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釋迦為什麼要學佛?

釋迦為什麼要學佛?(南懷瑾)                釋迦為什麼要學佛?

芸芸眾生,茫茫世界,無論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學,乃至科學等,其最高目的,都是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絕對的,真實不虛的,並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尋思求證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努力多年,涉獵得愈多,懷疑也因之愈甚。最後,終於在佛法里,解決了知識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為了研究人生。離開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討,便不會有其他學問的存在。楞嚴經的開始,就是講身心性命的問題。它從現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等於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它雖然建立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於一般現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世間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為佛家所說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並且可以拿得出證據,不只是一種思想論辯。舉凡一切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或生理學的矛盾隔閡,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人生離不開現實世間,現實世間形形色色的物質形器,究竟從何而來了這是古今中外人人所要追尋的問題。徹底相信唯心論者,事實上並不能擺脫物質世間的束縛。相信唯物論者,事實上隨時隨地應用的,仍然是心的作用。哲學把理念世界與物理世界勉強分作兩個,科學卻認為主觀的世界以外,另有一個客觀世界的存在。這些理論總是互相矛盾,不能統一。可是早在二千多年前,楞嚴經便很有條理、有系統地講明心物一元的統一原理,而且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乃是基於我們的實際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實驗證明。楞嚴經說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於本體功能動力所產生。因為能與量的互變,構成形器世間的客觀存在,但是真如本體也仍然是個假名。它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從物理的範圍,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大體都與它相吻合。人生數十寒暑耳,孩童老邁過其半,夜眠衰病過其半,還我昭靈自在,知其我自所為生者攢積時日而計之,僅有六七年耳。況在此短暫歲月中,既不知生自何處來,更不知死向何處去,煩優苦樂,聚擾其心。近如身心性命所自來者,猶未能識,逞言宇宙天地之奧秘,事物窮奇之變化,固常自居於惑亂,迷晦無明而始終於生死之間也。審可哀矣。余當束髮受書,即疑其事,訪求諸前輩善知識,質之所疑,則謂世有仙佛之道,可度其厄,乃半疑半信而求其事。志學以後,耽嗜文經武緯之學,感懷世事,奔走四方。然每遇古山名剎,必求訪其人,中心因未嘗忘情於斯道也。學習既多,其疑愈甚,心知必有簡捷之路,親得證明,方可通其繁複,唯苦難得此捷徑耳。迨抗戰軍興,羈旅西蜀,遇吾師鹽亭老人袁公於青城之靈岩寺,蒙授單提直指,絕言亡相之旨,初嘗法乳,即桶底脫落,方知往來宇宙之間,固有此事而元無物者在也。於是棄捐世緣,深入峨嵋。掩室窮經,安般證寂。三年期滿,雖知此靈明不昧者,自為參贊天地化育之元始,然於轉物自在,旋乾坤於心意之功,猶有憾焉。乃重檢幼時所聞神仙之術,並密乘之言,互為參證,質之吾師。老人笑而顧日:此事固非外求,但子狂心未歇,功行未沛,何妨行腳參方,遍覓善知識以證其疑。倘有會心之處,即返求諸自宗心印,自可得於圜中矣。從此跋涉山川,遠行康藏,欲探密乘之秘,以證斯心之未了者,雖風霜摧鬢,饑渴侵軀,未嘗稍懈也。參學既遍,方知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實非吾欺,第鍛煉之未足,猶烹煉之未至其候也。釋迦追求些什麼?釋迦牟尼王子,發現了生老病死之苦,不管他是出了四個城門發現的也好,自幼發現的也好。總之,他深感人生之苦,一心想解決這個問題,使人類能跳出生老病死。於是他去追求一種方法,去修、去學,這就是釋迦學道的動機和精神。釋迦為什麼要學佛?這是一個入門的問題。讓我們由客觀到主觀來研究。首先,我們每個人都假設,自己應是釋迦,按照佛學的理論,眾生個個是佛,這個假設是絕對可以的,我們的假設,****了以往的定律。在以往的定律中,佛的教義可以研究,但是佛的本身是不可以研究的,也就是說,釋迦是至高無上的,對釋迦的本身,只能絕對的相信,不可以考慮、懷疑,或研究。既然眾生是平等的,自然大家對人生也有和釋迦同樣的疑問。狹義的說,這些疑問是共有的問題;廣義的說,是眾生共有的問題。這些人生的問題,古今中外,人人都在追求答案,這個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就是生活的、精神的、身體的"離苦得樂",也就是人類文化科學追求的所謂:為人類謀幸福。這就是佛學的總目標:至高至樂。但是沒有人達到這個目標。釋迦是為了追求至高至樂而學佛,他成功了,解決了他的生老病死。我們這些眾生,也有釋迦學佛時同樣的人生問題,所以我們假設自己就是釋迦,並非想當教主,而是追求人生的答案,研究釋迦的成就,和他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評定。釋迦找到宇宙的真諦,大悟後說道:"異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最後抬頭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麼?」。「他悟的就是那個緣起性空。」釋迦悟道後,****了宇宙間有主宰的說法,認為宇宙並沒有超現實的東西為主宰,人們所謂的主宰,仍然沒有擺脫現象。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真"我",即:性相平等。這就是說,宇宙的創造為"體",世界的一切為"用"。這無限的宇宙由何而造?答案是,一切唯心。生命的功能找到,即找到整個宇宙的功能,性相是平等的。釋迦證到了什麼?菩提樹下的七日,釋迦證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那是說他證到宇宙的真諦,釋迦大澈大悟了。可是宇宙的真諦又是什麼?性相平等只是一個最基本的境界之說。究竟釋迦證到的東西,用淺顯的現代語來說,是些什麼呢?要具體說明這個問題,先了解一下佛學上所講的"心"是什麼?"心"並不是思想的,更不是我們的意識思維。"心"是包括時間和空間兩大問題和萬象的一個表達語。按照佛學的說法,時間壽命是相對的。在苦難的時候,一秒鐘就像一日,在歡樂中,一日卻像一秒。用現代語來說,釋迦所證到的,就是解脫時間和空間,情和欲交織於我們的束縛,以及物理世界給我們的各種束縛。釋迦所證到的,並不僅是一種學理,而是人類生命的功能,可以達到超脫時空的限制,找到生命的真諦,打破物理世界的種種束縛。這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而得,不能也不必靠他力而得到的。所謂修行,也就是往這條路上努力前進。佛學的最偉大處,是有一套實踐的方法,引導修行的人前進。能夠自身證到釋迦所證到的,就是成佛。釋迦在三十二歲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於八十歲時涅槃了。既然釋迦悟道,證明他追求到了他所追求的東西,應該能夠跳出生老病死,為什麼他在八十多歲仍然死了呢?他究竟能否了斷生死呢?釋迦好像留下了一個大問題給世人。釋迦涅槃了,他有沒有跳出生死,並不是釋迦的問題。這是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跳出生死的問題。佛學只是在這苦痛虛幻的人生中,提供了方法,能使我們在這個生命之中,經過修持,達到了最高的真善美境界。因為有了這個法門,生命才有價值,有意義,有真正的至上目標。這個法門,簡而言之,就稱之為戒、定、慧吧。附:戒定慧 此三者稱為三學。戒者防身之惡。定者靜心之散亂。慧者去惑證理也。五燈會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問弘辨禪師曰:云何名戒?對曰:防非止惡謂之戒。帝曰:云何為定?對曰:六根涉境,心不隨緣名定。帝曰:云何為慧?對曰:心境俱空,照覽無惑名慧。』名義集四曰:『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惡證真曰慧。』學此三法而到涅槃,故云三學。若人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關鍵也。玄義三下曰:『增三數明行者,謂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軌儀。』三藏法數九曰:『如來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禪定,三曰智慧。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不可缺一。』【戒定慧】又名三學,或三無漏學。戒是戒止惡行,定是定心一處,慧是破妄證真。持戒清凈心則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可見入定就可以獲得智慧,這裡的「智慧」是「觀照分明而生」。(凈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佛法修學總離不開『戒定慧』。『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守世尊在一切經典裡面的教訓,我們遵守著去做。修行最重要的樞紐就是『定』,『定』就是清凈心。能在一切順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凈心,不為人事環境所干擾、所污染,那你的道業就成功了。有定就有慧,『慧』就是能辨別是非善惡,雖能夠辨別,但絕對不會起心動念。因為一起心動念就又落到意識里去,那就沒有戒定慧了。所以諸佛菩薩對任何人都沒有怨恨,縱然有惡人、惡事來障道,諸佛菩薩也視之自然,不會起怨恨心。為什麼呢?希望惡人能夠早日覺悟、能回頭。因為惡人也有佛性,所以佛菩薩對他也很尊敬。   釋迦佛陀在世的時代,隨緣開示,應機教化,所說的佛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出戒、定、慧三個項目的範圍,我們學佛,其實就是學這三項。  世間可學的東西很多,那些都是苦樂相對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變動無常的,所以佛教稱其為有漏之學。  戒、定、慧名為三無漏學,學這三項東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繼續學到佛的程度為止。  戒、定、慧雖分三項目,事實上有連鎖的關係,如同一物的三個交點,缺一不可。  要想求得智慧,須先有禪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禪定工夫,須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越清淨,越可助成高深的禪定,在深定之中,便能產生超人的智慧;回轉頭來,再以智慧的判斷和選擇,來指導持戒的宗教生活,來鑑別禪定工夫的深淺和邪正。 聖嚴法師《佛教入門》

文章出處:22
文章作者:南懷瑾
『發 表 評 論』『新 聞 推 薦』

[相關新聞] A.menu2{text-decoration: none;color:#000099;line-height: 25pt;font-size:9pt} A.menu2:hover {text-decoration: none;line-height: 25pt;font-size:9pt;color: #ffffff}A.menu2:visited {color:#FF66cFF;line-height: 25pt;font-size:9pt}

- 在實踐中健全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調查研究制度
- 人體的氣機是怎麼一回事
- 不滿現實的歷史心理
- 變遷的時代與不滿的心理
- 文采與氣質

推薦閱讀:

白玉秋竹仁波切:雙修的真義!--學佛網
修行三部曲之:信願行--學佛網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一--學佛網
一位佛弟子的學佛聽經、讀經摘記(待續)
大安法師學佛問答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