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創】 峇峇、娘惹。

我收集很多了峇峇、娘惹的資料,可是都沒有提到最關鍵的華人和馬來人通婚後後代會成為馬來人的事實,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

A 峇峇、娘惹、是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的後代

馬來亞(malaya)是在1957 年8月31日獨立,而在1963年英屬北婆羅州(現在的北加里曼丹)和新加坡加入成為馬來西亞(malaysia);

峇峇、娘惹、的形成是在當時的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賓城 (penang)」;我在這裡略談馬來亞歷史,馬來亞歷史

在馬六甲王朝說起,馬來人從前是信仰印度教和佛教,

(馬來人改為信奉伊斯蘭教 - - 15世紀出現的馬六甲王國,其開國君主的稱號為」拜里米蘇拉 (Parameswara) ,是興都教,佛教的統治者之稱號.而繼承開國君主以後的各君主的稱號,都一律改為」蘇丹」(Sultan),即伊斯蘭教的君主稱號.據此推測,我國馬來人開始改為信奉伊斯蘭教,應在15世紀或稍後. )以上資料轉載自網路.

馬六甲王朝離現在五百多年;從印度教遺址上看,印度人比華人先到南洋群島,而且影響深遠,馬來人吃的是印度咖喱,用手吃飯,穿沙龍等等。

鄭和下江南時華人的後代有兩個可能性,(一)是成為華人,(二) 是成為馬來人;我有個印度朋友,他的祖父是華人,他的祖母是

印度人,他的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有的是華、有的是印度人,大家要明白馬來西亞和當時馬來亞的法律,任何人和馬

來人結婚,他或她必須皈依回教(伊斯蘭教,以下稱回教),回教徒的子女一定要信仰回教,沒有選擇的餘地,前大馬(馬來西亞又稱大馬)

首相馬哈迪的父親是印度人,他的母親是馬來人,而他是土著(馬來人)「大馬的土著除了馬來人外還有原住民等」 如果他沒有土著資格他就不能成為大馬首相 ;還有一位大馬前首相巴達威,他有華人血緣,他講得一口流麗的閩南話。如果說峇峇、娘惹

是華人和馬來人通婚後的後代,那麼峇峇、娘惹世家陳禎祿和他的獨生子陳修信就不能成為馬華公會的總會長,( 請見資料)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235222877.aspx

這一點大家要明白馬來西亞和當時的馬來亞印度國大黨,巫統,馬華公會三黨的黨章(非印度人不能加入國大黨,非馬來人不能加入

巫統,(馬來人又叫巫人),非華人不能加入馬華公會。陳修信的子女不再是峇峇和娘惹。因為他們沒有用手吃飯,沒有穿沙龍,沒有穿

娘惹裝,他們都是華人,從以上各點來看,峇峇、娘惹、是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的後代是不能成立。當然有一小部份是混血兒,這些有華人血統的混血兒在馬來亞獨立時非回教徙的被歸納為華人,信回教的被歸納為馬來人(土著)無論他有華人血緣或是印度人或其它種族的血緣。峇峇、娘惹是在馬來亞獨立前和獨立初期的一個族群,華人和馬來人的宗教不同,所以極少通婚,不像泰國,因為華人和泰國人有共同的宗教,所以華人和當地人通婚的機率很高,結果華人被泰國人所同化。

B 形成峇峇、娘惹、的時代背景。

英國於1786年佔領檳榔嶼後,到了1824年,英國將檳城、馬六甲及新加坡並為海峽殖民地,華人移民在這三個地區激增。年英國與霹靂蘇丹簽署邦咯條約,揭開英殖民勢力介入半島的序幕(1884 馬來聯邦成立,1909馬來屬邦成立),到廿世紀初,整個馬來半島落人英國手中,華人的移民也就更進一步增加。根據統計,1911年,馬來半島及海峽殖民地人口中,華人共有87萬4200人。! ^由於華人大量移入,海峽華人(或稱土生華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衝擊。一般而言,他們思想是西方化的,接受英國為宗主國,因而成為英國人樂於聘用在政府部門服務的文員。1 ]# V- ?1 E# ~+ o; @3 W1 _# e3 ~5 je8 G: p2 q8 p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葉,峇峇的政治意識與行為,大都是效忠於大英帝國與海峽殖民地政府,而不是中國。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導致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當時有一名海峽僑生,投稿《海峽華人雜誌》(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呼籲海峽華人組成一支分遣隊到中國與英軍並肩作戰,共同對付義和團。1901年11月,有100名海峽僑生加入新加坡義勇軍步兵隊,表現對英國政府的忠貞。(以上資料轉載自網路。)

在馬來亞英殖民地時代,為了開拓種植業,英殖民政府從印度及中國引進大量勞工,當時的中國政府默認這些華人工人及其後代為華僑,

直至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尼排華,中國政府派船接載印尼華人可以看出這一事實,現在這些人都成了中國

公民;在台灣陳水扁上台之前台灣政府給海外華人留學生津貼;當時(英殖民地時代)華人分成兩個派系,一個是親華派,自稱唐人,把中國稱為唐山,這些人穿中國鄉下的便服,後來其兒孫穿西褲、和現在的服裝大同小異,他們排斥英文和馬來文及其文化。另一是親英國派,稱英國為祖家(祖國),他們大多數受英文教育,在英殖民地時代影響力最強的一群。我這一見解和網路資料不謀而合。

峇峇、娘惹、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馬來人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受到英殖民統治的影響:生活習慣上:男生在家穿沙龍,女生在家也是穿沙龍,其沙龍穿得很高,沒穿上衣,出門時下身穿沙龍,上身穿精緻的娘惹裝,他們喜歡用手吃東西,這就是峇峇和娘惹。 另一個形成峇峇和娘惹文化的原因是交通不便的地方,因華人少,所以華人受到馬來人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峇峇和娘惹文化是在賓城和馬六甲,新加坡也是當時的海峽殖民地,可是它並沒有形成峇峇和娘惹文化,李光耀被稱為海峽華人而沒有被稱為峇峇是因他沒有用手吃飯,沒有穿沙龍。因為當時的新加坡華人多;在馬來亞獨立後這一群被歸納為華人,慢慢的這一派系被親華派系所同化,在馬來西亞再也沒有峇峇和娘惹,(華人己不穿沙龍,不用手吃飯了。)留下的是六百萬華人,和娘惹文化。以下節錄自網路:

峇峇娘惹的文化  有些受華文教育的華人也稱那些從小受英式教育的華人為「峇峇」,這個用

娘惹九層糕法有藐視的意思,表示此華人已經數典忘祖或者不太像華人了。此外,當地的閩南人亦有句成語叫作"三代成峇』,根據這句話的定義,所有在馬來西亞出生的第三代華人也都成了峇峇,但這句話沒有藐視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華人,由於適應當地的社會環境的原故,其文化難免帶有當地色彩。   「娘惹」也可以是年輕女性的稱呼「峇峇」青年男性的稱呼,現在己經被安第和安哥所代替;峇峇娘惹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這也包含飲食在內,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由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適中,嚼頭兒足著呢。   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館The Baba and Nyonya Heritage Museum

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館海峽華人或峇峇娘惹是吸取了馬來文化的華裔貴族後裔。在郭陳禎祿路上,有著一整排 19 世紀海峽華人的店屋及古老屋子,這裡儼然是小型的峇峇娘惹博物館。這些巴羅克風格的建築物是典型富裕華人的住家。長型的屋子,屋內又非常寬敞,裡邊有一個天井,可以容許陽光及雨水進入屋內。那些厚重的木製家私,皆是以中國的紅木製成的,其設計則融合了中國、英國維多利亞及荷蘭風格。有些家私擁有豐富的珍珠母鑲嵌了盛開的櫻桃花及各種鳥類。屋裡的陶瓷則是這些海峽華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廣東省,要求定製而進口的。

C 八十後的大馬華人,何去何從?
推薦閱讀:

杜元化所述「七層功夫」兼「十三式」體悟??太極糊?原創
女人懂事就好(原創)
[原創][九評]現代版——中美俄合縱連橫爭霸天下
4· 獨家原創|中國電影逐漸金融化
原創藏頭詩《江南春》

TAG: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