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略破末世禪宗之流弊

禪宗系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宗,乃佛之心髓也。自唐慧能大師以後,人才輩出,獨挑中國漢地佛教大梁。但現今有些禪和子誤解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以為修學禪宗不需修學教典,故降至末世,已流弊百出。其實,禪宗大德沒有不通達教理的!禪宗的祖師有云:通宗不通教,開口惹人笑;通教不通宗,又如半邊風。

現今禪者不是撥弄口頭禪,說幾句毫無著落的「玄妙」語,就是誤認「奢摩他」(止)為開悟的境界;或聽說「前念既滅、後念未起」可見性,就以為前六識斷,即是見性,其實,需八識斷,虛空粉碎,才真見性!

今不揣淺陋,談些不同見解,請正於諸方大德。

古德曾說:「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其參禪者,籍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此說禪宗雖不立文字,然亦必依教典為準。縱使「開悟」,如與經論中所說不同,也是邪悟。若承認此點,方有繼續討論的意義和必要。

現在,有人提倡一些禪法,說是現代禪,不需持戒、研經,只要保持安詳心態即可,並說唯求心安、平平實實做人就是禪。

若說此法可以改良人們的精神生活、減輕心理壓抑,在當今快節奏、高競爭的社會中確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若稱為「禪」,未免太降低禪的身份了。

何為「禪宗」?禪宗是指無上禪,不是普通的禪定,而是「般若波羅蜜」,是無上智,是劃破無明的利刃,是超越生死苦海的唯一寶筏。若但唯求心安、保持安詳、內心不動,超不出「止」的範疇。不具智慧的「止」,不要說是大乘初地,就連小乘的初果亦非彼所能。如果在定中不以智慧觀察諸法無自性,但只無分別而住,豈能開悟、解脫?若說此可見道,則純屬外道之邪見。

若要明心見性,先須思維生死流轉之苦,生起真實、不假造作的出離心,然後思維何為生死流轉的根本。《中觀明顯句論》中說:「修觀行者,欲無餘永斷煩惱及諸過失,應如是觀:何者為此生死之本,彼若如是正觀察已,則見生死以薩迦耶見(人我見)而為其本。又見『我』是薩迦耶見所緣境界,由『我』不可得故,則能斷除薩迦耶見,由斷彼故,永斷煩惱及諸過失。故於最初唯應於『人我見』諦審觀察,何為我執所緣之境,何等名我。」

故若不依止善知識,聽聞無垢清靜經論,連所執的「我」都認識不清楚,怎麼能證得人無我之境——小乘初果?!更談不上大乘之初地——明心見性了!

如要修學大乘,須在生起真實、不假造作的出離心,破除人無我見,而後學習大乘唯識、中觀等教義,引發菩提心,破除法無我見。才有可能證入大乘之初地——明心見性。

《入菩薩行論》中說:「未觸施設事,非能取事無。」譬如殺賊,賊在何處、是何形貌尚且不知,如何去殺?

又如在黑暗中見到一盤花魯魯的繩子,誤認是蛇而生恐怖時,若用燈光照明,見盤在地上的不是蛇而是繩,則自然滅除幻覺及怖畏苦。如果不觀察地上盤著的是繩而不是蛇,只是閉目攝心、攝心不散、念佛持咒,終不能徹底消除怖畏。

同樣,眾生誤執實有人我和法我,由此幻執而起生死之苦,就應該依教依理而引發決定解,決斷所執之人我和法我,純是幻執,再於定中勤修此義,數數觀察、思擇,方能開悟,悟什麼?悟入諸法空相!

《曼殊師利遊戲經》中說:「童女,云何菩薩勝諸怨敵?白言,曼殊師利,謂善觀察,見一切法皆不可得,故瑜伽師應張智眼,以妙慧劍,敗煩惱敵,住無所畏,不應如彼怯人閉目。」

可見唯求心安、平實做人、保持安詳等,就象彼怯人閉目一般,終究不能斷生死根本。

另有人說,誦《金剛經》也不需要思維、觀察、深入經文之內涵,但只無分別念去,就會豁然見道;亦有人以為在不具菩提心、不懂空性見的情況下結印念誦密咒,自然會打開本來、透契本心。

誦《金剛經》而不依文入觀,更是智者所堪笑處。無分別而住唯是止,並無慧觀,《三摩地王經》中說:「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後又繼續說:「設若於法觀無我,既觀察已若修習,此因能得涅盤果,由諸餘因不能進。」可見若沒有無我正見,任修何法,都不能開悟。

而無我正見須依善知識從佛菩薩所說的無垢經論中修學,決定不會自己自然產生。《華嚴經》中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又如《解深密經》中說:「世尊,此毗缽舍那以何為因?慈氏,聞思所成清靜正見以為其因,若於諸聖教不隨欲聞,是毗缽舍那障。」此語正破一些無知之輩,認為不學教典,只要攝心不散,結印念誦密咒,自然內生聖慧而頓悟。因為彼輩對於無明之人我執和法我執茫然不知,更不可能摧毀我執無明。

佛語如是,更有何疑?若不如此,釋迦世尊所說八千餘卷經典都成無用。

妄說不學教也可以見道證果,此即是聖教隱沒最大原因。若不理解《金剛經》的義理,唯無分別而念,只是修定的方便,不能開悟解脫。

然有難云: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分別執著而不證得,法性離言絕非,若離分別,則無師智、無分別智自然現前。如果對無我的道理數數觀察、思擇,是分別心、是執著,怎麼可能生無分別智呢?因果不相隨順故。又《楞嚴經》也說:「妄想不歇,歇即菩提。」所以只要息下妄想,真心自然現前。

答彼難云:是義不然,佛語無謬,但理解不正確。佛在《圓覺經》中答普賢菩薩說:「譬如鑽頭,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此說能觀察的心和所觀察的的境,雖然都是幻而不實,但由觀察的力量將無漏慧引生出來後,則能所具亡,所有的分別也都息滅。就像鑽木取火一樣,火出來後,自然將兩相鑽之木頭燒掉。

印度大德蓮花戒論師於所著《修道次第論》中說:「此雖是分別為性,然是如理作意自性,故能出生無分別智。」

《入中論》中說:「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智者說滅諸分別,即是觀察所得果。」所以必須思辨、觀察方能達到無念,才能得無分別智,否則即是外道。

現今之學佛者大都對此誤解甚深。禪宗諸大德說不分別、不觀察,概指見道時所證境界而言。因在見道時,在聖根本智前,一切分別、世俗境相等戲論,乃至禪定、解脫也都完全息滅不現,故古德有說,我之禪法,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而後人卻誤解為只要不分別、不觀察即可開悟,豈不冤枉諸大德?

禪宗古德們告誡後學,千七百則公案不是指導修行的方法,而是用以印證所悟的。

《妙法蓮花經》中說:「此法非思量分別所能知,唯自內證乃知。」當知此語亦同上,內有隱含之密意在。千萬不可依文解義,認為即非思量所能知,唯有一切不分別、不思維,方可契入。

宗咯巴大師解釋說,為了破除兩點而作此語:「一是破除諸增上慢者認為只要用聞思便可以證得甚深空義,故說唯自內證,餘人難思;二是破除有些人對此甚深義理妄執為實有等非理作意,而作是說,並非否認用正觀慧如理觀察。」

《聖寶雲經》說:「毗缽舍那善思擇故,了達無性悟入無相。」

達摩祖師用以印心之《愣伽經》說:「大慧,以慧觀察,乃不分別自相、共相,名為一切諸法無性。」

因此學教應廣覽,方知各經所說異同之所以然。

世尊讚歎多聞,所以不應毀謗多聞。諸如「入海算沙,說食不飽」等,當知這些話語是勉勵、勸誡那些學而不修之輩,並非謗舍多聞。

若不多聞易犯增上慢。如佛世一比丘尼證得四禪,由於沒有多聞的原因,誤認為已經證四果羅漢,後墮落時,反而謗佛所說法並無解脫道。

今世禪宗亦有此流弊,誤認「前念既滅、後念未起」為開悟。

「由於不學教,不知定亦有空、凈、明等功德,如共外道的中間禪是無尋有伺,二禪是無尋無伺,即是無分別凈心所呈現,四禪又何嘗不是寂而常明、明而常寂呢?然依中觀、唯識說,是不能開悟解脫的。」

不獨印度、西藏諸大德作如是說,縱漢地高僧亦不違此說。如永明延壽禪師於《宗鏡錄》中說:「唯見紙墨文字,嫌捲軸多,但執寂寞無言,欣為省要,皆是迷心循境,背覺合塵。」

禪宗大德忠國師於臨終之時,學人乞師一言,師說:「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無累矣,吾何言哉?」

此類言說甚多,恐繁不錄,同仁可自己去閱讀。由此可知,真正的禪宗大德也不是象現在某些學人,或無思靜坐,或乞一口訣。

以上但依聖教略破末世禪宗之流弊,若要細破彼之邪執,雖數萬言亦難盡!

在此一併奉勸貪圖簡便、快速的同仁,不要誤解禪宗不立文字、頓悟成佛之說。當年六祖大師聞一偈而有省,後五祖於密室為其講解《金剛經》而悟道。彼於過去世早已圓滿資糧、加行諸道,故於今世聞一經而頓悟。不見六祖說:我之禪法,專接上上根人嗎?何為上上根?我們聞一經開悟了嗎?如沒有,便不是上上根,還需要踏踏實實從頭做起。

故知所謂「頓」亦是從漸積累而來,根本沒有無漸之頓,豈有天生釋迦、自然彌勒乎?彼勤修三大阿僧祗劫,且於百劫修習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方成三身圓滿、福慧兩足之佛果,汝只一悟即成佛,則佛亦不如你根利,有這個道理嗎?

大德有云:「於一切經教,以聞思修三慧來研習,無謬通達真實義,由此而得忍位(加行道位),才可能無過地證入初地,漸次成佛。

還有的人說見道後,如不發願求生凈土,以後也會退墮,也不知有什麼根據。

若依教典,見道已親證諸法實相,即為聖人,證位不退,亦即永不退為凡夫。在小乘名為「須陀桓果」,在大乘名為「初地」。有說八地以前都有退轉,那是指行持有退,但絕不可能退到初地以下,變成凡夫!

推薦閱讀:

【這面鏡子,千年前只是一塊磚】
賈題韜居士【論開悟】禪宗的開悟(二)
百丈禪師《坐禪儀》
禪宗六祖略傳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