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思邈真人養生銘

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勿使悲歡極,常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雲鼓∶晨興漱玉津,妖神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怒氣太大,就會傷害元氣;思慮太多,則會損耗精神。精神疲乏,你的心靈便容易被外界所支配;元氣受損,虛弱和疾病就會糾纏你。 所以,你不要使自己過度悲傷或歡樂,並要注意使自己的飲食均勻適度,做到不過飢也不過飽。 再三勸告你要防止夜晚酒醉,養生第一要戒是.早晨生悶氣! 亥寢鳴雲鼓,早起漱玉津,妖神不敢侵犯自己,全身精氣自然充足。如果要想不生各種疾病,通常節五辛,要使心神安定,就要保持心情的愉快、歡樂,要惜氣,就要保持心情的平靜。長命與夭折都不要怪命運,修行在本人。如果你能遵循此道理,就可以活到長命百歲。【備註】

1.【即21時至23時。鳴天鼓。此系保健功的功法之一。先以兩手掌心按兩耳並抱腦後,然後將兩手食指壓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叩彈後腦部(相當於風府穴部位)左右各二十四次,可聞咚咚擊鼓聲,是謂鳴天鼓。每晚九時許就寢前要練習鳴天鼓。練習時要求頂平項直,通過按耳和叩擊後腦部,對耳產生刺激,起調補腎元、強本固腎的作用。常做鳴天鼓有防治頭暈、耳鳴、增強記憶、保護聽力的作用;但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者慎做此項活動。】2.【指凌晨三時至五時。「玉津」,亦稱玉醴、醴泉、醴液、玉英、玉泉、玉漿、靈液、神水,均指口中津液,俗稱口水。凌晨五時左右起床,即結合叩齒鼓漱咽津,醒來應以舌攪上下齶數十次,待津生滿口時可咽下。咽津一直是道家的一種養生方法。行功時將舌抵上 ,舐久則生津,津生則漱之。產生於魏晉時期的《黃庭經》曾言:「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液災不幹。」南朝齊梁間的道教思想家、醫家陶弘景亦指出:「口為華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臟潤身,流利百脈,化養萬神,肢節毛髮,宗之而生也。」又說:「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養性延命錄·第一、第三》)宋·蒲虔貫進呈御覽的《保生要錄·調肢體門》進一步指出:「常以舌拄上齶,聚清津而咽之,潤五臟,悅肌膚,令人長壽不老。」】3.【五辛是指蔥、蒜、大蒜、韭菜、興渠(洋蔥),興渠是印度話,那個時候中國沒有。佛在《楞嚴經》上跟大家講,這些東西生吃它刺激身體,容易動肝火,容易發脾氣;熟吃這些東西是助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五辛裡面的大蒜它能夠抗菌,大蒜(科學家的報告)除了對眼睛不好,對全身任何一個部位都有好處。所以少量的吃,不要多吃,對身體有好處,能夠防止很多疾病】4.另外,在《千金方》中,醫聖還提出早晨叩齒的方法:嘴裡含著一撮鹽水,用舌尖來回揩牙,並叩齒百遍,堅持5天,便能感覺口齒勞密。 中醫為什麼如此注重叩齒? 因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牙齒是人體骨骼的一部分,牙齒鬆動與腎氣虛弱及氣血不足有關。另外,大腸經和胃經直接入於人的上下齒中,常叩齒能強腎固精,疏通經絡。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大醫藥學家,他少年時因病學醫,熟讀經史百家,著有不朽傳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後世尊為「藥王」。孫思邈不但醫術高明,而且養生有道,年逾百歲之上,是我國歷代醫藥學家中的老壽星。在陝西省耀縣孫家塬的藥王山上,後世立有一百多塊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孫思邈所著「養生銘」,是養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中醫學把「精、氣、神」視為人生「三寶」,認為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惜氣「安神」重視保養。所以,孫思邈在「養生銘」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傷氣」和「思慮傷神」,以免氣機紊亂,血脈失和,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百病雜生。孫思邈尤重視精神調養,認為一個人平時應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盡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歡過極,以免出現「悲能傷肺「大喜傷心」的局面。孫思邈還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規律,要注意節制飲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別要防止夜間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傷胃、傷肝等不良後果。在生活習慣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這就是養生銘中「節五辛」的含義。所謂「亥寢鳴天鼓」,即臨睡前(晚間要叩齒36次,「寅興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點鐘)醒來應以舌攪上下齶數十次,待津生滿口時可咽下。上述兩種導引法在唐代以前的醫療保健書籍中經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齒的功能。孫思邈認為,每個人只要重視養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氣弱病來侵」的身體「未病」狀態。孫思邈在「養生銘」中最後指出,能否健康長壽,主動權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絕不是命里註定的。只要個人保健有方、養生有道,就能長命。


推薦閱讀:

孫思邈養生的三少 孫思邈的養生銘
去掉了中醫的養生才是真的養生

TAG:養生 | 孫思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