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炷祭軒轅
八月中旬一個細雨霏霏的清晨,我們市委黨校赴延安考察團結束了在西安的考察,又從西安出發,沿西銅高速公路北上,首先去黃陵縣橋山,拜謁中華始祖軒轅黃帝之陵。
我們前往拜謁的軒轅黃帝,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他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部落首領,他征服其他部落,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肇造了中華民族的最初雛形。黃帝是我國農業、畜牧業生產的創始人,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都創始於黃帝時期,古籍稱「黃帝定百物之名」、「凡技術皆自軒轅始」,他成為神人合一的中華民族祖先形象,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對軒轅黃帝的祭祀,萌發於先秦,宏揚於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即便是十六國南北朝西夏遼金亦未曾間斷。祭祀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橋山黃帝陵早已成為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徵,是全體中國人乃至世界華人的心靈皈依之地。
汽車過了渭河漸漸進入黃土高原。想像中的黃土高原到處是裸露的黃土,溝溝豁豁一片蒼黃,但是,車窗外,蒙蒙煙雨中,沿途山山峁峁一派蔥蘢。在淮水之濱悶熱了一個夏季,來到黃土高原,竟遇到初秋的第一場雨,竟是這般涼爽、愜意,這是我所沒有想到的。黃土高原的植被竟如此豐茂,滿眼青翠,偶爾在哪一片山窪里還會出現一灣綠水,一片果園,幾幢農舍,恍如江南景色,這也是我沒有想到的。看來建設生態文明再造秀美山川已見到顯著效果。
進入黃帝陵景區,小雨仍然不緊不慢地下著,環顧四周群山蒼茫。軒轅廟北依橋山,南臨沮水,氣勢恢宏。軒轅廟前廣場用一塊塊巨大的鵝卵石鋪砌,鵝卵石之間有絨絨青草綴縫。入口廣場與橋北廣場之間是廟前印池。傳說黃帝經常在此刷洗玉璽大印,故名印池。對面即為黃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為改建橋山和印台山之間的沮河古道而成,有300多畝水面,四周綠樹環繞,池水清澈,碧波蕩漾,為黃帝陵平添了些許靈秀之氣。印池上的軒轅橋用花崗岩石料構成,粗獷而古樸。軒轅橋南北兩端有花崗岩望柱。過了軒轅橋,我們考察團一行以軒轅廟山門和龍尾道為背景拍攝了集體照,然後便三三兩兩地踏上龍尾道,直奔軒轅廟山門而去。
軒轅廟山門為五間廓廡式花崗岩建築,門額上鐫刻著「軒轅廟」三個鎏金大字,為原國民黨山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1938年清明祭陵時所題。廟院里古柏參天,遊人如織,到處是晃動的雨傘和雨披。導遊小姐們舉著三角旗,各自招呼著自己的一撥團員,在一個個景點跟前不停地解說著。軒轅廟裡生長著十幾棵千年古柏,其中一棵古柏傳說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樹齡已有五千多年。這棵柏樹高約二十米,樹榦圍長十米,虯枝蒼勁,柏葉青青。我不禁暗暗稱奇,好大一棵古樹啊,經歷了五千年風霜雨雪,依然高舉著蒼翠的枝葉,守望著這片黃天厚土!一種敬畏之感從心底油然而生,我特意請少良為我在樹下照了一張像。
穿過綠蔭映照的庭院,來到誠心亭。誠心亭面闊五間,黑瓦紅柱,檐下居中位置,懸掛一個橫匾,上書 「誠心亭」。抱柱亭聯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所謂誠心亭,意為所有前來祭祀的官員人等,至此可稍事休息,整理衣帽,靜心靜面,方可進入正殿祭祀。再北邊是碑亭,也是面闊五間,黑瓦紅柱,描梁畫棟。抱柱亭聯是「上下五千年,縱橫三萬里」。亭內立有孫中山、毛澤東祭黃帝陵文手跡碑刻,還有蔣介石、鄧小平手跡碑刻。
過了碑亭,又見一棵高大的古柏樹,名為「漢武掛甲柏」。傳說漢武帝西征回師時在此休息,曾把盔甲掛在這棵柏樹上,因此而得名。導遊繪聲繪色,指指點點,說是因漢武帝在樹上掛甲,樹身上便留下甲胄的印跡,有如不愈的傷痕,每年春天都會溢出亮晶晶的松油,耐人尋味。我仔細觀看,怎麼也看不出甲胄的印跡。傳奇嘛,導遊姑妄言之,我就姑妄聽之吧。
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歇山頂,黑瓦紅柱,斗拱飛檐,雕樑畫棟。門楣匾額「人文初祖」是同盟會元老、國民黨高級將領程潛於抗戰初期祭陵時所書。當是時日寇侵佔東北華北,國共兩黨都派代表恭祭黃帝陵。國民黨「中央祭文」序稱:「維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四日民族掃墓之期,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追憶先民功烈,欲使來者知所紹述,以煥發我民族精神,特派代表致祭於我開國始祖軒轅黃帝之陵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特派代表林伯渠致祭黃帝陵,毛澤東親自撰寫祭文,祭文寫道:「維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恭派代表,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歷史關頭,國共兩黨為激發民族精神促進民族救亡公祭黃帝陵,表明了要把侵略者趕出中國神聖國土的堅強決心,同時也表明了黃帝這位人文始祖深刻而巨大的民族感召力。
殿前巨大的銅香爐里香火旺盛,煙霧繚繞。趨前拜謁的人進進出出,川流不息。我虔誠地祭起一炷心香,走進軒轅大殿。殿內供奉著放線型石雕黃帝像,高近四米,寬三米多。雕像的石料為整塊墨玉,重十多噸。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冠帶簡樸,著裝無華。我在黃帝石像前三鞠躬,謹致敬天法祖之儀。
祭祀大殿位於軒轅廟中軸線的最北邊,坐落在三層石台之上。大殿呈正方形,三十六根直徑一點二米的花崗岩石柱古樸而沉穩。祭祀大殿四面無牆,頂上有一個巨大的露天圓孔,造型新穎,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祭祀大殿用石十多萬噸,大氣磅礴,是國內罕見的典型石磊殿堂建築。大殿中央聳立著高三點九米、重十二噸的軒轅黃帝浮雕像,雕像的背後鐫刻著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石像前有紋飾精美的青銅祭器。殿前廣場可容納5000人同時祭祀。
軒轅廟東側為碑廊。存有歷代珍貴碑石四十多方,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奉旨栽植松柏的記事碑,有元泰定二年禁伐黃帝陵樹木的聖旨碑,有明太祖洪武四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有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祭黃帝陵碑,有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親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來橋山祭奠軒轅黃帝的記事碑,等等。
軒轅廟西側是一個獨立的院落。有貴賓接待室,文物陳列室。陳列室里陳列著該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和一些書畫作品等。
走出軒轅廟,我們又分乘電瓶車前往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橋山之巔。山上松柏參天,鬱鬱蔥蔥。沿石板路拾階而上,到功德壇開始進入陵道。功德壇為方形高壇,上面矗立著黃帝功德碑,碑上的浮雕畫描繪歌頌了黃帝的豐功偉績。經過石闕、牌坊,進入陵園大門。一單檐歇山頂祭亭呈現眼前,黑瓦紅柱,飛檐翹角。祭亭里置放著供桌、香爐,祭台,殿中矗立一方高大的龜馱碑,碑上鐫刻著郭沫若手書「黃帝陵」三個行書大字,筆力遒勁洒脫。
祭亭後面就是軒轅黃帝的陵冢。陵冢前還有一方青磚黑瓦砌造的墓碑,上題 「橋山龍馭」,它告訴我們,此地是黃帝駕龍升天之處。史書記載,黃帝活了118歲,有一年他出巡河南,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催促下,黃帝又跨上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留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橋山龍馭」的傳奇,也是黃帝陵的由來。
毛毛細雨依然下個不停,陵區里到處都是前來尋根祭祖的人。我和同行的少良、丁昆二位同仁在黃帝陵前的祭亭里,行跪拜叩首大禮,這一拜,終於實現了一個炎黃子孫謁陵祭祖的夙願。我們又來到大銅鐘跟前,每人撞鐘三次,鐘聲柔和而悠遠,但願這鐘聲如願祈來華夏民族的振興和人民的安康幸福。我們緩緩地繞陵一周,以寄託緬懷先祖之情。黃帝陵封土有三米多高,封土上生長著幾棵粗細不一的小柏樹,環冢砌以青磚花牆。放眼整個陵園,外有紅牆護衛,園內青磚鋪地,古柏森森,蒼翠欲滴,整個陵園顯得古樸,肅穆而典雅。
黃帝陵正南,陵園圍牆以外,有一個二十多米高的土台,台上生長著蒼松翠柏,有曲折迴環的石階通向台頂。土台跟前一個磚砌的碑上標明是「漢武仙台」。《漢書》記載,元封元年漢武帝勒兵十八萬,北征朔方凱旋,祭祀黃帝,築台祈仙,而成漢武仙台。台上遊人很多,我們沒有上去,就匆匆下山了。
細雨綿綿,秋風颯颯。旅遊大巴輕輕滑動,載著我們漸行漸遠。回首橋山,鬱鬱蔥蔥,煙雨蒼茫。橋山啊,你是一座神聖的山,在你山巔的蒼松翠柏間,蟠曲著中華民族的根脈,蘊育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魂。橋山啊,你是一座獻祭的山,千百年來,祭掃黃帝陵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莊嚴典禮。現在每年國家都要舉行公祭活動,民祭活動也愈加隆重。橋山啊,你是一座文明的山,向來有著「慎終追遠」倫理情懷和祖宗崇拜文化心理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千里迢迢紛至沓來,尋根祭祖,憑弔懷古,橋山已成為社會人際團結的文化紐帶。
偉哉,橋山!
推薦閱讀:
※你們爭來搶去的軒轅劍,軒轅知道嗎?| 壹讀百科
※戊戌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舉行
※辛卯(2011)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祭文辛卯
※軒轅氏黃帝
※軒轅黃帝
TAG:軒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