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習智慧度》

深慧乃如見導眼,輪迴根本摧破道,無餘教乘贊德藏,除痴迷境最勝燈。知此求脫諸賢善,勝道勵力勤觀修,我恆如斯而勤行,志求脫者當策勵!二十七、修習智慧度前行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剎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凈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迴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凈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智慧度,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自系不凈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正行:佛法是智慧之法,不可能愚痴而學佛;愚痴無知而學佛,易入顛倒錯誤,即使努力行善,也大都成為有漏、不清凈、難有圓滿成就。龍樹菩薩說:[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說:[ 增上人天樂,決定解脫位,略攝彼修要,唯在信與智。]這是說具足信心,如至誠皈依三寶而行善是趣入佛法的當務之急,也是感得下世得人天福報的主因;進一步,若具出世間智慧而行善,則是渡越生死到達彼岸的主要寶筏,是感得出世間功德的主因,因為畢竟唯有依靠生起智慧,才能去除無知,令諸福報轉為清凈。生起智慧確是極為切要。智慧就是認識實況,修學佛法無他,也是唯一依於實況的建立而已。超過實況是增益見,不及實況是減損見,必依實況而入取捨。此中,特為重視與安立證得二諦的智慧,因為者對二諦的實況無知,便難以建立正確的修道之理,如此自難圓滿證果。如龍樹菩薩說:[ 不依世俗諦,不得勝義諦;不依勝義諦,不得證涅槃。]尤其一心自願上求下化的菩薩,為得圓滿自利利他,至少必須具足四種智慧,即:1、廣大的智慧。2、甚深的智慧。3、清明的智慧。4、速疾的智慧。生起不同證類與功能的智慧,對於攝化眾生與實際利他有所裨益,依此也能廣增無量功德,最終得成正覺。在此即予略述菩薩修習智慧度之理,可分為幾項。一、 思維智慧的定義:凡於所觀察的二諦隨一之法能夠如實觀照、如實抉擇的心,即稱為智慧。有了智慧就不易趣入無知、邪知與少知。智慧增長一分,無知就會去除一分;分分具足智慧,即分分去除無知;圓滿具足智慧,則能去除一切無知。佛的定義極多,其中的一項便是凡能一心同時親證二諦者即稱為佛。佛智遍知二諦,具足親證二諦的智慧。這是以何因緣而有呢?必然是由眾生少分了知二諦智慧而至圓滿的。二、思維生起智慧的功德:直接地說,智慧是當生、來世、一切生世的功德根本。由智慧而知取捨,眾生因不具足智慧故難以離苦得樂。舉凡世間一切事物的發生與處理,必靠智慧。不僅如此,從佛教深廣的修行而言,菩薩正住智慧才能生清凈功德。如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時,讓菩薩能慈而不貪、悲而不苦、喜而不動、舍而不舍,都有賴於智慧。這一點,《華嚴經》說的極好:[ 雖行於慈,而於諸眾生無所愛戀;雖行於悲,而於諸眾生無所取著;雖行於喜,而觀眾生苦心常哀愍;雖行於舍,而不廢舍利益他事。]此外,菩薩有力斷障、圓滿二資糧、入道轉增、從下下道登為上上道,沒有智慧是不可能的。再者,修學六度時,能夠讓布施沒有驕慢與怯弱;持戒清凈而利他;忍辱安然而調伏;精進猛利而恆常;靜慮能得無漏喜樂;智慧能夠正確圓滿,悉皆取決於智慧。《般若經》說,菩薩必須以布施不可得而行布施;以戒不可得而持戒;以忍辱不可得而修忍;以精進不可得而引發精進;以禪定不可得而等至靜慮;以智慧不可得而勤修智慧。經文之義充分顯示了,唯有智慧才能令諸功德清凈圓滿,令相似的轉為正確,令相違的轉為清凈,這就是智慧的功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輪迴根本無明,是眾生痛苦的主因,唯有依於證悟性空緣起的智慧,才能根斷輪迴根本的無明。真正得到出世間的涅槃之樂,也唯有依證空性智慧為本質的出世間道所正成辦。可以說,止息了推動輪迴的我執,證得寂靜涅槃之理,令諸眾生得到究竟決定勝的利益,皆必由證空性的智慧上安立。這也就是為什麼經論上都說,一切佛說無非是為了直接間接引導眾生開啟證悟空性的智慧的原因了。這點,誠如三界法王宗大師說:[ 深慧乃如是導眼,輪迴根本摧破道,無餘教乘贊德藏,除痴迷暗最勝燈。知此求脫諸賢善,勝道勵力勤觀修,我恆如斯而勤行,志求脫者當策勵!]意思是,證悟緣起與性空的甚深智慧,是引導有情生起正見的慧眼,是讓有情摧破與斷除輪迴根本無明的正對治道,是所有佛說 ―― 包括大乘與小乘法藏 ―― 所廣大讚揚的功德寶藏,也是去除眾生愚痴迷濛的主要明燈。以諸比喻,說明證悟性空緣起的智慧是佛法的主修品。因此,凡是真心欲求出離輪迴、具足善根的人,都應勤求了知精進修習甚深的中觀正見,並且生起證悟之心。宗大師如是勤行,每位有情,特別是志求解脫者,亦應如是。三、思維不具智慧的過患:若不具智慧,則背反如上所述的功德,將不得現世、來世、一切生世的利益,因為無知必是顛倒取捨。雖然有情在天性上願求離苦得樂,實際上卻只是離樂得苦,為什麼事與願違呢?沒有智慧的話,連世間簡單的事物都沒有能力應對。而且自己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將徒增錯誤、操心、焦慮與痛苦。若沒智慧的人,得也痛苦、失也痛苦;樂也痛苦,苦也痛苦,對什麼事都不容易看開。從修道的角度來說,不具智慧即不知如何累積福報,所累積的福報又不知如何轉成清凈,更別說將它轉向出世間的無漏妙善福德了。修行時,因為無知,不具智慧的緣故,則易蒙受邪師惡友的迷惑,易趣入邪說,邪見、邪行,永難脫離。修道未能速疾成就是一件正常的事,因為佛道長遠,但是絕對不能陷於無知。修道若陷於無知,易成錯誤,或者學相似法,或者得少為足以偏概全,甚至閉門造車,則難入正道,不入正道怎能獲得正果呢?此外,雖修習四無量心、六度等法行,也是顛倒執為實有,如此一來,對於所修的法類法行就愈來愈難以增上。也有人因為顛倒無知的緣故,愈是修行念力愈趨衰微,甚而偏邪而不自覺,那將是極大的不幸。有時對三寶有信心,可是卻流於迷信而不具正信。掛名為學佛(即沒有智慧而學佛),使得信心不堅固,易趣入邪信,這樣是學佛或是學我,還是學輪迴法呢?所謂五度如盲智慧如眼,若喪失了智慧猶如失去了眼睛,無法得到正見,無法見到諸法實相,無法去除無明暗蔽,即使辛苦累積的一切善行也終究不得清凈,更無力斷障證果。由此可知,不具智慧必得不到短暫與長遠的利益,反而有無邊的過患。從功過的對比思維,應產生定解,非生智慧不可。四、思維生起智慧的方便:生起智慧,必須策發其方便,才能令智慧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長。生起智慧的方便,簡單地說,分為去除逆緣與具足順緣兩部份。任何事行,若逆緣不除順緣不具,大概就難以成辦。有很多事,成辦之前必須發願,可是發願是一回事,倘若沒有正確方便與執行的次第仍是很難實現,這是可以確定的。那麼,如何去除生起智慧的逆緣?逆緣是哪些?扼要地說,內心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礙或逆緣是愚痴,愚痴又來自什麼因素呢?有諸多因素,譬如:親近邪師、惡友、懈怠、懶惰、嗔心、貪著睡眠、不樂觀察思維、不求上進、不精進聞思深廣菩薩法藏而易於錯解佛意,有時不知謂知、未證謂證,起了增上慢,反成關閉了生起智慧之門;更嚴重的是邪見熾盛,不好樂追求真理,不好樂親近展示無誤圓滿教授的智者與善知識,上述種種因素都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愚痴日重、智慧乏少。除了去除生起智慧的逆緣,仍須具足順緣才生智慧。生起智慧的順緣是什麼呢?應該如何具足順緣呢?這個問題則是見仁見智,在此將它分為主因正行與助緣助行。先予略述生起智慧的助緣助行,分為四點來說:1、應如理親近有能力宣說生起智慧的教授的善知識,就是恭敬承事親教師,為引慧故求多聞。師長的教誡、傳承的教說是珍貴的,愚痴者既然希求開發智慧,條件之一便是對於有力宣說智慧之語的善知識心生恭敬,身口承事,並且透過師長的言說、透過多聞而了知修行之理。2、應持戒清凈,因為戒得清凈,不起傷害有情的意樂與加行,才容易生起甚深禪定並開發智慧,也就是說,成就方便智慧雙運的法要與正道,須得止觀雙運,之前應是以戒為基礎的。這其實就是修學三學的因果次第。3、每日必須至誠祈求上師三寶本尊等聖眾的加持。加持什麼?加持轉化我的心,加持我能夠真的去除愚痴、開發智慧;尤其應該祈求文殊師利菩薩,因為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智慧本體的顯現。經由向諸佛菩薩懇切祈求而得以加持心續,護念相應,是頗具實義也極具需要的。4、應透過多門行持凈除罪障、累積資糧等法行。其實一般人也常作此諸法行,可是必須注意作這些法行的目的何在?智慧的開發,一部份的因緣取決於修行者福報的累積與罪障的清凈。障礙愈少福報愈大愈有能力幫助智慧的生起與增長,它們之間顯然有著極為明顯的關係。歷代的祖師,凡是有成就的,也都是為了生起智慧而精勤致力於凈罪集資的法行。如文殊菩薩告誡宗大師應趣行苦修(苦修包括獻曼達、大禮拜以及將護所緣境),結果後來就證悟空性。累積福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發智慧,這點許多佛教徒仍然不知取捨。應先依福修慧,後依智慧攝持累積福報,即稱為福慧雙修。學佛的人有時只是累積福報,儼然這就是佛法的一切。事實不然,若沒有宏觀或究竟目的,則雖然累積福報值得隨喜,卻也只是共世間的,成不清凈,不可能成為佛法所說的福慧雙修,不可能令所積福報轉成證得決定勝的資糧。所以,從最初凈罪積資起,即應清楚是為了開發智慧而行。以上是生起智慧所應具足的助緣助行。至於生起智慧的主因正行,主要有兩點:1、 具足清凈動機,於具相善知識前,聽聞思維闡述如何生起智慧的清凈經論的教授。智慧是以其前前續流為因的,理應勤加聞思修教授。聞思修證是一貫的因果次第,沒有前前的正確聞思,絕難有後後的正確修行。師長甚至曾說,與其持念一個月的文殊咒,不如一個月善為聞思開發智慧的教法。這並不是意味著念咒語沒有功德或不具加持力;相反地,必須持咒念佛至誠祈求,但畢竟這不是主要因素。主因正行唯靠自己造作,若自己一片無知,一片迷濛,仍不聽聞開發智慧的教法、不聞知而思維,怎麼可能善巧修習呢?2、 應該每日四座、三座、兩座或一座,串修所聞知的善所緣境而生起智慧,特別是緣起的空性義。也就是從師長處聞知空性義,對所知的空性義多加思維,由思維產生決定,然後串習此一決定。不串習心就不會靠近法義,不會生起定解,不會生起證悟,這樣要生智慧就難了。因此,雖然初業行者如我者並不容易讓智慧在心中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令增長,但其生起次第確是必須這樣安立。此諸途徑皆是來自清凈具相的善知識的教授,理應為了除垢斷障而如理精勤地依師,聞思修證有關於智慧分的教法,這才是正統的修學佛法,余法都是支分;這也就是,如宗大師所教說之義:[ 先須廣大求多聞,中須遍攝諸經教,最後日夜勤修習。]以上簡述了生起智慧的順緣 ―― 助緣的助行以及主因的正行。如果能夠具足如上助緣主因,就不須再占卜,不須再求助於他人,就會漸漸凈化,愚痴則日日減少,正見日日增長,不致於為邪師邪見所迷惑。當知,沒有信心及不具智慧而修學佛法,固然令人深感遺憾,但是唯有信心卻不具智慧也令人覺得惋惜。相反的,如果具足上述條件,并力求智慧增長,善於抉擇取捨,不僅今生易得安樂,來世獲得根本安樂與究竟解脫也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應設法讓自己具足如上所述的生起智慧的方便。五、思維智慧的種類:智慧的種類很多,凡能令無知變成知,凡能去除內心對某種法的無知暗蔽者,都是智慧。從體性上,有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外道智慧、內道智慧 ―― 當下特指大乘菩薩所應修習生起的智慧度。菩薩所應修習,生起的智慧度可分為三,即:1、 通達世俗慧 ―― 即證悟世俗諦的智慧。世俗諦無量無邊,可歸攝為大五明。大五明是菩薩為了利他而生起的五種通達世俗諦法的智慧,純粹為了利他而修學。它包括了為攝受度化有情,令轉向信仰聖教,所以必須修學通達文藻與聲韻之學,稱 [ 聲明 ];為了折伏有情,隨順賢善,所以修學通達文義辨正之學,稱為 [ 因明 ];聲明與因明是轉變眾生的思想觀念的方便。接著,為了讓已經信仰聖教的有情得到利益,應該修學通達世間各種工巧之學,稱為 [ 工巧明 ];以及修學通達能治療身體疾病之學,稱為 [ 醫方明 ]。大五明中最主要的是 [ 內明 ],其主要作用在於讓有情能得到證悟正道,為了讓自己具足真實的利他能力,應該修學通達大小乘法藏之詞義的內明。總之,通達大五明的世俗慧是利他的主要方便。2、 通達勝義慧 ―― 菩薩為了斷障證果,必須生起通達勝義諦的智慧,即證空性的智慧。證空性的智慧是入寂靜境界的不二法門,此其所以可貴、重要,在於寂靜即是涅槃,得涅槃的唯一之道就是依於福德所攝持的證空性的智慧,唯有依此,才能正斷輪迴根本的無明,就像是唯有靠著鋒利的斧頭才能砍斷樹根一樣。3、 通達饒益有情慧 ―― 是指無垢清凈的利他智慧;這種智慧頗顯重要。到底如何才是無垢與清凈?清凈的利他智慧展現在於造作利益有情的加行上 ―― 一般稱為利濟有情十一事等法行,應知造作這些法行,對眾生的今生、來世、短暫、長遠有何利益以及如何取捨之理。若沒有這種利他智慧,不僅利他不成,自己的利益也受到損害。此外,也有師長將菩薩所應修習生起的智慧,安立為緣著二諦隨一的聞思修三種智慧 ―― 特別是緣著勝義諦的聞思修三種智慧。聞所成慧即聞慧,思所成慧即思慧,修所成慧即修慧。這三慧是功德也是功德生起的主因,不生這三慧功德大概是難以轉增的;特別是生起緣著勝義諦的聞思修三慧,是斷障證果的關鍵所在。這是菩薩主要的修習之道,也是菩薩幫助眾生、去除痛苦根源的一種智慧。也因此,學佛的應該發起對正法的聞思修三慧,才符合解行合一、契入佛意的學佛方便。很多人或是聞而不修,或是修而不聞,解行分家;有些人自矜聰慧,並不知聞思修正法 ―― 特別是聞思修緣起的真實義 ―― 是根本法要,反而捨本逐末;也有人說聽聞是學問,修行又另有一法,這些都是邪執邪見,應予破除。唯有生起聞思修三慧,才能令諸功德轉成清凈,漸得增上。六、 思維正行修習智慧的意樂:菩薩修學智慧度是為了利他成佛,當然必須具足六殊勝或以一度攝六度的意樂而行,最起碼應具足菩提心攝持而修習智慧。首先,具足六殊勝而發起智慧,是指:1、 依殊勝 ―― 以菩提心為心所依而修習智慧。2、 物殊勝 ―― 即應以祈願遍學所有的智慧法門的意樂而修習智慧。3、 所為殊勝 ―― 以為令一切眾生獲得短暫增上生、究竟決定勝的利益而修習智慧。4、 清凈殊勝 ―― 以為令一切眾生斷除二障垢染而修習智慧。5、 善巧方便殊勝 ―― 即修習智慧時,應由通達能修、所修、所修法行皆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6、 迴向殊勝 ―― 即將此修習智慧的善根功德,悉數迴向轉成清凈利他以及成就無上大菩提。其次,是一度攝六度,即:1、 智慧的布施 ―― 是指自修習智慧,也令眾生趣行修習智慧;或者願將修習智慧的功德布施一切眾生而修。2、 智慧的持戒 ―― 是指修習智慧時能棄捨我愛執,由清凈廣大的利他心攝持。3、 智慧的忍辱 ―― 是指修習智慧時能耐他人怨害中傷,堪忍堅穩。4、 智慧的精進 ―― 是指一心好樂而修習智慧,並且心生愛樂一切大乘法行。5、 智慧的靜慮 ―― 是指修習智慧時一心專註,並一心迴向無上菩提。6、 智慧的智慧 ―― 是指由觀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而修。應具足如上所述清凈意樂而正修習。七、 結語:《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簡述了智慧的定義,具有智慧的功德與不具智慧的過患、生起智慧的逆緣與順緣、智慧的種類、智慧的正行修習之理,凡此皆應善為思維,勤求串習,然後將智慧的修學會通歸攝於應無所住,也就是沒有倒執實有的執著,依此開發善心。如云:[ 離一切相,行一切善。]意即,離一切顛倒相而造作一切善行,或說於性空中不壞善行,於緣起中不起執著。如果這樣,就是福慧雙修而悲智雙運了。依此,佛道將會慢慢地增長廣大,至少人生過得比較快樂,看待事情比較客觀開闊,較有能力面對困境,臨命終時也較不易顛倒墮落;來世仍具正法習氣,值遇具相慈悲的上師攝受教化時,一聽就懂,不至於事倍功半。智慧是累積來的,雖然現在諸多法義仍是一知半解,未能相應,但是至少先行安立正見、安立正法習氣。若能隨分隨力,從自己能力所及之處做起,假以時日,必能漸漸地定解正見,漸漸地去除無知,增長智慧。後行: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智慧度的功德,迴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修習智慧度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凈動機廣大迴向:迴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迴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迴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迴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迴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至誠迴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迴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迴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一切諸佛菩薩的迴向,即是我的迴向。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 惟願一切惡趣恆為空任彼菩薩於何地安住 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
推薦閱讀:

我師父說丨人生靠得住的只有善業和智慧
無偽的智慧與慈悲
怎樣做一個明眼人?
做個智慧的性情女人
如何詩意的形容雨過天晴之美?

TAG: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