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四句偈
一、前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共有六處提及四句偈,但在《金剛經》全經文中,卻從無出現此四句偈之文字內涵。此六處出現四句偈品目如下:
1. 依法出生分第八中云:「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2.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中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3.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中云:「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4.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5. 福智無比分第廿四中云:「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諭所不能及。」
6. 應化非真分第卅二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布施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因《金剛經》全經文中,從無言及四句偈內涵,故甚多解經者就說:「四句偈就是指《金剛經》卅二品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有人舉說,法身非相分廿六品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為世尊所言四句偈。更有人不贊同以上說法,甘脆就說:「《金剛經》中任何四句,均是無上義,可都認為是四句偈。」
二、《金剛經論》中出現四句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在大正藏或卍字藏中,好像都無收藏此經論,但觀其內容雖有些太簡略,似不全符合世尊的見解,但大部份卻能顯現出其真實意,甚符合《般若經》的精神。目前流通的《金剛經論》版本,有人說,是由藏文翻譯成中文的,非出自大藏經。羅浮山朝元洞有此經藏本,經名為《佛說大乘金剛經論》。羅浮山位於廣東廣州東方博羅縣西北之羅浮山脈中,歷代名僧如希遷、惟儼、大顛、行明等均曾留錫於此山中。
在此經論中,文殊師利菩薩請教世尊,何謂四句偈?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如何來印證此「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句就是《金剛經》中的四句偈呢?在《金剛經論》中,本段討論四句偈結尾,世尊有總結說:證得初句,得預流果(須陀洹),證得第二句,得一還果(斯陀含),證得第三句,得不來果(阿那含),證第四句,得無生果(阿羅漢)。
再回來觀《金剛經》中,世尊在第八品中云:「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之後,第九品即繼續討論說:修到初、二、三、四果時,應不應有得此四果的念頭?須菩提尊者均答言:不能有所執著。由此觀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所言四句偈,應是《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也。
三、四句偈之闡述
11月28日法爾禪修中心高級班所討論的四句偈,正是講義中「發心修佛道─解脫智慧」的詮釋。欲求解脫,證入清凈自性,可分四階段來修,是謂進道功程,亦即《金剛經》常提起的四句偈。《金剛經》中其實並沒有列舉出來,或是在其它600卷中,那一部份出現過,尚無時間探究。但是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就有列出此四句偈,從修證的過程間,如何確實及該如何知其修行的進道功程。如果能將此四句偈,解釋給眾生知曉,《金剛經》中謂其功德無量無邊,比供養諸佛菩薩不可數的金銀財寶,更殊勝、更宏大,這才是真正的法供養。
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
修行者如只為求世間禪定,就不見得會走此四個階段,因只落在第一階段,色身的修持而已,沒有辦法空掉心,只是從色身的一些靈通變化來求得一境性,如同色界天之禪定,初禪未到地禪,二禪喜俱禪,三禪樂俱禪,至四禪修得一境性之定。但此行者心無法空掉,身亦無法突破,色界無法空身,因為尚有一色身微細惑束縛著身,至無色界才能空掉此身。色界的最高境界四禪,只證到一境性,自性面對的境界,沒有妄想執著,但是仍執有身,沒辦法突破色身。無色界破了色身,此一色身如不再繼續修「空心」、「空性」、「空法」,就無法證入佛道,故修佛法就必須要突破這四個階段。
「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
進道功程,權宜設施,分為四個階段,而達摩祖師中土傳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標榜明心見性,就從「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一下子直接契入去悟道,但一般凡夫仍須分四個階梯以達修行的境界,故號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日空性,四曰空法。」
如果身無法突破,就無法修內心,所以第一階段須先從色身去修,色身突破後,就開始修心。修心以後,證入虛幻不實在的心滅,或對一切的執著妄想不起,心就空掉。心空掉以後,自性即顯露,如不令其隨緣應化,就會變成頑空。故第三階段就必須「空性」,把自性空掉。自性本空,但能起一切法,法起卻不去執著,亦即「空法」,此就是四句偈,代表修證的四個階段。
前二句偈較淺,後二句偈較深邃,非一般修得到此的行者所能了解,但仍須深入淺出地略加解釋。
第一句偈----空身
空身方面解釋較簡單,只從理念上去拋棄色身認為不幹凈、假合、虛幻不實在,但要藉此幻身來修空身。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凈。」
正報是身,依報是福祿壽。如果出生為人,正報是身,身是父母所生,就有父母的息氣(鼻息)。身上具有九孔,是身體黏液所滲溺出的孔道,仔細檢視每種分泌液,皆是不凈,故說是種種不凈。
「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
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緣聚合而成,緣滅,色身終歸要敗壞,世間的一切有相,從來都無法永住,不能永遠的存在,所以壽盡,色身終須敗壞。但我身有一不敗壞的真我─阿賴耶識,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不去執著一切虛幻不實在的事境。有智慧者,應觀身是四大幻化假合而成,是虛幻不實的。
「未死之前,當死一般,藉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還沒死亡之前,當死一般,假藉此一虛幻不實的身,學習佛陀的行誼與教化作為修行的楷模。果能如是,不溺愛色身,更能假借它來修行。如何假借身體來修行呢?因身體有氣脈經絡,常行打坐,能誘發丹田契機,產生真氣,行於色身及腦部,以此假有的真氣,來磨練吾人之心志。若能破色身束縛,即謂悟了「身空」,亦即第一句偈。
我們須認知色身它有很多的經絡、氣輪,雖是假體,亦可藉其成就道業,看破色身,較能有所成就。如10月22日法爾禪修中心所舉辦的斷食,除了斷去飲食的慾望以外,更假藉此一色身誘發丹田氣機,經絡不通順的,令其通順;有病痛的,袪除其病原。
譬如以前大陸的來果禪師,有段時間三天沒吃飯,雖托缽去化緣,竟然無人肯供養他,甚至被罵「臭和尚又要來化緣了」。他再到另一家去,亦是這種情況,到更遠的一家亦是不給飯吃,如此經過幾家後,心想:「為何要為此色身受屈辱」,乾脆不吃就不用去化緣了。決定後,他往深山走去,到一山頂,只見一山比一山高,又再往另一山頂而去,如此一山一山地奔去,經過七天七夜,只喝水不吃東西,無形中此一因緣成熟,菩薩為他製造不得吃飯機會,培養氣機形成,故當下有殊勝的證悟境界。
有很多的情況,在不吃飯時,可能進入虛幻的境界,腦筋亦會產生妄想,身與心會起很大的變化,如果身體能突破,當然最好。而此處所言,只是藉此幻身,學佛修行而己。11月28日星期日高級班所討論此部份,就涉及較多,整理出來是一篇「空掉色身」方面很好的架構,這是悟到第一句偈,能夠做到這樣子時,就是「空身」的境界。
第二句偈---空心
「復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
如果色身突破,就有靈通力,心本具靈通力,只是腦殼壓住它,讓它起不了功用,或是習氣毛病障礙它,讓它不能鑒照一切因緣。所以靈知靈覺無法現起。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靈知靈覺的心就現起。以諸根具有六結使(毛病、結縛)言,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空身」即是破「動、靜」二塵及「根」之結使。空身後,隨之而起的是心的靈知靈覺,進入「覺」的結使中。以身空後起心的覺知,其靈通力仍顯現在此階段。
復觀自己的心,非生非滅,此無生滅所言,是以自性體空而言;而事實現象界中,是有生滅的諸法,是現象界中的「有相」。故要這樣認知:自性體空是不生滅的,觀自心無所生滅;有生滅是有相法,無生滅是無相法。此兩者有些差別,如突然間冒出一個念頭,此一念頭即是有生滅,並非你的自性生滅。自性可以感知,但沒有念頭,所以是「非生非滅」,即是只能體會得而無言傳。譬如我們可體知:「知道這件事情該不該做,或何時要做。」若要做,時間未到也不要勉強去做,這是真心靈知靈覺的一個現象。如果對何事,有念頭起,這是一個妄想,是不真實的,有時是諸佛、菩薩或護法龍天或冤親債主給你的一個念頭,非你自性所感知。故很多人被這種妄想念所迷惑,而誤認為是自己的念,以為感覺是真,所想皆真,其實是外來諸緣所傳遞的訊息,因此還是沒有體悟到自性本心。
自性本心本來不生不滅,最聖最靈,遇到境界就能感覺似有,沒有境界當然無一法覺知,所以如果心無罣礙,即無所事事,心忽然有感覺,卻不知為何端。所以即像遇境似有,境滅,自心又沒有了。有朝一日,以體性去應緣,去度化眾生時,當您感覺心不太自在,心不能安定時,或心覺彆扭得不舒服,就是碰到境界了,此時更須用功念佛、打坐修法,讓您的心自在,讓身體的氣脈通順。氣通,自性所遭遇的逆境就自在,為何?因碰到障礙,會影響色身,色身亦不痛快、暢順,故對治方法是精進用功,有如後援部隊去支持它,靈通就會顯現。有此境界者,即身體突破者,都會體會到這一境界。所以不要去相信妄想、念頭,如誤認其為自性本心,就會有生滅,聖靈也就不靈,更而迷失佛性,遍尋無著也。
「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一定要見到自己的真心,而令悟真心有如前述。悟得真心後,常覺不昧,自性面對一切境界,要常常有覺知的覺性,不要昏昧不清。如身體的氣脈不通或妄想不靜,妄想心無法克服,無法靜沈下來,就會隨妄想流轉,無法見到自性本心。故須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依真正的體性為主行。而真實成就的法,並非由心念得知。外在的人事物,或冤親債主,製造機會成就的法,都是不如其自性的法,這些皆非真心自性,都是妄心挂帥。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有心但無境,皆以真心自性去應一切緣,做一切事,才能有最聖最靈的樣子,此名為悟到「心空」。悟心空則自性就顯露,以自性去應緣,不以妄心去應緣,把心空掉,自性就顯露出來,是為悟得第二句偈也。
第三句偈----空性
「復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於高級班討論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來清凈。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來自己就清凈的,無生滅的;本自具足,無動搖的,接著是神通變化,能生萬法。
空掉心以後,再觀自性,寂寂然不為一切境界所動搖,「何其自性,本無動搖」,感而遂通,有所感應,就會發起神通靈覺。「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外來的一個念,就能去感覺,或很虔誠地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當然就能感而遂通,了知您心意。除了感知以外,尚能生起神通變化,隨因緣變化無窮,威靈莫測,非心意識所能推測其威力與靈感,而產生變化以後,就能有所成就。
以空性言,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不能認清楚法的真實。如果空心,再觀自性時,用心地觀自性的靈覺,就能明明了了,不是曖昧不明。心開,亮麗了,遍照十方界,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境界。但對諸外塵緣,能明明了了,自覺自知,自己能感覺亦能知道。談自性靈靈寂寂—靈靈是它的用之動相,寂寂是它的體之靜相,當它去應一切緣時,靈靈起,成就一切的法。靈靈的法是來自寂寂的體,寂寂是無為,以無為去應緣時(感而遂通就去應緣)就是常為,有事即能生起神通變化。能觀自性,證到此一境界,名悟「性空」,是為三句偈也。證到體性空的人,就能感而遂通,現起威靈莫測的神通變化力。
第四句偈----空法
「復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葯,令證心空法了,病退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進一步來說,空性證到以後,就要去掉空性,所說一切法亦要滅除。如來所說經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體,教是手段。回過來觀,開始修行以來,所學的佛法,無非是釋迦牟尼佛方便所說。人有何毛病,佛即說何法以對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說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講戒律、守戒規範等。因緣成熟後為使其轉為大乘,就演說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經,都是方便法門、引導諸人進入一乘教的法門。佛法如水般,可洗塵,如病而給與葯,有瞋心的毛病,就給能治去瞋心的佛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可去怨恨對方,換個角度去想: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何怨之有。所以似病與葯,病是眾生的業力習氣,葯是釋尊所說的八萬四千種種方便法門,令眾生能證心空法了。這些經典,如水洗塵,洗掉心裡的污垢,證得身空、心空、性亦空之後,這些法亦不必要了。病既無,葯亦不需而去除,法就不必用了,名悟法空。一切法就多餘,不用一法守真知,果能如是,就是走到最後,悟到第四句偈也。
進道功程-----是此四句偈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
此四句之真實義,能依之而修,就能超越凡夫的形相,證入聖人的境界。聖人是解脫者,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境界,要超凡入聖,進道門路,都依此四句深義而進展。三世如來,十方菩薩,亦依此進道而得其功用。任何經典,皆是闡示從身、心、自性去圓融。修到以後,又有何種果位?
四句偈四果位
佛曰:「悟得初句,依義修行,便證預流 ─ 須陀洹果。」
預流是尚未入其聖之流,但是可視為準阿羅漢,是須陀洹果,即謂預流果。諸根對六塵已不受染著,就能得預流果,但仍得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方能證得阿羅漢果,故身不空,無法進入修行第二階段。故積極地突破色身,非難非易,有位同學就很容易地進去了,端視因緣,有的即使衝破頭,就是進不了,缺少福德、智慧故。
「悟二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一來 ─ 斯陀含果。」
如悟得第二句意,即「空心」,認識心性本無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等等,便證一來果 ─ 斯陀含果。此行者空身後,隨而能起靈知靈覺的心,但觀自己的心,非生非滅,悟自性體空,對生滅諸法,能不被轉,清楚了知自性真心行相。悟第二句,是阿羅漢果的第二位階,還得天上、人間來回一次,即一來果。
「悟三句意,依義修行,便證不來 ─阿那含果。」
悟得第三句義,即「空性」,依義修行,便證不來果,是為阿那含。可以住到色界天的第四禪天的五凈居天中。色界第四禪天為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等三,再加上無想天(為外道不明心之真實而修的行者居住之所),及佛教修小乘佛法得解脫之聖眾所居住的五凈居天,五凈居天者為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五。故四禪總共有九天,得不來果者,即居住在五凈居天中。
「悟四句意,依義修行,使證無生 ─ 阿羅漢果。」
悟得第四句義,即「空法」,依義修行,使證無生,即得阿羅漢果,又稱為應供、無生尊者,修到此階段,方能脫離六道輪迴。阿羅漢果相當於八地不動地菩薩,八地菩薩亦即阿羅漢果。至此境界行者,舍一切法不用而能自在無礙,是謂解脫,故得無生、應供的阿羅漢果
「此四句,大開諸佛道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闡示的四句偈,即「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之真實義,如能為他人演說,令聞者悟得佛的正知正見,依照佛的經典,依義修行,即能成佛無疑。
( 88 年 11 月 30 日 講於 慧炬佛學社禪修班 )
[注一] 一境性:是四禪行者所體證到的一種無漏智,行者以三禪的有漏智,修入四禪的境界。證到一境性行者,其心性不隨所映照的境去轉,故心只停止在映照的相,不會有自我習氣的展現,而入數種情境中,證得四禪無漏智,是謂一境性。[ 回到文中 "一境性" ]
推薦閱讀:
※以《金剛經》為例也談如何讀經修經實修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十六)上
※《金剛經》講解第十講
※揭開《金剛經》玄妙的面紗
※索達吉堪布開示:《金剛經》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