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十牛圖「解說」 | (九)第八圖 人牛俱忘

一、前言

我們的行為、妄想、習氣,慢慢地淡薄、消滅了,覺知的牛性,慢慢地不再那麼地敏感,所以第七圖中的牛不見了,但還有一個覺知心;等到真正的清凈以後,卻已經回復到還未修行以前的樣子,也就是沒有一個覺知很強的牛,也沒有妄想習氣很濃厚的人,如此一個不那麼敏感、清凈的,慢慢地對於不相干的因緣就不會去強幹預,這個時候的牛與人,在修行過程之間的對立,此時慢慢地就消滅掉了。

所以第八圖是一個大圓圈,大圓圈代表圓滿、代表空無,從這裡面能夠現一切的境,也不必有什麼神通的,而它本身就具有映照一切因緣,可預知往後哪件事情會如何,那件事情該怎麼去做,從無形中都有了這個能力現出來,因此第八圖就是人牛俱忘的,僅留下一面大圓鏡。

 


二、序言說明

「凡情脫落,聖意皆空。有佛處不用遨遊,無佛處急須走過。兩頭不著,千眼難窺,百鳥含花,一場懡羅(慚愧)。」

「凡情脫落,聖意皆空。」

凡夫的情結,善、惡、順、逆,一切的執著,一切的習氣都能不黏,都沒有了,就脫落了,這是聖人之境。而凡情就是對一切境界,會生起一個凡情來相應。如今要相應一切境都相應不起來了,因為一切的毛病都脫落了,聖意也空亡了。

聖意一般而言,就是剛開始悟道的人,覺知的心很強,對錯誤的習氣很在意,慢慢地妄習不見,使他覺知的能力淡薄了、空了,一到空的時候,就是一切因緣都黏不上他了,也就是他不愛去管閑事了,故感知的力道沒了,應緣的力道沒了,就能超越三界的因緣。

這是有兩個現象的說法,一個現象是如果以習氣而言,就是凡情脫落了,所以對一切外在的因緣不再那麼地敏感,不去感知、不去相應。當眾生的一切因緣直接對照過來,因為已經悟到空了,所以感知、覺知就不再那麼地敏感,也就不相應了。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悟到空時,修行人對一切境解脫知見會慢慢具足,會建立起解脫知見來了。以前修了好久都沒有辦法把握自己,在這個階段自然間,對一切法都能夠無礙、都空掉了,之後連空覺也沒有了。

「有佛處不用遨遊,無佛處急須走過。」

什麼叫做佛?就是覺知歷歷,一切境界都能夠知道。這是開悟的時候所引發出來的一種神通,也在表明自己本身還有一個凡夫的情見,所以才會去覺悟一切境,因此用你能夠覺知一切的這個能力,去面對一切的因緣,這段時間會很熱鬧。很多人在這時候會玩起神通異能,玩起心的超能力,如此就會迷失在這個魔相裡面了,因此這裡警告你,有佛處不用遨遊,不要那麼地愛玩、那麼地逍遙自在,而且沉迷在這種體性的覺知功能上面。

何謂無佛處?就是已經證得空、無相、無願三三昧的聖境。我們說修行要學習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是修行者從悟道開始,到七地以前的菩薩都是要學習的空、無相、無願這三種禪定。修證到以後,什麼都空掉了!什麼都無所謂了!什麼都不執著了!佛在哪裡?佛當然就不見了,覺知的心不見了。

有的人看到很多的師父,或者是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前面這一段有佛處的時候,都轟轟烈烈的神通異能無量,有很多怪裡怪氣的事情,有很多都可以講的,大書特書的。但到後來心死掉,對一切境都不那麼地敏感,證到空、無礙了,慢慢地就沒有那麼稀奇、神奇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了,只是多一份隨緣、自在的樣子。

但修得解脫道的人,他的心地是不一樣的,他隨時都知道法的真實,且不被境所轉,覺知一切境,不迷糊在一切的事相上面,就是在一般的起居生活之間,也不會迷失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方向該怎麼走?該怎麼做?在這三三昧證到以後,可以說無佛處急須走過,不要執著空太久,一執著空太久會變成頑空,有時候佛性會死掉的。

為什麼要讓它進入無佛的境界呢?當然是為求得解脫,所以中陰身阿賴耶識這個覺知、攀緣的心,要讓它慢慢地能夠無礙,不要那麼地敏感,每一件事情都那麼地清楚,一直地走到了這個空無礙的境界以後,你要趕快走過去,不要待在空裡面太久,不然佛性是會死掉的,也就是靈知靈覺的心,可能就不會那麼地管用了,回復到跟凡夫沒有兩樣的心境。

「兩頭不著,千眼難窺。」

是哪兩頭呢?兩頭或者是謂兩邊,都是我們佛法修證的一個目標,或者是過程,即空、有這兩邊,斷見、常見是錯誤的。斷是遮有,一切」有」沒有了,看成一切相都是空、沒有。如果你這樣一直地執著空時,就會變成空是永恆(常),常是永恆,就會變成是永遠的空,如此會變成執著空。

而執著有的人呢?他認為一切法怎麼會沒有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法而生的,怎麼會沒有?所以執著有的人,他很在意一切的有相,在意一切的靈知靈覺,法或者是在有佛處他很執著、他很喜歡,這些都是偏執有相。

如果是沒有走到無佛處,沒有走到空的時候,就是沒有解脫。所以像世間禪的聖人,他們是證到我空,有自我解脫的知見,但是世間禪裡面的這些天神,他們也有開發出自己的自性覺知、神通,但是為什麼不能夠證到解脫?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走過無佛處,沒有走過空的這一條路,他們一直執著有,或者是有一個神通,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些神通可以修。他們所感知的這些境界,認為確實有它存在,確實有那個相,但是卻沒有辦法去轉它。

悟到空的人卻是不一樣的,是有那個相,但是到最後都變成沒有那個相了,由於因緣不具足,所以成就不了一個業相。好像你的神通可以看到該怎樣!該那樣!但是卻都沒有怎麼樣了,轉了。而轉了後你說有沒有?要轉也是因緣法,不轉也是因為本身的業所感召,這中間就牽涉到三界眾生的禪定,而與修佛法的禪定不一樣的地方,當然因不一樣,果也會不一樣。

開始修行佷執著有相,是沒有辦法證得解脫的,雖然已有靈知靈覺的心,也可以感知事情,那是沒有用的!而你即使知道也預防不了,如同會算命的一樣,流年排得很准,只會算命,卻是沒辦法化解,這就是執著有的毛病。

修空觀的能夠凡情脫落,聖意皆空,空的這一邊就修證到了,證到以後,如果沒有把它前面靈知靈覺的佛性再找回來的話,那有什麼用哪?佛性還是死掉了。故到這個時候,就不要一直再執著空、斷見,一直執著空以為是永恆的、才是常,不要有這個常見、斷見,所以空、有兩邊不執著,這樣子是否跟一般人一樣呢?不執著空,如果執著空就是有聖意,不執著有,一執著有就像凡夫一樣,那怕有什麼禪定,即使有天神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力量,也都是沒有用的。

因此兩頭都不執著時,千眼難窺,就是具足千對眼睛一樣,有能力能夠觀察,也看不出你的能耐、境界為何。亦即是空、有不執著時,沒有人能夠判斷你修到哪個境界。有時候看起來沒有境界,而沒有境界確是有很深、很不可思議的解脫知見,有能夠掌握與轉一切因緣的能力,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是卻有一種瀟洒的、自在的心,在這個周遭之間,生活得非常的自在!

「百鳥含花,一場懡羅(慚愧)。」

法融和尚要入牛頭山修行時,因德性高超,感得百鳥銜花供養,百鳥銜花供養獻瑞,是代表修行者的德行值得供養與祝賀。但是行者反觀自身的以前種種,或者現在修證的境界,其實仍然是無所成、仍然成不了果地佛,所以自己覺得一場懡羅是依據地方的俚語(土話),勉強翻譯就是自感慚愧的意思,慚愧什麼呢?以前那麼精進地奮鬥,都是因為無明、無知,現在恍然大悟,凡塵脫落、瀟洒自在,不管過程之間,從開始修行一直見到牛蹤,進而抓到這一頭野牛,好好的馴伏了它,中間多多少少都有種種的一些遺憾,然而終歸是無所得!何有所得?沒有!只是過程之間的一場忙碌、戰鬥!


三、頌曰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廖廓信難通。紅爐焰上爭熔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鞭索人牛盡屬空。」

七地以前菩薩還有功用行,修去除內心的習氣毛病,所用的東西是鞭索,要加諸於人及牛身上。牛者對清凈體性而言,是要認識它,熟識它,而對於人性的習氣則要斷除它。

以前拿著鞭子、繩索,要綁住這一頭野牛,現在不必綁了,因為這一頭野牛已經馴伏了,如今這一頭牛也不見哪,不見了故不需要鞭打,也不需要綁了。鞭索就是代表工具,代表所使用的一切佛法,至此時不必用了,人的習氣不見,而牛的清凈體性也不見哪!都清凈時何需動用到佛法,不必用了,所以鞭索、人牛都屬於空了。

「碧天廖廓信難通。」

碧雲青天,浩瀚無量無邊,在有佛處,有的人可以觀照其它的世界,上天宮下凡塵,在覺知歷歷的時候,一切隨緣。有時候卻演變成很多奇奇怪怪的事件,譬如有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神我跑到哪裡去了?或者是跑到哪個世界去了?有一個人在上個禮拜六特別專程到道場來,他表示聽我們以前在大乘精舍所錄的錄音帶,層次上對他很適合、很投緣,因為他是有境界的,所以聽了感觸很深,覺得好像遇到知音一般。他也看了很多其它的書,聽很多錄音帶,但所講的都是未到深處,只是一些皮毛而已。聽到我們的後,他就到道場看看,還有沒有其它更多的錄音帶?或者是其它的數據?有關參證篇的部分,我們沒有真正的列舉出來,也沒有再製造錄音帶,都是以前在課堂上所講的,課堂上所講的錄音帶,都有保留起來,有機會我們會為他準備一些他需要的。

據他言:他在打坐的時候(此位大德尚未結婚,已年近五十歲),自己找個時間到深山內去修行打坐,精進、練氣、用功的結果,一、兩年下來氣通了。氣通後打坐時神我都會亂跑,有一次竟然跑到很多巨人(天神)的國度去,結果那些人看了他也很詫異,然後他也嚇得趕快就飛跑。他說那時候的意識心態想飛就都會飛起來,想變何方式就變成何方式,有時竟然還是倒著飛的,像飛機一樣可以倒著飛。因為他跑到的是天神的國度,天神的身高都很高大,據他表示有幾層樓高,其實不止,都是幾十里計的(1由旬20里),最小也有二、三十里的。

修行到一個層次的時候,與天上的其它一切世界都是相通的,為甚麼?因為有時候是因緣的感召,有時候是無聊亂想,而想到哪裡就跑到哪裡去了,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們,在起心動念之間,逼得您不得不執仗牧牛,不讓你亂想,好的不想、壞的也不想,更不會胡思亂想其它的人、事、物,或是其它的世界,因為一想就會到那裡去,或想到某人,某人就會現在心中,造成亂攀緣。

剛悟的人,覺知歷歷,與你有因緣的,都會感召到,有些是被動感召,有些是主動去應緣。當行者修證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時,人、牛俱忘的時候,入空了,人心與碧天廖廓反而不通了,故言「碧天廖廓信難通」,兩相斷絕了。通好不好呢?通就是有因緣果報的牽扯,現在不通,就是懸空了、感召懸絕了,因此這個時候佛法不必用,人也空了,牛也空了,哪個天界、或者是世界,還會與你有緣嗎?沒有了!斷訊、斷絕了!

「紅爐焰上爭熔雪,」

一般的凡夫在人世間,爭爭奪奪、打打殺殺的,或者是業力的牽扯、心靈的戰鬥,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所爭的都是像火爐上,火焰很大的鍋爐上面的雪,雪在火焰上轉眼被化成空了,有何可爭的?所爭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不必再爭了,也沒有一個心去爭哪,人、牛皆空,佛法也不必用了。控制一切內心的執著,且能看開一切的因緣,不隨緣攪和。走那麼遠的冤枉路,折騰了一些歲月時日,覺悟後到此方能合祖宗。

「到此方能合祖宗。」

現在修證到這裡,解脫知見證到了,一切因緣纏不上你,才合乎禪宗祖師大德們所要求的,人、牛俱忘的境界,凡聖不居的境界,也就是這個樣子。


 

四、詳解文說明

「行者至此境界,除凡夫之情滅,內心清凈外,對空之證悟後,所衍生對空執著之聖意,已漸漸能超越,終究將空亦滅,即空其空也。行者內心僅見一圓圈,亦無牛來亦無人。行者我、法執俱泯,體性與真識渾然一體,是謂心性合一。住有境不要遨遊攀緣,住空境涅盤亦不是究竟,空有兩邊不著,千聖不知,縱虛空廣大無障礙,卻無訊息要溝通。行者至此回想起,往昔修行之心路歷程,不免慚愧不已,本無所失亦無所得,只了解到世間名、聞、利、養,種種有何可爭,一切均是造作諸魔業之根本也。和曰:「功用種種人我空,天上人間歉難通。寄居世間何所爭,清凈心源歸性宗。」

「行者至此境界,除凡夫之情滅,內心清凈外,對空之證悟後,所衍生對空執著之聖意,已漸漸能超越,終究將空亦滅,即空其空也。」

修行者修證到這個凡聖情盡境界,除了凡夫的情見滅除,內心清凈以外,這是對空的證悟以後所衍生出的境況,如果行者所衍生出來對空執著的話,而且認為那空的境界就是聖人之意,那就是執空不放;為什麼聲聞、緣覺稱為聖人?因為是執著空的相,得解脫知見。而菩薩則是超越空,是證入空、有不二的境界,境界當然是更高了。

對空證悟以後所衍生出來對空的執著,行者會認為這是一種聖意,是悟得空。此悟空要漸漸地能夠超越,終究將空也滅了。在我們六結使裡面動、靜、根、覺、空、滅,把空也空掉,就進入滅的境界,滅卻一切境能夠無礙,因此以空其空也,故曰空空。第一個空是動詞的空,把你所證到的空,不要執著了而把它空掉,這空空就是存有其境。

「行者內心僅見一圓圈,亦無牛來亦無人。」

聖意不見,覺知的心也沒有了,凡夫的情見也不見,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呢?都沒有了,以前扮演牛、警察角色的,現在不必用了,因為沒有人的情見,那存有牛幹什麼?所以牛也可不見了,至此當然凡情脫落、人也不見了。

「行者我、法執俱泯,體性與真識渾然一體,是謂心性合一。」

行者我執、法執,都泯滅掉了後,體性與真識渾然是一體的,體性本來是空,真識是第八意識,這兩者不受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影響,所以二者結合為一體,到這個時候心清凈了,自性應一切因緣,所產生的心念,才是所謂的心,這時候的心是屬於真心,不是以前您的妄想、習氣所現的一切境界的心。這裡的心是真心,體性空應緣所現的一種念,這個念是真心的心。我們的體性本來是空,應緣就起自性,然後就現出那個心境,這個心是清凈的心,不是你妄想的心,因此這兩個心與性已合一,才能說「即心即佛」之意境。

凡夫這個心是妄想、習氣反應的心,所以是人的心,而修證到人、牛俱忘這個境界時,人不見哪,自性本清凈了,應緣所現的那個心念,是真心所現的,一真皆真,而所感覺的是錯不了。如果用覺知的心,來察照這個真心應緣所現的念,一真皆真。

我們常常說「即心即佛」,在這個時候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一個清凈的心,體性空應緣所現的心就是佛心,也就是真正自性所覺悟一切境的真實境界。故修行要不要有什麼神通?不必有什麼神通的!但僅是觀照這個心起心滅,卻是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這就是法爾,法爾現象。

「住有境不要遨遊攀緣,住空境涅盤亦不是究竟,空有兩邊不著,千聖不知,縱虛空廣大無障礙,卻無訊息要溝通。」

為甚麼心要攀緣?就是剛悟的時候覺得好玩,靈知靈覺的心很敏感、很強、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因此產生種種的有為相。但行者住有境時不要遨遊、不要攀緣;住空境、涅盤的時候,這也不是究竟,不執著於一切法而能入空,不是覺得很好嗎?也不是很好的,要空、有兩邊都不黏、無著,都不執著,到這個境界時千聖不知,縱然虛空廣大沒有障礙,卻是一切無音訊要溝通,為什麼要溝通?有溝通,就有因緣,可能會生到哪一天、哪一界地去了。故不要也不必溝通了,因為你已經是證到空、無的境界,不執著一切境,解脫知見已有,故不會去任何一界地溝通了。

「行者至此回想起,往昔修行之心路歷程,不免慚愧不已。 」

早知如此也不必花那麼大的精神力量,倒頭來是無所得,對於種種修證之現象,有點悔不當初,當初怎會如此,因無知才會弄出一些糗事!然而現在走到了又如何?又與諸佛、菩薩的境界,仍然是差十萬八千里之遙。諸佛、菩薩悟空以後,才能夠產生種種神變,祥瑞的相,化身無量千萬億,你能否化?到這個時候還是不能夠化,故還是有很多事情必須要學習的,所以尚有事要做,何有值得高興的呢?

「本無所失亦無所得,」

修行過程之間,好像得、失是滿多的,但是失去的是妄想、習氣、毛病的部份,祖師大德們講:「去年貧窮,今年更貧窮。」這不是在說關於錢的問題,而是以前內心裏面,常常要滿足的慾望心,以及很多的妄想、習氣毛病,而現在就覺得越來越貧窮了,心意念越來越沒有,慾望越來越減少,這就是所謂失的一面。那還得到什麼呢?住有境有佛處,那種種的魔相、魔境,也不必去求、也度過去了,一切無所得。有所得是老覺得有一個東西可以得到,譬如學到一個什麼神通,然而佛法並非追求這些,是追求自我清凈,回復到原來最清凈而證空無的境界,然後才開始的心通力認知,自性清凈自然就能夠現種種的神通變化,能夠證到這裡的時候,才能夠進一步去學「心」如何產生神變相,所以不管怎麼樣,心是無所得、也無所失!

「只了解到世間名、聞、利、養,種種有何可爭,一切均是造作諸魔業之根本也。」

最近在網路上,把心中心的法本「佛心經」刊載上去了,如果有讀到就可知道,佛告訴我們要修佛心中心法,一是需要發心自利、利他而修,不為名、聞、利、養而用,為求得自我解脫、度眾生,才修佛心中心法,所學的法一座六印,不因為要成名,不為了求得有人家供養,或者是其它的大利益而使用這些法,如果是為了能夠這樣而採用了這些法,還是再造業,當然「心」也用不好的。


五、和頌解說

「功用種種人我空,天上人間歉難通。寄居世間何所爭,清凈心源歸性宗。」

「功用種種人我空,」

悟道以後要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些佛法,七地以前的菩薩種種功用行都要用的,進而修證到人空--我空;其實人跟我,是同一體的,如果沒有我就沒有人,有我就有人、我的對立,沒有我,眾生跟您是同一體的,二者沒有對立、沒有分別,而這種種功用行,有很多的法能修證到我空。

「天上人間歉難通。」

天上人間都是善趣者出生處,但真實修證者,不要去感召種種天報,而出生到哪一個天界去了;歉難通是很好的,不是說不通天上就覺得很惋惜,因為沒有那個因緣的種子,如果你出生到天界的哪一天,也只是天道中的眾生,最後壽盡還是要去受輪迴的,出世一世又一世的,為什麼要出生到天道去享福?修佛法的解脫道、行菩薩道的自在就在這裡,而在人世間也是自在的!

「寄居世間何所爭,」

到這個境界,暫時寄居在這個人世間,如果是馬上羽化,馬上到四禪天的五凈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去,這是聲聞、緣覺的聖人所居住處所,然而到五凈居天去居住,壽命那麼長,也不再來人間受生,這是只修得自我解脫。現時是短暫的寄居在世間,心清凈了而有什麼可爭的?

「清凈心源歸性宗。」

自性清凈凡情脫落了以後,回到清凈本源,清凈本源的心就是佛心,就是我們自性本空,可以隨緣應化,這才是禪宗所要追尋的,一個最高的境性歸元。

(90.4.13.講于慧炬講堂)

推薦閱讀:

如理實見分第五
壇經 決疑品第三
永嘉禪宗集注
【禪宗講述07】禪宗叢林
賈題韜居士【論開悟】禪宗的開悟(二)

TAG:解說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