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尚未被確認的少數族群(民族)
06-04
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內部又分為"克木泐"(西雙版納土著)、克木老(寮國遷入)、克木交(越南遷入)三個群體。克木人主要分布在勐臘縣南臘河、南亮河、南滿河、南俄河兩岸,以及景洪市嘎灑鄉曼邁村公所的老、中、新寨。總人口僅2000餘人。 克木人在歷史上曾有過強盛時期,曾在勐臘縣尚勇的天峰山一帶建立過強大的王國,開採磨歇井鹽暢銷老、越、泰、緬各國。後被傣族征服,論為奴隸。至1950年,尚處於原始社會未期向奴隸社會過渡階段。克木人長期從事山地農業,刀耕火種,生產力水平低下。克木人在山區住高腳式竹樓或四壁著地的平房,茅草蓋頂,竹笆圍牆。部分克木人遷到平壩後,建傣式竹樓或瓦房居住。克木人原有自己的衣飾,近年逐漸著傣裝。克木人不與外族通婚,同姓氏族也不通婚,違反者受"同槽吃食"的處罰。青年男女15歲以後,即可自由戀愛,需請媒人說親,婚禮在女方家舉行。在女方家住滿3至4年,才能接回男方家,屆時男方父母要舉行隆重的招媳婦儀式。克木人每個氏族都以一種動物或植物作圖騰姓氏,女隨母姓,子隨父姓。男氏族的圖騰姓氏有虎、水鳥、猴等;女氏族圖騰姓氏有小米雀、秧雞、白頭翁等。克木人有語言,無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全民族講傣語,部分人掌握了傣文和漢語。 克木人以物代言傳達信息,如送煙葉表示友好,送檳榔表示愛情。他們信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少數人信小乘佛教,有人入寺當和尚。 在克木人社會中,保留了較多的氏族社會的殘餘形態,特別是大量的圖騰傳說被保存了下來。這些圖騰崇拜尚保持著原始樸素的面貌。與氏族姓氏的關係極為密切。克木人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傳統習俗是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所以在一家人中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姓氏。 圖瓦人 圖瓦人因為歷史淵源,現被認定為蒙古族的一支,主要聚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哈納斯、禾木鄉、白哈壩。長久以來,人口總數為2000餘人,他們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而且依舊保留著古代先人對火及自然的原始崇拜,每年都要祭山、祭水、祭天、祭火、祭敖包。 圖瓦人以放牧和狩獵為主,居住在原始的、用原木築砌成的、下方上尖的低矮小木屋裡。由於受環境的影響,圖瓦人的生活習慣和哈薩克族以及蒙古族牧民很接近,飲食以牛肉、羊肉、牛奶、奶圪瘩、酸奶、奶酒等肉食、奶製品為主,土豆等自產的少量蔬菜為輔。 圖瓦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圖瓦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哈薩克語相近,因此圖瓦人均會講哈薩克語,但現在的圖瓦人學校基本是普及蒙古語。 圖瓦人在世界上總數約有20萬左右,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另有約3萬人分布在蒙古國境內。 圖瓦(Tuva)是亞洲腹地的一個古老地名,大體上包括西伯利亞南端葉尼塞河上遊河谷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圖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6世紀。公元13-18世紀時,圖瓦處於蒙古控制之下。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擊潰準噶爾部蒙古軍隊後,圖瓦歸屬清朝統治,稱「唐努烏梁海」,設四十八佐領(佐領是八旗制度的基層單位)。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 清朝覆亡後,1914年,烏梁海成為沙俄的「保護國」。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國國內戰爭波及圖瓦,中國軍隊趁機收復烏梁海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很快被蘇聯紅軍擊敗,之後烏梁海東部九佐領決定歸附外蒙古,中部則在1921年宣布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受蘇聯保護。1944年結束獨立,加入蘇聯。蘇聯解體後,圖瓦於1992年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共和國。 回輝人 回輝人是回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海南三亞市三亞市羊欄區的回輝村,回輝人所使用的回輝話是具有一種特殊狀態的語言,它跟國內任何一種民族的語言、方言、土語都不同,目前學術界認為屬海南島語系,是語群中的一個獨特語言。據《瓊州府志》記載,回輝話是大約在宋、元朝期間回輝人的祖先從占城(現越南中部)遷來使用使用而流傳下來的語言,當時漢人稱之為「番語」。 白馬藏人 白馬藏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平武縣,白馬藏族在平武縣共有8個鄉100多個寨子,最大的鄉是白馬鄉,其次還有木坐、木皮、黃羊、虎牙等鄉,分布廣泛。 白馬藏人有自己的語言,語音與羌語相近,卻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白馬人堅信祖先是從大西北遷來的氐人,即古籍記載的「白馬氐」,白馬藏族人從60年代以來,一直要求把他們這一支從藏族裡劃分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民族。1978年,著名學者費孝通曾經專程趕赴平武研究白馬人。雖然至今對白馬藏族的歸屬還沒有準確的定位,仍把他們歸屬於藏族,但是多數專家已經承認白馬人是古代氐人的遺裔。 白馬人與藏族確實存在很大區別:不修寺廟,不信仰藏傳佛教,至今保留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山神為最高保護神;不放牧牲畜;沒有**、水葬的習俗;食物以五穀雜糧為主,語言、服飾、婚姻和生活習慣也極具民族個性。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的跳「曹蓋」儀式,是白馬人最重要的宗教活動。白馬藏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只有一些在宗教儀式里使用的類似象形文字的符號。白馬人不識藏文,語言雖與松潘藏語相近,但仍是一種獨特、全新的語言。這種語言的繼承,全靠白馬人口口相傳。現在,大部分的年輕白馬人都很少說母語了,他們絕大多數時間都用漢語交流,白馬藏族的語言面臨著可能失傳的境地。 一般而言,白馬人都有小名、白馬語名、漢名三套姓名,每家每戶都有漢姓,其中楊姓居多。白馬藏族人的服飾十分奇特,色彩艷麗,以白、黑、花三種袍裙為主,配以各類髮飾、耳飾。白馬婦女的對襟裙袍是用各種花布鑲嵌而成的,腰間系著一條很寬的花腰帶,腰帶上拴著用麻繩穿成的古銅錢幣。在這種袍子下面,白馬藏族的婦女們還穿著一種壓制著密褶的黑長裙,裙邊鑲著幾圈五彩花邊,腳蹬黑馬靴;白馬藏族的男人穿得很像蒙古服,領口和下擺用紅褐色的花邊裝飾著,腰上纏著同樣質地的腰帶,還把腰帶垂系下來。經過這一套繁瑣的打扮之後,白馬人不論男女,出門前都要戴上一頂盤形的羊毛氈帽,並在帽子上插上一根或者兩、三根白色雞翎. 海南省的臨高人 臨高人有50多萬,現在是漢族,講臨高話,臨高話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比較接近壯語,一說臨高話大體上是漢語和壯語的混合。約有50萬居民使用, 主要分布在臨高縣境內和海口市郊西部的長流、榮山、新海、秀英等地區。 布央人(佯人) 佯人現在被記作"央"或"布央"。"布"在侗泰語言中是"族人"的意思。布央人在清代分布在貴州南部、廣西西部、雲南東南部。後來,貴州和廣西大部分布央人(佯人)被同化於布依族和壯族。只有廣西最西部的那坡縣還有一支布央人(佯人),他們自稱為"夜郎"。在雲南,富寧縣的谷拉河谷是布央人(佯人)的最大聚居地,廣南縣的央連等寨子也是布央人(佯人)的小聚落,甚至在昆明邊上的宜良縣還有一個布央人(佯人)村子。50年代,地方政府曾對布央人(佯人)進行了極為粗略的民族識別工作,結果雲南的布央人被歸入壯族,而廣西那坡的布央人(佯人)因為頭巾似瑤錦而被歸入了瑤族。之後,這個小部族開始接受這種法定的民族成分而漸漸因此發生變化。80年代末,一批語言學家開始關注這個族群,發現他們與瑤族、壯族都差異極大,並且又發現了其他幾個與布央人(佯人)很相似的部族。在雲南馬關縣有一支"拉基"人,一直分布到越南境內;在雲南麻栗坡有一支"普標"人,也跨境而居;在越南高平有一支"儂環"人;在越南老街、山蘿有一種"拉哈"人。"拉基"一稱可能與夜郎歷史上的"洛舉"時代有關。這些部族都語言相近,並與我國各民族中的仡佬族最接近。 對這些部族的語言的分類,國內外意見分歧很多,但都確信這是一類與以往語言學界熟悉的語言都不同的語類。專家推斷布央人(佯人)很可能是古代夜郎人的後裔。 苦聰人 苦聰人居住在雲南省邊睡的哀牢山、無量山一帶海拔1800米的山區,人口約4萬。《新唐書》記載的「鍋挫蠻」,就是源千古代氏羌部落的苦聰人。清代前後,又稱苦聰人為「郭搓」,「古宗」等。苦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中,對亞熱帶森林中各種動、植物的識別和利用有許多獨到的經驗知識。苦聰人現已劃歸拉枯族,主要居住在雲南金平、綠春。新平和墨江等縣。苫聰人語言多同拉桔族近似。在本世紀50年代,苦聰人的社會經濟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受彝、哈尼和漢等民族影響較深的鎮沉、新平,墨江。元江和普洱等地的苦聰人早在清代已耕種水田,社會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階段分立; 二、散居在金平縣的苦聰人,特別是自稱為拉祜西的黃苦聰人,尤論其生產力或生產關係,都保留著許多原始殘餘,刀耕火種,耕作技術非常落後,一年約有三、四個月處於飢餓狀態。苦聰人不種植麻和棉花,沒有自己的紡織業,布和衣服多半靠與哈尼族交換獲得。,男著「麻布短衣」,女著「短衣長裙」。通過交換解決裝飾品。婦女用著色的藤皮作發箍,上綴白銀泡、貝殼和鑄市,戴手鐲和珠子;男的常戴獸角表示擅於狩獵和勇武。 苦聰人實行氏族外婚。男子要數年乃至終生從妻居住,苦聰人信奉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重要節日有六月二十四和過年節。 苦聰人曾經長期與世隔絕,1956年夏天,解放軍工作隊在地處中越邊界的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原始森林裡發現了苦聰人的蹤跡,從6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幫助下,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苦聰人逐漸走出山林,告別打獵生活,實行定居定耕。政府給他們發糧食、衣服、耕牛、農具等生產生活用品,1985年,"苦聰人"被劃歸為拉祜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正確認識耐葯菌感染與ICU患者高死亡率相關的原因
※千古謎案得解 曹操高陵確認[組圖]
※紐西蘭含病菌乳品涉及中國 可瑞康牌確認存問題
※【學誠法師答疑】正確認識佛教
※打窩如何確認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