋,權利衡害和金遼。

強調獨立創文字,發展經濟鑄制錢。

煙滅灰飛史未載,西夏輝煌何日還?

二 參觀西夏王陵

賀蘭山麓故土堆,人道西夏王候墳。

綿綿莽莽幾十里,點點群群數百堆。

千畝帝陵俱城廓,百尺靈台接浮雲。

今譽東方金字塔,夏時年年百萬銀。

三 題福聖寶錢

西夏立國開新天,鑄幣慶賀當為先。

昊王鑄錢今未見,福聖暫列第一錢。

四 詠大安寶錢

大安寶錢版式多,風格粗獷初鑄錢。

內患外憂事無休,年號大安實不安。

五 清 平 樂

夢元德重寶

元德重寶,夢中幾番見,

輕拿手中細細看,感覺真真切切。

醒後方知是夢,回味卻甜心頭。

明知不可強求,笑我一片痴情。

六 詠天盛元寶錢

遼亡金宋戰中原,西夏正是天盛年。

戰馬膘肥忙耕種,峰台雀噪無狼煙。

學子吟誦聲悅耳,榷場買賣貨成山。

史冊無載誰能證?請看出土天盛錢。(注)

在西夏境內,出土的窖藏錢幣,西夏錢唯天盛銅錢較多。在鐵錢流通區的內蒙臨河縣高油房、古達拉特旗鹽店、包頭市沙爾沁等處,天盛鐵錢出土每次都在幾十公斤至數千公斤。

七 詠乾祐寶錢

乾祐寶錢鑄工精,邊廓堅挺文字秀。

若辦古錢選美賽,可與莽錢爭先後。(注)

莽錢,即王莽當權時鑄造的六泉十布,以鑄制精美著稱於世。

八 念 奴 嬌

-乾祐共語

觀賞青蚨,朦朧眼,

乾祐共語往事:

遼闊大野牧馬肥,風吹草底羊群。

大河兩岸,景像繁忙,魚躍稻穀香。

輕歌曼舞,一派太平盛世。

棄忘福兮禍伏,

大漠蒙古,有成吉思汗,坐擁鐵騎百萬乘。

當權王候顯貴,

聲色犬馬, 誇豪比富,只知聚斂我等。

大勢去也,三十年後皆休。

九 清 平 樂

-詠天慶寶錢

西夏文錢,唯斯最俏艷。

鑄技精湛超唐漢,楷書不亞柳閆。

獨特西夏文化,淹沒已近千年。

改革開放時代,再現昔日輝煌。

十 詠天慶元寶

遼夏都鑄天慶錢,風格迥異好分辯:

夏鑄精整楷書秀,遼造粗獷慶字大。

無邊大漠慣騎射,緊臨中原易漢化。

地廣自古民族多,攜手共建新中華。

十一 詠史兼光定元寶

風吼砂飛天色暗, 小屋燈下選古錢。(注一)

選出光定錢兩品, 千年往事浮聯翩:

蒙古鐵騎六攻夏, 小國棄能不抗戰?

中興苦守三個月,(注二)靈州浴血十萬男。

人喊馬嘶血肉飛, 刀光劍影天地暗。

使節如飛聯金去, 徵兵買馬緊鑄錢。

成吉思汗親臨陣, 勸降無功命歸天。

臨終遺言殘無道,(注三) 夏民無端遭災難。

白骨蔽野百生一,(注四) 赤地千里無人煙。

陵堂獻殿變堆土, 典籍文物火燒空。

國亡党項亦遁跡, 留作今人尋西夏。

注一:2005年2月,寧夏彭陽縣出土窖藏古錢2500多斤,均被當地群眾哄搶。我轉手從群眾手中收購280多斤,挑出西夏天盛元寶11枚,皇建元寶兩枚,光定元寶兩枚。還有遼、金、五代錢數百品,其它為唐宋錢幣。

注二:西夏都城。原名興慶府,夏天慶12年改名中興府。

注三:成吉思汗死前遺囑:「死後暫秘不發喪,夏主投降時,將他與中興府內所有兵民全部殺掉。」

注四:史載:蒙古軍攻佔夏城邑,其民穿鑿土石以避鋒鏑,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

十二 殘錢詠

鑄殘末能即回爐,流傳世上充錢用。

買米十當六個半,兌錢百作五十行。

觀賞自有殘缺美,收藏無須辯偽功。

無才補天應勤勉,小事做好亦奉獻。

西夏錢幣考

西夏錢幣,是我國古代貨幣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以鑄制工藝精良、西夏文形式獨特、史籍不載和傳世數量稀少而稱著於世。研究西夏錢幣,是新興的西夏學科的重要內容,也對發展我國錢幣學、豐富我國貨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 鑄造西夏錢幣的西夏王朝西夏王朝,是我國古代党項族於公元1038—1127年,在我國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全盛時期的疆域,佔有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部、陝西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和甘肅省大部,幅員方約二萬餘里。都城興慶府,即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自稱「大夏」、「大白上國」、「白上大夏國」。因其位置在宋、遼、金以西,歷史上稱其為西夏。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項族,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羌族的一支,因此也稱党項羌。党項族原來散居於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廣闊地帶,以姓氏為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不相統一,過著逐水草、無定居的游牧生活。後受吐番侵撓,請求歸附中原王朝,從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以後,被陸續遷移到甘肅省以東和陝西省北部地區。內遷後的党項人,在漢族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的影響下,憑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中原王朝的特殊照顧,人口和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唐朝末年,黃巢率眾起義,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受唐王朝之命,參與鎮壓,因作戰有功,被賜-1- 李姓,封夏國公,任夏綏銀節度使,領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唐王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亂,群雄逐鹿,党項拓跋部也乘機擴充地盤,設官置吏,徵收稅賦,成為雄居西北一個擁有較強武裝力量的政治集團。大宋王朝建立後,無力對其用兵,採取了賜趙姓、封官爵、給歲賜的安撫辦法。党項拓跋部名義上臣屬於宋,而實為割據一方的霸主,正如史冊所載:「雖未稱王,而自其王久唉。」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党項首領德明去世,具有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王霸之業的元昊繼承父位,開始了建國之舉:廢除大宋年號,建西夏年號顯道行於國中;去掉唐賜李姓、宋賜趙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為嵬名氏;命大臣野利仁榮參照漢字,編製成筆劃複雜的西夏文,在領地推廣使用。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築壇受冊,即位皇帝。從此,西夏先期和北宋、遼,後期和南宋、金鼎足對峙了190年。在這190年中,西夏相傳十帝,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發展,並形成了極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西夏文化。西夏末年,新興的蒙古族以強大的蒙古鐵騎多次進攻西夏,占城奪地,燒殺搶掠。《嘉靖寧夏新志.拓跋夏考證》記述了蒙古滅夏的情景:「蒙古軍攻佔夏城邑,其民穿鑿土石以避鋒鏑,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在戰爭殘酷的刀光劍影中,西夏生命財產飽受塗炭,典籍文物損失殆盡。後元人建史,獨缺西夏,戰後的西夏遺存,又再度湮沒。-2- 最後,連經歷了數百年淪桑、建立並存在了近兩個世紀的西夏王朝、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西夏文化的党項民族,在其建立的國家政權滅亡的同時,也從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消失了。西夏歷史在我國浩瀚的史籍中數百年間成了一片空白。直到清乾、嘉和民國年間,一些學者才搜遺輯逸,又從史料中整理出西夏史料,撰編數種西夏專史,才使人們對西夏歷史有了概略的了解。西夏王朝在歷史上存在了190年,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主要是北宋和以前朝代遺留下來的錢幣。做為政權國家的象徵和社會的實際需要,西夏王朝也鑄造了本王朝的錢幣,但數量較少。從近200年來已發表的資料和雖未公開資料,但確實是出土的西夏錢幣統計,已發現西夏鑄幣總數約有二十多萬枚,其中銅錢近二萬枚,鐵錢十八、九萬枚。計有十五個種類,一百多個大的版別。這些錢幣,除鐵錢出土時就鏽蝕嚴重和沒有引起重視損失較多外,部分由國家和地方博物館、文化館收藏,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在錢幣收藏家和錢幣愛好者的收藏篋中。二、 發現和認識西夏錢幣的歷程西夏錢幣,人們從發現到認識,經歷了700多年的漫長歲月。在錢幣專著中,最早著錄西夏錢幣的是南宋人洪遵(公元1120—1174年)編輯的《泉志》。該書卷十一登錄一品西夏王朝鑄造的一枚西夏文錢幣,洪稱:「右梵字錢,余按此錢徑八分,重三銖六參,銅色赤純,文不可辯,大抵類屋馱、吐番錢。」從文中可以看出,洪遵雖然發現了這枚西夏文錢,但並不認識它,也沒有將其列入西夏王朝鑄幣,只是忠實的將其列為不認識的-3- 少數民族鑄造的錢幣而著錄的。經後人考證,《泉志》記錄的這枚梵字錢,是西夏王朝鑄造成的西夏文錢。《泉志》對研究西夏錢幣的貢獻,是第一個發現並記錄了西夏鑄幣的著作。元、明兩代300多年間,錢幣學研究沒有多大進展,流傳下來的錢幣著作,有胡我琨的《錢通》和李世雄的《錢神志》。這兩種著述,或是沿襲洪遵的《泉志》,或是記述十分簡略,均未涉及西夏錢幣。在洪遵的《泉志》成書600多年後,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梁詩正等人奉敕編著的《欽定錢錄》,錄歷代古錢500餘種,沿襲《泉志》錄西夏文錢一品,仍稱作「梵字錢」,錄西夏漢文錢「天盛元寶」錢一品。儘管史冊對西夏鑄造天盛錢已有記載,但在錢幣專著中,明確定為西夏鑄幣,仍是西夏錢幣研究史上具有了突破性的意義。清代乾嘉年間,興起了研究考據之風,金石文物的研究收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嘉慶9年(公元1804年),甘肅學者張澍在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市)發現了一座西夏石碑,石碑的兩面均鐫刻文字,一面是漢文,一面是西夏文,把碑上的漢文和西夏文相對照,文義是相同的。西夏王朝行用的西夏文,在西夏滅亡後,到明代時已成為無人認識的死文字。張澍的這一發現,使西夏文又「始見天壤」。就在張澍發現西夏碑的第二年,金石學家劉青園也在涼州發現了西夏窖藏古錢:「涼州土人掘地,得古錢數瓮,其中開元最多,北宋、遼錢及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天慶、皇建、光定諸品,亦復不少。而此種梵字錢,亦有數品,余共揀得千餘枚」。劉青園將梵字錢上的錢文和張澍發現的西夏碑上的碑文相對照,才明白了梵字-4- 錢上的「梵字」,就是西夏文。他斷定了南宋洪遵在編著《泉志》時,也不認識這種文字,因此說「數百年後,破此疑竇,亦快事也」。公元1809年,初尚齡的《吉金所見錄》記述了劉青園的這次重大發現,並將劉發現的西夏諸錢,逐一著錄。對西夏文錢,雖然知道了是西夏王朝鑄造的西夏文錢,但具體讀音和文意是什麼,仍然不知,只好在以前「梵字錢」上,加了西夏二字,成為「西夏梵字錢」。使經歷了六百多年無主的「梵字錢」,終於找到了鑄主」,它的鑄主就是西夏王朝。劉青園的發現和初尚齡的記述,是西夏錢幣研究史上取得重大成果的里程碑。此後的一些重要錢幣著作,如《錢志新編》、《古今錢略》、《古錢匯》、《言錢別錄》、《泉史》等,西夏錢幣部分,都沿襲了《吉金所見錄》的著述。隨著國內對研究西夏歷史的重視和對西夏文研究的深入開展,我國學者羅振玉、羅福萇父子首釋讀了西夏文,1914年羅福萇著的《西夏國書略說》,分別附載了西夏文錢四品,漢文直譯是:福聖寶錢、大安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並聲稱「此為以前古泉學家所未知,茲悉撫印四泉於冊,以告世之治古朱學者」。至此,「西夏梵字錢」才有了具體名稱,人們也能順利的辯識西夏文錢了。羅福萇的《西夏國書略說》,把西夏錢幣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為研究西夏錢幣做出了重要貢獻。1937年,錢幣學家趙權之發現並釋譯出了西夏文貞觀寶錢,1940年撰文在《泉幣》第三期作了介紹。張叔訓在《泉幣》創刊號介紹其藏品西夏鑄造的漢文錢大德通寶一品,五蔭嘉介紹天盛元寶背西鐵錢一品,程伯遜在同刊第23期介紹天盛元寶背西銅母一品。西夏鑄造的錢幣,漢文錢達-5- 到了8個品種,西夏文錢達到了5個品種,這13個品種,均是西夏年號錢。新中國成立後,西夏窖藏錢幣不斷的發現和出土,1981年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三道營子出土了一批西夏窖藏錢幣,發現一枚大安通寶,經內蒙古自治區吳忠信考證,為西夏惠宗大安年間鑄造的漢文錢。198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山滾鐘口西夏窖藏錢幣,發現了一枚篆書光定元寶,雖然和楷書光定元寶屬同一品種,但篆書錢文在西夏鑄造的錢幣中,僅此一種,也確實是一個大版式。199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錢幣愛好者易凱峰在本區靈武市磁窯堡收到一批錢幣,從中發現一枚折二型西夏文正德寶錢,2005年10月在央視鑒寶節目亮相。現在,經對200多年來出土的西夏王朝鑄造的錢幣搜集整理,已有二十多萬枚,認同的有11個年號錢十五個種類,一百多個大的版別以及一些待考證的品種。西夏王朝相傳十帝,使用了32個年號,在歷史上歷時190年。企盼在今後的考古和出土的錢幣中,再能發現新的品種和版式,使西夏錢幣的種類和版別不斷的增加,不斷的豐富。西夏錢幣市場價格

名稱書體幣型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福聖寶錢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毅宗福聖承道年間鑄,西夏文,旋讀光背,徑2.4CM,重3.9克,傳世不少見,內蒙烏審旗出土,一次達7枚之多。 大安寶錢西夏文小平光背 1500元 惠宗大安年間鑄,西夏文小平錢,徑2.4CM重3.5克,製作較福聖寶錢為精,可見西夏錢冶鑄術的長進。內蒙烏審旗出土,一次達20枚之多。 大安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15000元 貞觀寶錢西夏文小平光背 30000元 崇宗貞觀年間鑄。西夏文平錢,徑2.5CM重6克,傳世極罕。. 元德通寶真書小平光背 10000元 崇元德年間鑄漢文重寶折二錢,面文楷書直讀,製作精美,徑2.8CM,重6克,傳世極罕。小平錢,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徑2.5CM,重3.8克。另有一種寬緣錢,面文楷隸混書,乃內蒙出土,元德錢存世均罕。 元德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1800元 元德重寶隸書折二光背 40000元 大德通寶楷書小平光背 35000元 西夏崇宗大德年間鑄。漢文錢,面文楷書直讀,徑2.3CM,重不詳。 天盛元寶楷書小平光背 20元 仁宗天盛年間鑄,漢文平錢,有銅,鐵兩種,天盛在西夏錢中最為精美,鑄量亦最豐。面文楷書,旋讀素背,徑2.4CM,重3.4克,內蒙鳥審旗出土一次達2070枚。  天盛元寶楷書小平背「西」鐵范銅 15000元 乾佑寶錢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仁宗乾佑年間鑄。西夏文錢,光背,徑2.4CM重3.8克。此錢出土於甘肅武威,寧夏賀蘭山一帶西夏腹地。製作精整,為西夏文錢中的精品,存世罕見。 乾佑寶錢楷書小平光背 1300元 乾佑寶錢行書小平光背 1500元 天慶寶錢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桓宗天慶年間鑄。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旋讀光背,徑2.4CM,重4克。因鑄量少傳世難見。 天慶寶錢楷書小平光背 1500元 皇建元寶楷書小平光背 160元 襄宗皇建年間鑄。漢文平錢,製作精整,旋讀光背,錢文楷書,徑2.4CM,重5克。皇建錢鑄量豐,為集幣者所喜愛。 皇建元寶楷書小平大樣光背 200元 光定元寶楷書小平光背 140元 神宗光定年間鑄,漢文平錢,楷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CM,重3.8克。鑄量頗豐。1984年寧夏出土一枚篆書光定元寶,錢文為玉筋篆,寶字已隸化。此錢為西夏最末一代錢幣,以篆書錢為罕見。.. 光定元寶楷書小平寬緣 200元 光定元寶篆書小平光背 30000元


推薦閱讀:

1000000!清代面額最大的鈔票,剛剛拍出20萬
【元素家族——連載140】鎳:錢幣元素還是惡魔元素?
2018年新加坡伯明翰拍賣精品一刀平五千.金錯刀壹組品鑒
中國古錢幣的歷史演變(網摘)元朝時期
五帝錢幣,最後的封建盛世

TAG:西夏 | 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