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及應對策略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交往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並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群體或組織與公眾的交往,都集中地體現著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際關係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觸基礎上的社會關係.所以,在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中,心理障礙產生的影響最大.心理障礙交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藉助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系統,進行溝通、理解產生行為的過程.交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進行信息的溝通,即藉助於一定的符號系統,雙方交流思想、情感觀點、知識、經驗、消息等.其次,是社會知覺與歸因的層次.社會知覺是對人的知覺,它包括對他人動機、情感、意向、性格等的認識;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認識;對他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認識;對自身的認識.歸因則是通過知覺人的言語舉止而對其內部心理活動以及產生這種心理活動原因的一種推斷.這種推斷帶有一種感情色彩,形成對交往對象的初步印象,如喜歡、同情或是不喜歡、厭惡等.在此基礎上,便達到了交往的最高層次,即形成互動或是拒絕互動。交往過程能否順利進行以及交往的結果如何,常常影響人際關係的狀況.心理學研究表明,上述交往過程的三個層次出現偏差或障礙,都會影響人際關係.1、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

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障礙主要是交往雙方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人格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具體來說,就是由於雙方文化程度上的差異、風俗習慣的不同、社會經驗的不同以及出於某種需要、動機而產生的對交往對方發生的信息產生誤解、曲解、斷章取義、難消化、偏見.交往雙方在人格特徵上的差異,亦能造成溝通障礙.2、社會知覺歸因過程的障礙

在社會知覺、歸因層次上出現的障礙,常見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暈輪效應等.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第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以後要改變這種印象往往不太容易.這種現象顯然是不利於人際關係的交往.因為我們認識並了解一個人,不可能只通過一次或兩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們對人的進一步了解.刻板印象,是在人際交往中,對一類人進行簡單的概括或分類所形成的不正確印象.它使人在無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見色彩的有色眼鏡.有些種族岐視就有這方面的心理根源。    3、互動層次的障礙

在互動層次上,容易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是自我意識障礙.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存在、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以及對自己行為諸方面的意識.這種意識是通過思維起作用的一種領悟,即主體對有關自己諸方面的領悟。應對策略1. 角色協議

角色認識的順利進行有賴於對交往角色的認知.即對某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認知與判斷及對有關角色行為的社會標準的認知.每個人對自己所擔任的角色行為標準的認知,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行為.如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確定,便在客觀上決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這一原則,將不會掌握好人際交往的尺度.

2. 心理相容

如果兩個人之間存在著心理相容,那麼,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應,如果處於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狀態,對方的態度與行為則容易被否定.為了達到心理相容,在人際交往中就應儘可能做到:①肯定對方 人類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滿足的情況下,他才會產生最大程度的愉悅,才會對人際交往中對對方的態度、觀點易於接受.②真誠熱情 人際交往中,若對方感到了你的真誠與熱情,顯然會得到對方肯定的評價.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熱情,同時又要坦誠言明自身的利益,顯得真誠而又合情合理.

和太強的人在一起,我會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交朋友不是讓我們用眼睛去挑選那十全十美的,而是讓我們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羅蘭


推薦閱讀:

張國榮的粉絲中患有抑鬱症的那些,張國榮對他們更多的是促進作用還是消極作用?
討厭跟自己同一類的人,在心理學上有專門的解釋不?
如果你可以重返十六歲,你最想做什麼?
某種程度上,強迫症是否可以打敗拖延症?

TAG:人際交往 | 心理 | 策略 | 心理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