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香港:短短10年,從鼎盛到窘迫,港劇的衰弱究竟誰該擔責?

回想以前的香港娛樂圈是何其輝煌,真的很懷戀那個時候的梅艷芳、張國榮、陳百強、王祖賢、關詠荷、林青霞、李麗珍、鄭裕玲、吳君如……有太多太多的回憶。

即使是現在再想到這些演員們,他們的作品還歷歷在目,就像是經典電視電影剪輯一般在腦海輪播。對於前面提到這些藝人,小編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挑任何一位藝人出來都可以頂一小片天吧。

記得那個時候,看電視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網路上都是資源。那個時候是需要租錄像帶的(雖然是盜版,噓~),也許就像歌詞描述的那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能夠看一部信息真的是一種奢侈。一般情況下都要等到電視播完後才能租來看。其間間隔少說有半年,久的可能要一年吧,所以也倍加珍惜。

對於廣大90後、00後來說,租錄影帶可能會很陌生。但對80後來說,絕對是一段難忘的回憶,是藏在內心深處的一塊不想輕易觸碰的記憶。但凡那段記憶被翻出來一次,難免會感慨時光易逝,傷感隨之襲來。那段青春往事與電視劇內容交織在一起,箇中滋味怕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得到吧。直到現在,小編還能依稀找到當時追呂頌賢版《笑傲江湖》的感覺。

1995年到2005年,這十年可謂是TVB電視劇的巔峰時代。不像現在是什麼類型的劇火就拍什麼,而是TVB拍一部就火一部。2005年到2010年,隨著台灣偶像劇、韓劇的席捲,港劇呈現稍微的疲軟,但依舊還是有好作品推出,例如《溏心風暴》、《歲月風雲》等。2010年之後,TVB戲劇質量便開始大幅度下降了。而內地的戲劇也漸漸開始崛起,近些年更是呈現出井噴式發展。

縱觀港劇的落寞,原因紛繁多樣。首當其衝的便是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在這就不用說了;其次是觀眾的審美變遷;電視劇的製作水準下降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受到韓劇、台灣偶像劇還有內地戲劇的影響,港劇市場也受到嚴重衝擊。

而最最重要的幾點原因便是:第一,港劇造血功能衰弱。劇情開始有點老套。其實這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富裕之後的創造力絕對會不如貧窮時的,這是人惰性的所在,即肉食者鄙。

第二便是演員出走內地,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方面,內地的片酬要比香港那邊多得多;另一方面,內地劇本紛繁多樣,演員的選擇性更高。而演員出走的最大原因其實前面也有提到,隨著美劇、英劇、韓劇等劇的衝擊,港劇市場持續走低,演員為了長久發展而選擇出走。出走的代表性藝人有佘詩曼、劉愷威、林峰、陳鍵鋒等。

第三,高層管理有問題。香港高層對藝人的管理比較嚴格,限制了香港藝人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英皇娛樂藝人管理部以及唱片部總監的霍汶希。她的特別之處在於她會想盡辦法為旗下藝人爭取除自家資源以外的其他資源。例如內地綜藝、戲劇。讓藝人儘可能多的在內里露面。甚至成立藝人內地宣傳團隊,幫藝人製造話題,提高曝光量,而不像其他高層一味的推掉內地邀約。這樣反而會固步自封,降低內部競爭力,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最後一點可能就是港人不太買賬了。TVB高層當然想把TVB打造成本土No1,所以做任何的決策都會著眼於香港本地,但香港的觀眾似乎並不太買賬。

相較於電視圈,香港的電影發展的還是比較好的,雖說以前是頂著一片天,但現在也可以說是頂著半邊天吧。

其實,香港影視圈「固步自封」也並不是毫無道理。為何香港經理人會推掉內地的邀約?當然是利益發生衝突咯。TVB要維護自身利益,如果讓本土藝人過多的往內地發展,就勢必會影響藝人參與本土作品的製作,這不利於維持本土特色。一個失去了自身特點的港劇還能夠生存得下去么?想要東山再起,靠多出作品也許是一個良方。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便是佘詩曼了,自從來內地之後,其影響力就呈現直線下滑,推出的新作品也幾乎0水花,整個表演也沒了以往的感覺。

說實話,港劇還是香港藝人拍有味道。這麼一分析下來,是不是說香港影視的落寞也並不是偶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反而是必然呢?

對此,你們怎麼看?不管怎麼說,還是很感謝香港影視的陪伴!


推薦閱讀:

昂山素季:一個官二代的風雨人生 | 記憶
[轉載]神煞記憶篇
快速記憶幾種神煞
糖果
腦圖、大綱和記憶卡片,我做了款強大的筆記 App|年度榜單自白書

TAG:香港 | 記憶 | 港劇 | 10年 |