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二講 (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二講(上) 2014-09-01 17:49閱讀:   

X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講表的第三十二面。我們《普賢行願品》的課程,已經快要圓滿了,就是今天的兩節課,再來就要等到下下禮拜六的下午的二節課就圓滿了。不曉得大家是不是有把全部的意思了解,還是說聽過之後可能回去就忘記了,所以大家回去就要複習。假設大家是比較沒有時間的人,你可以每天只要誦偈頌的部分也很好,因為偈頌都是七個字,很好誦,而且它文義都非常的通暢。我們昨天下午有兩節課,上到「別發十大願」,我們已經把前面的九大願講過了,今天我們就要接著講第十大願。「別發十大願」就是「普皆迴向」長行文所沒有的,所以稱為廣頌。我們看到第十大願叫做「成正覺願」,我們一樣、大家先來念誦一次,連後面的「總結十願」的部分,我們也把它一起念誦過,大家請合掌。『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凈莊嚴勝福力  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積集菩提力清凈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普能嚴凈諸剎海  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凈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  以普賢行悟菩提』丑十、成正覺願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凈莊嚴勝福力 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積集菩提力清凈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好、請放掌。我們先解釋第十大願「成正覺願」,所謂的「成正覺願」、「正覺」就是正等正覺,就是一般我們講的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稱為成正覺。在頌文裡面有講到了十二力,(剛剛有念誦過一遍),這十二個力都是屬於成就佛果的功德力,就是十二種力都是佛的十二力。清涼國師把十二力分成十種業,前面的從『速疾周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遍神通力』一直到第第九句『清凈一切善業力』,前面的九句分成七個業,這是屬於修學佛道的因地,就是成就佛果的因地;第八、九、十,三個業也就是後面三個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這三個是成就佛果的果德。所以他把十二力分成十業,前面的九力、七業就是成就佛果的菩薩的因地,你要成就佛果的功德,在因地所修習的七種業;後面的三力、三業就是成就佛果的果德。我們一一來加以解釋。  第一句『速疾周遍神通力』,這個偈頌是倒裝句。所謂的倒裝句就是說也可以把它念做「神通力速疾周遍」,以前的文法有時候會把前面的句子(當然意思是相通的,速疾周遍神通力,或神通力速疾周遍,意思是相通的),只是把它倒裝過來的時候,比較好念、比較有對稱的意思,它的音韻比較相應、比較連貫。  『速疾周遍神力』就是第一個業叫做「自在業」。自在業就是你修學菩提道、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發願要成就佛陀的神通力。佛陀的神通力是『速疾周遍』,所謂的『速疾』就是說在很短的時間很迅速、很快,表示『神通力』非常的微妙就叫速疾。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周遍十方世界;在一剎那的時間、很短的時間,能夠周遍十方世界去利益眾生,他的神通力有這麼廣。他的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等等,都能夠周遍十方世界,而且他的時間是很短暫,一剎那當中就能夠做到這種圓滿的境界。這是第一個自在業,他的神通自在沒有任何的障礙,成就佛陀因地所修的菩薩道,成就神通力。  第二句叫做「正覺業」--『普門遍入大乘力』。「正覺」、成等正覺,為什麼稱為「正覺業」?就是我們在修行大乘佛法、『大乘力』,你要具足「普門示現」,你要度化眾生,你修學大乘佛法就是要度化一切的眾生;你要度化一切的眾生,就是要有普門示現的『大乘力』。所以我們大乘修行人,他所修的功德不論是慈悲或者是智慧,無不普門深入眾生之心,一切的眾生我們都能夠普門的度化,沒有一個限制。『普門』就是你修學的法門--普遍無量,能夠用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法門,去度化不同根器的眾生,就是『普門遍入大乘力』;而且要度化眾生還要令眾生,修習大乘的佛法、成就成等正覺,就是成正覺業。第二個業就是正覺業,令眾生也能夠成就成等正覺,也就是令眾生也可以成就佛道,普門來度化一切眾生成就佛道。  第三句『智行普修功德力』,這是屬於第三個業叫做「說實諦業」,「實」就是真實;「諦」就是第一義諦--真實第一義諦。就是說菩薩發願要像佛一樣成就能夠說法,而且說真實第一義諦的佛法。第三個「說實諦業」清涼國師把它開展成三個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凈莊嚴勝福力』,這三句就是第三個業叫做說實諦業。  說實諦業它包括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普修』『智行』,就是說我們在說法度眾生的時候,你要用你的『智』慧跟你的『行』就是你的修持。有智慧還要有修持,『智』就偏向解門、了解佛法;『行』就是行門,你要『智行普修』就是一般人講解行並進,或者是解行相應。你不能只有解沒有行,就好像車子的二輪一樣,你要二輪都具足,你只有一個輪子就不平衡;就好像我們人的兩隻腳,兩隻腳才有辦法同時運作才能夠到彼岸,所以『智行』就可以當做解行。『智行普修功德力』,我們用解行的功德,來度化眾生、來說法利益眾生。  第二個部分就是『威神普覆大慈力』,就是我們在說法度眾生的時候,不僅要有慈悲攝受,而且要有威德力來折伏。以前慈舟老法師,他就說菩薩度眾生,你要像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你要像大智文殊菩薩的智慧(要具足智慧);你要像彌勒菩薩的慈悲(彌勒菩薩的也是屬於慈悲、就是慈祥,跟觀世音菩薩一樣);你要具足維摩詰居士的辯才;你要具足金剛菩薩的威德來折伏眾生。所以你要有慈悲、智慧、辯才、還要有威德力來折伏眾生。比如《地藏經》講:「南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光是用慈悲是沒辦法攝受,就要用金剛怒目來示現,讓他暫時不打妄想。所以有些祖師就是用棒喝,他的目的就是讓你暫時的停止妄想,因為有時候眾生打妄想打習慣,你沒有一點點的這種刺激的話,他就是沒辦法迴光返照,所以祖師有時候用棒喝的目的就是用折伏、用威德、威神力量來折伏眾生,令眾生不起妄念。  再來第三個部分就是『遍凈莊嚴勝福力』,就是普遍的、清凈、莊嚴、殊勝的福德,就是說你要度化眾生,你不只要有智慧、慈悲,而且你要有具足了福報的福德力。你有福德力的時候你就能夠攝化眾生,有福德力的這種感召,有福報的人講話,人家就比較會聽,要是沒有福報人家看你就…到底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就會起懷疑,你本身有這種大福德的力量,人家就很容易信受。這是第三個說實諦業。  『無著無依智慧力』,第四個業就是「證教化業」,「證」就是證明的證、證果的證;教化就是教化眾生的教化。『無著無依』就是證得涅盤相。你證得我空法空的這種涅盤(這邊的涅盤是大乘的大般涅盤),不住空、不住有,稱為『無著無依』。它不偏空、也不偏有,這種不偏空不偏有、真空妙有的智慧力來教化眾生。就是說你自己證得這種真空妙有的智慧,再用你的所證的這個智慧,來教化一切的眾生稱為證教化業。所以你要有這種真空妙有的智慧力,才有辦法去教化眾生。  第五個業叫做「種種說法業」--『定慧方便威神力』。用種種的善巧說法、種種方便的智慧來善巧說法,就是說我們在行菩薩道度化眾生的時候,你不僅要具足禪『定』的力量、還有智『慧』的力量,而且還要具足『方便』的智慧、還有『威神力』,就是方便力、還有威神力。定跟慧--『慧』比較偏向根本智,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但是『方便』就是屬於後得智叫做方便智,你不僅要有根本智還要有這種方便智、善巧方便的智慧,才有辦法去用種種善巧,來種種的說法、度化眾生,這是第五個種種說法業。  第六個業叫做「不斷佛種業」--『普能積集菩提力』。就是能夠普遍的積集菩提的資糧,能夠接續佛種所以不斷佛種,令佛種不斷就是令佛法相續、住持佛法的意思。住持佛法令佛法不斷稱為不斷佛種業。你要不斷佛種業--首先你要充實自己的菩提資糧,乃至要令一切的眾生也能夠積集菩提資糧,這稱為『普能積集菩提力』。只要你菩提心相續,佛種就會不斷,因為你有菩提心就能夠住持正法,令佛法相續不斷叫不斷佛種業。  第七個業稱為「法輪復住業」--『清凈一切善業力』,「法輪」就是請佛轉法輪;「復」就是復興的復;「住」就是請佛住世的住這叫法輪復住業。為什麼叫做法輪復住業?我們昨天也講到,你要得到清凈善業,首先,你要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應,你所修的智慧才會清凈,所以你用這種甚深廣大的清凈的智慧,使一切的所修的善業,也可以跟清凈的自性理體相應。你自性理體能夠相應,這種清凈的智慧能夠具足,就能夠使法輪常轉,能夠使佛法住世,也就等於佛在轉法輪一樣。佛住世也是在宣說清凈的智慧,使一切的所修的世間善業,都能夠會歸到無漏的智慧、清凈的智能,就顯示的我們佛陀的這種大悲心無窮無盡,就是法輪復住業。  前面的九個力、七個業,就是在講到佛陀因地--菩薩道的這種功德,再來八、九、十這三個業就是後面三個力。  第一個就是『摧滅一切煩惱力』,就是第八叫做「摧滅煩惱業」。就是說我們在菩薩道修習圓滿的時候,你就有智慧『摧滅一切』的『煩惱』,『煩惱』就是昨天我們講的惑業苦的惑、惑障就是煩惱障,惑有見思惑、塵沙惑還有無明惑,斷掉這種究竟的根本無明的時候就,就是成等正覺。這是成正覺願,你斷掉一切的煩惱,就恢複本來的自性的功德,成就佛道就是摧滅煩惱業。  『降伏一切諸魔力』,這是第九個業叫做「降伏魔冤業」,「魔」就是諸魔的魔;「冤」就是冤恨的冤--「魔冤」。就是說你圓滿菩薩道的時候,你要成就菩提道的時候,就像我們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他一念的相應慧來降魔,不只降外面的魔,而且降內心的煩惱魔,這叫做降伏魔冤業。  最後一句『圓滿普賢諸行力』,就是第十個業叫做「普賢勝因業」。普賢菩薩的「普賢」;「勝」就是殊勝的勝;「因」就是因果的因。就是說以上你所修習的,一切的菩薩道、行門,就是要圓滿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也就是說用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來圓滿菩提叫做『圓滿普賢諸行力』。因為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的功德力,就是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就無上菩提的這種功德,所以用『普賢諸行力』來圓滿無上菩提,『圓滿普賢諸行力』。所以第十大願叫做成正覺願,它底下就是這十二個力量成就了十個業,來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成就佛果。

子二、總結大願二丑初、總結十願普能嚴凈諸剎海 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凈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 以普賢行悟菩提  「子二、總結大願」,「總結大願」就是總結以上的「別發十大願」,它底下又分做二科,第一科就是「丑初、總結十願」,「丑二、結歸二聖」。我們先講丑初的總結十願,就是總結前面所發的別發十大願的十願,普賢菩薩用十二句三個偈頌,來總結前面的十大願。  我們先看到第一句『普能嚴凈諸剎海』,普遍來莊嚴清凈一切的世界、十方的世界。『海』有好幾句都有『海』字,『海』字在這個地方是比喻廣大無邊、深不可測,表達數量是無量無邊的廣大,稱為『諸剎海』。就是十方世界的世界有無量無邊的數量,像大海一樣的廣大稱為『普能嚴凈諸剎海』。這一句就是結歸第八個大願「凈土願」,普能清凈一切的國土、一切的世界,是凈土願。  第二句『解脫一切眾生海』,就是普遍來解脫度化一切的眾生,像海一樣的廣大,這是結歸第三個大願叫做「成熟眾生願」。成熟眾生就是我們昨天講到在三十面,「丑三、成熟眾生願」--『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圓滿無上大菩提』,就是令一切的眾生能夠究竟的解脫,所以他用這一句(『解脫一切眾生海』)來總結,前面那八句兩個偈頌。  第三句『善能分別諸法海』,能夠善巧方便的來分別一切諸法,是善、是惡、是正、是邪,一切的諸法無量無邊稱為『諸法海』。能夠為眾生說法,而且能夠善巧方便的,來解說諸法給眾生了解,稱為『善能分別諸法海』,這是結歸第七個大願就是「轉法輪願」。「轉法輪願」就是前面三十一頁的最後面,「丑七、轉法輪願」--『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這是說法,用無量的辯才、廣大的辯才,善巧分別諸法,令眾生了達佛法稱為轉法輪願。  第四句『能甚深入智慧海』,這就是我們能夠深入廣大的智慧,像海一樣的廣大的智慧。就好像我們在唱三皈依時,有「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經藏無量無邊,如來的正法無量無邊,就好像大海一樣的智慧,我們在發願的時候,我們是發願能夠深入如來的無量無邊智慧的正法。這個就是總結第一個大願「受持願」,受持諸如來的正法就是第一個願受持願。  再來下一句『普能清凈諸行海』,普遍來清凈所有的諸行。『諸行』就是包括我們所修學的一切的行門,所修學的一切的法門都能夠清凈。所謂的『清凈』,我們昨天也講到,你要清凈一切行門乃至於清凈你一切的善業,一定要具足不著空有的這種智慧,就是要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應、跟真空妙有的智慧相應,才能夠清凈諸行海。這一句就是結歸第二個大願「修行二利願」,在第三十頁丑二--『勤修清凈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你要清凈你的諸行,就是要能在惑業苦的三障當中得到解脫,你離開根本的無明惑,證得二空的真如智慧,才能夠真正的清凈你所修行的一切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才能夠得到與這種根本清凈的智慧相應。『普能清凈諸行海』修行二利願,自利還有利他都能夠圓滿。  再來下一句『圓滿一切諸願海』,能夠普遍圓滿一切諸願。『一切諸願』,就是結歸第六個大願「利益願」,利益願就是我們前面的講到丑六的利益願,也就是「三業不空願」。你就是利益眾生髮起一切的諸大願,但是你要發起諸大願的時候,你就要成就無量無邊的智慧,才能夠圓滿一切的大願,否則你的願就是空願而已,雖然有願,你沒有去成就行門,這時候你就沒有辦法圓滿你的一切諸願。  比如說我們之前講「普皆迴向」的時候有講到,發願跟迴向的差別,發願跟迴向有什麼差別?「發願」就是我們在修持佛法之前,你還沒有開始修的時候做一個發願,你還沒具足修持的功德的時候,所發的願稱為發願。就好像車子前面有個人在拉,有一個引導的方向,但是你要具足修持功德,你沒有修持功德,你所發的願就是一個空願而已。「迴向」就是我們已經修行了,具足了無量無邊的修持法門的時候,我們依著發願的方向然後再迴向,把功德迴向你要到的地方,比如說你迴向給眾生、迴向給菩提,迴向給真如實際理地--就是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當然我們修持之前就是有個發願,我們就為了利益眾生、為了成就佛果、為了證得真如實際理地而來發願來修行;你修行之後再把所修行的功德,依著我們發願的三個方向--眾生、菩提、還有真如實際理地來迴向。  所以你要『圓滿一切諸願海』,就是說你要有功德才有辦法去迴向,才有辦法去圓滿,所以你要普遍的修持一切的法門,這就是利益眾生願,你要普遍的行菩薩道廣利眾生,你才可以圓滿一切的諸大願。  再來下一句『親近供養諸佛海』,這一句裡面就包括了二個大願,第一個就是『親近』『諸佛海』,這是結歸第九個大願叫做「承事願」,在三十二頁--『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盤,我皆往詣而親近』。所以『親近』就是承事,親近諸佛就是承事諸佛的意思。  再來下一兩個字就是『供養』、『供養諸佛海』,這是結歸第五大願「供養願」,在三十一頁的第五供養諸佛願。所以這一句就包括了兩個,第一個就承事願、還有第二就是供養願。  再來下一句『修行無倦經劫海』,這是結歸第四大願「不離願」,不離一乘佛法的修持,我們就是不離開同行的善知識,還有不離開教授的善知識,同行、教授的善知識都是一樣,是修持一佛乘的佛法、究竟圓滿的佛法,不是方便的五乘佛法而已。它的時間有多長?就是『修行無倦經劫海』,你這麼長的時間都不離開同行的善知識、還有教授的善知識,也就是不離開一乘佛法的修持,它的時間有『修行無倦經劫海』,像海一樣劫數的時間那麼長,都沒有疲厭、沒有倦怠。  第三個偈頌,這四句剛好結歸第十大願,剛剛講的第十大願成正覺願,這一偈就是等於四句偈頌,來結歸第十大願成正覺願。『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就是說我們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諸佛,一切的諸如來、一切的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佛他所成就的最殊勝,無上菩提的諸行願、廣大的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我』就是指我們發菩提大願的、別發十大願的修行人,我皆竭誠恭敬的供養,而且具足圓滿的修習諸佛所成就的殊勝,無上菩提的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來修習,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成就的殊勝無上菩提的行願。  『以普賢行悟菩提』用普賢行願,十大願王廣大行願來證悟無上的菩提,所以三世諸佛因地所發的諸行願,就是用普賢行願,所以普賢行願就是三世諸佛,成就殊勝無上菩提的因地。三世諸佛行菩薩道的時候,所發的行願就是用普賢廣大行願,來證悟無上的菩提,所以你要成就佛道就是要修持,普賢菩薩的十種廣大行願,重重無盡、乃至於「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所修持的普賢行願都是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所以十二句剛好結歸,我們前面講的十種大願,稱為總結十願。再來我們看到「丑二、結歸二聖」,我們先將它念誦一遍,待會再加以解釋,大家請合掌。丑二、結歸二聖二『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迴向諸善根  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恆清凈  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我為遍凈普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  未來際劫恆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讚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丑二、結歸二聖」,所謂的結歸二聖就是把以上所修的普賢廣大行願總結回歸二聖,為什麼?「二聖」是哪二聖?就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把以上所修的普賢廣大行願的法門再做個總結,總結到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的功德。  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有什麼功德?這兩位菩薩在《華嚴經》裡面,就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是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兩位助手。以前懺公師父比喻說我們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就好像學校的校長一樣,然後觀世音菩薩就好像教務主任,大勢至菩薩就好像訓導主任一樣;這邊華嚴三聖就是我們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很像學校的校長,文殊菩薩就好像教務主任,然後普賢菩薩就好像訓導主任。這個就是比喻華嚴三聖,所以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菩薩角色。  《華嚴經》裡面講到,文殊就比喻是能證的智慧、大智文殊菩薩;普賢就代表所證的理體。普賢--我們之前在經名的地方有講到,我們再翻一下、可能大家都忘記了,翻開前面第五頁,我們講到普賢的地方,已經隔很久了、好幾個月了,有些人可能昨天的事情就忘記了,不要說好幾個月的事情。所以我們佛法要常常的熏習,你聽一次可能不夠,要常常複習,你至少要把它憶持在心中,你遇境逢緣的時候,比如說你遇到煩惱的時候,你就能夠用佛法的力量來思惟;否則有些人他學佛十年、二十年,但是他遇到境界的時候,還是用他的妄想意識來思惟事情,對不對?這樣子就沒有佛法的力量用出來。佛法就是要讓我們對治境界,你要是佛法聽一聽,然後就把它放在書櫃裡面,沒有拿出來用,這樣子等於沒有發揮佛法的功能,所以第一步要先達到--把它憶持起來。比如說《普賢行願品》的重點你要把它憶持起來,它的重點在那裡,你要把幾個觀念憶持在心中。你遇到貪瞋痴境界的時候,有時候遇到瞋的境界,遇到很生氣的冤親債主來找你麻煩,你就要用普賢行願力的力量,發起廣大的心來包容你的冤親債主,這樣子你就可以突破你的煩惱。假設你要是原封不動,你要是遇到境界的時候,還是一樣用這種過去的習性來看事情,佛法就沒有入到你的心中,就是沒有得到消化的意思。  在這第五頁我們不是有講到『能入』?『約人』跟『約法』,約法的部分就是『法界之善』,就是一真法界的本質清凈--就是理體。所以普賢約著法來講,就是它的法界理體、一真法界。我們再翻到三十三頁,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面也可以當做所證的理體,大智文殊菩薩是能證的智慧,能觀照的智慧,普賢菩薩代表所觀的法界理體,一個能證、一個所證,能所相應就證得菩提。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世間法的最高境界
    研習堪輿風水術之三個境界|【 玄空風水 】
    古玩情致的「三重境界」——《當時只道是尋常》自序
    「無我」是怎樣一種境界?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