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廣西觀賞石

1、大化石

大化石,又稱岩灘彩玉石、彩玉石、岩灘石,出自廣西河池市大化縣岩灘的紅水河深潭中。該石是原始岩沖刷而成,屬硅質岩,硬度極高,磨圓度好,色彩絢麗,石表面顯油脂光澤,紋理清晰別緻,極富神韻,是1997年發現的新石種。

大化石生成於約2億多年前的古生界二疊系,屬海相沉積硅質岩。其原岩為火成岩與沉積岩之蝕變帶硅質岩石,質地緻密堅韌,硅化程度高,玉質感強,摩氏硬度約5~7。由於岩石受水中鐵、錳等多種礦物致色元素浸染,多為一石多色,呈現金黃、褐黃、橘黃、深棕、棕紅、桔紅、黃綠、翠綠、灰綠、灰褐、赭石、陶白、古銅等色彩,並伴有黑色草花紋,艷麗古樸,色韻自然,以金黃色為主色調者,尤為鮮亮溫馨。其石膚溫潤如脂,光潔瑩潤,柔中透剛,有的似釉瓷彩陶,有的質感凝重、古樸典雅,有的表面閃爍著珠光,極富寶氣,絢麗誘人。紋理飽滿、組合自然,變化有序,清晰而具有韻味,層紋及色彩斑點顯出中國畫的神韻。形態變化無窮,雄渾大氣,造型多為層狀結構,常見嵩岳雲崗或璋台危岩等景貌,具象者少見,尤其是山形或人物更是稀貴。大化石以欣賞其玉化的質地與豐富的色彩為主。

蘊藏大化石的紅水河段長約六公里,據潛水人員介紹,岩灘採石區水深約30~60米,河床下水沙激流,地形多變,打撈難度較大。

2、馬安彩陶石

馬安彩陶石,又名馬安石、彩陶石,主要出自廣西柳州地區合山市馬安村紅水河河床中。該石是深潭中的卧底石,其石色和石質如彩陶,表面有蠟狀光澤;具有翠綠、墨黑、橙紅、棕黃、灰綠、棕褐、淺藍、青灰、古銅等色澤,石上天然過度色極佳,色澤條紋層次分明;石膚潤澤,有的似陶色,有的像古瓷;形狀多為塊狀,常有高低錯落的方圓角;有綠玉石、黑釉石、黃釉石、粽釉石等多個種類。

馬安彩陶石有彩釉石和彩陶石、純色石與鴛鴦石之分,石肌似瓷器釉面者稱彩釉石,無釉似陶面者稱彩陶石,鴛鴦石是指雙色石,三色以上者又稱多色鴛鴦石,彩陶石是該石種之泛稱。

馬安彩陶石屬沉積岩,石質以硅質粉砂岩或硅質凝灰岩為主構成,摩氏硬度約5.5,石形以多邊形的幾何形體居多,水洗度很強,表面光滑細膩,各種礦物組成的顏色鮮亮,一般以豆綠、灰色、墨色為常見,而以綠色為上乘。馬安彩陶石的外形變化較小,大多欣賞石頭的形狀、顏色和質地。彩陶石見有象形、景觀等狀;黑彩陶石質地細滑,潤澤感佳;彩釉石則多見方柱稜角之形,石膚溫潤如脂,石色釉面光彩怡人,尤以翠綠色為貴;鴛鴦石以下部墨黑而上部翠綠色者為上品;而綠質黃釉石具有唐三彩之神韻;尤其是綠玉石,色調沉靜優雅,純凈無暇。彩釉石類產出極少。

馬安彩陶石深藏於紅水河河床底部,是1992年初冬於十五灘發現的新石種。此石的產地很狹窄,紅水河在此地暗礁側伴衝出一條很深的河道,旁邊形成一條長約三百多米的回水灣,水灣中的石頭千百萬年來被紅水河湍急的流水帶著砂石沖刷磨勵而形成彩陶石。

3、八步蠟石

八步蠟石,又稱八步黃蠟石、賀州黃蠟石,出自廣西賀州市東北部30公里的八步區里松鄉。該石為內含鐵、石英的矽化安山岩或砂岩。石表滋潤細膩,觸感柔和,質地似玉,色澤光彩耀人,形狀怪異疊出,淳樸自然,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是陳設廳堂、點綴園林的上佳石種。里松的蠟石蘊藏量豐富,自明代以來,以其質地堅硬、色澤艷麗奪目和外形奇特怪異而被民間收藏並進貢皇室。

八步蠟石的地質年齡約在七千萬年至一億兩千萬年左右,是由於火成岩侵入體周圍或低溫熔岩附近的石英、石英細砂岩及伴生礦物發生多次受熱作用而成,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的結晶體,化學成份主要有:SiO2、AI2O3、Fe2O3、SnO、Mn、K2O及表面的Nb2O和Ta2O5等。這些物質由火山噴發沉積,形成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鐵石英岩、碧玉岩等多種富硅質的原岩,經漫長的地質演變及大自然的搬運、散落和水流沖刷浸潤,變成質地堅硬、色澤明艷、圓潤細膩的觀賞石。

八步蠟石產區的地質環境複雜,石峰突兀,河流交錯,落差大,所產蠟石多形狀怪異,有造型蠟石也有圖紋蠟石,色澤渾厚沉著,石表似玉石般溫潤柔美,紋理流暢,憨厚古樸,典雅大方,意蘊萬千。質地上佳的蠟石以較純凈的SiO2為主,透明清澈,常見黃、紅兩色加白、青、綠、紫等配色,艷麗奪目。里松河上游段出產的黃蠟石重者可達數噸,下游馬尾河所產蠟石則小者如拳,但個大者質地稍遜,摩氏硬度6.5~7,外表有蠟質感的可作為上等園林石。體量適中,適合案幾擺設、玩賞的多為質地上佳的黃蠟石。

八步蠟石的品種有數十種,按質地分有凍蠟,蜜蠟,晶蠟等;按顏色分有黃蠟、紅蠟、青蠟三大主色系及白蠟、烏蠟、紫蠟、花蠟、彩蠟等;按產地分有官山蠟、六浮蠟、上皇蠟、山口蠟、衝口蠟、桂嶺蠟、大寧蠟等。

八步凍蠟色彩純正,質地堅密,摩氏硬度約為7左右,透光性好,手感溫潤如玉,水洗度佳,色澤明麗;蜜蠟也稱膠蠟、細蠟,其透光性稍欠於凍蠟,同樣溫潤細滑,水氣十足;晶蠟可分粗、細晶等,與凍蠟、蜜蠟相比其緻密性稍有不如,晶蠟本身有較特殊的晶體內構,強光下可見金光閃爍。八步黃蠟石色澤艷麗,色調豐富,由於石中二價鐵含量的不同,有金黃、桔黃、雞油黃、土黃等色差;紅蠟石中因三鐵換離子的多少,又有鮮紅、棗紅、玫瑰紅、桃紅等色調;青蠟石則有翡翠蠟、豆瓣綠、竹葉青等色別。八步白蠟石屬細質石英,以冰狀透明,色澤純正者為佳品,但產量較少;烏蠟石多有土黃色雜其中,以有金黃色相間者為佳,其產量也很少。其他多種礦物混合的蠟石,色調豐富多彩,顯得五光十色,以顏色鮮艷、純正者為上品。八步蠟石的著名品種有紅蠟凍、青蠟凍、黃金凍、五彩凍、白蠟等,尤以上皇黃凍蠟、官山紅凍蠟,六浮青蠟、五彩碧玉等為貴。

4、柳州草花石

柳州草花石,又稱國畫石、古生石畫,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黔江下游的石山之腰及武宣縣黃茆鎮一帶。該石屬片層岩,分布零星,生成於硅質岩或石灰岩夾層之中層,多呈現紅、黃、棕、綠等色,色彩潤澤,圖案由表及裡滲透融合,因其畫面多呈色彩各異的草花狀而得名,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左右發掘出來的新石種。草花石的色紋多顯現自然景觀,也有人物、花鳥、山水等諸多圖案。畫面細膩,有的如濃墨山水,有的似寫意工筆,有的則具油畫效果,以色彩和諧,層次分明,畫意盎然,意境深遠者為佳。

草花石石質細密古樸,摩氏硬度為3~6,黃色部分硬度較低,灰色帶玉質部分硬度較高。一般用爆破法開採,其採集層位一般在深度200厘米之內,整塊石體多數約在30×10厘米以下,最大者約在150厘米×50厘米以下。獲得的石料需經過切割打磨,才呈現出清晰畫面。石上綺麗多姿的圖紋是在成岩階段由致色物質的滲透或自身染色離子析出而形成,呈紅、黃、橙、綠、紫、褐、黑等顏色,富有遠、中、近之層次感。其畫面圖景有表現懸崖峭壁、峰巒疊峰的山水類;表現奇花異草、古樹青藤等幽靜自然的花草類;表現似人物、鳥獸蟲魚等栩栩如生的象形類。尤以植物枝葉、單株花草、成片松林、溪流瀑布、高山湖泊、海雨天風等較為多見。片狀型的石面基色通常為橘黃、棕黃、褐黃色,不規則的草花紋為深綠、褐紅、黝黑色,石面底色以偏棕黃、橙黃似朝霞或日落之色調為佳。草花石里常含有單體珊瑚化石,推測其形成的地質年代大約在志留紀至泥盆紀的古生代時期,距今約四億多年,故又稱之為"古生石畫"。

草花石的石體屬沉積岩,產出草花石的層位,上部為暗紅、紫紅色彩硅質灰岩,風化後呈灰色、黃灰色、米黃灰色、淺紫灰色,而深部的岩石則是灰色、深灰色鈣硅質岩和硅質灰岩,風化後多呈灰色、黃灰色、灰白色,米黃灰色等。草花石的圖紋,是由於礦物沿節理裂隙及毛細孔充填,並在一定風化度下受到多種礦物元素致色而形成。二價鐵和三價鐵離子致色呈褐、褐黃、褐棕、褐紅、棕紅等色,四價錳離子致色呈黑、棕黑等色,綠泥石致色呈淺綠灰色。該岩層上覆有一層火山凝灰岩,節理中的充填物,來源於原岩礦物及一定程度的熱液變質作用,加上多種礦物致色;水中溶蝕的礦物質沿節理裂隙滲透及風化後礦物元素致色,使其顯現出絢麗多彩的色紋;其石體中的"太陽"和"月亮"是單體珊瑚或海百合莖的橫切面。

5、柳州墨石

柳州墨石,又名墨湖石、墨石,出自廣西柳州市柳城縣、柳江縣,柳州地區各縣均有分布。該石屬碳酸鈣沉積岩,摩氏硬度為3~4左右,色黑似漆,間有白紋;其色純黑有光澤,外形通透玲瓏,有瘦、透、漏、皺之自然形態,並叩而有聲。柳州墨石又分為白紋墨石和雲霧石等,石上白紋較多者,被稱為花墨石;石上布滿白點的,稱為雪花墨石,較為少見。柳州墨石發現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因通體呈墨黑色而得名。

柳州墨石以墨黑色為主基調,經清理後深黑油亮,渾厚沉凝,極富穩定感。常見的墨石多象形狀物,也有不少石上多石眼和彈窩,極類似太湖石。其造形美觀,形象逼真,適合廳堂擺設。

柳州墨石的石質較脆,原岩系以石灰岩為主的可溶性碳酸鹽岩,具有不顯層理的塊或厚層狀構造。由於億萬年的地殼運動及風雨、日晒和含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地下水長期溶蝕,部分石體形成重碳酸鈣溶液隨水流失,留下的多呈險怪多姿或玲瓏剔透的形態。而岩石裂隙部位多被溶穿,單條裂隙常溶成縫或成串的洞,裂隙交叉者則溶穿為洞;岩石純度不均時,即形成差異溶蝕,產生大小洞孔、溝槽和千奇百怪的外形。

柳州墨石主要出產於石灰岩區域的一些平壩、山川及土嶺之中,其珍品多埋藏於土層下。一般採集的多為裸露或半裸露於泥土表層部份,挖掘出來的僅佔少數。墨石在柳州各縣都有產出,但以柳江縣百朋鎮產出的為佳,這裡的墨石多純黑光潤油亮。

6、三江彩卵石

三江彩卵石,又稱碧玉卵石、紅彩卵石、采卵石、三江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三江縣境內融江河段及上游桂林市龍勝縣境內大地和侗烈等地。該石屬碧玉岩類,石質堅硬細密,摩氏硬度為6.5~7,表面潤澤光滑;以黃、紅、紫為主色調,或游光溢彩,或古色古香,有豐富的紅、青、黃、白、紫、黑等諸色彩,有的五色斑斕,有的則青紅交雜,黃白紛雲,其中純黑如漆者石質堅而膩滑,泛著黑光,稱為"柳州黑";石表圖紋有"平紋"與"凸紋"之分;石形大多呈不規則狀,真正成圓形或橢圓形的不多,有些則具象形,似熊貓、猴頭、企鵝等,姿態樸厚可愛。

三江石彩卵石產於龍勝縣至三江縣的尋江水系,尋江發源於湘桂接壤的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境內的金紫山南坡,海拔1883米;主流河段全長206公里,且灘多流急。廣西北部山區的尋江橫貫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和柳州地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尋江在三江縣東部稱古宜河,主流河段74公里,又有四甲河、林溪河、洞雷河、八江河等支流匯入;在三江縣老堡鎮由發源於貴州的都柳江匯入,自此向南,則稱為融江。尋江的一些河段和支流:如三門河、下花河、桑江下游交州到沙宜河段、古宜河中上游沙宜至斗江河段、平等河南段以及林溪河等處,盛產彩卵石、蠟石、鐵卵石、黑卵石、藻化石和梨皮石。三江彩卵石是1991年秋冬時節,在三江東部古宜河上游首次發現,故被民間稱為"三江石"。

三江彩卵石主要集中在龍勝縣境內的下花河(大地河)、三門河、交州、思隴、牙寨,產石河段長48公里;以及三江縣境內的沙宜、周牙至風灌等地。彩卵石類的原生地層並且露出水面的,主要分布在龍勝縣境內的尋江支流——三門河、下花河中上游。在龍勝縣三門鎮大地村的彩卵石發源地,上游3~4公里長的"奇石谷"中,彩卵石大者數米,重逾20多噸,至三江河下游,彩卵石塊重不及百公斤,三門河過交州匯入尋江後,常見彩卵石塊重為15~30公斤,且越往尋江下游,彩卵石個體就越小。

三江彩卵石的原岩生成於距今6~10億年前的元古代晚期,龍勝縣境內三門鎮一帶,由於火山噴發物的沉積,形成了一條特殊的碧玉化石英岩、碧玉化含鐵石英岩及碧玉岩等色彩豐富的富硅質岩石。經漫長的地殼演變露出地表,由長期風化剝蝕和尋江水系幾百萬年水洗沙磨,變為表面光滑圓潤的彩卵石。碧玉岩中紅色、紫色程度因鐵離子化合價位、含量多少而變化,一般含三價鐵離子呈現紅色,當含量多時顯暗紅色,量少時顯橙紅色,含量適當時則為鮮紅色調。

三江彩卵石質地堅韌頑拙,色彩斑斕、艷麗,有鮮紅、鐵黑、艷紫、紫紅、黃、棕、褐等多種色調,紅彩卵石有全紅、花紅、紫紅、斑紋紅等,紫彩卵石則有紅紫、花紫、灰紫等;造型奇特多變,有的似景觀,有的為象形,有的石中斑紋構成圖案或浮雕。品類豐富,以碧玉質彩卵石為佳。有鮮紅、朱紅、棗紅、紫紅、淺紅、青紅、褐紅、橙紅等色調的多稱作紅彩卵石,石中紅彩常構成各種圖紋,有的石體全紅,鮮艷華麗,如東升旭日或似驕陽;有的紅色呈片狀分布,似岩漿噴涌、萬仞紅崖;有的石品上部顯紅色,韻味獨特,似青山夕陽、紅霞當頂;有的紅色呈曲紋、雲朵或帶狀,呈現出滿堂紅、海上日出等意境;有的紅彩中間金黃色的碧玉或黃玉蠟脈紋;還有的以黃、棕、褐、紫、青藍、純黑為底色上顯紅紋,顯得高雅莊重。

7、三江黃蠟石

三江黃蠟石,主要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三江縣境內融江河段。該石形成於元古界震旦系,屬硅質岩卵石,石質堅硬細密,約摩氏6~7度。質地溫潤如玉,石膚有蠟脂般的透感。色澤橙黃油潤,表面肌理常有蒼古奇特的皺紋。外形千姿百態,變化豐富,多為象形、景觀等類型。部分黃蠟石具有透、漏、皺的特點,但較罕見。

三江黃蠟石質佳色艷,富麗高雅,有凍蠟、晶蠟、細蠟之分,以橙黃玉潤如脂凍、透紅如胭脂者為佳。都柳江、尋江於三江縣老堡口匯合後稱融江。

8、來賓水沖石

來賓水沖石,又稱來賓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境內的紅水河中。該石質地堅實、細膩,石膚光滑,常有金屬光澤;色澤古樸沉穩,以黑、黃、青灰為主色調;紋理清晰,構圖巧妙;整體石形顯得穩重大方,具有特殊美感。

來賓石水沖石以灰質岩石為主,內含有燧石、核灰石和灰岩,摩氏硬度約為6;有純黑、灰黑、土黃、黃褐、墨綠等色,以黑、褐、墨綠色居多,其中黑色最為常見;由於湍流亘古沖蝕、砂石磨礪,表面細潤光潔,有獨特的水洗度及光滑濕潤的手感;形態富於變化,有象形、景觀、抽象、奇巧等不同類型;有些水沖石一面光滑,另一面則呈道道劃痕,顯得凹凸有致;石中紋路細密舒展合度,或飄逸靈動,或深沉古樸,恰似寓意悠遠的畫卷。

來賓水沖石品類繁多,其中以紋石較為珍貴。如遷江的黑色密紋石、金錢紋石,蓬萊洲的疏紋浮雕石,黃牛灘的黃色龜裂紋石等。紋石又可分為細紋、線條紋、粗紋、層疊紋、雲紋等多種。

9、石膽石

石膽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柳州市柳江縣等地。該石屬碳酸鈣凝聚體,摩氏硬度4~5,呈深紅、黃、黑、青灰等色,自然造型百姿千態,以圓狀形為多見,因而得名。

石膽石有水石膽和山石膽之分。水石膽產於柳州地區來賓縣紅水河中,質堅、光滑潤澤,色調有棗紅色、黑灰色、青灰色等,形狀有單體和多個聯體,通體圓滑無棱,單體者多呈扁圓或球狀,聯體者則自然組合,形成不同的物象,似雲中游龍、麒麟呈瑞、瑤池蟠桃,也有鳥、獸等形態;山石膽主要產於柳州市柳江縣山區,質堅略脆,石形奇特,粗獷古樸。

10、百色彩玉石

百色彩玉石,出自廣西百色市右江河的陽圩至平圩河段。該石屬硅質沉積岩,質地堅韌光滑,摩氏硬度約為7左右。硅質岩中夾雜著玉石,經過億萬年河水沖涮,石膚亮潤,色彩斑斕,造型優美;有的石面顯橫向條紋,層次分明,悅目耐看。

百色彩玉石以形、質、色取勝,尤以平圩七星灘一帶所產的品質最佳,右江每年10月至來年5月屬枯水期,此時水位大降,原齊腰深的湍急河段也只能蓋過腳面,適宜打撈、採掘奇異之石。

11、天峨石

天峨石,原稱紅水河石,出自廣西河池市天峨縣紅水河中。該石為河床中的水沖卵石,質地細滑光潔;外形多呈卵狀,為渾圓、扁圓、橢圓形;色彩或斑斕陸離,或素潔雅緻;紋理或平或凹或凸,似版畫如浮雕,圖案奇逸古拙,意境深遠。天峨石自廣西紅水河上游的南盤江至下游的天峨、東蘭、都安河段均有分布,因20世紀80年代發現於天峨河段而得名。

天峨石上大多嵌有圖紋,其紋理線條流暢明朗,粗細、曲直千變萬化,有虛有實,富有立體感,常形成人物、飛禽走獸及各類景觀圖案,有的抽象,有的含蓄,有的簡潔明快,內涵極其豐富。天峨石中夾雜的褚色條狀、塊狀石體的質地較硬,而淺色石體的質地較軟。石上紋理有平紋和凸紋,平紋石的紋理多為淺褐、黃褐、褐棕等色,基底呈淺黃灰、灰白色調;凸紋石的紋理多為深褐、褐黑、棕黑等色,基底呈黃灰、淺灰藍、灰白色調,在凸紋周邊有淺色色暈,尤似浮雕。

天峨石的原岩蘊存於2.2億年前以三疊紀為主包括石炭、二疊紀在內的地層,上覆有一層火山凝灰岩。岩性以黃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為主,並有灰岩、白雲岩及硅質岩等。離岩體石塊經紅河水漫長年代的沖刷、雕琢,成為石紋凹凸顯露,反差鮮明的觀賞石。平紋是原岩經過風化,岩石孔隙形成染色暈紋,一些含鐵、錳物質的微細岩層,風化後則出現不同色紋。凸紋則是原岩形成時沿裂隙擴散及沉積,後來鐵錳質沿節理裂隙充填,而構成交錯狀紋理,因該部分較堅硬,經風化磨蝕,紋理凸現。

12、邕江石

邕江石,出自廣西南寧市邕江河段。該石是邕江流域的水沖石,石質堅硬,石色古樸,石皮細膩,常年被河水沖蝕、翻滾,其外形變化豐富,小巧精緻、千姿百態。

南寧河流屬珠江水系,上游左右江及源於十萬大山的八尺江,自西和南流向南寧,匯人鬱江。鬱江流經南寧市及邕寧縣河段稱作邕江,上起江西鄉宋村的左、右江匯合點,下止邕寧縣與橫縣交界的六景鄉道庄村,全長133.8公里。

13、潯江石

潯江石,又稱潯江卵石,出自廣西貴港桂平市境內的潯江河段。該石質地堅硬,外表光滑,水洗度高,顏色鮮艷多樣,石紋細膩清晰,多呈棕紅、褐紅、紫紅、青灰、灰黑色調,石上間有白、黃、棕、褐等色紋,石形豐富多姿,其造型石靈瓏可愛、形象逼真,圖紋石色比度強,多姿多彩、氣韻萬千,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潯江石在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中,經千百萬年水流的搬運、衝擊、磨蝕,使一些岩塊變成渾圓狀,一些質地堅韌的岩石則形成一個個千奇百怪的狀態。潯江石的成份結構有的單純、有的複雜,多為純色或多種顏色的石英岩類卵石,及大量的玉髓和具色帶條紋瑪瑙。紋理有平紋、凹紋、凸紋,顯示出山水風光、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等圖案。

桂平位於黔江、鬱江、潯江三江交匯處。潯江是廣西北部從東往西急流而下的河流,自象州縣石龍鎮三江口,流經武宣、桂平至梧州與桂江匯合,河長172公里。從上游夾帶而來的石頭,在水緩的潯江邊堆成一個個卵石灘,其中三江交匯口的銅鼓灘,長7000多米,寬1500米,是廣西最大的卵石灘,蘊藏著大量的奇異之石。

14、運江石

運江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象州縣運江。該石色澤豐富,純凈厚重,多呈紅、青、黃、白、紫、黑等色,有單色也有多色,有的五彩斑斕;石上紋理簡潔明快,形態多姿,其中有不少造型石,大多都與飛禽走獸相似。

在距象州約10公里處的下田錳礦一帶,河灘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看似簡單平淡,卻把大自然的秀美濃縮於其中,富有內涵。

15、大灣石

大灣石,又稱大灣卵石、彩釉卵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大灣鄉紅水河裡。該石質地細滑光潤,摩氏硬度5~7;色彩豐富,以純正老氣的棕黃色具代表性;石皮均有釉面,似凝脂般潤澤,色紋艷麗,對比度強;石體精巧別緻,多在幾厘米到十幾厘米左右。石形千姿百態,有的象形狀物,有的如珠似玉,景觀、動物、圖案等應有盡有,非常有觀賞價值。

大灣石是於1993年發現的新石種,最早發現的多是雞蛋、拳頭大小的金黃色小石頭,後採集的造型石,體積大一些的有幾百斤重。大灣石是經河水長期沖刷浸潤而形成,有的顏色濃綠金黃,有的淡綠泛白,用船打撈上岸,經清理後方出最佳效果。

16、靈山花石

靈山花石,出自廣西南部欽州市靈山縣花石山。該石質地細膩如玉,摩氏硬度為3.5;呈乳白色而暗透五彩,色澤斑斕;由白、紅、藍、黑等色及其過渡色組成不規則的條帶層理,構成豐富絢麗的鮮明圖案,畫面氣勢磅礴,或神韻飄逸;明朝時曾定為貢品。

靈山花石是距今3.5億年前中泥盆紀後期,地下岩漿在多次地質變動中上升與破碎溶岩膠結後,經漫長的自然理化作用而形成,主要蘊藏在古稱西靈山的六峰山、花石山、三海岩、石背山、龍武山等山脈中。靈山花石需磨製後才顯露出清晰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圖紋,由於"僅隔一線則花紋頓異",細磨加工過程中畫面往往會發生較大變化,應順其自然紋理、色澤、原形進行構思加工。古代採制花石時找到石脈後就在石壁上鑿磨,直至磨出所需圖紋,再把四周鑿陷,在上方鑿出鋸槽,裝滴水罐、放石英河砂,用鋸自上而下割取運回,然後進行細磨加工、裝座。

清·嘉慶《靈山縣誌》:"所謂花石,蓋石中之美者,細膩如玉,間有山水、林樹、煙雲、禽鳥各狀,神致畢肖,而疏密濃淡,布置天然,宛若圖畫,並有畫手所不能到者,截而為屏,亦足供玩。然採取甚艱,截之僅隔一線,則花紋頓異,好事者或費萬貲而後得,故采之者寡。"

17、柳州彩霞石

柳州彩霞石,也叫五彩石,出自廣西柳州市柳城縣、柳江縣一帶的山區土層中。該石屬土石類,質地細膩潤澤,稍軟;石上紋理清晰,顏色艷麗明快,呈紅、橙、黃、白色澤,豐富和諧。柳州彩霞石於八十年代初首次發現,因石紋、色彩酷似天上彩霞而得名。

柳州彩霞石除一些天然的山石及水沖形成的造型石之外,主要是欣賞圖紋。其平行色帶切割後,常表現為動物圖象;垂直色帶切割後,常見風光山林畫面。與大理石類似,可取其斷面精琢成各種圖案觀賞,也可製作工藝品,手感光滑,很有觀賞性。

柳州彩霞石系由巨大脈帶狀張性斷裂破碎帶在地質熱力和水的長期作用下,深淺不同的紅、橙、紫、白方解石環帶狀沉澱、包繞或充填於巨大的石灰岩類角礫之間,並膠結固為一體而形成。石體以紅白相間顏色為多見,白色的為鈣質和紅棕色的為鐵質,在剖面上,由於層面和層理的不平整,呈現出紅、白兩種顏色組成的各種圖案或複雜多變的彩色條帶。

18、鐘山黃蠟石

鐘山黃蠟石,出自廣西東部賀州市鐘山縣的紅花河、花山河。該石質地細膩、溫潤如玉,摩氏硬度約為6~7;石表光潔度好,油潤感強;色澤艷麗,玲瓏剔透;外形富於變化,有的象形狀物,神態生動;體量以作供石與手玩石大小的居多。

鐘山黃蠟石屬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為石英,油狀蠟質的表層為低溫熔物,韌性強。由於其地質形成過程中滲雜的礦物不同,及二氧化硅純度、石英體顆粒大小、表層熔融等情況不同,而種類繁多,有黃蠟、紅蠟、青蠟、白蠟、紫蠟、黑蠟、彩蠟、凍蠟、晶蠟、油蠟、瑪瑙蠟等。質地以潤滑而細膩為貴,富含瑪瑙玉質紋者最具特色。黃蠟石以黃色為多見,其中以純凈的明黃為佳。

鐘山縣是思勤江的發源地,其源頭的兩大主要支流紅花河、花山河,均發源於海拔1372~1528米之間。峰高溝深,溪流縱橫的環境,高落差和水勢分流匯聚的切割、侵蝕作用,造就了豐富的觀賞石資源。產於花山河上游的蠟石多為凍蠟,有黃凍、紅凍、白凍、青凍等,石質晶瑩剔透;產於花山河中游的蠟石個體偏小,水洗度高,表層油潤,色彩豐富;產於花山河下游的蠟石,因其它礦物元素致色,顯得多姿多彩,質細皮潤,含瑪瑙玉質紋,有天然包漿。產於紅花河的蠟石,多以紅、黃和黑色為主色調,或流金溢彩,或斑駁陸離,別具氣韻。

19、廣西菊花石

廣西菊花石,主要出自廣西柳州市柳江縣石山上,武宣、象州、來賓、三江—臨桂二塘及黔江上游地區均有分布。該石表面有簇簇菊花狀紋理,惟妙惟肖,故名。石中的菊花為280萬年前天然天青石或異質同相的方解石,其團狀小顆粒構成晶瑩的花蕊,放射狀晶體則形成菊花瓣,觀其斷面猶如朵朵盛開的菊花。廣西菊花石硅化強,硬度較大,可用於陳設觀賞。

廣西菊花石花朵直徑2~42厘米,一般15厘米以下,其形態有多種:有的花瓣長短均一,圍繞花蕊均勻散射,似盛開的菊花;有的花瓣長短不一,組成規則的扁圓或橢圓形花朵;有的花瓣長短不一,向三度空間散射,外觀上不見花蕊,形似蝴蝶;有的花瓣以陡傾角圍繞花蕊同一方向發射,形似苞待放的花蕾;有的花瓣以花蕊為中心,沿兩側放射,狀似飛鳥;還有的花瓣大小不一,呈不規則形。圓形、扁圓形菊花多沿層面分布,其餘均不規則散佈於岩層中,花蕊與圍岩間呈參差狀接觸,並間有泥質層紋或微細層理。

廣西菊花石是二疊紀地層中的產物,發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廣西二疊紀地層分布廣泛,含菊花石岩系厚312米,菊花石岩層厚3.1~12.7米,共有10層,累計厚75米。菊花石岩層中普遍含生物碎屑或有機質,主要分布在桂北—桂東下二疊統棲霞組中—上部。在沉積岩形成早期,以先期凝聚的石英晶粒為核心形成雛晶,並圍繞核心按天青石的結晶習性逐漸發育成斜方柱狀天青石的放射狀集合體,形成一朵朵似"菊花"的圖紋。目前見到的菊花石,多是成岩後發生硅化、方解石化、白雲石化的蝕變產物。

20、幽蘭石

幽蘭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鹿寨縣幽蘭村附近的山溪中。該石質地細潤,色澤典雅,以黑色、青灰色為主色調,石中間有似流水般的白紋;石皮古樸粗獷,大多造型簡潔,如山似崖,隱有古意,也有的造型詭譎,似奇崖者崖體峻峭或凌空倒掛,崢嶸而又幽雅,還有的由於岩石的分層性而顯現出平整環紋。幽蘭石顏色黝黑,以其逼真的山形景觀、人物造型而極具觀賞價值。

另有類似石種,產於柳州地區象州縣裡雍村附近石山土層中,質感略粗,古樸粗獷,亦有較好的山形景石和其它象形。

21、類太湖石

類太湖石,主要出自廣西柳州市柳江縣石山上,廣西其它石山地區亦有分布。該石外形瘦、透、漏、皺,通透玲瓏;呈灰白顏色;與傳統的太湖石極相似,因出於柳州,故名"類太湖石"以示區別。

22、空心石

空心石,又稱青銅石、罐子石、響石,出自廣西柳州市郊魚峰區陽和村附近柳江河下游的牛蹄灣河處。該石狀如罐子,呈橢圓、扁圓及其他各種形態,有的單體獨立,有的數石相連;體量大者可逾五十公斤,小者僅似桃核;外表常見青銅色,側耳於罐口可聽到"嗡嗡"之聲,如青銅器發出的裊裊餘音,故又稱青銅石。石面波紋起伏,柔和優美,色澤深沉,猶如古陶器,故又稱罐子石。空心石是由於含礦物質在成礦過程中,吸附到其他物質上形成,後經風化成為褐鐵礦,有些風化後殘留的礦物質,則形成腹中物,搖動有聲,故又稱響石。

空心石是1985年發現的新石種,以頑拙渾樸取勝。空心石僅少量露於沙灘表層,大多數深埋於河流沙灘底層。石頭未整治之前,腹內常盛有水和雪白的泥漿,並間雜有黃沙或小石塊,只有將腹腔淘洗乾淨,才有很好的觀賞價值,也可用空心石制盆,插花其中。

23、藻卵石

藻卵石,又稱金錢石、羅漢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三江縣的沙宜、羅村及斗江等地的江河中。該石為海生藻類化石,呈褐灰黃色;外形為成層密集排布且大小近似的同心球狀,單個藻球由棗至雞蛋大,常呈長卵形;藻球斷面有明顯的同心生長層;石上紋理有平紋也有凸紋,平紋石的藻紋與岩面齊面,凸紋石是半球狀藻體或同心圓狀藻紋凸出岩面所致,故又稱金錢石、羅漢石,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藻卵石生成於距今六至八億年前元古代地層中,在元古代晚期,低等海生藻類遍布淺海地帶,從而成層地形成海藻群化石,經地層褶皺擠壓而變形及多次海陸交替、滄桑變遷,最後蘊存於石英岩中。山體經風化、剝蝕後分化成大小岩塊,被自然力搬移至江河,在急流中岩塊、沙礫間長期的反覆碰撞、洗磨,而形成光滑潤澤的卵石。

24、桂平太湖石

桂平太湖石,也稱新龍黑石,出自廣西貴港桂平市白沙鎮新龍一帶。該石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石色黑,石面平滑可觸,形狀奇特,嶙峋崢嶸,洞穴頗多者玲瓏剔透。桂平太湖石系石灰岩塊經受酸性掩埋土的歷久侵蝕或在流水長期衝擊和溶蝕下形成的,造型千姿百態,體量大者是園林中堆疊假山和點綴景色的佳石,中、小者亦可供於几案欣賞。

25、黑珍珠石

黑珍珠石,又稱蓬萊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紅水河的蓬萊洲一帶。該石屬硅質凝灰岩水沖石,質地堅緻細密,石質純凈,摩氏硬度5.5~6;石膚溫潤滑膩,石肌突出圓渾,富有雕塑感;色調莊重樸實,多為墨青色,質感較好;尤以色黑如漆、黝而有光者為佳。

黑珍珠石是岩石在億萬年前的地質運動中落入河床,經長期風雨水浪沖蝕而形成,造形變化較大,多見於山形景觀及各種象形。

26、卷紋石

卷紋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境內。該石質地堅硬,摩氏硬度約為7左右,色彩斑斕,形態奇特,石皮光潤,表層有卷狀紋理,故名。卷紋石有灰、綠、黃、黃褐、古銅、黑等多種色澤;石上紋路風捲雲舒,清晰可見,有的紋理明顯凸起,彎環轉折,象形者極為逼真;其肌理凹凸有致,變化多端,極顯滄桑感和韻律美,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卷紋石距今已有二、三億年,為薄層狀沉積岩,風化後呈現出層紋,以粗線條紋理多見,細紋者少有。

27、鐘乳石

鐘乳石,出自廣西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該石為岩溶生成物,多產於溶洞中,是岩溶溶洞中自洞頂下垂的石灰質體。廣西是我國鐘乳石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所產鐘乳石色彩紛呈、光澤剔透、形狀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鐘乳石形成:地下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流經石灰岩層時,能溶解少量的碳酸鈣,生成可溶於水的碳酸氫鈣,水份蒸發後,碳酸氫鈣又變回碳酸鈣。生成鐘乳石和石筍的溶洞都是石灰岩構成的,洞頂裂隙里有水滴滲出,每當水分蒸發後,就會留下石灰質沉澱,日積月累洞頂的石灰質積成乳頭狀,經漫長年代越垂越長,而成為姿態萬千的鐘乳石。

《杜成大桂海金石志》:「鍾乳桂林接宜融山中洞穴至多勝連州遠,其餘游洞親訪之。仰視石脈,湧起處即有乳床。如玉如雪,液融結所為也。乳床下垂如倒數峰。小山峰端漸銳,且長如冰柱。柱端輕薄中空。如鵝管扎水,滴瀝未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盛折水,取之錬治家。又以鵝管之端尤輕。明如雲母。爪甲者為勝。」

28、桂川石

桂川石,出自廣西桂林市。《洞天清錄集·怪石辨》:「桂川石,靖江府所出。雖出自然,石粗而色不佳。或有玲瓏者雅。宜置之花欄中,他無用也。」

29、石梅

石梅,出自廣西北部灣。《杜成大桂海金石志》:「石梅生海中。一叢數枝,橫斜瘦硬,形色真枯梅也。雖巧工造作所不能及。根所附者如覆菌。或雲本質為海所化。如石蟹石暇之類。」

30、石柏

石柏,出自廣西北部灣。《杜成大桂海金石志》:「石柏生海中,一干極細,上有一葉宛。是鍘柏扶疏,無小異。根所附者烏葯。大抵皆化為石矣。此與石梅雖未詳,可以入葯否?然皆奇物不可志。」 31、融石

融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融水縣(原融縣)老君洞。《洞天清錄集·怪石辨》:融石,融州老君洞所出,亦起峰。粗燥體脆,又甚於道石。

32、馬山石

馬山石,出自廣西南寧地區馬山縣紅水河。該石質地堅硬,滄桑古樸;呈青紫、紅褐、黝黑等色澤;經過億萬年河水的沖刷,石上紋理極順滑。其造型石象形狀物,神態極似;有的圖紋石深褐底色上顯棕黃斑紋,有的紋理凸出石面,構圖清晰。

33、恭城墨石

恭城墨石,出自廣西桂林市恭城縣北溪河河床及周邊坡嶺上。該石通體黝黑如漆,光潔潤澤,凝重古樸,偶有一兩道極細密的白色紋理;質地細密,摩氏硬度約為5~6,石性較脆,忌碰撞;形狀變化多端,異常奇巧,有的似山川景觀、亭台樓塔,有的象動物、器皿、幾何形體等,異彩紛呈;體量大者上噸,小者如拳,以中小者居多;可用於庭院置石、廳室陳設欣賞。

恭城墨石的原岩為山體岩石,由於地殼運動作用,山岩破碎後形成各種形態的石體,散落於河床或埋於嶺坡的土中,亦分為水沖墨石和旱墨石。水沖墨石經河水長期沖刷磨洗,表面細密光潔、潤澤,稍加清洗即可欣賞。旱墨石埋於淺層泥土中,經土和水長期浸蝕,石體更為奇巧,但出土後應將石體粗糙軟質的表層用硬刷清除,直至露出堅硬的本質方可。

34、疊層石

疊層石,俗稱疊石、千層石、龍壁疊石、柳硯石,出自廣西柳州市郊龍璧山下板灘。該石屬墨石類的砂積頁岩,質地堅實滋潤,摩氏硬度3~3.5,色澤古樸滄桑,多呈青黑色,有的通體烏精發亮,石中紋理重疊如雲,自然有序。形狀多似山形或平原景觀,或猶如層次錯落的蓬萊仙境。雖其形多變,而每件石上均有大小不同、深淺各異的圓形穴池,頗有觀賞價值。疊層石質地細膩瑩潤,色澤光亮鮮艷,亦是制硯的好材料。

疊層石琢制的硯台稱疊石硯、柳硯或龍璧柳硯。成硯細膩滋潤,其色純黑生光,扣之發清脆聲。具有保水發墨、以筆舔硯潤而不滑、研墨書寫流利等特點。

龍壁山位於市郊油榨村對岸,因其怪石突兀有致,呈龍型紋路,恰似龍的鱗甲而得名。龍壁山下疊石層層,由於回水灣的沖刷和水蝕作用形成許多形狀秀美、可直接用作墨硯的天然硯形石。唐·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曾於龍壁山下采疊石制硯送友人劉禹錫、制琴薦(座)贈准南節度使衛次公,傳為千古佳話。

35、木紋石

木紋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象州縣至武宣縣。該石為沉積岩,質地細膩,石中紋理獨特,多為紅黃條相間,且排列有序,迴環往複,頗類木紋。石紋嵌於肌里,露於其表,色調溫暖,具有古色古香的質感,是工藝雕刻之佳材。

36、來賓石

來賓石,出自廣西來賓市境內。該石質地堅實細膩,成份較複雜,有燧石、灰岩、硅化灰岩等。色澤古樸沉穩,有黑、黃、灰黑、黃褐、灰白、青灰等。紋理清晰,或細或密,有特殊美感。經過長年的風化,湍流沖蝕,石膚光潔潤美,石形姿態萬千,有多種不同類型,具有獨特的觀賞效果。

來賓石因出於來賓市而得名,且品種繁多,亦包括:彩釉石、鴛鴦石、雲紋石、水墨石、黑珍珠、龜甲石、松皮石、黃蠟石、木紋石、油卵石等水石類;千層石、墨石、石膽石、響石、魚子石等山石類;菊花石、硅化木、壯錦石、珊瑚石、貝類化石等化石類。

註:來賓市成立於2002年12月,轄原柳州地區的來賓縣、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合山市,原來賓縣改為興賓區。

37、桂林石

桂林石,出自廣西桂林市恭城縣一帶。該石質地細潤,狀類太湖石,亦具有"瘦、皺、透、漏"之特徵。在桂林周邊縣的石山上,蘊藏量較多。

明·王士性《廣志繹》載:「桂林石細潤,靈瓏奇巧,雖雕繢不如,勝於太湖數倍。一種名靈芝盆,觚岸如荷翻狀,其逢隙成九曲之池,大小隨趣,以置凈室前,種小花樹其上,養金魚數十頭,亦奇賞也。」靈芝盆即雲盆,是含碳酸鈣的水滴,在特定的環境中經漫長歲月的凝聚而形成,岩溶地區間或可見,陽朔縣興坪鎮東北約6公里的白山底村東側亦有分布。

38、武宣石

武宣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武宣縣紅水河。該石經長期水蝕砂礪而形成,色澤古樸,紋理多變,多為造型石。

39、象江怪石

象江怪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象州縣柳江。該石《素園石譜》曾有記載。

40、全州石

全州石,出自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湘江一帶。《雲林石譜》全州石:「全州湘江一帶,溯流而上,江邊兩岸狹處,間有土石山,懸石如鍾乳,嵌空巉岩萬狀,扣之聲清越,色類靈壁,青翠可喜。余舟過石側,擊取數塊,高尺余,甚奇巧。」

41、千層石

千層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忻城縣和柳州市柳南區太陽村鎮等地。該石質地堅硬,自然外形呈多層重疊狀,紋理明晰,層次感強。系由紋層狀或薄層狀的灰岩與白雲岩、或灰岩與硅質岩、或粉砂岩與鈣質泥岩之互層狀岩石,經差異風化、溶蝕而形成。石狀千姿百態,多為不規則形,亦有長條形、菱形、多邊形等,尤其溶蝕形成的千層石,恰似風情純樸的山景、樓宇、亭台等景觀,是疊制假山、點綴園林之佳石。

42、結構石

結構石,出自廣西柳州地區來賓縣。該石造型獨特,玲瓏嵌空如古建築中的花窗漏格,或呈幾何形狀似筆筒水洗,有些石頭的凹入部位里,可見細如毛髮的石絲。結構石多是火山爆發後,不同質地的石塊、岩熔物冷凝後形成的,經長期溶蝕,水洗沙磨後,具有景觀、像形、狀物等外表形態。

43、黃寶水晶石

黃寶水晶石,出自廣西賀州市鐘山縣燕塘鎮黃寶村。該石透明度高,質地純凈晶瑩,有的單晶具壓電效應,摩氏硬度7,比重2.66。多為無色、乳白色、茶色等,少量綠色、淺紅色、紫色。其中一種呈桔黃色或淡黃色的黃晶,當地稱之為「黃寶」。塊體小者半斤至數斤,大者幾十或數百斤,最大的有一噸左右。

黃寶水晶有三百多年的開採歷史,資源豐富,有原料水晶、含包裹體水晶、晶簇等。原料水晶常用於製作眼鏡、首飾,直徑20厘米以上透明度高的無色水晶,可加工成晶球。含包裹體的水晶,大部分需經打磨拋光才能顯現晶內的景物,或似立體的山水畫卷,或有形象的毛髮、植物、花朵等紋飾,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晶簇一般以茶色、乳白色居多,無色、紫色很少,有的造型也很獨特。

44、魚蛋石

魚蛋石,出自廣西賀州市萌諸嶺的偉晶花崗岩地段。該石是熱液礦床的特殊產物,產量稀少。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摩氏硬度為6.5~7之間,比重2.4~2.5,具韌性;表面金黃色,折射光及反射光都很強,在陽光下會發出自然金光;具有膠質狀的透性,球狀體半透明至透明,顆粒相當均勻。因球狀晶體類似魚卵,故名。

45、都安石

都安石,出自廣西河池市都安縣菁盛鄉紅水河中。該石質地細膩,石膚光滑潤潔;顏色以象牙白、檸檬黃、雪青、鋼灰為主;色紋深淺不一,如蘅蘭芷若、芎穹菖蒲,或似落英、垂條、絡壁等,色重則紋隱,色輕則紋現;形態奇偉多變,氣勢飄逸,線條流暢典雅,造型似太湖石般瘦皺透漏,孔洞渦接、婀娜多姿,其氣韻剛健而不失輕盈、張揚卻寓意含蓄。尤以大中體量者為佳,宜作園林景觀綴石,小而形、質俱佳者亦可配座觀賞。

46、龜紋石

龜紋石,出自廣西柳州市柳江縣三都鎮。該石呈扁圓或扁橢圓形,顏色烏黑,周身紋路清晰突顯,有凸紋,也有凹紋,粗勵渾厚,像極龜殼。有的龜紋石背面光滑圓潤,但隱隱透著與「龜背」相呼應的紋理。體量通常較小,極大者約40厘米。

龜紋石屬於濱海陸緣沉積所致,賦存在二疊紀煤系地層中。在平穩的水流條件下,被海水攜帶的泥沙相互吸附粘結,逐步滾動形成球體後沉積下來。沉積初期為一個鬆軟球體,後經上沉積物的壓力作用而壓扁破碎,在脫水成岩作用的過程中,其裂縫被炭質與碳酸鹽物質充填形成黑色方解石脈,遂為龜紋。因球體本身和裂縫充填物的質量不同和軟硬有別,在以後風化溶蝕過程中,則留下凸形或凹形的圖案。

47、摩爾石

摩爾石,當地俗稱磨刀石,出自廣西河池市大化縣岩灘鎮一帶的紅水河中。該石結構細膩,硬度不高;顏色純凈統一,有青灰、灰黑等色,大多以青灰為主;造型形態生動,凹凸與空洞韻致天成,具象中帶有抽象意味,線條圓滑自然流暢,塊面柔和舒展奔放,肌理婉韌充滿張力,形體簡約、抽象、誇張,顯示出洗鍊的弧度、力度美;因造型與英國雕塑家摩爾的作品有某些相似而被賦予其名。

摩爾石屬紅水河石的一種,曾是打撈大化彩玉石時的副產品;石體無皮殼,水洗度也欠佳,有的手感粗糙,大多形體單一,缺乏深刻的主題和內函;但粒度結構細膩,顆粒均勻,硬度適中,屬研磨刀具的佳材,當地人多用它當作磨刀石。摩爾石原岩是緻密塊狀的砂岩,因成岩後受火山噴發作用影響,經接觸變質,塊體較大,使石體沒有存留層理面,而岩石中的成分、結構有一定的差異,局部也有一些不穿透石體的節理,這些部位受河流水蝕及沖刷而被蝕去後,留下沒有裂隙的硬質塊體,其弧形彎曲部位也保存完好,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十分奇特的外形。摩爾石的出水量相當少,現在已極難覓到品相好的石品了。

廣西境內還有兩種石頭也類似於摩爾石:一種產於馬安縣,稱素陶石,色彩單調,呈深淺墨綠色;另一種產於武宜縣,稱青椒石,形體主要表現為大圓面、大線條、造型詭譎、稜線粗鈍。雖然各自的造型特徵存在著細節上的差異,但整體表現形式和自然物象都具有類雕塑韻味,而摩爾石則更顯造型豪放、意蘊張揚的個性,以它獨特的線條、塊面構成抽象雕塑之美,佳者頗具觀賞性。

48、茶江河石

茶江河石,出自廣西桂林市恭城縣茶江河中。該石質地細密,色彩變化大,對比度強,卵石岩性較複雜,主要有黑卵石、花卵石、巴金石、雜色圖紋石等。

黑卵石,俗稱蟲眼石,質地細密,光潔潤澤,摩氏硬度6~7;石體通黑如墨,布滿窟隆,體量一般在數公斤至數十公斤;蘊藏量較大。具瘦、皺、透、漏形態者,石體古樸凝重、光潔圓潤,造型千奇百怪,或幾何形,或似人狀獸,具象、抽象均有。有的則通體沒有孔眼,石體輪廓柔和、線條流暢,光潔潤澤,多呈塔式、台式形態,亦有幾何形、動物狀等。

花卵石,質地光潔潤澤,色澤艷麗,赤、橙、黃、祿、青、藍、紫均有,且變化多端,可構成各種圖案,但多雜亂無章,偶有色彩簡煉、構圖清晰者,甚佳。

巴金石,又稱金紋石,主要成份為硅質岩和碳硅質板岩,質地堅硬細密,光潔潤澤,摩氏硬度約6~7,石體為黑色,上嵌金黃或米黃色紋,對比極為強烈,紋理清晰,無雜色。色紋略凸出黑色石體,變化千姿百態,構圖極為豐富,有人物鳥獸、山水風光等。蘊藏量稀少,體量多為中小型,大者少見。其中石體黝黑如漆者,細密光潔,石上圖案由艷麗的金黃色紋理構成;而石體顯灰黑色者,手感略粗,石上圖案由米黃色紋理構成。

49、東興石(印石)

東興石,出自廣西防城港東興市。該石主要由絹雲母、葉蠟石、高嶺石、水白雲母等組成,次為綠泥石、硬水鋁石、黃玉、石英等。質地細膩堅韌,緻密塊狀,摩氏硬度為3~4之間,密度2.73~2.82。呈蠟狀光澤、玻璃光澤,微透明。顏色有紫紅、淺紅、黃、淺黃、棕黃、黃綠、灰白、白等色。可雕性良好,是雕刻印章及工藝品之佳石。

東興石絢麗多彩,光澤潤美,原礦呈脈狀或透鏡狀,產出於二疊系平垌組砂岩和板八組流紋斑岩中,按其礦物組合亦分為多種類型:有以絹雲母、葉蠟石、高嶺石為主含綠泥石型;以絹雲母、高嶺石為主含黃玉型;以絹雲母為主的含葉蠟石、水白雲母型;絹(白)雲母為主含葉蠟石、硬水鋁石型;絹(白)雲母含磷酸鹽型;絹雲母型;葉蠟石化石英砂岩型等。其中,前四種具較好的工藝價值。

附錄:

㈠、廣西玉石

◇陸川玉,又稱陸川岫玉,出自廣西玉林市陸川縣。該石賦存在混合質花崗岩與寒武紀石英片岩、輝石橄欖岩的接觸帶上,是一種緻密塊狀蛇紋岩,質地細膩,呈淺黃綠、淺黃白、翠綠、暗綠等色,石上間有黑色斑點,微透明,具絲絹光澤。

◇賀玉,又稱賀縣玉,出自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原賀縣);該玉石屬次生石英岩,蘊藏在稻田之下,呈大小不等的礫石狀,因其產狀及形貌與田黃有些相似,曾有「賀州田黃」或「硅質田黃」之稱。

賀玉的主要成份為石英組成,石英呈他形粒狀,相互之間無序狀鑲嵌,含量在99%以上,並有微量的絹雲母、鋯石,還有少量的石英細脈穿插,黃鐵礦等微量金屬礦物不均勻地零星分布。玉石呈深淺不同的黃色、棕黃色,個別部位淺黃白色,半透明到幾乎透明,玻璃光澤,斷口砂糖狀,摩氏硬度6.5~7,密度2.63/立方厘米,折光率1.540~1.550。質地細膩,晶瑩剔透、靚麗溫潤,是較佳的黃色玉石材料,可用於製作雕件、擺件、掛件、珠子、印章、手鐲等。

註:八步區位於廣西東部,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置賀縣;1997年3月撤賀縣設賀州市,屬賀州地區;2002年6月撤賀州地區,改設地級賀州市,原賀州市改為八步區。

㈡、廣西印石

除前述之東興石外,還有:

◇上林石,《福州壽山石志》:「上林石產於廣西省上林縣,質鬆軟,微透明,粉紅色,近似壽山石中半山石。」

◇靖西石,《福州壽山石志》:「靖西石產於廣西省靖西縣,質鬆軟,色呈赭紅,以深暗為多。」

◇龍勝石,《福州壽山石志》:「龍勝石產於廣西省龍勝縣,質鬆軟,不透明,有灰白、淡黃等色。」


推薦閱讀:

黑龍江遊客在廣西「偷香蕉」,我想為所有東北人說句話
廣西省名聲最響亮的一個城市, 名氣不輸省會
廣東、廣西的「廣」,指的是哪一個地方?
八天驅車二千五    廣西兜了一小圈  ...

TAG:廣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