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社交網路的一些方法和工具 | @SocialBeta(專註於社會化媒體)
作者為@SocialBeta 內容貢獻者@曹宇Charlie。140字導讀:本文從信息和關係兩個社交網路最重要的維度入手,結合一些工具分析現在主流的幾種社交網路的本質,對於產品和市場營銷人員更全面地了解現在幾種主要的社交網路的不同特質有一定幫助。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各種社交網路都開始互相借鑒,互相融合,比如新近改版的twitter更向facebook的模式靠近,而facebook也增加了單向關係。
第一部分 關於定位的問題
大多數我們所了解的社會化網路,都是從一個相對較小的起點發展起來的。有時候,我們常把一個有特色的起點,看做是這個社交網路的初始定位(初始定位,與後來發展壯大後的定位,應區別看待)。既然是定位,我們知道它指的是差異化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如何找到一個與眾不同的點,來吸引第一批鐵杆用戶,並依靠這第一批用戶的自發傳播來達到引爆的目的。
當然,上面所說的,只是一個社交網路方面的創業公司可能需要走的發展路徑。走過這個路徑的公司有很多,也有一些現在已經成了巨無霸,但他們是從零開始的。比如Myspace、Facebook以及Twitter和Path等,他們在初期,都有與眾不同的網站定位。然而,並非所有的社交網路的起點都如此。
有些社交網路,並不是創業公司做的,他們早就有雄厚的用戶基礎,所以起點對它們來說要容易一些,而模式也不一定是他們創新的,大多數時候,他們對新出現的一些讓人驚艷的模式進行增減或修補,就達到了引爆的目的。比如騰訊和新浪的微博(初始階段Copy了Twitter),還有Google+(它應該借鑒了Twitter和Path的很多東西,後面會提到)。他們實際並不是從零開始的。
所以,做一個社交網路方面的創業公司,真的是很難。一方面,你的確要有一個非常牛叉的、具有引爆潛力的初始定位,另一方面,就算你定位成功,開始引爆了,還有那些大公司在後面虎視眈眈,Copy你是沒商量的。
定位從來都是一個最大的難題。可能,在我們的腦海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關於社交網路的絕佳點子,但即使是一個好點子,也很難構成一個社交系統的核心定位。這時候,我們需要徹底了解一下社交網路的實質是什麼,以及,我們需要一些分析工具與框架,來界定、比較並驗證我們的想法,來確定這個想法,是否能成為一個合理並實用的網站定位。
第二部分 關於社交網路的本質
關於社交網路方面的文章很多,每個作者,大多有自己擅長的角度,但很多時候,這些角度對一個社交網路的研究者或創業者來說是零散的、割裂的,甚至模糊的,這難以給大家一個系統的視角來觀察之,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回歸到社交網路的本質。
總結一個社交網路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的因素,它的實質,應該是由人際關係網路,以及在這個關係網路上流動的信息所構成一個開放系統。明確這個系統很重要,這樣,在我們的腦海中,會形成一幅關於社交網路的關係與信息的圖畫,關係是基礎,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信息的流向。這是建立系統視角以及構建分析框架的首要。
我們試圖構建一個系統框架的原因在於,只有在系統的視角下,我們才能摸清一個社交網站的內部脈絡,才能區分系統內部的關係強度、關係模式,以及信息是如何在關係網路中傳播的,並了解在不同的關係框架下,不同的信息是否有不同的傳播與反饋方式,以及不同關係框架下信息不同的覆蓋半徑,這對我們看一個網站的初期定位,是十分關鍵的,其實,構建系統框架本身並不是目的,通過它來確定什麼樣的關係框架與信息傳遞的組合才是關鍵,不同的組合,決定了對系統需要設定不同的控制方式,而對用戶來說,他是在你設定的控制方式中,去實現他的社交之旅的。比如,Facebook在初期,是以同學這種強關係為核心的,強關係是小圈子,所以它只能通過跨圈子的交叉人物來實現信息的廣泛傳播,這決定了,用戶所發的信息必將是通過遞進的方式傳播的,這和微博的傳播不同,微博是弱關係基礎之上的泛圈子,微博上的信息傳播可能更直接,覆蓋面也更大,傳播路徑有時也更短,之所以有這種區別,就是因為他們使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實現對關係及信息的控制。
下面我們分別看看關係與信息這兩個構成社交網路的最重要的維度。
先說說關係。
一個社交網站,是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關係需求的。人們對關係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建立(建立新關係)和維護(維持老關係)這兩個方面。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劃分關係強度,來了解不同的網站上,它們的關係是如何的。關係強度,簡單劃分的話,可以分成無、弱、強三種。一個用戶,在一個社交網站上,對他來說,大多數別的用戶,都是與他無關係的(劃分無關係是因為,它是形成弱關係甚至強關係的基礎),有少部分,是與他有弱關係的,只有更少的部分,才是強關係的。這是通常的情況。但一個社交網站,在考慮初始定位時,需要知道,你需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紐帶?你究竟是要建一個基於弱關係的網站,還是基於強關係的,還是乾脆兩者都要。這裡可能的區別是,起點的範圍越窄,越能吸引第一批用戶(實際是細分的用戶群),如果你把關係範圍一下子就定位到全部關係,那你最好是有騰訊那樣雄厚的用戶基礎。
再說說信息。
用戶對信息的需求,是相當複雜的。我們前面說過,當關係框架確定後,信息傳播的方式,基本也會確定。尤其關於信息的開放度問題(我在上一篇博客中提到過),不同的關係框架,可能決定不同的信息開放度,比如弱關係網路,一般信息開放度高,它會偏公共信息,而強關係網路則相反。關係框架,在某些方面,還決定了信息的流向。然而,對於信息,還有另一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比如信息的內容分類,也就是社交網路是否可以垂直發展的問題。信息可以有無數的分類,一個社交網站,在初期,可以確定一個垂直的信息分類來做,比如,我只是基於購物分享來做,也可以基於幾個信息分類來做,比如像Linkedin,它基於白領一族、行業交流、求職等幾個方面的信息,甚至,你還可以乾脆不對信息分類,用戶愛說什麼說什麼,比如G+,還有問答社區Quara,這是做全信息。
總之,當我們以關係和信息來構建一個系統分析框架時,我們對社交網路,就可以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分析框架,來分析目前已有的那些社交網站的特點及內部結構,我們還可以通過這個框架來分析我們想要建立的那個社交網站的初始定位,尤其是找到差異化的方向,而我們最終需要理解的是,一個社交網站,它內部的關係與信息的組合,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也就是,我們應該了解,社交網站,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並非只有目前你能看到的這幾個大類。如果,你現在想對社交網站進行創新,你就應該清楚,在這個領域,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我們現在提出的分析框架,就也許能給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法。
第三部分 三個關係分析工具
「關係強度」分析工具:分析一個社交網路時,可能首先要看的,就是這個社交網站內用戶的關係強度如何。這裡關係強度指用戶間的關係是偏虛擬(弱),還是偏現實(強),強度主要通過關係間的交往頻率和隱私暴露程度來衡量。看例圖,Twitter以信息流為核心,關係較偏虛擬,其網路內的用戶間可以隨意關注,所以關係是偏弱的,但也有部分強關係(老朋友)存在,但強關係至少在初期是不會超過弱關係的。Facebook以同學、朋友為主要關係,是現實關係,又是雙向對等的,所以是強關係為主,弱關係在這裡沒有被強力支持。Google+以圈子來區分關係,強關係和弱關係,可以並存,用戶可以把不同關係放在不同的圈子中去管理。Path內,只有強關係,並且它的People是限定人數的,並以此保證關係的強度。例圖表明了,不同的社交網站,其內部的關係強度,是有所不同,並各有側重的。
識別社交網路關係強度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個社交網站的基礎,其他的大多數影響社交網站的因素,都要受關係強度的影響,如果,你想設計一個社交網站,那麼最好,你要先想清楚,至少在初始階段,你的網站的關係強度將是如何的。
「關係需求」分析工具:在明確「關係強度」之後,還需要看一看社交網站是如何滿足人們對關係的需求的。人們對關係的主要需求有二,即發展新關係,維持老關係。不同網站,有的對兩個需求各有側重,有的則兩者兼顧。圖例上,Twitter因為關係門檻低(單向關注即可),是非常容易發展新關係、結識新朋友的,Facebook則本身定位在現實關係,建立關係又需要對方確認,所以,它的主要功能是維護老關係。Path,則純粹是給老朋友們建立的社區,它的朋友,需要用戶自己指定,所以它也是基於關係維護的。Google+,前面我們說過,他要融合強弱關係在一個平台,所以,他是發展新關係與維護老關係並重。例圖表明了,不同社交網站,其滿足人們關係需求的側重,也是有所不同的。
「關係模式」分析工具:一個社交網站,是可以設定不同的關係模式的。比如在圖中,我列出了目前存在的三種模式。
最常見的關係模式,是雙向對等模式,也就是Facebook的Friends模式,在建立關係時,需要雙方互相確認。
第二種模式,「單向請求」,即Twitter發明的Follow,這是利於發展新關係的模式,即無論對方是否同意,我都可以去Follow他,接收他發布的信息。
第三種模式,「單向指定」,是Path的關係模式,它本來是基於維護老關係的模式的,即只有單向指定的強關係People,才能看到對方發布的信息。有意思的是Google+,它在一方面發展了Path的單向指定模式,即被我單向Circle後,才能看到我發布的信息,另一方面,還融合了Twitter的單向請求模式,即只要我Circle了你,即使你沒有Circle我,我也能看到你發布的Public信息並share它,從而實現了用戶以個人為中心的對信息的合理分發與接收。也就是說,對於我發的信息,我想給誰看,就給誰看,這比Twitter和Facebook的信息分發要更精準,而我收的信息,卻不必像Path那樣,只有指定我的,我才能看到,我還能像Twitter一樣訂閱和Share我喜歡的人的Public信息。
以上是對社交網站關係分析的三個工具。如果你仔細看過這三張圖以後,你也許會發現,最好玩的是Google+,它似乎要做一種通吃的社交網路,它既要容納強關係,也要容納弱關係,它既要幫助用戶發展新關係,也要幫助用戶維護老關係,所以,Google+的野心,也許很大。
第四部分 三個信息分析工具
「信息開放度」分析工具:信息開放度,我在之前的博文中,曾多次提到,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圖例中,Twitter是信息開放度最高的,也就是說,用戶發布在Twitter中的信息,公開信息佔主導地位,只有很少部分的隱私信息是通過Msgs(私信)來實現的。Facebook中的信息,可能隱私信息略多於公開信息,除了Facebook中小圈子談及的私人話題,它還提供了Groups、Message和Chat Online等多種模式支持信息的隱私性,而它的公開話題,只能通過好友的Share來實現傳播。Google+則仍如上述的,它允許在特定的圈子發布隱私信息,也允許用戶使用Public來發布公開信息。Path的信息發布,則完全是在封閉的,也就是只有用戶指定的People才能看到,它沒有向其他人發布公開信息的功能。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交網站內的信息,首先受這個網站關係框架的影響,其次,針對信息流,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設計,來設定平台方想要的,或者是滿足用戶某種需求的信息開放度指針。
「信息流向」分析工具:社交網站中,信息流的方向性,也值得研究。合理的信息流設計能提高傳播效率,有益社交關係。Twitter顯然是信息傳播效率較高的一個。一個Twitter用戶,它的發布和接收的信息總量,明顯是高於Facebook的,因為,從圖中可以看出,它互粉的部分,就基本已經相當於Facebook的全部信息量(互粉等於Facebook的雙向確認關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對發布與接收部分的信息路徑的收緊或放大,是值得研究的。Path的信息流量,是最小的(互指部分的重合度遠大於Twitter),流向也是最單一的,它最多允許有50個People接收者,雖然Path2已經允許到150人,但150應該已是極限,因為,他們一直所遵從的「鄧巴數字」(人腦對強關係的最大管理數),就是150人。而Google+,在這裡仍然是在做它的加法。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考慮,信息流向與前面提到的關係強度以及關係模式,是有密切聯繫的,並非可以隨意設計信息流向,並控制信息總量,必須要經過仔細的研究,才能找到和諧的關係與信息的組合方式。
「信息分類」分析工具:對信息內容分類的分析,可能不需要過多羅嗦。垂直本身,也許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我仍然畫了這個例圖,是想跟大家說,垂直的角度,實在是數不勝數,即使在看似相同的一個領域,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垂直方式。圖例中,我之所以選了Flickr和Pinterest這兩個網站來說明,就是因為,這兩個社區,都是圖片分享網站,Flickr側重原創圖片的分享,它的相冊的模式,也已經成名多時了。而Pinterest則找到了另一個角度,它側重興趣圖片的任意抓取,並通過瀑布流這種創新的頁面模式來展現,自一出現,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戶註冊,並迅速成名。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
第五部分 綜合比較工具
做綜合比較這個圖,是想跟大家一起看看在關係與信息這兩個維度下,這幾大社交網站是如何分布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在這裡引入時間趨勢。前面我們的分析,大多是在分析一個網站的初始定位時的情況,綜合比較,則可以看看它的發展情況。
Path顯然是定位最清晰,戰線拉得最短的一個,這樣的網站架構,它的運營難度,也應該是最小的。前些天,Path推出了新版,在可分享的信息(內容)上,增加很多,People的數量也擴展到150人,但它的核心並未改變,它仍應處於強關係、低隱私開放度的區間。
再看Facebook,它的戰線相比初始階段,已經開始拉長了,但這裡,有些變化,是被動的,比如,用戶在Facebook上不再滿足於維持老關係,也開始發展新關係、弱關係,所以,它上面的公開話題也越來越多。
Twitter仍停留在公開話題區間,它的媒體屬性決定它的社交關係不會發展太快,但從國內的情況看,新浪對微博的改造是非常大的,微博上沉澱出強關係,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最後說Google+。Google+顯然想利用它已有的雄厚的用戶資源,直接做出一個全方位的社交網路出來,它的圈子幾乎瀰漫在所有區間。其他網站,可能需要發展才能做到全方位,而Google+似乎是想直接做出一個社交網路的終極模式。這裡說幾句題外話,我個人不認為他們會輕易成功。這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一、社交網路本身,也許沒有終極模式,無論你怎麼做,你都不能包羅萬象,這跟做搜索引擎不同。(跟Google有同樣想法的,似乎還有騰訊);
二、當所有可能都被涵蓋時,它一定也意味著特色的消失,這對用戶來說,則可能意味著枯燥的開始,更何況Google本身的工程師文化,使它的社交系統有邏輯理性(有多少人在理性地規劃自己的圈子,再理性地指定自己的信息接受者?),沒感性,人並不是完全用理性去管理關係;
三、垂直的社交網站,在未來會層出不窮,社交的多樣性將不斷有更好的體現,各種創新沒有止境,而對用戶來說,他們也是喜新厭舊的。
結束的話
寫這篇博客的目的,實際在第二部分已經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本文中,可能存在很多個人的主觀看法,以及會有很多不嚴謹之處,敬請諒解,並歡迎指正。
本文鏈接:http://www.socialbeta.cn/articles/the-abc-of-social-network.html作者為@SocialBeta內容貢獻者@曹宇Charlie。(SocialBeta關注社會化媒體,分享社會化媒體趨勢、資源和案例,歡迎關注我們@SocialBeta.)轉載時請保留以上所有信息。
推薦閱讀:
※2017新年書單|值得推薦給營銷廣告人的 22本書
※2017 年度流行色是如何推出的?我們和 Pantone 聊了聊丨SocialBeta 專訪
TAG:社會 | 社交網路 | 媒體 | 方法 | 工具 | 專註 | 社會化 | 社交網 | 一些 | 分析 | SocialBeta | 網路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