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書院對聯集錦
仁文書院
仁文書院,位於浙江嘉興。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知府車大任創建,有仁文堂、崇賢堂、有斐堂,集鄉紳生徒講學其中,為明代浙中王門的活動中心之一。次年,又與提學副使岳元聲等大開講會,訂立講規,規範其講學行為。同時又批准府學生員蔣道原等人公呈,執行創置田、收院租、清稽查、明支給、酌支數、清冊戶、重主典、定祀禮、謹修理、慎請給、嚴看守之《條理院田事宜》,從經濟上保障其講學活動。
天啟斯文垂萬古,圖書日星光爛;門環長水會一源,洙泗晝夜川流。 越水吳山,俎豆四賢崇此地;春風化雨,宮牆千古見斯文。 為君子儒;辟野狐禪。 |
德冠四科,濟濟鳳麟天下瑞;才雄兩浙,翩翩國史坐中春。 性道文章,未有天人深淺異;江湖廊廟,誰將憂樂後先同。 取渾渾清泉,探本窮源,得聖人亟稱之旨;瞻漪漪綠竹,盛德至善,起君子難志之心。 |
斜塘書院
斜塘書院,位於浙江嘉善縣。創建於清代,為鄉村小書院。院周山水清秀,風光如畫,其南有文水漾,西北有雁塔寺。
星火數魚庄,文水一泓,蕩漾光芒齊射斗;雨華霏雁塔,法輪千佛,標題名士共梯雲。 |
|
魏塘書院
魏塘書院,位於浙江嘉善縣。清乾隆二年(1737)知縣張聖訓建於城東南隅大安坊。中為講堂,旁構書屋,左有樓以貯經史,右建祠以祀鄉先達六人。其餘廊舍庖湢咸備。朔望講經,延院長課士,其生童前列者給予獎賞。二十六年知縣梁徽重修。嘉慶十三年(1808)知縣張青選、道光三年(1823)知縣張邦棟及十九年知縣賴晉重修。咸豐十年(1860)毀於兵火。同治二年(1863)知縣傅斯懌改建於北亭坊。講舍中有堂有廳,前後有樓,旁有書齋共屋32楹,並清理舊時田產為延師課士費。邑紳屠以銓、許元傑、孫葆澂、魏鉁分年經理。
數間廣廈,隨時局變遷,自萃古樓就荒,僅留得一片紫雲,往跡何堪遭劫火;幾度文論,與諸君小聚,仿梅花亭故事,適飛下千年老鶴,迴翔猶誤聽羲經。 |
楓溪書院
楓溪書院,位於浙江嘉善縣。創建於清代,為鄉村小書院。
結習笑吾曹,與諸君把酒論文,綠蟻樽中浮竹葉;清風留里社,訪今舉先生故宅,白牛涇上遍桃花。 |
|
立志書院
立志書院,位於浙江桐鄉烏鎮,坐落在茅盾故居的東側,現在是茅盾紀念館,最初由邑紳嚴辰於同治四年創建。它的前身是名震嘉、湖的分水書院,院址在烏鎮北柵分水墩西側。清咸豐十年,清軍與太平軍在烏鎮交戰,分水書院毀於戰火。5年後,嚴辰等倡議重建分水書院時,因北柵書院舊址實在破敗不堪,無法再用,而當時觀前街有一幢原太平軍項姓武官的住宅被朝廷查封著。嚴辰等人看中了這所房產,就聯名上書官府,要求將之劃為書院,並加以擴建。同治七年,書院建成,因地址變,屋宇又是全新的,嚴辰就決定不再沿用分水書院的舊名,而是拈出程朱理學家、鄉賢張揚園先生的治學格言「大凡為學尤須立志」中的「立志」二字作為新書院的名字。嚴辰任立志書院院長。
立志書院前起觀前街,後至現后街,直落五進。今天的書院基本保持了當時的面貌。大門的門楣上嵌著「立志」二字,兩旁的柱聯是院名的註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進得門來,穿越過道,就見一個小天井,內植桂花樹。過天井是講堂,上懸「有志竟成」額,乃浙江布政使楊昌睿所題,兩邊一副對是國學大師俞曲園撰寫,云:「分水舊規模,但願聞風皆立志;殳山鍾秀傑,定知異日有成材。」講堂後面隔一栽植花草的大天井,為教學樓;另「籋雲樓」,為山長嚴辰所題。籋有「鉗」義,「籋雲」可作「拿雲」、「凌雲」解,它與「立志」互為呼應,寓意顯然。第三進是平房,作廚房用。立志書院將最後面一進平房闢為張揚園祠(同治九年建造),學生多時也曾作過書院的院舍。
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文昌閣是立志書院的附屬建築,建於同治十年。文昌閣上為樓閣,下為通道,面東市河有環形拱門,上嵌「立志書院」磚刻。閣樓不大,僅20多平方米,但環境清幽,臨河視野開闊。更重要的是,此閣是烏鎮讀書人心目中的聖地,裡面不僅奉祀著主持文壇科名的星宿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還是文人聚會和科舉預考的場所。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著等候。清末科舉廢止,文昌閣便成了鎮人遊玩的地方,同時由於長期以來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鎮人的新聞傳播中心。
光緒二十四年開始,朝廷變法維新,各地紛紛創辦新學,很多舊式書院也改為新式學堂。光緒二十八年,當時的山長盧小菊順應時代潮流,將立志書院改為學堂,稱國民初等男學堂。但其他面貌一切如舊,所以人們多稱之為「立志效」。改為學堂後,盧小菊讓位給盧鑒泉。盧鑒泉是茅盾的表叔,學問淵博,見識過人,將立志效辦得很有生氣。後來,這裡又多次被派作他用,先是作新烏青圖書館,後作幼兒園,幾經變化,原建築已面目全非。直到1991年,立志書院作為茅盾紀念館的一部分,才按原樣恢復,也就是今天看到的樣子。文昌閣也重現飛檐臨波的風姿。
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分水舊規模,但願聞風皆立志;殳山鍾秀傑,定知異日有成材。 歷觀文囿,泛覽詞林,此地讀書尋舊躅;伏處蓬茅,繫懷民物,幾人學道繼前賢。 |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宣公書院 位於浙江嘉興。南宋紹定中嘉興府通判陳塤建祠於城東鴛鴦湖上柳氏園,以奉祀唐邑人丞相陸贄(754-805),因贄謚號宣公,故名宣公祠。景定四年(1263)始以祠堂為書院。元大德九年(1305)濟南趙曾為山長。至元二年(1336)毀於兵火。後以太初堂為書院。至正十五年(1355)總管劉貞復建。其西為宣公之祠,東為講堂,西齋以延師教弟子。二十二年(1362)總管繆候思復建。北為祠堂以祀宣公,又北為講堂,屬以修舍以為會集之所,凡32楹。東西廡各6間,以為講誦之地。四明周某為山長。明洪武初同知劉澤民遷建於城內。宣德二年(1427)巡撫胡概建於府治北。正德十四年(1519)知府徐盈重修。嘉靖十七年(1538)通判張本潔改建報忠坊於嘉興縣學故址。三十六年裔孫陸杲等建象賢堂。萬曆四十五年(1617)重修。久圮。
傳貽書院 位於浙江崇德(今屬桐鄉)。原足宋儒輔廣(學者稱傳貽先生)讀書、講道之所。宋咸淳五年(1269)輔之柄重修,元毀於兵火。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縣張守約重建,後廢。萬曆初知縣蔡貴易重建堂3間專祀輔廣。三十六年(1608)知縣靳一派重建講堂3間。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縣杜森重建,未成而卒,知縣鄺世培竣工。乾隆十九年(1754)王善橚重葺,課士校藝、品題確當,鄰邑諸生多攜硯就試。道光八年(1828)知縣盧昆鑾建講堂3楹等。每月初二邑令課士於此,十六為院課。咸豐十年(1860)廢。同治四年(1865)知縣楊恩澍重建,規制如前。九年(1870)知縣陳謨捐廉600千存典生息以補不足。光緒四年(1878)知縣余麗元再加釐正,捐廉600千存典生息定為常獎,外加給朔望課生童膏火。後圮。
白社書院 位於浙江崇德(今桐鄉)。又名白蓮書社。元初宋遺民衛益富講性理之學於石人涇(即屠甸鎮),規定凡薦紳仕元者不許聽講。元至大中有司薦不就,院遭拆毀。後遷居湖之金蓋山,授徒不輟。著有《四書考證》、《性理集義》、《易說》、《讀史纂要》、《耕讀怡情錄》等。清光緒五年(1879)鎮紳畢士穎、陳鴻疇等籌款興復,於石涇塘南岸購屋改建。書院第一進大門,第二進廂房,兩間東廂供奉衛益富,第三進講堂3間,耳房2間,後有隙地備建書室。其經費取自本鎮業捐款。
思賢書院 位於浙江嘉善。明正德十三年(1518)縣丞倪璣建。院中為樓曰清風;樓之北為堂曰志學;左右為祠曰名宦、鄉賢,皆南向;祠之前西向者曰學禮亭,東向者曰養蒙館;堂之北曰息游所,周以垣墉,南為巨門。購六經子史數千百卷,藏於清風樓。每月初二、十六為會。當會之日,辰而入,終酉而出。或舉經書大旨以究徽義,或呈所得所疑課業以證新功,或歌詠以陶適性情,或暝坐以究極理奧。嘉靖間遷入儒學。崇禎間邑紳陳龍正等倡同善會,就其地重建為同善館。久圮。
鴛湖書院 位於浙江嘉興。清康熙五十五年(1715)知府吳永芳建。後樓3楹主祀陸隴其,傍列生徒齋舍,延文行之士為師,置義田為祀葺費及修脯之資,乾隆三十四年(1769)士人集資重修。次年知府李星曜檄秀水知縣撥寺僧入官田佐經費。四十七年知府劉嘉令增建齋舍後堂。嘉慶元年(1796)知府伊湯安又倡屬捐銀千兩,並更定規條:望課歸院長,朔課府縣官輪試,課必扃門,不許挾卷潛出內外。附課生童給午餐,官課優卷捐資獎賞以示鼓舞。道光十三年(1833)知府覺羅克興額倡捐修葺,改後樓為平屋5楹。咸豐十年(1860)毀於兵火。同治三年(1864)知府許瑤光集資重建,自任山長。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邑人陶葆廉、金蓉鏡等人發起在院附設圖書,供公共閱讀。
九峰書院 位於浙江平湖。清乾隆四年(1739)嘉興府海防同知林緒光建於乍浦南門內。三十八年知縣黃鈞改名「觀海。」四十二年知縣劉雁題重建。咸豐中,延山長課士,分為九峰、觀海二院,後俱毀廢於兵火。同治中,邑人陳佩璲等捐田助資,舉行考課於觀海。1904年改名為乍浦學堂。1955年易名為乍浦鎮小學。
當湖書院 位於浙江平湖。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縣閻銑遷崇文書院改置,監生張嶸捐資建。有講舍3間,書室2間,書房1間,廚房3間等。於是會講有堂,退息有室,庖湢器用,罔不畢備。張嶸住院長,後廢。五十年(1785)知縣王恆重修,添建樓房5間。五十四年知縣王恆等呈報立案並立規條刻石。每年正月知縣甄別1次,取定正課生童,按月分給膏火,自二月起至十一月止,又取附課生童100人,不給膏火,正課3次不到,於附課挨名頂補。課試以月之初二、十六為期,知縣親至院中與山長命題扃試,並延請學師監之。原定肄業生員20人,童生30人。道光時,增生員正課10人,附課生童各10人。光緒時,按月3課,上旬官課由縣獎賞,中旬、下旬院課由司歲交禮書分給。後圮。
崇文書院 位於浙江桐鄉。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邑紳鄭廷珠等創建於西門內秋水潭之東北。四十八年復加修建講堂3間、書廳3間,樓3間,軒廊庖湢俱備,並有竹山魚池繚以垣墉。乾、嘉間,登賢書,捷南宮,入詞林者皆出其中,時稱極盛。嘉慶三年(1798)知縣方維翰同教諭柳超親臨校課,榜列名次,以示獎勉並捐資以助。道光六年(1826)院司事呈請知縣羅升棓捐廉設立賓興集,以瞻正科鄉試諸生。
蔚文書院 位於浙江海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邑人徐文錦捐建於縣城資聖寺橋南。計有房屋20間。講習有堂,庖湢有所,器用有具,膏火有資。講堂曰貫道、蔚文。嘉慶十八年(1813)士人集資重修。咸豐十一年(1861)毀於兵火。同治十三年(1874)嘉興知府許瑤光撥款並集捐購城南陶氏屋改建,又增建齋舍若干間,規模宏敞。修建始於光緒元年(1875)春,至冬完工。久圮。
分水書院 位於浙江桐鄉。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邑紳沈啟震創建於青鎮北柵分水墩。五十四年知縣郭文志捐課桌、凳20副。五十七年舉人徐以坤捐膏火田30畝。初開院即請進士徐志鼎任山長。嘉慶初年杭嘉湖道秦瀛及知縣李廷輝各捐俸為延師課士之資。又由沈啟震籌捐錢1000串分存各典生息以資膏火,井祀張履祥。十五年(1810)沈焯任主講。道光七年(1827)後,舉人馮鳴盛、進士朱珊元、舉人曹泰、陸以惛先後主講。咸豐初年舉人徐保字,後又有李日爔任主講。十年(1860)毀於兵火。
仰山書院 位於浙江海寧長安鎮。李唐時,覺皇寺已是「曲沼載荷,茂林植柳、幽棲遠俗」的「雅人咸集」之所。明洪武間設義學於寺里齋堂。清康熙十三年(1627)知縣許三禮創設「長安書院」於寺里,聘黃宗羲等名士講學,成為一時佳話。但由於缺少辦學基金,許三禮升遷後,書院亦即停辦。長安鎮人得此教訓,所以一直拖到嘉慶初(1795-1799),沈毓蓀、陸鳴盛、陳光庭、倪善治等發起籌集資金,於嘉慶五年(1800)動工,於古三女墩封土東坡建築書院,嘉慶七年建成(1802)。初到浙江任巡撫的阮元聞訊,欣然以「高山仰止」之義命名曰「仰山書院」。公推沈毓蓀為山長兼主講。沈毓蓀本系中產之家,建書院時集資不足三千兩,由其填補費用之不足部分。開學後獨自擔負「延師課士」生員膏火之資,不四年,以致家道中落,中年時節只得外出為人「幕客」,終老於上饒靈山書院。仰山之人懷念他,立牌於「崇雅堂」之側位祀之。嘉慶十一年(1806),本仰山書院辦學宗旨「重於舉業」,所以需聘「通經宏碩」之士主院事。因此聘錢塘沈颺侯(進士,候補員外郎)為山長。嘉慶十四年(1809),於頭門兩側設「蒙泉義學」以培養書院的初級學生。嘉慶十七年(1812),山長為本縣乾隆庚子恩科進士張駿為山長。道光二年(1822)聘肖山高鳳台(進士,台灣知府)為山長。時知州王壽榕,請得杭州府允准,將長安米商的厘金之半,撥給仰山書院。書院有了基金,一切開支和「生員膏火」有了著落,同時,整理了書院設備,建書院進口牌坊,樹立院牌,浙江學台口某,寫了牌坊門額「高山仰止」和「仰山書院」豎牌,從此仰山書院建築全部完成,佔地4100平方米。咸豐初,本鎮舉人陳方坦為山長,在太平軍起,投筆從戎,為曾國藩幕府錢糧師爺。本鎮本院學子,嘉慶丁丑進士、署江巡撫陸元琅致任回家任書院山長。同治四年,本鎮盛炳奎(舉人)修理了劫後尚存的書院,重新開課。光緒十四年(1888)原發起人陳惟德的孫子陳方坦,回鄉省親,出資三千兩又五百千錢幣再修仰山書院,並籌集「歲需經費」的基金。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令改書院為高等級學堂,稱「海寧州立第四小學」。但人們仍稱為「書院里」,而不叫「小學裡」。光緒三十一年(1906)朱寶縉創立「海寧州中學堂」,宣統元年(1909)遷鹽官鎮,「書院」仍作為高等小學。「戊戌變法」時,仰山書院從主講到學子,「意氣風發地攻讀時政知識」,《新民叢刊》成為必讀課本。「戊戌變法」失敗。仰山人首先追隨孫中山先生,傾向革命,沈山壽等成為當時海寧州里國民黨的領導人之一,時張步青任學校校長。民國八年(1919)四月十六日杭師校長經亨頤於上午十點給師生講了時政,汪培三由鎮長兼任校長。由於仰山書院一貫來對教師資質要求很高,所以人才輩出,清代有陸元琅、許槤、許楣、何國樑、陳方銓等名人、官員。民國後有朱定一、沈鼎三、韓維邦、陳慰堂謝培康、馮朱棣等……科學家、工程師等。據朱定一在1987年在美國對沈鼎三的夫人應芬林說:他們這一輩「仰山學子」在美國的有十多人,他們總以是「仰山學子」自豪。正因仰山教學質量聞名於當時,現香港著名實業家查濟民先生的父親,特意讓查濟民住於曹振麟家,就讀於仰山三年。
安瀾書院 位於浙江海寧。清嘉慶七年(1802)知州黃秉哲建。黃去任後孫鳳繼之。勸修舍宇,詳訂規條,延周春為院長,並請知府命題考課,自嘉慶八年至十二年舉行不廢。後以經費日絀,制稍懈弛,院宇亦漸頹。至易鳳庭、鹿嗣宗相繼任知州,月集士人於衙舍課藝,又捐俸獎勵,書院得以繼承。同治十年(1871)知州靳芝亭集資重建,按月扃試同前。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海寧州小學堂。
桐溪書院 位於浙江桐鄉。清同治三年(1864)知縣王聯元建於東水門內。院屋原有四進,其第四進樓屋5楹。第三進樓房7間,庭院寬敞,東西有屋6楹。第二進講堂。第一進大門。山長翰林嚴辰,於六年到院,主講10年。著述有《墨花吟館文抄》,纂修光緒《桐鄉縣誌》,由絲業行用內每洋提捐四文充作經費延師課士。十年改建後院東3楹為三賢堂,供奉張履祥、馮伯陽、俞寧世。每遇春秋二仲,官紳率肄業生童致祭。光緒三年(1877)翰林沈善登到院任山長。
錄校製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註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