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孔子的人生之卦

孔子不但讀《易經》,而且他還體會到,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畫自己的卦。有的人一輩子只畫一個卦就走了,有的人畫兩三個卦才走。每個人畫出來的卦,用現在的名詞叫做自畫像。孔子終其一生,畫了一個卦,叫做什麼?叫做人生奮鬥的總綱領。這個卦對每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參考,因為只要把這個卦看清楚了,也就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該怎麼去走了。

寫在《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相信大家都背得出來。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句話點出了十五歲是孔子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大家可能會想,孔子怎麼到了十五歲才「志於學」?難道十五歲以前就不用學了嗎?當然不是。一個人從小就要開始學習,可是如果沒有到十五歲,最好不要立定自己的志向,因為那還為時太早。很多小孩子早早就說將來要怎麼樣,那只是講著好玩而已。現在十五歲正好處於什麼時候?初中畢業。初中畢業的時候,就要做出決定,想好以後要學什麼東西。孔子的這一句話,告訴了我們很多的東西:十五歲,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志於學」,就是應該明白自己這一輩子是要幹什麼的,要朝哪個方面去學習,不能再猶豫不定,浪費光陰了。

「三十而立」。一個人十五歲的時候確定了自己的志向,然後朝這個方向摸索前進十五年,大概就可以歸納出自己這輩子的幾個原則了。人生原則這樣的事,在太年輕的時候不可太過堅持;但是到了三十歲還沒有,那無疑是更可怕的事。擇善固執,也是這個階段所要嘗試和堅持的。

「四十而不惑」。根據三十歲確立的原則不斷去嘗試和實踐,然後看成效怎麼樣,要再過十年,你才可以說,好了,我這輩子大概就這麼走下去了。「四十而不惑」並不是說到了四十歲就什麼都不迷惑了,不惑是對個人的原則不惑,對其他的事情當然還有「惑」的地方。孔子主張活到老學到老,如果四十就不惑了,那豈不是什麼都不用學了?沒有迷惑的人就是聖人了。我們讀《論語》太粗心大意了,很多時候只是按照文字去理解,並沒有參透理解孔子的本意,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人到四十,對自己人生的目標、人生的方向和所要堅持的原則,應該做到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人活到五十歲回頭一看,會發現自己一路走來,好像都有一隻手在安排,非這樣不可。其實之所以會這樣,都是自己從小到大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結果。每一個人,要替自己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易經》告訴我們,一個人每二十年會變一次,我們說社會的世代交替,差不多也是二十年一次。你現在三十歲,就要替將來五十歲的時候負責任。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知道不怨天不尤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六十而耳順」。為什麼要耳順呢?因為這個時候會碰到很多根本不了解你的人,卻在你面前指指點點地講一大堆,你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聽了會發脾氣,不聽也會發脾氣,那怎麼辦?耳順,就是聽了跟沒有聽一樣: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呢?怎麼能對我亂批評呢?有什麼好批評的呢?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自在,可是還有所約束。一個人從小到七十歲,規規矩矩,幾乎已經變成他的生活習慣,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差錯,也就可以放心去做了。

孔子一生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四十歲以前,一個是五十歲以後。所以孔子講了一句話,說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搞不清楚自己是幹嗎的,大概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孔子講得很清楚,四十歲到五十歲是人生最重大的關鍵。

一個人四十歲以下,讓他上達很難,只能叫他下學。下學而上達,四十歲以上的人才有辦法上達。上達什麼?上達天命。下學什麼?下學就是一般的學問。孔子最後綜合成一句話,六個字,叫做「盡人事,聽天命」。記住,五十歲以前要「盡人事」,排除萬難,不管別人說會不會成功,應該做的,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歲以後,你要聽天命。我有這個成功的命,我自然會成功,如果沒有,我也不強求。強求幹嗎,那麼辛苦幹嗎?所有的名跟利最後都是空的。

孔子的人生之卦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鑒和學習,把這個弄清楚了,就知道你的人生之路該如何去走,大家要好好參悟。

推薦閱讀:

人生須知這「九樂」與「九放」,都來學學吧!
人生隨筆語
為什麼有時聰明的人讓人感覺有攻擊性和戾氣?
記一件童年趣事
做一個清清白白的善良女子,才會有幸福的人生

TAG:人生 | 孔子 | 曾仕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